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走出灰色地段,让儿歌健康对灰色儿歌探究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灰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走出灰色地段,让儿歌健康对灰色儿歌探究

摘 要:儿歌是一种形式简短、顺口易懂、便于流传的诗歌或民谣,又称儿童歌谣.它以质朴的口语、流畅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带给儿童一种自然的、美的享受.同时,它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的语言训练、情感和智力的培养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幼儿的精神食粮”.经由对校园儿歌的观察研究,可见“灰色儿歌”现象已经深深入侵到中小学中,给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对待这一现象,急需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儿童的正确引导,调动儿童的原创能力,从而让儿歌发挥健康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灰色儿歌;儿童教育

儿歌是开启儿童心智的钥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歌词简练、节奏清晰、内容健康、音乐形象鲜明,具有启迪、激励、感染等魅力.它对儿童真实情感的抒发、儿童性格的培养及想象力的挖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辞海》中对儿歌的定义是:“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儿童歌谣.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特点是用词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短小活泼,适应儿童心理,能为儿童所接受、传唱 .”[1]将儿歌应用于不同的教材中,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习拼音、生字、语言,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符合儿童教与学的内在需求.20世纪初,周作人先生在《儿歌之研究》中指出:“儿歌起源约有二端,或其歌词为儿童所自造,或本大人所作,而儿童歌之者.”[2]由此可见,儿童歌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成人为儿童所创作的儿歌;一类是儿童通过自己的理解改编或创作的儿歌,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对歌词进行改编或再创作,只有被儿童认可的儿歌才会被传唱并流传下来.儿歌的最终检验者是儿童,其创作的真正主体也应该是儿童,他们喜欢将平铺直叙的话语韵律化,一切押韵、有节奏的话语都是儿童最喜欢的语言,这也正是儿歌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一、儿歌的价值体现

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家户户看的都还只是笨重的小电视,手机也不是那么的普及.那个时候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守候七点半档的《大风车》节目,每当前奏响起时,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自己的小手,踩着节拍开始哼唱: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

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

天好看 地好看

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

……

四色的纸风车仿佛就在眼前,看到歌词依旧可以哼唱出当时的旋律.当年的节目主持人里有鞠萍姐姐、董浩叔叔和金龟子.在儿童的眼中这些哥哥姐姐们都有着特别厉害的“魔法”,可以带领自己遨游在各种各样的奇幻世界之中.此类儿歌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想象力在儿歌中得到发展.小朋友们也会根据儿歌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比如《小白兔》,把两只手放在脑袋上模仿兔子耳朵,一边蹦一边唱: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根据歌词模仿小兔子的各种神态,不需要特别准备道具,也不需要多么大的场地,几个小朋友可以乐此不疲地玩上一整天.这类儿歌描述的是儿童眼中的事物以及日常的游戏生活,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大家边唱歌边做游戏,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既活跃了气氛,又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对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可以让我们游戏的儿歌,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也会经常带大家一起唱《排排坐》:

排排坐,

吃果果,

幼儿园里朋友多.

你一个,

我一个,

大的分给你,

小的留给我.

小朋友们虽然不懂里面蕴含的那么多道理,但这首短短的儿歌就已经把要懂得礼让他人的美德,渗透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了.短小精悍的儿歌,有其自身的儿童性、生活性、语言性,儿童通过反复吟唱,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受其影响,儿歌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及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还可以将教育理念深植在儿童的心灵之中.

二、“灰色儿歌”入侵校园

“灰色儿歌”是指孩子们以儿歌为取乐、释放压力、彰显个性的工具,并传递出消极、偏激、暴力和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东西的一种调侃歌谣.对童谣进行调侃,实际上反映了儿童压力较大,不太善于正面发泄,内心极其无奈的现象.

儿歌是沟通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对于儿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儿童对于儿歌越来越陌生,“灰色儿歌”反而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包含着一些滑稽、咒骂、嘲笑别人,篡改经典的字眼,甚至汇入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等.像“床前明月光,李白喝豆浆;喝了一大碗,尿了一裤裆”还只是调侃搞笑,而“学费真是贵,学习真是累,不如加入黑社会”,就不仅仅是调侃,已经踏进了品质败坏的陷阱!

有人视这些“灰色儿歌”为“洪水猛兽”,不禁感叹现在的儿童到底怎么了?也有人会认为儿歌是当下社会的产物,那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有三种“心”在作祟:

“急功近利”的心.近年来,儿歌教育正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用于教学中的儿歌题材过于老旧,缺乏童趣和童真,学生不感兴趣,脱离生活,说教意味太重.超越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家长们只是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五岁的“莫扎特”、六岁的“达芬奇”、七岁的“托尔斯泰”,一味地追求学生会背多少儿歌和听过多少世界名曲,这种现状最终归咎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和教师对儿歌教育的片面理解.

充满“钱途”的心.老作家金波先生曾在北京日报的采访中说道:“童谣篇幅太短,稿酬太低,留不住人,很多人一有点儿成就就不会再写了.”加上音乐商业化对生活的介入,使得大部分的作曲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最有“钱途”的网络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大量的流行歌曲占据了孩子们的听觉空间,成为课余音乐生活的主流.加上网络的冲击,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到了大人们的世界.充斥着成人文化的歌词曲调逐渐腐蚀儿童的思想,侵蚀儿童的灵魂.

“盲目追随”的心.如今儿童课业负担繁重,使其活泼的天性被压抑,加上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得他们更多的是从父母、互联网、影视剧、流行歌曲和时尚文化中汲取养分.因为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更多的是面对成人制作,良莠不齐,尤其是各类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等媒体的影响,促使他们在盲目追随和模仿中,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交际成人化﹑言语成人化、穿衣打扮成人化和心理成人化等一系列令人痛心的现象,让缺乏辨识和选择能力的儿童们失去了应有的童年.

三、促进儿歌健康发展

鉴于“灰色儿歌”入侵校园的种种现象,我们有必要思考,儿童教育对儿童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儿歌发展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儿童教育发展到今天,有时更像是在引导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走一种“快速通道”,大人们用自己的前车之鉴让后辈们少走一些弯路,这本是好意,但这让儿童和成人世界的活动、价值观一直保留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儿童的思想、语言等都被成人世界所主导.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情感需要、价值观等有着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想法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表现.新华社在今年世界儿歌日发表的《小燕子,穿花衣——儿歌经典何以不朽?》一文中写道“灵感的背后,其实是生活里的千锤百炼”[3],其中王路老师的创作经历打动人心.其实儿歌反映的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喜悲,如今的孩子被每天的复习资料及家长的期盼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使吟唱“灰色儿歌”成为了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如果说这些儿歌是灰色的,表现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那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更多的还是要好好思考为什么如今的教育给孩子们造成了如此大的负担.换个角度来想,这些“灰色儿歌”中的一些遣词造句、平仄押韵,甚至令大人们都自愧不如,孩子们活跃的思维、极强的创新力,不正是如今所需要的吗?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儿童的正确引导、调动儿童的原创能力,让儿童可以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心声.

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优秀的儿歌对儿童高尚情操的形成、艺术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成长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直强调儿歌的“教育价值”虽然是科学的、有根有据的,但这并不是儿童心目中的价值,而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看待的价值,更像是利用儿歌这一“媒介”来达到成人对其教育的目的.我们不愿看到的是成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尽力选择“有价值”的童谣去吟诵,并期望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说,民谣的作用更多的是让人抒发情感的话,那么儿童兴高采烈地诵唱童谣就必须要有启迪智慧、训练言语能力的目的么?其实,语言、内容和节奏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和节奏,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感受儿歌带来的不一样的世界,与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儿歌的教育价值绝对不是简单的“教儿童数数”“学会孝敬父母”“认识身边物体”“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之类,儿歌的真正价值,不是它给了儿童什么,而是儿童从中体验到什么.儿歌陪伴着每一个孩子成长,所以恢复儿歌的儿童性,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59:59.

[2]苑利.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

[3]韩轩.一听到小孩子唱歌,我就想掉眼泪[N].北京日报,2016-10-24(07).

[4]卢梭.爱弥儿(权威全译本):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1.

作者简介:张馨允,硕士,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灰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灰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灰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