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素课之思:回归哪里?超越什么?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回归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素课之思:回归哪里?超越什么?

【摘 要】“素课”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现象提出的.既有回归,又有超越.其回归表现为探寻教学本真,具体为:回归教学初心、回归学生学习、回归学科原味、回归教师本分、回归求实作风;其超越表现为克服不良倾向,具体为:超越名利诱惑、超越形式主义、超越对立思维、超越技术至上、超越标签效应.

【关键词】素课;回归;教学本真;超越;不良倾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4-0028-04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素课”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现象,我们亲眼看到在一些课上,教学的目标虚了、重点乱了、技巧花了,老师嗨了、学生傻了.这种“花课”常常迎合课改形势,贴有时尚耀眼的、甚至“政治正确”的标签,很能唬人,一旦蔓延开来,必会扰乱教师对教学本真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此风不可长!课堂教学需要回归,更需要超越.但是,究竟回归哪儿?又能超越什么?这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回归:探寻教学本真

  如果说“素课”是指真实不虚假、平实不浮夸的课堂教学的话,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有些教师受到各种诱惑及误导,其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浮躁和喧闹.有些课堂被包装过度,浓妆艳抹,令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本来面目了,确实需洗尽铅华、去除雕饰、素颜示人.就像一个人在迷雾中误入歧途,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那就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1.回归教学初心.

  教师对教学追求的初心是什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经常检视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孙朝仁老师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师生还是求真务实的,对于哗众取宠的教学是不喜欢的.他发放了3777份师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他们心中理想的课堂是一致的,说明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认识、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分别是92.50%和82.40%;其次追求的是宽松而自由的课堂,分别是78.13%和77.21%;第三追求的是教师语言平实的课堂,分别是76.88%和62.85%;第四追求的是“人在课”,即教师沉浸于课堂的教学中,分别是31.67%和36.04%.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及教师讲、学生听的两种教学课堂是教师不喜欢的,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课堂占比也相差不大,小学教师占比分别为24.58%和23.96%;初中教师占比分别为18.99%和17.32%.课堂教学需要返璞归真,需要回归到自然平实的“素课”状态.无数实践证明,真实和真诚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育力.

  2.回归学生学习.

  学校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个教学的核心是不能轻易动摇的.基于此,课堂教学就不应是教师个人才华的表演,而应是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服务.“素课”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坚守.如朱丽清和孟晓东老师倡导,“素课的本质在于以学生的原点设计课的远点”.其具体实践路径为:以可信的原点,勾画可能的生长愿景;以适合的内容,提供适宜的生长养分;以简朴的方法,构建简便的生长路径;以真正的经历,收获真实的生长印记.曾宝俊老师也指出:教学中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动力”,探究学生“学的本质”,把握学生“学的走势”.如此,研究儿童真学的过程,研究真实课堂的建设过程,也必将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围绕着教师的行为表演,更应该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卷入度.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触动了学生,学生是否因此发生了变化或确实有所收获.

  3.回归学科原味.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味道,这是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内容等所规定了的.在课堂教学中将所教学科的精华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让学生得以尽享并化为营养,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果失去了这个学科“原味”,或者被莫名其妙的其他什么味盖住,则课堂便无法发挥这个学科本身的独特育人价值.那么,怎样找回并彰显学科本身的魅力呢?卜以楼老师结合数学教学,提出实施“素课”的策略取向:用素描式表达,显现知识结构;用故事式思维,再现生长过程;用雕塑式板书,展现学科本质.教师立足所教学科,深入发掘学科本身的价值,吸引学生热爱学科探究,才是真正把握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真谛!

  4.回归教师本分.

  在名目繁多的“花课”上,教师做了太多不必要的事,而喧宾夺主了.所以,要重新审视究竟哪些才是教师的本分事,即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做的、不可替代的、有价值的事.如张祖庆老师就对“磨课”、预演等现象做了深度反思,指出走向卓越的教师,更要把时间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观察学生,研究常态学情,收集教学中的真问题,改进日常教学;架构课程,优化整册书教学结构,对教材做统整、微调与拓展;练习基本功,提升朗读、三笔字水平和理答技巧;阅读好书,拓宽视野,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解读文本能力等.当然,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师专心做教学本分事,学校应该给予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权.在教师专业自主权范围内,学校尽量避免行政性干预,教师教学时才能理直气壮,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进行相应的教学革新和创造.

  5.回归求实作风.

  教师的教风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风.如果教风无实事求是之意,怎么要求学风无哗众取宠之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国教学传统中优良的教风.不回避学生的问题,不回避教师的问题,不回避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回避教学的各种矛盾;不掩盖事实,不文过饰非;不揠苗助长,不弄虚作假.正视现实状况,研究真实问题,促进学生真实发展.在学生负担“屡减不轻”、教师职业“压力山大”的状况下,学校应有勇气有决心“做减法”.为教学减负,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引导教师思考最根本的教学问题,关注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认准目标,分清轻重,轻装上阵,踏踏实实,追求实效.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大政方针,实现教学作风的根本转变,此乃学校之大幸、教师之大幸,更是学生之大幸.

  二、超越:克服不良倾向

  “素课”的倡导与实践既有对教学本真的回归,也有对教学不良倾向的超越.“素课”的回归,不是简单地放弃对美好教学的追求;而“素课”的超越,更要求教师对教学问题看得更深、看得更透、看得更远.“素课”的倡导与实践有利于教师安心地教学,踏实地教学,专业地教学,有效地教学.

  1.超越名利诱惑.

  真正的荣誉一定来自实质性的贡献,虚假的“名堂”只能招致浮云般的名利.教学之所以浮躁虚假,无非是因为造些“名堂”可以带来“名利”.名利当然并不等于罪恶,毕竟在现有制度中,一些重要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荣誉称号等都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好的表现.所以要上“花课”,要获奖励,就不得不去揣摩领导和专家的意图与喜好,从而曲意迎合.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中能有多少“名堂”是从学生需要出发?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因为出发点错了,追逐的目标就不对.若进而一味沽名钓誉,就真的误入歧途,陷入泥淖,忘记初心了.考究“花课”背后,总有个别领导喜欢、盲目追求时髦、效法别人成功、庸俗评价导向的影子.教师要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学生发展放在心头,最起码不能丧失基本的“良心”,不去做追名逐利、见利忘义、误人子弟的事情,这样教学事业就有希望,学生成才的路上就会充满光明.

  2.超越形式主义.

  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机统一.当有些课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便会产生消极效应,张祖庆老师将之称为“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没有深刻的思想,便只好玩弄形式.花样尽出,噱头不断.没有内在的气质修炼,只好做外在的形式功夫.他因此大声呼吁: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到“秀”课上.面对这些“花课”,我们不妨追问:如果去掉过度的包装,究竟还能剩下什么?或者华丽的外表下,到底裹着怎样的身躯?甚至有些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与此不同,“素课”更加重视教学的内涵.为了有效增进教学的内涵,教师需要下足“向内的功夫”,修养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修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寻找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教学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没有形式的遮盖和掩饰,“素课”更容易暴露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怎样才能让“素课”更有底气,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不仅要下更大的功夫,而且尤其要将功夫下到正地方,教学才更加正气、硬气、有“干货”.教学一旦拥有“真”与“诚”,则其影响力就会倍增!

  3.超越对立思维.

  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不是“非此即彼”、简单对立的.要学会在比较和联系中辩证分析事物及其关系.素课回归真实状态,这无疑是好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形式的课的存在.几位教师在文中提到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观摩课、研究课、表演课、磨课等,将之作为靶子,历数它们的问题,好像它们与素课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可能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并非是它们本身的问题,更多是有人要借它们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之发生异化的.实际上,这些课定位不同,如果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责就可以了.客观而辩证地来看,公开课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一旦课要公开,那些不能公开的自然就会减少.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示范课、观摩课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课是精品、能作示范,当然要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尤其当有些新理念新要求,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此时如有示范课,当然对他们就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了.研究课则是为了教学研究而上的课,可能就是不怕暴露缺点的“素课”.至于一课多教的所谓“磨课”,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来说,似乎也不应全盘否定.

  4.超越技术至上.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专业技术,当然应该有足够的技术含量.教学专业性的提升,离不开丰富的、有效的、高明的、微妙的教学技术的支持.也就是说,必要的技术还是需要的,但不应被技术所束缚,更不要迷信崇拜,甚而技术至上.曾宝俊老师说得好:“教学追求现代化,但技术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不是电影院!教师也非电影放映员.一节课大量使用PPT等媒介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将使学生‘消化不良’、冲淡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用必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尤其对于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合作探究技术等,应当恰当地运用.要区分技术使用不当和技术主义至上的不同.技术使用不当不是不该使用技术,只是使用技术时出现了问题,导致效果不彰.多数课上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不是技术本身的原因,反倒是教师的技术素养不够所导致.教师要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学增加更多技术含量,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技术主义至上与此不同,它根本不问该不该使用技术,而是一味强调技术,误以为技术就能决定一切.这是需要辨析和警惕的.

  5.超越标签效应.

  教学就是教学,硬贴的标签其实多无必要,甚至包括“素课”这一概念.同时“素课”的说法也需进一步推敲,如“素课”到底是一种教学的状态?是一种教学主张?还是一种教学的境界?如果说“素课”是一种教学状态,那么“素课”一定就水平高吗?如何避免低水平“素课”,因为课可以“素”,但不能“素”到简陋,不能“素”到没有营养吧.如果说“素课”是一种教学主张,那么这种主张是以什么为理论依据的呢?为什么“素”就好呢?如果说“素课”是一种教学境界,那么普通教师容易达到这种教学境界吗?卜以楼老师认为,“‘素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它能让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简约、朴实、有效,它能让教师和学生返璞归真,回归初心,回到原点.毋庸置疑,‘素课’也是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但是,若要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名师的大多数“素课”,其实并不是天然的真素,不过是去掉了雕琢的痕迹而已,是返璞归真后所达到的一种教学的高境界,普通教师直接学这种“素课”可能是学不了的.当然,“素课”的提倡在当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能有效引起教师们对诸多教学不良现象的反思,并自觉追求“超越”,就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到了大家都能理性对待课堂教学的时候,或许也就真没有再强调“素课”这个词的必要了.■

回归论文范文结:

关于回归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回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回归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