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表彰两弹一星专家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中央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表彰两弹一星专家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务院、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两弹一星”最初指、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和氢弹后来合称,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人造卫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为核心的第一代党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23名“两弹一星”功臣中,截至目前(2018年8月9日)已有18人辞世,仅有5人健在,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在这些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未曾留学的,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

于敏曾经“隐身”长达30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言.2015年,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于敏被称作中国“氢弹之父”,但他本人一直反对这种称呼.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理学院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于敏的一位老同事说,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开始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拼命学习,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4年零3个月,法国8年零6个月,前苏联4年零3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要有,氢弹要快.”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年底,于敏开始从事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7年6月17日8时整,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空投区.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北之间,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等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于敏说:“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以保持我们的威慑力.”

我国核物理学家在研制、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中,表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一直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

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点精神.“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参考资料:《1999年9月18日,决定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人民网2009年7月27日、《中国“氢弹之父”,连名字都曾是绝密》《南方周未》1999年第44期等;作者:陈雁、罗玉文、舒平、罗少华等)

中央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央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