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论文化和旅游的逻辑关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旅游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论文化和旅游的逻辑关系

【摘 要】伴随着国家旅游局与的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语言学立场,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研究的语境下这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作者思考文化与旅游的字序问题,探究“和”字的文化意义,进而认为两个部门的合并不仅意味着互为支撑的共融关系,还提示着文化在面向旅游时应持有主动性,主动引领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谦虚地接受文化上的被帮扶.文章还认为旅游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其不同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从异于常住地社会的文化性、先进性、科技性、展示性、体验性、稀缺性与非功利性等角度,着手自己的文化特质建设.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语言学;字序;主动性

doi:10.3969/j.issn.2096-4757.2018.04.006

一、引言

2018 年3 月中旬,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审议并最终通过,国家旅游局将与合并[1],并冠以文化和旅游部名称.无独有偶,土耳其共和国也有类似的名称即文化与旅游部[2].此外还有非洲的贝宁、中亚的吉尔吉斯坦与南欧的马耳他[3][4][5],都设有文化旅游部.而老挝则称之新闻文化和旅游部[6],印度尼西亚称之文化旅游部,印度称之文化与旅游部.据此似乎可以推测,我国设置文化和旅游部,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意,是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旅游局与合并的消息正式公布,在微信公众号等各类自媒体中出现了各种多样的观点,有对此持积极肯定态度的,认为这一举措可以形成1+1 > 2的集合优势,并以“文化是灵魂,旅游为载体”作喻,主要的思考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并提出了融合的方法,以及如何形成有机结合等问题[7],也有对此持保守谨慎态度的,主要是担心这举措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流于形式等问题.

基于宏观形势背景笔者从语言学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字序上文化两个字要放在旅游之前的原因,二是从选字上,选用了“和”字,而不是“与”字的原因.暂且不论顶层设计者在决定之前及之时的具体考虑,当然这也是今后研究应关注的方面,从而理解这一改革措施的精神实质,但这并非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本文中,笔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当某国家的人运用母语进行表达时,定有较为深刻的思想考虑,即便是有基于语言习惯的成分,也蕴含着前人在塑造惯用法时的良苦用心,应该把那层深刻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

二、“前置后置”与“和”的语言学思考

(一)关于字序

在进行组词时,字是有先后顺序的,词组亦然.在书写时的笔划与笔划,字与字之间,以及在讲话时的发音与发音之间,都是按照顺序出现的,通过这些字的排序与发音的组合,便构成言者想表达的意思.在语言学中,确实有这样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在地位和重要性方面,字序是遵从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而在表示年龄时字序多为由低到高;至于在表示方向与对立方面时,字序是按内外、上下、出入顺序[8].也有学者认为,语义决定字序,如褒义性词在前,以及认为语音决定字序,如第四音的入声字在后;还有学者认为字序与元音有关,如前一个词素的元音舌位,应高于后一个词素的元音[9],这恐怕还与重力的作用有关.更有学者认为,在同义并列双音词中,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常常置前,其实这一说法大致等同于褒义词在前的说法,但也存在着“逆序”现象,其认为,“逆序” 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只是现代汉语中仍还保留着而已[10].

由此可知,通常情况下先说的词是更加重要的,但这也并非绝对,现实中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在同级内顺序在前的更加重要,而当级差有别时顺序在后的也可能更加重要,如重量级人物也可以起到压轴作用,这也是十分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有些情况下,居中的位置也可能最为重要,例如当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画面感时,居中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的位置是存在感与地位的象征,也如在涉及安全等问题时,居中的位置也是更加重要的.

当书写文字或者朗读文字时,甚至当没有文字只有语音时,假如是同类词汇,先被书写或者读出的一般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个往往可以更能引起关注,但在解释上还可以称作不分前后,以照顾后出场者的情绪,或曰按照“姓氏笔画”和英文字母排序,但其在视觉与听觉效果上,出场顺序不仅影响人们的情绪,也影响人们的认知,心理学对此也有相关的研究,即前摄后摄原理的解释[11].最先与最后的位置因少有摄动因子的影响,更容易被观者与听者记住.但笔者认为前摄的影响更大,前摄因子少和弱的情况下,第一个出场的被认知的效果一般最好,假如这不是一场戏的话,到了后摄阶段,感官的确已经有些疲劳了.

假如从归属上考虑,如果后者已成为一个元,甚至是一个大元,一个早就有且一直保持重大地位的概念,而前者是个未必十分重要的新概念,那么此时在书写上,前者就有了属于的性质,成为归属于后者的重要范畴,就如师出有门一样.因而前者,既可以是领军者,也可以是马前卒,领军者的情况更多一些,而后者,可以是追随者,也可以是坐镇者,坐镇的情况更少一些.据此可知,在文字与声音世界里,位置先后顺序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是前者更为重要,例如旅游中到达目的地的“第一眼”,产生的第一印象,但又并非完全如此,总是有例外情形存在的,因而在规律的基础之上,还应加上具体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故而,可从字序、发音、语义、归属等角度,以及从类比于戏剧、画面等立场,分析位置先后的重要性差别.但从与国家旅游局合并这一现象看,合并后被冠名为文化和旅游部,还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性差异的结论,不可否认,从体量与历史上看文化的体量很大,历史悠久,可谓无所不包,而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领域,旅游文化还很不成熟.而且从行政级别上看,原本是正部级,而国家旅游局是副部级,在行政级别上国家旅游局确实是低于的,但笔者认为,不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而是应该认为两者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互为依靠.文化是一个“前辈”,历史悠久,可以对旅游的发展进行帮扶,而旅游是一个“晚辈”,朝气蓬勃,又可以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

(二)关于“和”这个字

笔者继而认为,选用“和”这个字是有道理的,以“和”字连接文化与旅游,可解释为和谐、和睦、和美等,就如“天时地利人和”中和字的内涵,此外和字还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说法.除在我国之外,和字在日本也是备受推崇的,如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日本料理称和食,日本风格称和风,日本服饰称和服等.细看和这个字,“禾+ 口”的结构,在最初意义上,或可理解为有粮食,有田地,有人口,有劳力,人丁兴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家就是和谐的,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这个国也是和谐的,和意味着民族内的团结,有凝聚力,也意味着民族间的团结,互相尊重.

这次国家部门机构合并,选用了“和”字而没有用“与”字,笔者十分赞同.笔者认为“与”字可能也有并列的意思,但可能缺少相互配合的感觉,可能缺少惺惺相惜的意境.“与”字同时还可能还存在部分的从属关系,而至于文化与旅游哪个主体是被从属,并不容易做出明确判断,即便是按地位高低来划分从属,也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做出具体判断,如局长说“明天你与我去开会”,此时,后者从属于前者,而当职员向他人传递消息时,会说“我与局长明天去开会”,似乎则变成前者从属于后者了.此时语序似乎对从属关系的影响并不大,但却隐含着高低之分,因此,笔者认为“与”字并不适用于文化和旅游之间,选用“和”字更为贴切.

韩国学者引用《中庸》、《老子》等观点认为,“和”是现实中的普遍核心价值,“和”的意思是指规律,是指把握这个世界的现实[12].笔者理解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是指有所作为,仍能够有所节制,是指过犹不及,不可走极端,和,是为人处世之道,是指不侵犯他人利益的有所作为,当然也指一种好的融洽关系,双赢及多赢才是和.故这是从实现“和”的路径角度来论述的.在致和这一规范基础之上,这个世界自然是和谐的,当然和也是一种境界.由此可见,中是位置,是要到达的空间点位,和是效果,是指最佳的人际关系,固有中和一词.可见讨论“和”这个字,可以从因果关系、状态效果和意义贡献这三个层面进行考量,若从效果期望上说,则一定会有致和一说,即人事极为和顺.正如过犹不及所言,如果事情做得过头了,就和做的不够甚至不做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此时则要退回去,退回到中的位置,做到无过不及,既要做也不能过,要求劲力、时机恰到好处,可见中与和两个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此外,历史上还有“和合”之说[13].笔者理解为应先有内容与内心之和,然后才有形式之合,和合是指经历了一个过程而实现的最佳状态,这一文化特别适用于多民族交汇地带.也有文章提出竞合和概念[14],是指竞争中有合作,而通过合作达到了解,最终做到和气的境界,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非零和博弈,也即认为,竞合和三种成分都是要同时存在的.由此可见,“和”与“合”,两者都可在前,也都可以在后,假如不考虑时间约束的话,则和合是最好的,假如时间受限,形势紧迫,则可以先合后和,最终实现最佳状态.

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 年年会开幕式时,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正是对“和”这个字的具体阐发,相当于强调了两点,一是与“和”相关的各个主体的独立性,二是各成员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笔者理解为既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又要再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各抒己见、合作分工、协调共赢,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立性.因而在谈论“和”文化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表面之和,二是完全相同,如果是表面之和,貌合神离必将影响合作的效果.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代表着一个成员有主见,而其他成员只是盲目跟从,此时,便失去了系统或生态的多样性特征,活力潜能也将大打折扣.当然这个和而不同理念,不仅限定在各主体之间,还应存在于地方之间,如在总目标一致下保持因地制宜,还应存在于时间与时间之间,如坚持根本的与时俱进,还应存在于事情之间,如坚持开放的一事一议.

三、对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形势认识

(一)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方略

综上所述,通过新闻查找可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设有文化与旅游部,或文化旅游部等,显然两种称呼是同义的,但在理解上或有微妙差异.鉴于形势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应该具有与之相同的特征,即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其也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历史、现状及其现状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如此也便于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国际合作.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机理,旅游事务的发展,在中微观上可能决定于自身,但在中宏观上,可能就决定于外部规定[15].

(二)旅游发展的历时性

旅游发展是分阶段的,虽然都希望旅游能尽快地做大做强,但这个强大不仅是指经济体量,还应包括文化的自在性[16],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中缺少人类思想大义,那么旅游的强大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笔者也坚持认为不应该以小资情怀占据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那么在此阶段,旅游发展就只能靠文化引领,需要文化来防止旅游现象的淡化,这也将需要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间,否则旅游就会长成一个缺少头脑的经济巨婴.

在此阶段里,文化既是旅游发展的素材,孕育着旅游文化的生成,当然,这里所述的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不同的,文化又是旅游的引领者,帮扶者旅游的发展,待旅游成熟长大后,两者或可以在空间位置上分离了,但在内容上确实不可分割的,届时,旅游文化将成为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旅游是文化在旅游中的渗透,因而旅游还需要文化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营养供给,但同时旅游也在影响着文化,互利共赢.

(三)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早在几年之前笔者就时常听到“文旅”一词,显然这是简化了“文化与旅游”的说法.关于这个词的大概含义,正如字面所述,并不难理解.但在其后的讨论与写作中,笔者一直没有采用“文旅”一词.现在看来,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也是顺应了市场的需要,也可能是相关企业“嗅到”了有关政策方面的信息,尤其当其判定这是一个机遇时,就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如在企业内组织框架下成立了文旅开发部.

通过中国知网查找可知,暂且可推定文旅一词最早出现于2004 年[17],其后,在2005 年出现了关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文旅联姻盘活文化产业的报道.在2008-2010 年,成都、杭州与乐山等地,在思考着文旅兴市战略[18].此后,有关文旅的报道数逐年增长,但增长数量有限,从空间分布来看,报道多集中在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且多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自2014 年起,有关文旅的文字类研究文献成倍增长,并出现了综述性研究成果[19].而到了2017 年,这一年的相关报道已经达到了近150 篇.

(四)文化的主动性

若说过去的旅游发展是从利用文化资源,逐渐转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两者平等化,那么如今,则是要发挥文化的主动性,由推助旅游发展到牵引旅游发展.即便是从字面上看“文化和旅游”这一组合,位于“和”字之前的主体意味着要主动,可类比“我和你”与“我与你”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行理解,“我和你”意味着我主动向你靠拢,我是主动的,而“我与你”就意味着我是从动的,或者是并列关系.由此可知,即便在旅游人的眼中,文化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由低到平等的并驾齐驱,再到走在旅游之前,完成超越,不仅是在引领,还要主动牵手,是相约式的引领,互为帮扶,共同进步.

四、旅游文化的建设

(一)帮扶者也在被帮扶

旅游终究要构建自己的旅游文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要自强.当然,由文化旅游过渡到旅游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但也不可在当下无所事事,守株待兔.上文讨论的其实是旅游被文化帮扶的过程,要承认这一现实,并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虽然旅游在扶贫,且扶贫对象主要是落后的乡村地区,但旅游同时也在被扶贫,被扶贫对象主要是“贫穷”的文化.在过去,旅游与文化两个部门是有些分离的,从事文化方面的学者并没有专门对旅游领域进行研究,而旅游领域的发展又缺少专属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文化的建设是十分艰难的.

既然文化在帮扶着旅游,那么谁来帮扶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反向思考,文化来源于生活,自然是生活对其进行帮扶,而生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则需要社会进行帮扶,如此多次反复思考即可完成一个连环的逻辑.如图1 所示,乡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可以通过旅游进行扶贫,帮助不发达地区,但旅游本身因缺少文化底蕴,同时需要来自文化领域的“文化扶贫”,也或许可以存在“文化扶旅”这样一个概念,虽然会引起心理不适,但旅游基于文化方面可能确实处于弱者地位.与此同时,帮扶者也在被帮扶,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随着体验的进行,乡村会给予旅游一定的精神反馈,同理,在文化扶旅的过程中,也会从旅游中获得反馈,即丰富生活、充实社会.因而,帮扶双方是相互作用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正是通过这种被帮扶,帮扶者有扶权的义务,而不是一直地在控权[20],旅游也通过这种被帮扶,不仅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而且得到了权利,犹如授人以渔,可以有自建文化的权利,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形成专属的旅游文化,旅游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会得到认可与提高.客观来说,旅游在社会中的地位还不算高,虽然人人都可能是旅游者,但很多人并不将其看作是一份“事业”,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合并,无疑会提高旅游的社会地位,其意味着旅游可能不在局限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而是以旅游文化的形式获得新生,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结合.

(二)关于旅游文化

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其不发生在常住地,故而视角不同,对旅游文化的定位就不同.从旅游者自身感受的视角来看,因为旅游是暂时的、异地的,故而旅游文化是一种体验文化,若是长期滞留,旅游就变成了旅居,甚至变为了生活,那么,体验就变成了生活,就有了平凡性,有了利益性.若从常住地对目的地的影响视角来看,旅游可谓是一种介入文化,客源地的文化介入了目的地,目的地的文化反作用于客源地,当然也存在着反向介入.若从个人精神层面的视角来看,旅游是一种非现实的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在诗意地栖居[21].

而从地理学角度,并考虑到旅游者感受的视角来看,旅游是一种移动与异地的文化,因为旅游现象是由旅游者的移动所引发的,其以旅游者为中心,也可谓是本地与出行的文化,相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文化不同于定居社会的封闭文化,其也是联系并溢出于定居社会的一种文化.

与此同时,文化又是包容的,因而旅游文化要兼容常住地文化,要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吻合,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地方性等,这样既相同又不同,既保守又发展,因而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不同、区分、稀缺、先进、积极等方面为重点,例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与文化等,辅之以那些相同、保守和传统等.在这里,笔者尤其强调旅游文化与常住地文化的差别,尽管有些旅游文化在常住地也是存在的,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因忙碌而没时间体验,或因纠缠于生活羁绊而没有心情去体验等,有些常住地文化就易被忽略.而有些文化在常住地是缺乏的,甚至不存在的,例如常住地因空间受限而缺少旅游地的大型项目,或者常住地社会无法囊括所有的文化类型等,此时似乎只能通过旅游才得以实现文化体验,因而通过旅游去眼见为实、弥补匮乏便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基于这样的语境,就可以感悟到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不同,文化旅游似乎是本身存在于常住地的文化,旅游者可以去体验,但其产生与发展并非与旅游者直接相关,指当地原来有什么就看什么,不必刻意准备与仔细思考.而旅游文化就不同了,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其既可以言表,也不可言表,其为旅游所特有的,是旅游者身上的一种文化,是旅游者与目的地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碰撞文化,与人的移动和异地性有关,且具有很淡的,甚至不具有功利色彩等.

五、结束语

本文有一定的望文生义性,但并非词不达意的强行逻辑,而是重点在于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笔者认为,在Web2.0 时代,基于个人理解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没有典故的情况下,至少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与可参考性.本文结合旅游时事与形势,基于社会对文化和旅游的一般理解,进而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讨论了关于文化和旅游的字序问题,讨论了“和”这个字在文化与旅游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当前的旅游社会形势,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发现.

从意义发现的角度来讲,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确立“文化和旅游”符合“一带一路”发展方略而具有国际意义;第二,文化不仅要引领旅游发展,两者相互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彰显出文化对旅游的主动性,把旅游当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与旅游发展和谐相处,追求两者有交集的共同发展,因而文化事业对旅游的发展要存有一份责任心,要有足够的爱心;第三,虽然旅游正在扶贫,在帮助不发达的乡村地区,但旅游本身因文化底蕴不足,也需要接受来自文化领域的“文化扶贫”,帮助旅游“脱盲”,也或许可以存在“文化扶旅”这样一个概念,旅游是文化的弱者;第四,旅游终究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因而“文化和旅游”是当前阶段的任务定位,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尽管这个阶段很长,旅游还是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性,最终实现旅游文化自信.

旅游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旅游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旅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旅游管理论文题目

2、旅游杂志推荐

3、旅游杂志

4、生态旅游论文

5、旅游期刊杂志

6、旅游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