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周晓枫:和文字起舞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文字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周晓枫:和文字起舞

周晓枫,作家,1969年6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20年文学编辑,先后在中少社、《十月》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任职,现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收藏:时光的魔法书》《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聋天使》《巨鲸歌唱》《有如候鸟》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新作《有如候鸟》获2018年花地文学排行榜年度散文奖.

熟练而卓越地运用汉语,她的文字精致,细腻,淡雅,清丽流畅而又蕴藉深厚.她的散文是一朵朵思想的鲜花,在生态链中随时捕捉表象,以她的锐利文字和睿智的思维锤炼出思想的鲜花.

沧桑之舟

湘湖,听起来地处湖南,其实与西湖仿若姐妹,它就在浙江.

这里曾是海的陈迹.海平面不断上升,然后下降.湘湖故地,从海湾演变为江湾,后成为钱塘江的漏湖,与海洋相连.丰水期,这里潮汐席卷,江河漫溢;枯水期,湖面缩减,葑草丛生.渐渐地,漏湖成为沼泽;慢慢地,人们开始在裸露的土层上栽植作物,不过收成常遭洪潮之害.北宋杨时来到萧山做知县,听取民意,废田为湖.到了民国时期,湘湖灌溉功能减弱,许多地方淤涨为湿地,随后又有所开垦.近些年,湘湖重新被恢复和修整.只有来到实地,才知道那些形容词不是旅游手册上的浮夸之技.那么宁静、辽阔而细腻的美,在城市中,太奢侈,几近梦境.

放舟行船,在湘湖上.我想到此时经过的湖水,曾经是海,是农田,是道路,是荒地,于是体会到,什么叫沧海桑田.

据说此次整修之前,湘湖荒凉而繁茂,野趣横生.常见毛羽璀璨的雉鸡,它动静大,仓促奔行时,声音像是孩子的脚步声.现在看不到那么招摇的鸟了,但许多野鸭折叠着幽绿的翅膀,漂浮湖面.我偶然抬头,天空中竟然有鹤,令人难以置信.那只鸟姿影高邈,无法分辨详细,但它有很长的脖子和很长的腿,别的飞鸟无法企及.我望着高飞的鹤,如神启,直到它消失在远端的云层之后.

为了招徕游客,许多地方都在利用或制造传说.乍听说勾践在湘湖这个地方卧薪尝胆,不过是莞尔一笑,虽然吴越相争,两军的确对垒于此,这里是重要前哨,但细想,卧薪尝胆,并非一个瞬间的定格.对耻辱的漫长记忆,对复仇的漫长渴望,持续燃烧在越王的内心,所以这个动作,不会只发生于一时一地,而是多年里的若干夜晚、若干餐食之中.何况此地,兵临城下,咫尺之遥,勾践如何能忘却对自己的盟誓与磨砺?

有意思的是“馈鱼退敌”的故事.败于吴军的勾践,曾率领几千越甲退至越王城——外陡内缓的坡地,使之易守难攻.吴王夫差按伍子胥之计,赠勾践以盐鱼,意思是,只要围困,早晚可以竭泽而渔.越王勾践按范蠡之计,馈夫差以活鱼,意思是,山中不愁水源和食物,能够长期驻守.中国古人真是风雅,即使是在战争中,依然从容闲逸地使用隐喻.

当年捞出两条活鱼的饮马池里,如今游动着用于观赏的彩鱼;当年毛皮膻秽、鼻息咻咻的战马,也变成风雨不侵、姿态僵硬的雕塑马.我没见到那个深不盈尺、宽不围杯的佛眼泉,不知是否依然冬夏不绝地涌流.

这里,距今已有2500年,其间流变,起伏辗转.曾经的荒丘野岭,转眼变成了夜晚烽火、白天岚烟的演兵场;曾经是吉祥云集、万德庄严的佛寺,转眼变成越王城的遗址.云罗伞盖,转眼就褴衣敝履;断壁残垣,转眼又雕梁画栋.看人间烟火,看世外桃源,看沧海桑田.

时间推至更远.

在湘湖地区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这段原始人类的文明遗迹如此神秘——如果把这里当作源头,那么,我们尚未寻找到它的去处.

出土的黑光陶,胎壁薄,可以看出罐体经过慢轮制陶的修整;口沿上,刻有七道精密的凹弦纹.陶器外壁之所以闪耀着某种类似的釉光,经考古发现,是因为工匠把盐以及其他化学物质作为工业原料使用到制作之中.除此,还发现了南中国最早的彩陶.我看到红底白彩或白底红彩的残片上,有着太阳图案的纹饰.这些陶器经由800到900度的中低温烧制而成,结合了审美与实用.

制造陶器的匠人,以及匠人们的后代,最终当然都走向了地下的黑暗.但在此之前,他们去了哪里?我们习惯梳理历史的脉络,即使时空上并未连缀,有些断裂,然而我们也会让古人在黑暗里消失之后,在隧洞另一端的光亮里重新浮现面孔.然而,跨湖桥遗址显现的文明至此隐匿了踪迹,难道它在海浸下的汪洋里?

是啊,那么久远的文明,他们曾如此智慧.他们用生漆涂饰木器,用动植物胶汁粘补器皿.动物驯养和纺织技术业已出现,木作技术更为发达.他们的釜罐里,也曾煮食禾本科的稻属、豆科的豆属、壳斗科的栎属植物;在陶釜的残器里,还找得到状若草药的枝茎.在农业之外,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作为补充,使用渔网、弓箭和投石.此外,他们大量使用骨器——这是具有韧度和锐度,同时又便于获取的材质.

我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见到了一些骨头:梅花鹿的头骨,海豚的颌骨,还有一块,陶色的,像一只浅碗光滑的底部——它属于一个人类的小孩.我想象,这个小孩的父亲,用动物肩胛做成的骨耜翻耕土壤;这个小孩的母亲,用精巧光润的骨针缝制衣物.他们还使用骨笛,用以模仿飞禽走兽——它既是蛊惑猎物的诱捕工具,也是娱乐身心的吹奏乐器.

一只小小的骨笛,曾来自宇宙间目力不可视的小小细胞,然后演变为动物的血肉,然后是诱杀的凶器,然后是珍贵的文物,它在消散之中,成为一个传说.这就是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沧海桑田.

历史中,有多少潜逝之物?又有多少,当时间的潮水退去,依然露出它的模样和遗址,像沙滩上的贝壳.

时间的潮,退到很远很远的远方.

这条古老的独木舟,搁浅在8000年之后的此岸.是的,在它面前,已无古老.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独木舟;甚至,比河姆渡遗址之物,还要早上1000年.

有龙骨的叫舟,没有龙骨的是筏.但看起来,它已经不像是一条船,更像一块狭长的木板,一棵倒塌下来的巨树那纵切下来的剖面.因为时间已经碾平了它的龙骨,像老人坍塌了的脊柱.

独木舟是普通的马尾松材质,经由火烤,配合石锛挖凿而成;即使中间有所破损,随便填补杂木,修补一下就是了——它依然可以追波逐浪,保护船上的划桨者.现在,它在水下五六米的地方,被保护性的硅胶和玻璃棺围绕,再好奇的游人也必须隔绝在数米之外.

独木舟里有盐分,无论是底板还是侧围,盐分都渗透进木板细小的裂痕里.因为那数千年前的海水,曾经将它浸泡和拍打;或许这搁浅的舟体,身下还沾着数千年前的泥土.现在的保护措施严密,如呵护一个弥留的垂危者:每天用更换的纯净水,慢慢挤兑其中的盐分,然后才能进行彻底的脱水处理.作为独木舟,它曾纵横湖海;作为文物,它将隔绝于水.

残长5.4米的独木舟,它曾经是树,是板材,是船,是废品,是文物,它现在无龙骨,无桨叶,陈旧而平直,像一小块没有被历史消化干净的深色骨头.它像大海遗留的贝壳,在干燥中搁浅,死在永生里.

它不会再尝到海里一亿粒的盐,不会目睹湖岸一万种的绿.没有什么,能让它再从时间的湖海里浮现.无绳索,无锚链,但独木舟被系住,它将博物馆变成自己的棺木.参观者缤纷,但或许它不会再缅怀自己,因为见识过足够的沧海桑田.

雪峰之下

深秋的阿坝,我们走在四姑娘山的沟谷之中.

天气渐冷,已有霜迹.寒意中的高山杨和高山柳都叶片细小.灌木芜乱的枝条,交缠成无规律的网状,就在枯细而有刺结的茎上,结着袖珍的叶子、花蕾或果粒.偶尔的花也是小的,比如肋柱花,有着扁平如肋的蕊柱……一朵这么小的花,命名上却有哺乳动物甚至是肉食者的骨头,令人莞尔.我找到几株报春,花小得像我拇指的甲盖,它们在春天把草甸开成同一种颜色或是彩虹样的斑斓……这是即将入冬的时节,几朵花却在内心的时差里,兀自开出袖珍的春天.

相反,在其他地方作为灌木的沙棘,在这里长成了高大的乔木,缀满碎碎点点的果实……这洒金笺的树,是献给秋天的情诗;即使它们死去,在静如永恒的水面延展倒影,也像是骨节硬朗的字体.

沟谷里有大量断裂的树.不仅是残根残枝,许多几乎就是完整的一根,只是没有树冠和根系.它们被水、被冰川、被暴风,被神秘而万能的自然之手移动到这里.就在生机盎然的皂柳、川杨和洪桦旁边,密集倒伏着死去的树干.我伫立倾听,一切都是安静的,无论生死.小花和积雪零零落落,它们或许还有关于明天的梦;而一根被伐倒的树干,每一寸都是根,都是桩,都是枝条,都是自己作为一棵树时的完整回忆.

有些粗大的树枝被冲刷,在河流中堆叠起来,像搁浅的旧船,或者像崎岖的桥.我看到一棵极为高大的落叶松倒在河里,那些短而整齐的交错梯节,试图完成某种支撑……是的,那个向着高处、向着云端的梯架倒了,即使死去,它似乎还保留着不屈的树魂.

更多的树顽强存活.有些树的方向,几乎是在地上攀爬,它们的根被生生从地里撕扯出来,露出动脉似的根和毛细血管般的须.然而,被闪电劈砍,它们生长;被马匹的门齿啃咬,它们生长;被水泡,被虫蚀,被冰雪封锁,它们依然生长.生在这里,死在这里,我沿着栈道,瞻望这些植物里的勇士和烈士.栈道由松木铺就,上面有着细小的纹路、细小的疤结、细小的裂隙和落在上面细小的松针.雨、雪、行人的脚、牲畜的蹄印、岁月的屐痕落在上面,它慢慢地弯折进入林木深处.

景区里最多的,是浅金色的红杉和墨绿色的冷杉.树是立锥体的,如果处理成平面绘画,它的边线倍于底线的长度.树的三角冠形,与山峰清晰而坚实的锐角保持着匹配与呼应的关系.

别处的山大多弧线圆融,至少不像四姑娘的山,有如此凛冽的锐切面.

一切出自冰川的雕凿.我们可以用铲刀雕凿冰雪,可冰川雕凿的,是陡峭的山峰和裂谷——它在时间和岩石上,凿刻令人生畏的锯齿和沟脊.

我在山脚看到许多片状页岩,仿佛强力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像手风琴被压缩的风箱.我曾以为,那就是一座山的肌肉纹理.视线向上抬升,参差的树木雨雪风霜,参差的岩面刀劈斧砍,最后,是紧紧焊合如金属的……像整体的铁、整体的铅、整体的铜那样的,整体的花岗岩山峰.就像什么也不能把它分割和侵害.

先于四姑娘山主峰,看到布达拉峰时,我已震撼.它在浩大的云、雾和雪中隐现,我有时分不清,那是埋进峡谷的浓雾,还是透过天光的云层.只是那种生蛮、旷远和神秘的景象,令形容词失去了血色.

我第一眼见到四姑娘山主峰,是从车窗里毫无心理准备地向外看了一眼……之所以,我停顿数秒之后才惊呼,是因为瞬间遭受重击,我所目睹的神迹令我无法说话.很厚的云层围裹,一座巍峨雪峰,恰从云层中间的晴朗里显露出来,有如悬浮.

终年积雪,那不是水晶冠冕,那就是雪峰必然的部分:它的岩石和它的冰川.主峰线条锐利,切削果断——亿万年的褶皱,烘托立锥体的山巅;侧面的雪坡,被神谕般的光芒照耀.这个瞬间之所以惊心动魄,是因为那最坚硬的岩石坐落在最柔软的云层之上,那最沉重的山脉坐落在最轻盈的虚无之上……无法否认,那时那刻:云层上,有诸神的光.

雪,若有若无,弥漫世界的无辜尘埃,落下来……雪粒微小,落得像视线里一道几乎透明的划痕.这雪,落在我仰望的眼睛里.是啊,有时仅仅仰头就令人晕眩……

天空晴朗的时候,我偶尔错觉自己是在潜水.上面是澄澈而浩大的蓝,是太阳闪烁的光束.没戴帽子,我的头脸冰凉,像浸在海底,那些开花或不开花的植物,也像海底的缤纷珊瑚……包括身体轻微的异样感.所谓的高原反应,所谓的晕海,都是身体自然流露出来的敬畏吧?即使有了高原反应,我也愿意接受这打鼓的心脏,这泵压吃力的血,这有些急促的呼吸,这极为微弱的窒息感……因为,它们如同身置爱意的反应.这可以承受的头疼,让我想象,空气里有秘密之手,控制准确地按压着我的太阳穴.

一切,不过因为我的弱力.

看,那些高原的动物多么自在.

一只黑牛,额毛有些鬈曲,呈星状旋开,它前肋外侧的皮毛,有犁田般的垄行,似乎与内部构造有着隐约的呼应.它有新月形的角、深燧石的眼睛和松针一样长的睫毛.走动并咀嚼草茎,它的蹄下是薄薄的雪层,它的头上是万丈的云.还有马,鬃毛里沾满植物的种壳,像脑袋上沾满草梗的孩子.生铁色的马蹄,向前,走进阴影交错的丛木里,走上阳光如瀑的草甸.我想象,在无人抵达的高处,一只雪豹,同时具备慵懒之美与杀伐之烈,它站在旷寒的山顶俯瞰……即使当它睡着,那些映印在它皮毛上的星宿,依然聚敛光芒.

雪峰护佑一切,水汽上升,冰川融汇……因此,才有哈达般的云、牦牛似的山.

我知道,不同的地域都有无尽的峰岭;所有的水都去向遥远,无论是海,还是更高的天际.我行走在深秋,万山苍凉,一水天真.

松果坠落,如同精巧的灵塔;松萝披拂,如同树上挂满经幡.也许,云是哈达,河是哈达,雪线是哈达……那些走过转经筒的祈祷者,同样是一条由人流组成、敬献给这座神山的哈达.

听周晓枫师讲写作

初读周晓枫老师的作品,是在十五六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岁月迁流,周文的内容多已不复记忆,但有些片段依旧生动.今天,有幸全程聆听了周晓枫老师为北二外文学院学生所做的题为《美,往往蕴含着奇迹的部分》的讲座,其中多处深切著明地阐述了作者深沉、细微的写作体验,极为宝贵!

第一是,美与尊重原则.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讲道德,富有美德,往往意味着道德主体的付出,然而,周晓枫老师从独异的角度去认识道德,她认为美德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周老师具体从“尊重”这一层面去说明“美德是用来保护自己的”这一观点,并将其延伸到写作.在周晓枫看来,真诚地尊重并认真地倾听他人诉说的时候,往往是奇迹和美快要到来的时候.而管束自己,尊重他人,则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由此推论,一个写作者,只有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容纳万千种声音,才真正谈得上尊重读者,尊重写作,也才会有成功的写作.我个人认为,周老师这里实际是要说作者的自尊与尊重他人:只有作者自尊并尊他,才能潜心构思,慎重下笔,也才能写出成功的、经典的作品,也即创造奇迹!

第二是,诚恳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周易》中所谓的“修辞立其诚”.真正好的语言,不是华美的辞藻、繁缛的雕绘,而是准确有力的描述、论证,只有运用高效、优异、精切的词汇,深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深度探寻之思,才能做到“修辞立其诚”!反之,纵能修饰自己,却将阻碍与世界的关系.周老师由衷感叹:“要写的诚恳非常困难!”

第三是,美和笨拙原则.这里的“笨拙”指的是永远保持一颗如儿童般的好奇之心,用这样的童心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每一次观察、认知,才是新的,才能突破阅历、知识带给我们的观察、认知疲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周老师认为,那些下笔不能自休,随时有题目随时就能创作的人,貌似情感泛滥,实际情感匮乏,他们往往是在反复地重复自己.而那些觉得自己遇到了写作困难、一时写不成文章的作者,或许正说明他们是严肃、认真地对待写作这件事,他们正在努力思考、深入探寻写作对象.由此,周老师提出“呈现一种美需要节制”的观点,也就是说,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写作对象,用最准确、有力的词汇去写作,而不要信笔而为,随意命篇.这其实也回应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

对于如何使自己的写作独特,别是一家,也即如何形成自身的写作风格,周晓枫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对陌生地方的体验之沉淀,能够在某一时刻转化为写作特色之元素,而“跨度阅读”亦即阅读与自己所从事专业貌似不相关的书籍,则是凝铸写作特色的他山之石,只有丰富地建构起自己全方位的知识体系,笔融哲思之深沉与科学之精准,准确地释放写作能量,注重用文字去勾勒画面,用画面去辐射语意、呈现情思,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一家之文.

具体到散文、小说写作,周晓枫老师亦多有深思创辟之论,如认为散文写作并无明确边缘,散文创作者不需自限此疆彼界;如认为长篇小说要有多个爆发点此起彼伏,而短篇小说则要一拳击倒,一下子攫住读者的心,使其为之一振!

周晓枫老师叙述“写作进行时”的感觉,认为就像“暗室逃亡”,一环套一环,要不断思考、构思、认真遣词,才能最后实现突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真正写起来就像走钢丝,不能不步步小心,只有“惊心动魄”,才能“一字千金”!辞主乎达,优劣不在繁简,写作的能力只有通过艰难训练才能获得,有志于写作的人必须有能力到孤独、黑暗中去,在漫无边际的训练中,不断酝酿,反复磨炼,刻苦自励,以命相搏,才有可能最终走出孤独和黑暗.

文字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文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字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