戊戌变法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戴逸:戊戌变法让中国人民觉醒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戊戌变法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戴逸:戊戌变法让中国人民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虽然最终变法失败,但它是近代中国持续不断探寻国家和民族出路的开端.戊戌变法明确提出“富国强兵”的目标,直到今天才真正实现.

按照传统甲子纪年,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60年一甲子,周而复始,而“戊戌”两个字立刻激活了对于1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的记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书里那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和事迹就这样突然跳入现实生活,在北京一阳来复的冬日里,穿越了两甲子的岁月,敲打着我们的记忆之门.

顶着料峭的寒风,本刊记者拜访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教授,聆听这位中国清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戊戌变法的权威解读.

中国人民的觉醒

在戴老简朴的住所,记者看到满头银发的戴老,气色极佳,对各种史实信手拈来,让你很难相信这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老人已经是92岁高龄.1926年9月,戴逸出生于江苏常熟,自幼好文史之学,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就读,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至今,对中国近代史多个领域均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清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2002年8月,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有关部门礼请戴逸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领衔主持这一盛世修史的重大工程.

在戴老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戊戌变法也是他曾经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撰有多篇研究论文.1958年,戴逸在《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发表《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一文,提出了关于戊戌变法的著名论断:“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60年后,戴逸仍然坚持这一见解:“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一次全面的、重大的改革运动,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富国强兵.”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清王朝大败,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为之震动.自战争以来,中国虽然与西方列强屡战屡败,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但作为一个封闭的帝国,对于世界局势的认知还远远不足.甲午战争的失败打破了国人的迷梦,日本原先只是中国的藩属国,国小力弱,但经过明治维新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的强权之一,这就给了中国人强烈的刺激.“之前与英国法国等作战失败,人们往往归之于武器不行,所以才有李鸿章等搞洋务运动,发展中国的武器.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才惊觉落后的不仅仅是武器,而是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落后,这就是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

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的社会气氛已经成熟,穷极思变成为饱尝战败苦果的全国上下的共识,就连保守的慈禧太后也认为“积久弊生,不得不改弦更张,以为救时之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正式开始.

“当时大家都主张要变,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全变、大变、速变,作为政治宣传鼓动的口号是很鼓舞人的.整个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当时的局势,朝廷上下都很着急,希望能够改变落后的面貌,中国不能永远落后于人.”

但这场变法运动有着众多的先天不足.虽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运动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对于如何变革仍有不小的争议,加上亲政不久的光绪帝与太后一派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争夺,都大大影响了变法运动的进程和发展.在戴逸看来,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生产力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没有一支成熟的改革队伍,如何能够改变一个落后的时代?”康有为等人的改革方案太心急,措施太多,很多措施无法实现,而且完全没有想到去唤醒广大的农民,缺乏社会基础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自然也不可避免.“严格说来,戊戌变法是一次早到的革命,时机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短短一百多天,到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京西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再次临朝“训政”,废除变法诸多措施,捕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对于这次失败的变法维新运动,戴逸表示,其进步意义仍然值得肯定:“戊戌变法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像谭嗣同这样宁可杀头也绝不逃走,做了第一个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鼓舞了后人前进的勇气.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的探索仍然继续了下去,中国人民开始了真正的觉醒.”

穿透史实的迷雾

历史学研究的起点是对史实的精心考证.在戴逸看来,虽然对于戊戌变法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在史实和史料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仍有很多.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参与人数众多,各方观点立场迥异,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史料数量也很惊人,这一方面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戴逸对这一点十分看重:“当时很多人对于戊戌变法都有所记载,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道听途说,还有当时的档案,常常有不同的记载,有时候甚至连档案与档案之间也互相矛盾,梁启超写过一本《戊戌变法记》,后来他自己就声明过里面的记载也不全是真实的,所以研究的时候就要小心了.”

戴逸对翁同龢开缺回籍的研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曾经将康有为举荐给光绪帝,积极支持变法运动,但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就被免官回籍,成为当时政治时局的一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法运动的走向.关于这一事件,曾有多位学者加以探究,如旅美华裔历史学家萧公权就曾引用《翁同龢日记》,认为翁同龢的罢官出于光绪帝的旨意.戴逸不同意这一观点,撰写了《戊戌变法时翁同龢罢官原由辨析》进行商榷.他搜集了同时代人的多种材料,发现翁同龢的政敌刚毅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主战的立场,原来对翁同龢很赞赏的慈禧太后此时转变了对翁的态度,刚毅借此机会巧妙地将翁赶出了北京,光绪帝是在慈禧威逼下被迫罢免了翁同龢的官职.

随着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研究的深入,新材料新研究层出不穷,关于戊戌变法的很多历史谜团正在得以逐步澄清,例如戴逸的学生孔祥吉教授曾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尘封的档案中发现了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进呈本,引起了学界关注,华东师大历史系茅海建教授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等多本专著,充分利用历史档案和新发现史料对很多史实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为促进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提供了坚实基础.

“富国强兵”的目标终于实现

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主任,戴逸对这一重大文化工程付出了大量心血,近年来主要精力都放在相关编撰工作上.他一向主张,史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过去,但它的意义并非只局限于过去.对过去的事情进行研究和解释,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在时隔120年之后,再回头审视这一次惊心动魄的变法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有何启示?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戴老的回答体现出了一位大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

戴逸认为,中日甲午海战改变了东亚近代政治格局,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国运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日本作为东亚的强权,先后多次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屡屡受挫,也让中国近现代史上写满了灾难和屈辱.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明确提出“富国强兵”的口号.可惜这次变法运动的失败,让人常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慨.戴逸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戊戌变法是一次大变革,是中国近代持续不断探寻富国强兵道路的开端.”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人民并未停止对于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探索.从义和团运动到清末预备立宪,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纷纷都失败了.但在戴逸看来,即使这样也是虽败犹荣:“戊戌变法是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像谭嗣同不怕流血牺牲的事迹就直接鼓舞了秋瑾等后来人,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制,成立了共和国,但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戴逸表示,如果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发动起来,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壮大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中国的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寻找到了新的出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富国强兵”的目标仍然没有完全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还曾经走过一些弯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直到今天,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就是说,戊戌变法在120年前所提出的目标,到了今天才真正地实现了!”

在采访的最后,戴老兴奋地表示,现在我们不仅不再担心害怕日本,而且从国力上也终于超过了日本,“中国和日本是不一样的,中国强大了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要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戴逸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一定要答好新时代提出的新考卷,才对得起两个甲子以来无数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奉献,中华民族才能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戊戌变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戊戌变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戊戌变法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论文

热门戊戌变法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