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和路径术类论文范文资料

这篇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和路径术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与路径探讨*

高海虹王彩云

(1.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 要: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与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公共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改革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确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主体地位,以多元主体间良性合作、达成行动为归依,通过调整市场与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双到位”.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258.2;F490.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8013

SupplySideReformofPublicLibraryService

AbstractPubliclibraryservic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Withtheprogressandchangeofpublicneeds,theconflictbetweenpubliclibraryservicesupplyanddemandhasbeenincreasinglyfierce,bringingnewchallengetopubliclibraryservice.Itisaninnovativemethodtorealizesupply-demandequilibriumofpubliclibraryserviceandincreasepubliclibraryserviceefficiencybyintroducingsupplysidereformintothefieldofpubliclibraryserviceandstartingreformfromsupplysidetodemandside.Thekeyofsupplysidereformofpubliclibraryserviceistodefinevalueorientationandpositionofsupplyingsubject,torelyonsoundoperationandpracticalactionasbasis,toimproveresourceallocation,toadjustsupplystructure,toincreasesupplyingcapacityofsupplysubjectbasedonsocio-marketmechani,tobuildamulti-supplymechaniamonggovernment,marketandsociety,toimprovesupportingmechaniofsupplysidereform,andtoforcesupply-demandbalanceusingsupplysidereform,soastorealizedoubleimplementationofbothsupplyanddemand.

Keywordspubliclibraryservice;publiccultureservice;supplysidereform

公共图书馆服务承担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职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向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不仅适用于生产领域的产品供给改革,而且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供给改革同等适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如何由供给端发力实现公共服务的供需平衡,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1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提升供给质量为目标,由供给端入手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扩大有效供给,以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最早源自经济学领域,19世纪初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中就包含了“供给创造其自身需求”的重要思想.在公共服务领域,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开始了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有效克服了传统行政体制僵化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机构间协调不足、服务碎片化以及供需失衡等难题,使得人们开始将重心转向探寻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间的互动新秩序.供给侧改革思维也正是在此过程中逐渐萌芽并出现于公共服务改革中的.

在提出供给侧改革思路之前,我国虽未曾广泛使用过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包括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80年代的企业承包、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简政放权改革、城镇化改革等举措均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观点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引入,对于解决政府过度宏观调控,完善资源配置,形成供需均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服务作为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尽管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拓展,但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需错位等问题依然长期存在.通过供给侧改革,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由“垄断式”变为“合作式”,由“回应式”变为“前瞻式”,从根本上转变现有服务供给模式,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入供给侧改革新思路,由供给端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供需均衡,提升供给效率的创新路径.其重要价值在于:

(1)有利于培育和联合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新主体.政府部门由于人财物力等条件制约,加之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竞争乏力而导致的监管不足等问题,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必须向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出现,一方面如能够使政府部门由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转向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激发和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借助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供给新主体;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不同领域供给主体间的联合与协作.由供给端发力的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服务,可以发挥社区、教育、媒体、医疗等多机构优势,弱化资源分割界限,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联盟.

(2)有利于提升和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能力.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跨域性、跨边界性及个性需求显著等复杂特征,依靠需求直接作用于供给的模式至少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而过于关注“需求端”也容易造成供给服务碎片化、供给主体合作不畅等问题.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升级,达到二者均衡.同时,为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公共图书馆服务既要关注公众需求,也要特别注重需求表达渠道不畅的弱势群体,从供给端发力,加强诸如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读、老年服务、乡村服务等相关服务供给,使公共图书馆服务渗入社会每个角落.

(3)有利于保障和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机会与利益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形成公平竞争、受益均等、资源配置合理、供给效率稳步提升的发展局面.通过供给侧改革,首先,能够营造良好的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活力,完善资源配置,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其次,可以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联盟,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持人财物力方面长期、充足地支持,提升服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再者,供给侧改革注重多元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可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既丰富了服务供给内容,又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就.如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首次尝试将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外包[2],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包括图书采购、自助图书服务、电子阅览服务、数据库建设等服务外包,以及在经费资助、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合作项目.特别是2015年5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将图书馆服务列入其中,更是激起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是供给侧改革的方式手段,却不能够等同于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审视过去的服务理念和构建路径,以问题为导向分析现有供给制度、供给模式存在的不足,准确剖析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困境及其原因,积极寻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路径.

2.1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需错位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是呈动态变化的,当二者无法达致均衡发展时,就会出现供需矛盾.当前,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而服务供给与需求无法完好对接,形成明显的供需错位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供给滞后于需求.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公众的传统需求,使得公共图书馆需求向全面化、专业化、精确化、个性化发展,而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的服务供给明显滞后,无法满足需求变化;(2)供给资源闲置.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闲置问题比较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个,全年共发放借书证5593万个,持证率仅为4.01%,相较于日本43%和英国58%的持证率,相差很大.到2016年年末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66037万人次,人均年到馆次数仅为0.47次,相较于美国的人均年到馆次数4.9次,差距也相当大.由此可见,图书馆资源闲置也是一大突出问题.而资源闲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供给并非公众所需造成的;(3)供给效率不足.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市场化改革较晚,不少服务依然由政府部门“把控”,而已经实施市场化改革的服务在意识转变、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地方政府一直将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当地形象工程,将资金大量投入场馆建设、藏书采购等“面子工程”,而对于公众需求、服务体系等方面却并不重视,出现了“大场馆、空场馆”“藏书多、读者少”的局面.总之,公共图书馆供需错位问题的实质还是供给问题,由供给端对服务的质量、数量、品种等进行调整,才是达成供需均衡的根本.

2.2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多元供给格局尚未形成

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必须形成多元供给的格局.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主体也由“单一”逐渐转向“多元”,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型尚未完善,所以多元化的供给格局还未形成,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失灵”.现代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虽肩负有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但因自身能力所限并非需要直接供给,而是应当将工作重心由直接供给转向决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多元供给主体.但实际上,不少政府部门却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如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当政府购买了服务,就应当与卖家形成平等契约关系[3].可是不少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干涉甚至操控卖方的服务,因此造成服务供给的障碍;二是“市场失灵”.近些年,虽然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越来越多,但是相比于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言,数量不足、专业性缺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缺乏,或者是还未充分了解公众所需,不能够按需供给;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垄断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机制还未完善,不少供给商结成“寡头”联盟,甚至与政府部门“结盟”,通过瓜分服务供给项目获得自身利益.这不仅使其他竞争者失掉公平竞争机会,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供应的成本和效率.总的来说,多元供给格局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政府方面,只有政府之“手”进行调控,才能够彻底改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局面.

2.3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结构失衡

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公共性,或者说,公共服务需要满足的是民众利益,而非个别或者部分人的小范围需求,正因如此,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需要保持供给结构的平衡.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差异性,加之缺乏合理导向和相应保障机制,使得部分人群无法获得应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导致供给结构的失衡局面.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城乡服务供给失衡.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主,资金来源相对稳定,而且城市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参与服务供给状况也明显好于农村.但是,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农民,资金来源多为农民自筹,加之农村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数量少、力量薄弱,使得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严重落后.2016年12月,发布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而此前关于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一直未纳入相关计划之列.据统计,目前全国还有约130个县级行政区划没有公共图书馆;二是区域服务供给失衡.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主体是各地方政府,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以及国家扶持力度差异,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能力也相应呈现不均衡状况.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图书总藏量90163万册,人均为0.66册.而2015年底的数据显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量最高的是上海市,为3.13册,最低的是河南省,为0.26册,河北、湖南、安徽、贵州等省均低于0.4册.由此可见,区域差异而导致的供给失衡状况也较为严重;三是要素投入比例失衡.公共服务供给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我国长期重视基础要素的投入,对于科技、专业、人才等高级别要素的投入还比较低,致使中端和低端公共图书馆服务较多,而高端需求难以满足.上述结构失衡问题的解决,必须由供给端入手,通过结构优化、资源整合及制度变革等举措进行解决.

2.4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保障机制不足

公共服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备的配套保障机制.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经历了政府垄断供给逐渐向市场化、社会化过渡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相应配套机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服务供给改革运行中存在各种问题.其主要在于:一是相关政策法规滞后.我国于2012年起实施《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内容涉及图书馆服务的服务资源、效能、监督等方面.但其适用范围是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对于其他乡镇、社区等基层图书馆却未提及.国家随后出台了一些制度法规,如2015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6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些制度法规对于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性制度法规却比较少,目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缺乏政策法规的基本保障也是阻碍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二是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并未将可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其中,2015年5月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被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但是对于各项标准、规范以及监督等内容都未有涉及,这必然带来运作不规范、管理缺位等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使各类服务项目在进行服务外包或者多元主体协作过程中,出现“寡头垄断”“暗箱操作”等问题,而监督评估机制的缺乏也在极大程度上助长了服务供给问题的出现.

3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

通过上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实困境分析可以看出,由供给端发力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是未来发展趋势.其改革的重心在于明确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确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主体地位,以多元主体间良性合作、达成行动为归依,通过调整市场、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以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双到位”.

3.1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价值取向.公共价值以保障公众权益、达成公众满意为依据,既注重产出又注重输出结果,具有提升和被创造的积极属性[4].公共价值与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总体目标相吻合,是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1)树立以增进公共价值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公共图书馆作为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社会教育、提供公益性文化信息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的平台,具有公益性、公众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大门需向社会上所有成员开放”.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单一式”的垄断控制使公共服务的公众性与社会性难以充分体现.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由“全盘做主”的角色转向“由民做主、为民服务”的管理者、服务者角色.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定位,并非是基于政府管理民众,或者为民众提供“某一次”短期服务的关系,而是要建立听民众意愿、知民众所需、为民众供给、向民众服务的持续性关系.树立增进公共价值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够释放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2)树立包容性发展为宗旨的服务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将“包容性发展”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建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正与包容性发展所倡导的“合作参与、兼容共赢、公平公正、成果共享”价值理念相耦合.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源不足、供给结构不均衡的现状,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包容性发展为服务宗旨进行顶层设计,以满足民众需求、创新供给为根本,以优化资源、调整结构为主线,采取多元化的合作参与模式,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内容,达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最终目标.

3.2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供给主体定位

由供给端发起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供给方式由“单一式”向“协作式”的转变,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民众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及市场营利组织等多元供给主体如何定位,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如何界定等问题.

(1)明确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出现并非是对政府权力的弱化,而是政府角色向管理者、服务者转化的需要.因此,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更应当明确政府的主导性地位,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把握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形成和谐有序的公众参与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佳供给.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例,在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具有服务购买方和最终责任者的双重身份.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在项目确立、质量标准、成本、收益风险等方面履行购买方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当在整体项目运作、监督管理、风险防控等各环节履行好管理监督之责,为其他供给主体“保驾护航”.

(2)明确社会组织的供给主体地位.《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5].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0.2万个,其中文化类社会组织约占比7.6%,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承接者,因其志愿性、民间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不仅能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专业化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增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并非是对政府“失灵”或者市场“失灵”的弥补,而是将其看作政府的“合伙人”,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中坚力量[6].因此,政府应当明确社会组织在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既要给社会组织予以制度政策方面的支持,还需要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明确市场营利组织的供给主体地位.市场营利组织因社会需求而产生和存在,所以其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专业性、规范性、高效性等优势.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指出,预计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强政府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协作,由市场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不仅能够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慢、数量少、功能弱、技术低等供给难题,而且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和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因此,政府应当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等原则,明确市场营利组织的供给主体地位,与其形成合力,不断拓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领域和项目,提升服务品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发挥制度政策的导向与监督作用,避免市场营利组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服务供给,形成良性的竞争与供给环境.

3.3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供给结构调整

供给结构调整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就公共图书馆服务而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必须从整体布局规划、协同与合作、培育供给主体等方面入手,进行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及要素投入等方面的供给结构调整,以达成供给结构的均衡.

(1)加强整体布局的科学规划.政府应时刻把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顶层布局设计,包括长期规划、需求调研、竞标规范、政策制定、资金计划、评价体系等.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三点问题:一是政府应针对本地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技术、管理、人员等资源进行全面了解,查找自身优势和不足,结合和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总体规划,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二是政府应了解民众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读者访谈等多种方式精准了解民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确立发展规划;三是应当考虑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实际情况,既注意到地方特色服务,又注意到需求差异.政府进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互兼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是达成供给结构均衡的前提.

(2)建立公共服务多方协作机制.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同时,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也越来越严重.加强地方政府间、公共图书馆间及各种社会力量间的协作,整合优化服务资源,创新服务协作机制,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也是调整供给结构的重要措施.如各地可以建立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市场营利组织及公众参与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服务供给联盟等多种形式进行服务供给,促进供给结构的均衡.此外,面对民众需求的快速变化与增长,还应当将精准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特色化服务等相结合,创新服务内容与供给方式,以缓解供给与需求矛盾,弥补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不足.

(3)构建供给新主体的孵化机制.供给新主体的培育是供给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形成和培育服务供给的新主体,供给端才能够更好地发力.政府应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根据实际需求吸纳能够提供专业性、信息化、特色性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进入孵化器,培育高水平、专业化的以及能够突出地方区域特色的创新性项目,调整供给结构.同时,在建立孵化机制过程中,政府还应当注意降低供给主体准入门槛,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破除供给过程中的“中梗阻”障碍,鼓励更多供给主体加入孵化器,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新主体.

3.4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供给能力提升

公共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三大供给主体,这三大供给主体如何立足自身全面发挥各自能量,有效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是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1)提升政府主导能力.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价值取向决定了政府在规划决策、监督调控两大方面的主导性作用,政府应不断提升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引导和调整公共资源方面,对于自身供给不了或者供给不好的服务项目应转交给相关社会组织或市场营利组织,加强规划决策及项目运行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其次,政府应拓展渠道、加大力度鼓励民众积极表达服务需求,特别是加强弱势群体对服务需求的表达,增强服务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再者,政府在整个服务供给过程中应加强监督调控,通过加强法制监督、社会监督,逐步规范供给主体竞争选择、供给流程、供给反馈、效能评估等各项机制,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顺利进行.

(2)提升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的自身供给能力.社会组织和市场营利组织具有各自在服务供给方面的优势,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社会组织而言,首先,应脱离对于政府的长期依附性关系,树立独立自主发展意识,使自身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力量的代表;其次,社会组织应根据自身专业性不强、资金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利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在服务供给中发挥好志愿性、民间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作为市场营利组织而言,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其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招投标制度、信用评价体系等市场机制的构建,同时,市场营利组织在服务供给过程中还应当利用自身发展与时俱进的优势特点,及时更新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内容,采用先进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供给品牌,发挥好“品牌效应”.

(3)提升新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伴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公共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图书馆服务中包括馆藏、服务、设备、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够满足民众现代化需求.一方面,对于民众需求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将民众信息进行挖掘、存储和分析,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专业性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民众对于网络、手机等“便捷服务”的青睐,开发更为智能化、便捷性的服务渠道,举办除阅读外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交流沙龙等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变过去的民众“被动接受式”服务为“主动出击式”服务.

4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旨在由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调整资源与服务供给对公众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以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化解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需均衡,最大限度的满足民众需求.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了解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规律和目标,明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需矛盾和发展瓶颈,准确把握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保障措施,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同志代表第十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2-3).

[2]陈红.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障碍与未来方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0):5-7.

[3]罗云川,阮平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一个基于契约的视角[J].图书与情报,2016(1):104-107.

[4]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6):65-68.

[5]中国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6-12-03].http//www.gov.cn/jrzg/

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6]马全中.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内卷化”及其矫正——基于B市G区购买服务的经验分析[J].求实,2017(4):44-46.

作者简介:高海虹(1974-),女,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王彩云(1964-),女,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结:

适合供给侧改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供给侧改革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改革论文

2、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3、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4、改革和开放杂志

5、教育改革论文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