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构筑音乐通感体验的实践和感悟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该文是关于体验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构筑音乐通感体验的实践和感悟

【摘 要】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通感的作用,彰显音乐实践活动的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通感体验,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处理好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音乐通感体验;听觉;感性体验;理性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3-0049-02

【作者简介】梁华,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0)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苏少版《音乐》教材副主编.

在音乐教学中,以“通感”为基础的音乐体验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注重音乐课程“实践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力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目前,对于“音乐通感体验”已有许多富有实效的实践和研究,但如何进一步深化,如何更好地发挥“通感”的作用与价值,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体验活动由外向内,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要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音乐通感体验,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其听的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在听的过程中,融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音乐通感体验.

“听”作为体验和表现音乐不可缺少的能力,主要可从激发想象、集中注意力、发展记忆能力三方面进行培养.

1.激发想象.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儿童的语言启发学生.如:指导一年级学生演唱苏少版《音乐》一上《小树叶》时,教师应将树叶飘落的情景与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节奏、内容等相联系,并进行音乐化、艺术化的呈现,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有了音乐意象,参与视觉、听觉、动觉、声觉联动的音乐体验活动时,理解和表现起来就会更主动、自然,更易产生共鸣.

2.集中注意.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参与音乐通感体验活动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游离于音乐之外,出现纪律涣散等情况.教师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起,就应注意用不同方式强化“听清楚、想清楚再动”“安静听老师说话”等要求,并通过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富有挑战性、循序渐进的活动,让学生不得不注意;运用“抑制—呈现”的方式,在演唱、演奏、律动、听赏过程中适时停顿,并穿插“静默表现”和想象等活动,看似无声,实则有声,音乐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或继续.

苏少版《音乐》教材中,音乐通感体验活动的设计就体现了对学生“听觉”和“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如:二上歌曲《白云》中,就有按照色块提示跟教师(同学)接唱曲谱的建议.此活动就是“抑制—呈现”方式的体现.教师演唱时,学生要在心中默唱,并提前想好自己接唱的内容和柯尔文手势,这样才能接好、唱好,实现听、唱、做手势的联动.

以上体验活动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学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的心理规律,“以变凝神”“因变激趣”,只要组织得当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不关注音乐作品的特点,总是一个动作做到底,一种节奏奏到底,一种曲调唱到底,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不能集中注意,出现“有口无心”的情况.

3.发展记忆能力.

听的能力形成的基础之一就是音乐记忆.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指出,他的音乐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也就是记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感觉,使之保持在大脑中.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对“拍的匀速运动”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他们怎么去体验和表现节拍、节奏及音乐的微小变化.

苏少版《音乐》教材在小学低年级,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反复使用格子图谱,并基本使用四分、八分节奏,这就是为了提醒教师要视、听、动结合,不断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恒拍”的感觉记忆,从而为学生节奏感的形成奠基.

通过音乐通感活动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要综合运用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在心中积累丰富的音乐听觉、动觉和视觉感受.

二、体验活动由感性起步,重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具有非概念性和无形性的特征.音乐作品通过人的感觉和感性心理活动,唤起个体的通感记忆、经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遵循“体验为先”的原则,学生应早早地参与音乐通感活动,并从中逐步积累音乐感性经验、联觉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

如果说对音乐的感觉是音乐审美的开始,那么对音乐知觉的过程则是音乐审美的深化和提高,从感觉到知觉即是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比如:进行四分、八分的节奏教学,我们从让学生“跟随四分、八分节奏的音乐做律动游戏”开始,继而听动结合,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四分、八分节奏,这样的方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起步.反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拿出两种节奏谱,哪怕是图形谱,然后告诉学生两种节奏的名称和时值关系,继而让学生通过拍手、奏乐去区分,这种试图先让学生搞明白、再表现的教学顺序即使看上去有视、听、动结合,却还是会“吃力不讨好”,因为,教师一开始就用概念化的解说和分析将学生带离了感性活动.学生学习节奏更重要的是节奏感的建立,而不是知道概念.

当然,如果教师止步于比较理想的起步,那么学生也不会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节奏感.我们需要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找到两种节奏的区别,并适时运用音乐符号,强化声音和运动的记忆,同时在视觉的辅助下加深学生对抽象节奏时值的理解.经过这一过程,相信学生对四分、八分节奏的印象就不会停留于感性体验上,而会向理性认知转变.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识,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会更全面、深刻.

当下,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与方法,已被很多教师运用于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中,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如何根据音乐要素的特征设计动作,如何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更好地“动”.其实,在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中,达尔克罗兹对音乐学习过程的思考并不仅停留于听—动—感受(感觉).他认为音乐学习应遵循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即听—动—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这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启发我们:听觉、动觉、视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音乐学习中应该是交织、综合在一起的,要进入音乐,“听到、看到、做到、想到”应实现四位一体.

最后,“音乐通感体验”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因此,我们的相关实践、研究还需要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叶丽慧,单森权.“实践了”不等于“体验了”——走出音乐体验教学的误区[J].中国音乐教育,2015(6):34-38.

体验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体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体验方面论文范文。

1、体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