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故宫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北京故宫里的白玉器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北京故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北京故宫里的白玉器

文亮

有着“中国玉”美称的白玉,其矿物名称为软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由于和田地区白玉的质量和产量,在华夏的历朝历代中较为突出,故白玉又有“和田玉”之称.不过科学地来讲,和田玉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白玉,它只是软玉的一大矿种而已.因为白玉是软玉中的主要品种,所以白玉被称为软玉,是相对于硬玉(即翡翠)而言.

首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珍藏了约三万件的古代玉石器,其中就包括大量玉石中的翘楚——白玉雕琢成的器件.这些工艺精湛的白玉器,看起来亲近温和,摸起来手感细腻柔润,纹饰还都有其特定的含意.其按时代划分,可归类为元代以前白玉器、明代玉器和清代白玉器三部分.下面,就请您随着笔者的收集整理,来欣赏这些故宫里的白玉器珍宝.

元代以前白玉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以前白玉器里,既包含了当代考古挖掘的珍品,又还有罕见的传世古白玉精品.其造型简单流畅,古朴雅致.

商玉虎形刻刀(图1) 高5.8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已经沁为黄褐色的白玉制刻刀,呈扁薄片状,为一只扭头卷尾的玉虎造型.其兼具一定实用功能的,是尾部雕琢的一两面磨薄的小尖刀.玉虎的角为蘑菇状,眼为椭圆形.张开了大口,口中的利齿是以连续钻孔的工艺制作的.胸前有一可供系挂的小穿,呈凸起的环形.在商代,于玉器尾部琢出刀刃的小型刻刀,非常多见.其一般有穿孔可系挂,刀柄则为蝉、鱼、龙、虎、兽等各种动物的造型,使之成为了美观实用的玉饰.

商玉三牙璧(图2) 外径15.2厘米,内径6.2厘米,厚0.6厘米,牙璧是高古装饰品玉器,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并一直延续至两周.此白玉质牙璧,玉料有大片糖色,含黄褐色沁斑,并有部分鸡骨白化在外缘.其中间有孔,呈扁平圆形的器身上,有一道平直的切割痕.牙璧出呈旋转状的三牙,每牙上还有四齿,形制十分特别.

战国制玉勾云纹灯(图3) 高12.8厘米,盘径10.2厘米,足径5.9厘米,有赭色沁的白玉制灯,其顶部的灯盘中心,还凸雕了五瓣团花的灯芯座,造型独具匠心.有勾云纹饰于灯盘外壁和灯柱上部,勾连云纹饰于内壁和灯柱下部,还有柿蒂纹饰于底座.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之以前有极大的改变,重点表现在百家争鸣的新形势,而玉雕器件的风格也为之一新,开创了玉雕史上的新纪元.此白玉灯精美的纹饰,清晰的层次感,不仅彰显了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而且造型上简单流畅、变化丰富.

战国制玉螭凤云纹璧(图4) 宽14.2厘米,璧径11.5厘米,新疆和田玉制的白玉璧.有六周略凸起的勾云纹,各饰在璧之两面,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独角、兽身状的一条螭龙,内雕于璧孔,其长尾还饰有绳纹;而璧之两侧,又各雕一头顶出长翎、长身且身下长尾卷垂的凤鸟,龙凤呈祥.此玉璧造型生动,纹饰不凡,尤其是勾云纹的采用,更是使其与龙、凤的搭配和谐,是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最为精致的一件.另外从样式上判断,白玉璧的佩带者应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汉玉夔凤纹樽(图5) 高12.3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6.8厘米,有褐色沁斑的白玉制樽,图案精美,造型端庄,是仿青铜尊制作的白玉器.其带盖且盖面隆起,一个花瓣形钮还凸雕于盖面中心.三个鸟形伴钮,凸雕在钮之周围.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饰在器身表面,间刻小勾云纹.其中的一侧,还带顶端呈简单云形出廓的环形柄,自然生动.三个蹄形足置于樽底,稳健大方.

汉玉蝉(图6) 长2.9厘米,宽2.1厘米,厚0.8厘米,白玉制的玉蝉呈薄片状,有褐色斑.小头,头两侧的双目凸出.扁腹,纵向的直线纹于腹下.长翅,翅上光秃无纹.在华夏远古文化里,使用玉蝉的历史较长,甚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皆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作为玉器中的重要题材,它的主要用途一是佩饰,流行于商之前;二是用蝉作“琀”(hán,即逝者口中的含玉)陪葬,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此流行于汉代.

汉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图7) 高5.4厘米,宽4.7厘米,厚0.7厘米,质地温润的白玉珌(b&igre;),玉中含沁斑.其有外框围在器身的三面,呈凹凸状的框边缘.螭虎纹镂雕于框内两面,且正面高浮雕稍弧凸,背面浅浮雕稍内凹.而圆眼、大鼻的螭虎扭身上卷,尾部绞丝,拙朴可爱.此上下有贯穿孔的白玉珌,从形状上推断应该是玉具剑中,其剑鞘上装饰的剑珌.玉具剑是古代用玉装饰的铜剑或铁剑,美观大方.

汉白玉兽面纹剑璏(图8) 高8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略呈长方形的上等白玉制剑璏(zh&igre;),背面有一仓孔,两端呈弯曲状.有一兽面纹浅浮雕在器表,其余部分饰勾连云纹.除此种纹饰外,有的剑璏还在器表高浮雕各一大、小螭.玉具剑流行于战国和汉代,其于剑上一般饰有玉剑首、玉剑珌、玉剑璏和玉剑格这四种玉饰,其中玉剑璏是套在剑鞘近口位置的饰物.

汉白玉兽面纹剑珌(图9) 高5.1厘米,宽5.5厘米,厚1.9厘米,由于经火,此梯形、束腰的白玉制剑珌,表面呈黑褐色.其中间较厚,两侧较薄,有一圆形凹槽在底部的中心位置.两面都采用了剔地浮雕、阴刻等手法,来雕琢兽面纹,且纹饰相同.剑珌主要流行于战国至汉代,是剑鞘下端的重要装饰品,一般有着多种多样的纹饰图案.

魏晋南北朝制白玉卧虎(图10) 高4厘米,长5厘米,宽2.5厘米,可作玉镇之用的白玉制虎,玉质较好且温润.全器圆雕了一蹲坐的虎,略呈三角形,器底较平.其态为圆眼、张口露齿之虎,于“呆萌”之间回首远望,脑后还以阴线刻了几道毛发.此白玉卧虎的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雕像,十分地近似.其寥寥数刀的简洁雕工,就将卧虎回首顾盼之态,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

唐玉花卉纹梳背(图11) 长13.8厘米,宽4.8厘米,厚0.2厘米,片状、两面饰纹相同的白玉制梳背,虽中间部分有裂痕,但依然美丽如旧.其每面的边框内,皆有凸起的浅浮雕画面,纹饰都是多层叶片衬托下的三朵花卉.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目前发现的玉梳背,一般为唐代作品.唐代妇女所用的梳具,不仅或银或木质地多样,十分精致美观,且梳上一般会嵌有饰件.而该件梳背上所饰大如苞蕾的,造型奇异的花叶,显然是深受当时中亚造型艺术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

唐玉饮酒胡人纹带板(图12) 长4.5厘米,宽4.1厘米,厚0.8厘米,近似正方形的白玉制带板,四边为坡状,略厚.其中间位置,雕有一左手扶膝、右手举杯且坐在毯上的胡人,所雕大眼高鼻、卷发后披的胡人,窄衣小袖,异域风情浓厚.带板阴镌了“十一六”三字,四角还各有一对穿孔.唐时,信奉祅教的波斯人大量进入中国,并将中亚的宗教、生活习俗带入了华夏.该带板上的纹饰,就充分体现了唐朝与异域文化的交融.

唐白玉天鸡三耳罐(图13) 高6.4厘米,口径4.9厘米,腹径7.5厘米,圆口、鼓腹、圈足的白玉制罐.有三天鸡等距饰于器表,足壁镂雕了三个方形孔.天鸡均圆雕头部,并作展翅直立状;器身则浮雕天鸡的翅膀和爪,其羽毛纹理还以阴线刻出,线条简洁流畅.该天鸡图案的造型,除双翅着意刻画外,在白玉制罐上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形象,尤其是尚未出现凤尾和卷须,返璞归真.

唐白玉勺(图14) 高2.8厘米,长19厘米,柄宽1.3厘米,勺横径5.3厘米,略有黄褐沁斑的白玉制勺,打磨光滑,玉质温润,简单流畅.其通体光素无纹饰,直柄且柄首勾曲回卷,有较深的勺体.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文化中,就曾挖掘出一件玉勺,但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界均未有发现.由于唐代的立体器物很少,而此白玉勺不仅玉质优良,且厚重还形体较大,故称之为稀世之宝,实至名归.

辽白玉龙柄魁(图15) 高4.9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10厘米,圆口、微闪青的白玉制魁.其上呈行进状态中的两条龙,通体浮雕在外壁.龙张开的四爪均呈车轮状,龙身则细长无鳞.有将龙首作柄的一侧,龙的上下唇皆外翻,张口吐舌.平底无足.此来源于汉代之魁的玉器造型,器物原作盛羹之用,主要的形制特点即龙首以单柄向外.龙是最高等级的神兽,其意义与“魁”字中“首、大”相符.而魁主要流行于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最早一般是用陶、木制作的,铜质魁在两汉、魏晋时较为普及,至元时还广泛使用.

宋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图16) 高7.5厘米,外口径11-11.4厘米,足径4.5厘米,圆形、口微外撇的白玉制杯,壁较厚.有三十二朵云纹,凸雕于内壁;礼乐图则饰于外壁,并凸雕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得惟妙惟肖十人.一立人各雕在杯两侧为耳,立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喜庆祥和.宋、元时期,此杯这种造型非常流行.而此白玉杯进入清宫后,更是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甚至清宫旧藏中还有乾隆朝的此类仿品.

宋玉环托花叶带饰(图17) 直径6.5厘米,圆形,表面有褐色斑的白玉制带饰玉环,层次较多,繁复精美.其上层镂雕有似为百合的花卉,中部刻饰交错的两花并饰有叶、花,下层则刻饰一圆环,图案简练,造型紧凑.为备穿带,有一孔露于左侧的近环处.该带饰的图案,是宋代花卉的典型图案,其表面少起伏,并以细长的阴线表现叶脉;在透雕的表现方法上,虽无明显的层次区分,但却注重图案的深浅变化.

元白玉镂雕双虎环佩(图18) 直径5.4厘米,厚1.2厘米,镂雕子母虎、旁附柞(zu&ogre;)树和山石的带皮色白玉制佩,下承可系绦带的圆环.辽、金时期,玉雕和墓葬壁画皆曾以春水、秋山为题材进行创作.体现在玉雕上,又一般以海冬青、天鹅做主角来表现春水玉,以柞林、山石间的动物做主角来表现秋山玉;渲染秋天的景致,则是利用玉皮的颜色来巧妙为之.此元白玉佩的题材和工艺,与辽、金时期的同类玉雕,却是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元白玉镂雕双兔佩(图19) 高4.3厘米,宽2.7厘米,厚1厘米,略呈长方形,和田籽料,料上有淡黄皮色的白玉制佩,为多层镂空透雕.有柞树、灵芝形祥云雕琢于正面,一轮圆月在云上托起.一大一小、一雌一雄的两只白兔,毛纹细密,在树下双耳竖立,蹲坐回首;大白兔举头望明月,小白兔神态安详地回望大兔,和谐自然.第二层镂雕则以山石为基础,以双兔、柞树、祥云为背景,立体感强烈,且形象生动、意境幽远.

元白玉龙钮押(图20) 长5.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方形,略厚的白玉制押.其龙形钮上部龙头披发长角,龙身短而似兽身,四肢粗壮.凸起的阳文图记位于底面.“押”原为一种签画于文书中的符号,以表个人许诺;后为使用简便,人们将其刻出.用玉押者在元代,较用、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明代白玉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明代白玉器,一般为宫廷的旧藏.它们继承了宋元时期的造型和工艺特点,一般以日常所见为题材.其造型粗犷,工艺精湛.

明白玉兔形佩(图21) 长4.8厘米,高2.8厘米,厚1厘米,玉料表面略有麻坑点的白玉制佩,有一回首之兔圆雕而出.作为人们心目中机灵敏捷之象征的白玉兔,其圆眼,口衔镂雕的灵芝,以此增添吉祥长寿寓义.相交的兔耳上,还套一可悬挂的圆环.此玉佩雕琢简洁明快,动感十足.尤其是白兔回首的刹那神态,似被照相机抓拍,栩栩如生.

明白玉“子刚”款山水人物纹方盒(图22) 高6.2厘米,口边长7.8厘米,底边长6厘米,方形,颜色发灰的白玉制盒.有山水人物图案浅浮雕在盖面,并题“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的诗句.通景的折枝四季花卉纹,饰于器身和器盖的四侧边.有“子刚”二字款,刻于盒底部.子刚即明代玉器工匠陆子刚,其治玉百年无敌手,是为吴中绝技.

清代白玉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白玉器,不仅全面反映了其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囊括了它们的点点滴滴.其雕琢细腻,雅美精致.

清玉羊首觽(图23) 长5.5厘米,顶部粗、尾部尖细的白玉制觽(xī).有双角羊首饰于顶端,憨态可掬,其长长的胡须以阴刻透雕而出,形象逼真.而器身像锥子一样细长,其上还琢刻有绳纹.觿是我国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一般用骨或玉等制作,亦可用来做佩饰使用.此白玉觽的造型,是清代仿战国之玉觽.

清乾隆制白玉寿字出戟方觚(图24) 高24.5厘米,口径8.9×8.3厘米,足径6.7×6.4厘米,古朴大气的白玉制方觚,局部略有黑斑.其微外撇的方口有直边,长颈,凸腹,外撇的高圈足下有直立裙边.蕉叶纹和雷纹饰在颈、足,饕餮纹饰在觚腹.有八出戟皆饰在颈、腹、足部,篆体“寿”字还刻在戟面上.楷书乾隆御制诗刻于口内四周,其末有“乾隆乙巳(1785年),御题”的署款,还琢有篆书阳文的“德充符”和“会心不远”两方印.

清白玉羊首耳瓶(图25) 高27.5厘米,口径5.4×7厘米,足径5.5×7.9厘米,乾隆时期清宫内 翊坤宫藏品,玉质莹润.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羊首耳.因“吉羊”为“吉祥”之意,故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非常多.此以羊首饰耳的白玉制瓶,取吉祥、高望之意.

清中期制白玉夔龙纹蟠螭觥(图26) 高14.2厘米,口径9.6×5.2厘米,古意浓厚的白玉制觥,敞口大腹,体形粗壮.器身以夔龙纹为主体纹饰,器口、主体纹饰的上下边缘各有回纹一周.流下饰一凤头,头下套活环,蟠螭形柄.兕觥为一种商周青铜酒器,清宫玉器中仿其造型者很多.此器因有螭形柄,故名蟠螭觥.其造型线条流畅,纹饰精美规整.

纵观以上26件国宝级藏品,作为炎黄子孙的笔者,亦不胜骄傲和自豪地感慨道:美哉故宫白玉器,壮哉中华古文明!

北京故宫论文范文结:

关于北京故宫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北京故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