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我力标准观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这是一篇与研究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我力标准观

[摘 要] 研究力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知识、娴熟的技能、高超的能力和不竭的动力.科研单位应注重研究力建设,研究力是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只有清楚地认识研究力标准,才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研究力;作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研究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自身研究范围内的事情.人的研究力构成,科学的知识是底蕴,娴熟的技能是核心,高超的能力是亮点,不竭的动力是保障.

[关键词] 研究力;研究力标准;科学;知识;技能;能力

[中图分类号] G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1-0064-07

我认为,所谓研究力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知识、娴熟的技能、高超的能力和不竭的动力.

一、科学的知识

关于什么是科学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通常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经过总结与提炼的系统认识.在笔者看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判断:即知识的真实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一)知识的真实性

在笔者看来,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真实性.因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追求知识的真实性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虽然公务人员、商人或其他行业人员也在探求知识的真实性,然而,对知识真实性的把握却是我们科研人员的优势所在.他们的探讨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科研工作者和他们在一起要显示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如果没有这种比较优势,我们将一无所长.

然而真知难寻,即使是科研人员,想要达到对知识真实性的把握一般很难.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加上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我们虽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仍然达不到知识的真实性.我们犹如居住在洞穴深处的“囚徒”.这个比喻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意思是人类被在洞穴深处,面壁而坐却转不过身,只能看到墙壁上微弱的影像;有人经过挣扎回过了身,扭过了头,看到了身后的烛光和木偶;还有人经过努力,走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和万物.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真知难寻,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真的,但层次不一样;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知识真实性的探索永远在路上.我们应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知识的深刻性

知识的深刻性也是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反映一个人思想的深刻程度.我们说这个人的思想很有深度,是说他分析问题深刻到位,使用概念清晰明白,操作起来更加流畅.

1.分析问题深刻到位.主要回答有关价值论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或者说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把道理说清说透.这就是认识到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使用概念清晰明白.关于事物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剖析,精确划分类别,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所触及的范围,做到使用概念清晰明白,连贯一致,不发生歧义.

3.操作起来更加流畅.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旨在探讨行动的方法和行动的程序,这种知识越细越好,好比一件器物的使用说明书,使人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重复操作,最好能分类说清,以典型案例作支撑,精确把握各个技术环节,确保操作起来不走样,不变形,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由此可见,知识深刻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只有深入地思考,才能确保我们思想的深度.

(三)知识的系统性

就个人理解,知识的系统性是指以自我为中心,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系统性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特性.

1.自我是系统知识的逻辑起点.科学知识要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独立的看法与判断是知识系统性的关键.即要有主见,有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不能动辄就是某某人说的,把别人的话当圣旨.他人的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参考,不能代替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知识要发挥作用,必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加工,最后形成自己的看法.不结合自己的实际,照搬照抄别人的看法,就是批评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会对工作造成严重的损害.

2. 逻辑是知识系统性的工具.个人零星的感悟,片断的认识或仅仅依靠材料的堆积,不能称作科学的知识.唯有把片断的知识加以组织,才能使之系统化,这就必须借助逻辑这一工具,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把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犹如一根红线把知识之珠串连起来.

3.证据是系统知识的条件.我们科研人员讲话得讲证据,不乱放空炮.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证据.这样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胡适先生提出,做学问要做好两件事,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者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科学知识.

(四)知识的全面性

1.知识的全面性首先表现在全面地看问题.具有全面的知识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它能增强知识的说服力.就像两人打架各说各的理,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否则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对待问题的知识点不能遗漏,否则,就会出现基础知识纰漏,在工作中也会造成严重损失,正所谓“则明,偏听则暗”.

2.知识的全面性还表现在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角度不同,所看到的问题也不同.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著名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精彩,看出不同的道理.我们还常说要进行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考虑问题.

3.知识的全面性并不排斥个人对知识的正当取舍.科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科学知识,其实也没有必要去穷尽,所以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来收集资料,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说片面看问题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甚至走向极端以至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认识了科学知识的四大特性后,我们才能清楚地把握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才是科学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只是常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娴熟的技能

凡是职业人,都需要掌握职业技能.从事手工制作者需要职业技能;从事竞技运动者需要职业技能;从事服务业者需要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就是本领.从事科研工作同样需要职业技能.

(一)什么是娴熟的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操作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技之长.技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与完成任务相联系;二是与一定的职业相联系,称为职业技能;三是与岗位职责相联系;四是与活动相联系,强调说做一致,知行合一;五是一个动作系统,而不是单一的动作.

什么是娴熟的技能?娴熟技能的典型特征是动作的高速(效)、准确、规范、自动化.即《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卖油翁“倒油穿铜钱而不湿”;大国工匠中的各种精湛技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球技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娴熟的技能.

技能具体到科研单位,就是科研人员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其中包括收集信息的技能,加工信息的技能,形成假设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一整套技能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二)技能的形成

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特别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具体说,个人技能一般表现为以下4 个方面:

1.讲解.讲解内容包括:动作目标、动作程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具体讲解的人可以是教师、教练、师傅,也可以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2.示范.示范是以动作表演的方式来进行.示范性动作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或师傅)作动作示范,一种是是看教学视频.无论采用哪种示范方式,其动作应做到明确、清晰,不能含混不清.

3.练习.技能的形成在于学习程序性知识,知识正确,方法适当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还得花一番功夫.没有艰苦的训练就没有娴熟技能的形成,武术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练习通常是艰难而孤独的,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得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操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学习,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功夫到了自然成.因为通过练习,动作速度大大加快,多余动作消失,完成动作的时间大大缩短,活动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改善,从而达到自动化水平.

4. 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多次用心实践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职业技能的单一性.技能对于工作十分重要,但一个人一生只能掌握一至两项职业技能.因为技能的形成十分困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进行不断地练习.由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一种技能的熟练会造成另一种技能的荒废.所以,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人不断变换工作,表面看是多面手,实际上则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形成,更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职业技能的同质性.一个单位有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它们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别.飞机大炮重要,螺丝钉同样必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高超的能力

(一)高超的能力本质

同样一件工作,一种活动,要完成任务,有的人拿起来很快进入状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且工作起来很轻松;而有的人拿得起,却迟迟摸不着门道,经过很多弯路,虽然辛苦,却无成效,这就是个能力问题.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活动的快慢、工作质量的高低.当然,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而能力是最基本的问题.能力不同于知识,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体系,而能力则是调节一个人认知活动的心理概括化体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者无能,而高超的能力又有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并不同于技能,二者皆与活动有关,技能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限于某种具体的活动,而能力则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不限于具体的活动.

(二)高超的科研能力表现形式

1.专业的组织引领能力.包括深厚的专业背景,了解研究学科的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了解学科的结构、范围和前沿.要想组织团队,相互尊重是前提,避免文人相轻的坏习惯.提倡与人相处,高看一眼,他人舒服,自己愉快;敏锐的识人眼光,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专业人办专业事,单位要为其提供适当的平台,没有合适的平台,能力再强也无用武之地.

2.敏锐的直觉洞察能力.有独到的见解,初步接触一项任务,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直透纸背,有拨云见日之功夫.不人云亦云,也不在现象外绕圈子,做重复性工作,整天感到很累,效率不高.

3.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严谨,熟练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手段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4.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人员,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是一种必备基本功.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最深奥的道理,真佛说家常,说别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不啰嗦,富有感染力.不装腔作势,没话找话;不故弄玄虚,晦涩难懂.

三)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1.先天的因素.科研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实践活动,你要有这个潜能,才能担当起工作的职责,不能滥竽充数.

2.后天的努力.对事业的热爱、丰富的学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3.单位的平台.能力总是和完成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适当的任务就是平台.单位要营造人才能力形成的平台,使每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不竭的动力

(一)什么是不竭的动力

动力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推动力量.有动力才有发展,才有进步.人总要有点精神,一种向上发展的力量,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应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真理不懈追求.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发展愿景,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凝聚正能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二)动力来自何方

1. 人的天性中有向善的一面.追求生命的意义,每个人要成长、要发展,发展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趋力,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发展,失去发展也就失去生存的意义.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源.

2.对探知问题的好奇心.对自己喜爱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动力.好奇心与生俱来,表现为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渴望.以发现奥秘带来内在的奖励,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以致欣喜若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良好的个人素质.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高超的能力.有才不用,过期作废.只要努力上进,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对事业的热爱.爱岗方能敬业,如果不热爱这一事业就不可能产生动力.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就不可能去追求他(她).

5.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年,应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理应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单位职工,应该努力工作,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好自身的义务.

6.良好的教育科研条件.教育科研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努力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按照力学原理(牛顿三大定律),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在现实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不少消磨动力、消磨意志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性中求安逸、求舒适的存在.甚至有贪图享乐,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这种力量也很大,但这是反作用力.

二是人生理上的低谷期.有生产时刻就有休息时刻.就像自然一样,春天里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冬天就是休息、自我修复的时刻.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就精神焕发,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显得无精打采.在情绪好的时候,工作起来必然精力充沛.

三是单位因素.如果员工受到低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困扰,就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若个人兴趣、特长没有得到发挥和尊重,则会有心灰意懒的感觉.

(三)动力的激发

1.加强个人调适.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有很强的自控力,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天气的变化在他身上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在单位里,要将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主动调适自我,提高个人的动力强度和水平.

2. 加强自我修炼.作为个人,面对纷扰的社会,要有点定力,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坚守底线,厚积薄发,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做学问.恰如林语堂所描画:“努力工作,尽情享受.”

3.创设良好环境.心理学大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低层次的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而最高层次的需要关注的是事业本身.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个人希望,单位要不断提升职工的需要层次,使每位职工的工作动力从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从低级需要转化为高级需要.

总之,在人的研究力构成要素中,科学的知识是底蕴,娴熟的技能是核心,高超的能力是亮点,不竭的动力是保障,只要具备了这四种要素,我们就能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胡适.胡适论治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谭晓影]

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研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