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文化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家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家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家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

谭英1 ,胡玉鑫2

(1.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北京100024)

摘 要: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 “文化”建设乃是五位一体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升级过程中,应以“家文化”内涵建设(修身齐家、孝悌忠义、诚信友善、谦敬和合)为中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以相关激励措施为保障,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家文化;内涵建设;乡村振兴;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4-0043-05

收稿日期:20171127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4.06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5JGB136)

作者简介:谭英(1964-),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传统文化传承断代、教育体系断根、文明演化断流的危机,农村“空心化”,老弱妇孺成为乡村的守望者,大量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一些年轻人只信物质、不信精神,只信技术、不信文化,只信自己、不信别人,只爱城市、不恋乡村等现象令人担忧.

新时代的中国乡村究竟如何实现全面振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教育滞后的突出矛盾如何妥善解决?文化作为统领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灵魂如何很好地发挥作用?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美、生产美、生活美长期保持下去,尤其是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均需要重新认识乡村文化(人文美),急需挖掘乡村优秀文化的教化、治理、协调作用,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生态经济发展功能)为基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文化教育培训功能),以村“两委”(社会管理自治功能)为辅助的集成方式,以促使城乡快速融合.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人文社会学方法论的定性研究方法, 从北京100多个美丽乡村中,抽取了11个不同乡土文化特色的村庄进行深入调研,选择了2个较早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有序管理的黄土坡村和车耳营村进行长期微观的田野调查.同时,还选择了山西运城、永济蒲韩(蒲州镇和韩阳镇)乡村社区为对照,重点探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家文化”建设的机制及其创新性转化途径等,进行“由内而外”的解释性研究.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参与式实地调研、个案访谈、面对面问卷调查、新闻报道大数据抓取等.一方面对乡村社区层面的实践和表征进行微观的田野调查,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大事记、问题树等,结合定量的问卷调查(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获取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二、“家文化”的内涵

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本研究调查显示,尽管多数乡村的农民依然保留着朴实、勤劳、善良、不畏艰难和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一些重视“慈孝文化”建设的村庄对村干部的工作满意度和信任度也比较高,但也有不少依靠旅游致富发展起来的美丽乡村日渐式微,并面临三大忧患:一是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弱病残,少量中年夫妇留守村庄陪伴老人孩子,多数青年外出打工并安家在城镇,平时很少回家.二是多数村民对自己的家教、家训、家风不甚了解,对提升人文修养的内涵建设诸如“孝文化”内涵和义理、有机农业及生态文明的认识粗浅,干群关系融洽度较低.三是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享乐之风波及乡村,致使部分村庄出现等靠要、爱幼轻老、重钱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外,山西永济蒲韩社区的村民还认为,农村的生活发展既不能以经济为唯一目的,也不能像城市那样发展得过快.北京房山黄土坡村的杨支书说:“给村民找项目不是长久之计,给村民新思想、新技术,组织村民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形成良好的家风,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家风,即门风,“指的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其核心内容指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1]一个家风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继承和传扬,其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行为习惯,如同“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2]因而,我们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族文化或家文化”.

2.“家文化”对当今乡村治理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上.如费孝通所说“在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范围里,每根绳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从己推出的过程里有着各种线路,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要素是孝和悌;另一条线是朋友,相配的要素是忠信.”[3]这种道德约束成为村民协调稳定的自治方式.这与党倡导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目标是一致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修身、齐家和治国三个层面.其一在个人层面,要立身行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二在家庭层面,做到夫妻和睦、兄弟友爱;其三在国家层面,要热爱祖国,爱岗敬业.为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强调:“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4],这里的“老道理”指的就是“家国一体”的优秀的孝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5].

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农耕文化为本质,以农民为主体的融价值观、家族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物质和精神文明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6].这种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村社会组织的原则,也是我国农村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社会的关系纽带.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美标准——生产美(勤劳刚毅的农耕文化)、生活美(富而不骄、知足长乐的健康生活理念)、生态美(绿色低碳生活环境、环保意识、有机生活态度)、人文美(正确的价值观、文明家风和良好行为规范等)相呼应.“家文化”作为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落脚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在乡村建设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调研发现,村民对生态美的认知度较高,对生产美的重视程度较重,对生活美的满意度较高,村民对人文美的内涵认知偏低.尽管多个美丽乡村的村民对“文化”乃至“孝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但通过对试点村的调研和观察,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家文化”传承度较高.

在乡村治理中,由于“家文化”内含着道德教化功能,倡导孝敬顺从的美德和修身齐家的理念,强调家庭对老年人赡养的职责与义务,导入“家文化”教育对于解决当今乡村治理中遭遇的严重老龄化与“三留守”的问题具有直接的效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村落为载体、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差序格局下,“家文化”教育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化民成俗,教民成人”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家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乡村治理中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粘合剂;二是重振乡风文明的纽带;三是塑造美丽乡村人文美的重要抓手[7].

三、“家文化”和农村经济建设

齐头并进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当代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北方许多乡村的农民调整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再以农业作为唯一经济来源.很多农村组建了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起了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成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使逐渐富裕起来的乡村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研究发现,走农业经济合作与“家文化”并进的发展道路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途径,也是城乡一体化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

本次调研的山西永济蒲韩(蒲州镇和韩阳镇)社区含43个自然村,有社员3 865户,占到2个乡镇人口的58%左右.2014年该社区便开始了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以“家文化”为抓手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他们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目标综合发展,开创了“综合性乡村社区治理”的模式.在此模式中,农民被有效的组织起来,围绕社员及城市居民的需求开展了多项经济服务和公共服务,很快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城乡信任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城乡对立局面.

“农业经济合作”在这里是指由25个专业合作社形成的一个联合社,统一为3 865户社员提供生产和生活等服务.如联合社负责给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日用品统购、信用互助(借款服务)等服务,解决了农业有机生产和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系列问题.但发展过程中注意力主要聚焦在经济上,忽视对农民人文素质培养,加之管理不善,联合社曾一度衰败.社区负责人反思失败的原因,多次派骨干外出学习,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大家认识到积极开展以“家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是维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调查发现,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乡村,村民的精气神十足,干群关系融洽.如北京的黄土坡村和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开展不同课程的培训.针对儿童,倡导不出村的教育,在乡村建立“三亲教育私塾”,开设亲情、亲乡土、亲自然“三亲教育”系列课程,如经典启蒙、行为养正、自然开慧、四季农耕(食育养生教育)、心灵手巧、礼乐艺养,使儿童从小扎下爱家乡、爱国家、爱自然、爱农业的根.调查显示,试点村基本都建立了一个10人左右的私塾,村委或联社负责组织给在家带孩子的或外出务工回村的妇女进行“三亲教育”培训,请其担任私塾教师或社区辅导员.针对老年人建立“不倒翁学堂”,开设诸如健康养生、乡土文化传承、家训讲述等课程,提倡老人不出村的养老.山西蒲韩乡村联社有12个不倒翁学堂,每个学堂10~12个老人,年龄70~90岁不等.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掌握一些才艺,如剪纸、绣花等,也有城市退休老人参与老年学堂活动并教授书法、绘画等技能.针对返乡中青年农民工建立“农民耕读学堂”开设六艺系列课程,诸如农礼(经典导 读、智慧、生命、生活教育等修身、齐家、治村的理念)、农耕(有机生产)、农工(产品加工)、农艺(乡土礼乐)、农商(产品营销)、农医(食育养生),使中青年修身养性,立业养家.

定期组织村民常态化学习,统一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心,使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践行“尊老爱幼、天人合一、诚信友善、仁爱和平”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家庭邻里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家族兴旺、人生获得圆满幸福的保障.

针对乡村文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断根问题,山西运城、永济蒲韩社区、长治关头村及北京房山区黄土坡村以文化教育为本,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尤其是永济蒲韩社区开展城乡居民互动融合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在蒲韩社区工作多年的一位苗姓职员说:“近三年来通过定期组织社员及辅导员学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及生产技术、产品加工、环保等系列课程学习后,大家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认识到,为他人就是为自己.”联社招聘了有爱心、爱学习、留在家里带孩子的年轻妈妈,组建农产品供需服务队,分别在运城、永济市区设立消费店.两个消费店有27个辅导员,一人负责一个居民区,一个辅导员300户的目标,10户有一个社员代表,两年来就有8 127多名城市网民参加.810户的社员代表不仅仅销售配送有机生态的米面油菜果,更多的是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带领城乡居民参与农耕、手工体验、假日亲子活动和夏令营,活动的内容包括以“三亲”教育为核心的国学、生态、环保等.正如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的理事长所说:“我不是让你们卖面粉的,卖面粉我放到市场、放到超市就卖了,还用你们去?我们更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任关系,做到城乡融合发展.”蒲韩乡村社区的一位职员说:“目前我们团队已经与城乡居民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关系,大家主动提供信息档案,积极传播有机生产、生态消费和互帮互助的理念.”

此外,村干部组织村民(社员)带头弘扬和践行“家文化”,为老人办寿宴,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举办节假日聚餐等,增强了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做利他之事及讲好家庭故事、乡村故事、农民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结合传统假日和乡风乡俗,举办“敬老爱小”评比、家风家训讲述、祭祖仪式等活动,使优秀的孝悌传统文化理念不断深入到村民的言行中.鼓励中青年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家文化”建设的内涵,诸如村民演唱的自编传统文化村歌、表演自编的传统文化曲艺、举办元宵节传统灯谜会等,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活力.

“家文化”治村的优势表现在:其一,家文化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可以相对柔性的方式介入乡村的治理工作,能与治理对象存在的慈孝行为结合,使治理对象容易接受.其二,基于传统文化身、心、灵为一体的理念层层推进,村领导带头,由个体到集体、由家庭到社区,在实践中全盘推进.其三,可以在治理过程和成果表现上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使村动投身于乡村治理,减少外界资源的投入且降低监管成本.其四,家文化治村可以作用于乡村自治主体,直接提升村民的乡村自治意识.

四、思考与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8].这无疑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呢?400年的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农业危机事实告诉我们,懂农业的人必须是懂得生态农业系统、有机农业保障技术要旨及深知人类生命意义的人;爱乡村的人才,一定是喜欢走进村庄、走进土地和了解乡村社会的人;爱农民的人,一定是理解和体悟农民的甜酸苦辣生活的、了解幸福生活的人,简单地说,这支队伍应是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又掌握科学技术和懂得经济管理的人才,是一支有亲情(有机社会)、爱乡土(有机生产)、爱自然(有机农业)的人才队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家文化”内涵建设作为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培育“家国一体”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如利用原有的“文化大院”或“道德讲堂”的音像设施,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或采用光盘讲座的方式,定期组织村民常态化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齐家的治家理念、幸福人生的智慧等,统一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心,助推实现个人、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化.

2.探索弘扬家庭美德文化的奖励制度或政绩考核机制,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在“家文化”内涵建设中下真功夫,发挥带头作用.(1)保障机制.将“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常设组织诸如耕读学堂、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联社、老年学堂等活动之中,组织村民常规化学习传统文化及生态农耕技术.同时根据家庭重视儿童教育的特点,在乡村开设“三亲”(亲情、亲乡土、亲自然)教育的幼儿园或私塾,用“家文化”的美德塑造村民心灵.(2)引导机制.村领导带头践行传统美德,融洽干群关系.如制订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并成立助残养老居家服务队,组织乡村“慈孝情”歌舞乡土文艺队等,活跃村民文化生活;鼓励修缮家谱、传承家训,增强村民的满足感和归属感.(3)激励机制.乡镇村“两委”对一些有益的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和物质上的奖励;年底表彰和奖励“五好家庭”“模范丈夫”和“好儿媳”等;激励中青年尊老爱老,为下一好榜样.

3.制定相关的回乡扶持政策,以温暖的乡情及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乡贤和有志青年回乡办教育和创业.如回乡村办教育和从事绿色产业开发的乡贤和青年志愿者,可享受免费或低额房屋租赁的待遇;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为青年志愿者发放月生活补贴等.为引导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可参考湖北武汉市政府的做法,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9],通过政府补贴、免租等优惠政策引导市民到农村租用空闲农房,鼓励本地能人、外地企业家到乡村创业.此外,当地政府在给予多重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同时,还应对乡村的文化建设加大投入,使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激发村民的精气神,引导村民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消除“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提升村民人文素养;发展有机农业,倡导生产绿色农产品.通过各种措施吸引乡贤或有志青年回家创业,吸引深受城市生活之累的人们到乡村投资、生活、养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之,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总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有效推进物质与精神有机结合、经济与生态快速融合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走向富裕或开始步入小康的乡村及幸福指数下降、受城市浮躁之风袭击的乡村,提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心应及时回归到根性文化建设上来,并围绕乡村文化根脉——“孝文化”(家文化),对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与对策,对于快速提升村民人文修养,融洽干群关系,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阎旭蕾,杨萍. 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2]、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5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33.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3.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9:23.

[6]朱启臻.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

[7]谭英.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孝文化与乡村治理[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6):3941.

[8]十九大开幕,代表十八届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20171122].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

[9]田豆豆,范昊天.人民日报聚焦武汉“三乡工程” 乡村振兴 先聚人气[EB/OL].[20180201].http://news.ifeng.com/a/20171201/53761180_0.shtml.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lture and

Practic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Northern Beautiful Countryside for Example

TAN Ying1, HU Yuxin2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Department of Ar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but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involving the rur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amily culture”, as the core cell of the system project of five in one, is the cornerstone to cultivat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develop and expan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we shall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lture” connotation (cultivate oneself and put family in order,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tegrity and kindness, humility and harmony) as the central task, with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as the gripper and entry point, and provide the relevant incentives as guarantee, with local culture as the carrier,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the new era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family cultur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责任编辑:李斌成)

家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家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