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此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事物有两个,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实施德育呢?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泰戈尔的“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启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要贴近生活,形象化、感情化.

一、立足文本,深挖教材德育渗透的重点

对于德育,顾明远说:“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笔者对教材中所有的文章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了分析,有的文章同时有多个德育因素.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和平、关注国际公平,这属于思想政治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伟大理想,为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这属于生命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归为心理教育.当然,同一德育因素,又可以在不同的篇目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火眼金睛”,善于挖掘和总结;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适时适度、合理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诗词抒发的是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和改造世界的远大抱负.相比之下,现在的青少年衣食无忧,却缺乏上进心,更缺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在适当的环节展示资料,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自己究竟缺少什么.然后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欠缺博大的胸襟、无畏的勇气、雄奇的气魄、历史的责任感.从而意识到:只有少年立志才能一生有为,要想成为风云人物,必须肩负重任,接受重重挑战.

二、贴近学生,让德育形象化、情感化

选入教材的课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要贴近生活,使表达形象化和情感化,让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学科的德育不是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这就离不开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它是实现教学最优化,使学生在“易”、“趣”、“活”的情境体验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

1.朗读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师带着朗读课文,可以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朗读时,一定要“凭着自己特有的音质音品和富有变化性的语调,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和情感传送给学生,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李镇西、于漪等名师历来推崇朗读感染法.

《再别康桥》素来以音乐美和情感美著称,诗歌情感由惆怅到欣喜、再到欢歌、最后又陡然失落,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学生有时难以把握.李镇西老师讲课向来喜欢以读来.在教这一课时泛读、带读、齐读、自由朗读、对比读、个人朗读和分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交叉运用,对学生语调、语速、节奏以及语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去读情、品情、悟情,在享受康桥之美的同时把握徐志摩的不舍之情.

于漪老师也主张读,认为表情朗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

2.巧借妙用法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白板、ipad等,去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可以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创设出学生乐学爱学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优美散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精美的画面,调动学生们的审美体验,深入体味文本内蕴.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交互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品读词句时,因为白板技术的运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更轻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深层次领会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并随时运用教学资源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笔者在引领学生品鉴了精美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意境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读完之后,阐释一下自己对文段的理解和选择音乐的理由.虽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但都那么精准到位,让人叹服.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渗透审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简单地说,四个词:语言、思维、文化、审美.此处的“审美”应是语言的审美——不同于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审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材中拥有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有形或者无形之中就为我们带来了种种特殊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就是帮助学生体验到自然、人生的美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观,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兰亭集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文章中,就有着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情境中,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对话,从而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四、关注时政,培育学生的理性情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关注热点、聚焦时政,培养学生的理性情怀.可以巧借媒体,聚焦时政、关注热点.每天课前五分钟新闻时评,每周一节新闻专题评论课,解读天下事,明辨情与理.

1.引导学生在纷繁社会、海量信息面前,保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大数据时代,媒体那么多,舆论那么杂,在海量信息面前,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敢于独立判断的理性公民.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还要做好引路人,培养学生比较成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凡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观察,而不是人云亦云.

例如,人工智能以惊人的态势快速发展,最近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国内首场人机大战,让机器人和教师去辅导学生,看谁辅导的效果好.以这条新闻导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与学习感悟去思考,教师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讨论结果:人工智能确实能给人类带来神奇的福音,但是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类智能,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怀的,思想让人独特而理性,情怀让人感性而温暖.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方便快捷,好像无所不能,但是在情感、启发、互动、想象力的开发方面,是人类特有的技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师当然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人工智能却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想就比较成熟而理性.

2.引导学生在负面信息面前,落于理性而行于热情

迅速发展的时代总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不偏激,不纠结,不抱怨,用文字的力量去抗衡时代的负面影响,在自我中突围,提升格局,有大情怀.

比如,痛感新闻扑面而来,负面新闻让我们不堪其扰,我们该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能落于理性而又能行于热情,冷静看待并理性发声?

以“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猝死事件”为例,以教师引领,学生各抒己见的形式,让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这场悲剧:

(1)生命之殇,为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应该涵养学生的心灵

(2)社会法制不健全,人心险恶难除,人间悲剧将永不停息

(3)当人们的脚步追不上科技的翅膀,隐私裸奔的时代,人人都是徐玉玉

(4)人心难测,祸患难除,不要让你的冷漠纵容了罪恶

……

以上做法,最终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对这些痛感新闻、负面新闻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我们社会这么多负面的东西,就是要促使人们去改变.痛感新闻、负面新闻是我们深刻认识社会最广阔、最有效的途径.

滕守尧曾说:“每个有追求的人,其毕生都在搭建一座庙堂,当这个庙堂搭建起来之后,端坐的,一定是自我人格之神.”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时政,聚焦热点,因时制宜,合理思辨,这样才能让学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多一些独立、理性的情怀,多一种家国责任与担当.不仅考试有所用,而且长远有所益,生命有成长.

五、结语

一颗的品质,在于它的熠熠生辉;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的德才兼备.而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我们要以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这一教育思想为方向,切实地将生命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人格.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