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综述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理论基础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综述

0 引言

任何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其理论体系的立足之基,深刻影响着学科的理论深度与长远发展,故而理论基础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84年“杭州会议”以来,前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都探讨了图书馆学理论基础问题.

2017年10月在湘潭大学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将理论基础列为第三分主题研讨会的核心主题.王兰伟、汤利光、周文杰先后做了《文化选择与价值重建——新儒学视角下的图书馆哲学思考》《论图书馆哲学的贫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考》《二维向度中的图书馆学科理论视域与边界:一个基于职业实践的元理论分析框架》的主旨发言,引起了在场学者的深入交流与积极讨论.伴随着1980 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图书馆学基础》的批判,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争鸣“迅速升温”,并延伸到“理论基础”等议题[1]274.1982年刘迅引入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2-3],引发了“一场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大讨论”[1]275.此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因而梳理与分析其发展状况无疑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

1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认知研究

1.1 理论基础的内涵界定

理论基础是学科存在的母体基础,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根源.胡先媛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主要有唯哲派、特殊派与综合派之分[4].刘迅将波普尔“世界3”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即以“哲学认识论”[3]对待之.沈继武指出理论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研究对象的世界观,是认识论和方法论”[5].显然,刘迅、沈继武是从哲学角度来思考理论基础问题的.于鸣镝基于图书馆工作,把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归纳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理论化和系统化”[6].该观点受到1980 年代初期经验图书馆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张冰则强调理论基础的科学概括性,即“进行共性事实解释的理论知识”[7],而非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或逐项罗列.卿家康提出理论基础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专指对图书馆学起最根本作用的哲学”,后者则涵盖了对图书馆学“具有较全面、深刻影响的理论、学说”[8].诸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发与借鉴.目前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内涵界定必然会随探索与争鸣的深入而愈加清晰.

1.2 理论基础的关系定位

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吴慰慈等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一种“外延比图书馆学大”的理论[9],明确主张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包含并不属于图书馆学的内容.黄宗忠指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处于图书馆学体系之外”[10],是“相关学科理论在图书馆学的应用”[11],而非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翟秀云类似地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之外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12],而不属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王子舟则提出“理论基础应属于图书馆学范畴,是基础理论的第一层次”[13]的观点,显然认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就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柯平等基于知识资源论的探索,构建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其中“第一层是体系赖以存在的理论来源”,即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14],呼应了王子舟的观点.无论如何界定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的关系,它们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基础研究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议题.

1.3 理论基础的价值作用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撑”与“指导”两个方面.黄宗忠把理论基础比喻成理论大厦的基石,能够“为图书馆学的研究提供总的方法论和观点”[15]117.黄秀文指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16],有助于透过具体现象认清图书馆本质.两位学者直接阐明了理论基础的“支撑”与“指导”功能,强调了理论基础的研究意义,树立了对理论基础研究价值的基本认识.吴慰慈等则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为图书馆实践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指导”[17]3,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根源,能指导实践工作.卿家康主张理论基础具有“深刻揭示研究对象类现象本质、正确反映对象的客观规律、正确指引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向、为对象学科奠定认识论基础、有效指导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效用[8].这不仅深刻阐明了理论基础的价值,更成为我们评判某一理论能否成为理论基础的准绳.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价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理论基础研究.

2 哲学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科学哲学的思维方法

传统图书馆学中充斥着经验主义,理论建设受到限制,因而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科学哲学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刘迅认为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在“哲学认识论”[3]层面解决了理论基础的认识问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提高和生产力更大的发展”[2],极具指导意义.“世界3”理论引起了图书馆学界对理论基础的积极关注,吸引众多学者探讨.蔡公天等指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图书馆学第一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18],能够统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王子舟阐释了“世界3”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依据,一是客观知识世界的独立存在“为图书馆学划定了研究对象的从属领域”;二是“世界3”理论对文献“终极归属”的确定“为图书馆学提供了合理的逻辑起点”[13].除波普尔的理论外,其他科学哲学理论也受到了图书馆学学者们的重视.金胜勇等运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论述了图书馆学的科学性问题[19],较为全面地剖析了科学哲学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价值.葛园园形象地比喻科学哲学是一座“理论方法宝库”[20],值得不断探索挖掘.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借鉴了科学哲学的众多成果,但在移植转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辩证对待、理性思考,避开科学哲学的错误与局限.

2.2 马恩哲学的指导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导理念.刘洪波反对将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21]才能理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保障其繁荣发展.姜希强指出,虽然刘迅引入了“世界3”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22].沈继武认定“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毫无疑义,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5].众多学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即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彭修义批评波普尔的理论有着“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与庸俗进化论”的错误[23],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唯物论”[24]才是图书馆学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观点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生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性.汤利光主张以马克思社会存在论为研究切入点,“可以铺就图书馆哲学通向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25],进而解决图书馆学的当代困境与危机.在2017 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中,他强调要解决图书馆哲学的贫困问题就必须坚持实践唯物主义.显而易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普遍适用的指导价值,因而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

2.3 图书馆哲学的专门研究

图书馆哲学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即运用哲学观点或坚持哲学视角研究图书馆学而产生的方法论体系.周庆山指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哲学”,认为它是“图书馆科学的元科学”[26],能够指导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蒋永福在论述图书馆哲学的内容时提出,图书馆哲学的“核心是为图书馆学理论确定正确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能为认识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提供“理论参照”[27],显然此处的图书馆哲学具备“理论基础”的性质.当然,学者们见仁见智,对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关系持有不同见解.张广钦主张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哲学开展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28],即图书馆哲学的范围大于理论基础.刘君等通过探讨图书馆哲学内涵,得出了图书馆哲学不等于“图书馆学+哲学”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不等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更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哲学理论”的结论[29].此外,翟秀云认定图书馆哲学不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因为它不是“图书馆学之外”的理论[12].由此可见,图书馆哲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能否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2.4 信息哲学的尝试探索

信息哲学是情报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张福学明确指出“图书情报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而信息哲学就可以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30],开拓了哲学视角下理论基础研究的新思路.信息哲学既包括“信息”这一图书馆学长期关注的主题,又从哲学层面启发着图书馆学研究.屈兴豫等论述了信息哲学理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研究对象、奋斗目标、学科性质等方面剖析了图书馆学与信息哲学的关系,强调“信息哲学为图书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1].此外,周雪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围绕卢西亚诺·弗罗里迪的信息哲学概念,认为“信息哲学与图书情报学及其自身建构范围的社会本质无关”[32].倘若如此,信息哲学就很难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界的信息哲学研究并不十分深入,它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待继续探索.无论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图书馆哲学、信息哲学,其实都无法完全解释图书馆现象、揭示图书馆本质.从现实情况来看,哲学视角的理论基础不能完全支撑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其他视角下的理论基础不可或缺.

3 信息知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3.1 资源认知的研究思路

在信息与知识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结合“资源”认知,提出了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的研究新思路,突破了传统的文献资源认识局限.1980年代初期,陈士宗提出图书馆的任务是“发挥图书文献资源作为科技产品的动力”[33],认定图书馆学是“开发利用图书文献资源的科学”[34],强调了“文献资源”在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因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主流.1985年初,《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响应“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号召,呼吁图书馆学学者们积极进行信息资源方面的研究[35].徐引篪等构建了以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的全新理论框架,其中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应用分支学科之一”[36]27- 29.宏观的信息资源认知完全突破了“馆内”与“机构”的限制,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内涵.杨晓农认为2004 年吴慰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包含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标志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的确认”[37].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学学者必须在信息研究中探寻图书馆学现代转型的新路径.随着信息概念逐渐被知识术语所取代,资源认知亦从信息资源过渡到知识资源.柯平从知识基础论、知识社会论、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知识集合论、知识管理论等学说中提炼出了“知识资源论”[38],进而系统地阐释了“知识资源论”的基本内涵,并重新构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14].赵益民论证了图书馆学知识资源研究的必要性,即“顺应社会发展、契合图书馆工作诉求、澄清偏颇认识、提升学科地位、促进图书馆运行效率”[39].信息与知识的“资源”认知开拓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思路,有助于图书馆学夯实理论基础与提高学科地位.

3.2 信息管理的理性思考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学学者们开始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讨图书馆本质,寻求图书馆学新的理论基础.李景正简要评析1993 年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之后,提出“信息学揭示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图书馆学应“向信息管理这个更高层次靠拢”[40].邬锦雯分析了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认为图书馆学面向的主要领域是“微观信息管理”[41].在图书馆学“信息化”趋势下,杨玉麟基于实例分析认定信息管理将成为“图书馆学专业改造”的方向[42].党跃武经由信息管理视角下的全面思考,在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法则”的基础上阐释了“信息管理五法则”,并以此作为信息管理的“正确指导”[43],从而创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张建等论述了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在产生背景、定义、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异同,主张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并非“互相代替”或“互相排斥”,而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44].王子舟认为信息科学中的“信息”概念和“信息过程”学说等对图书馆学有着“重要启示与引导作用”[13],因而成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吴慰慈与张久珍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图书馆学的新发展,图书馆学要在信息时代中“积极参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整合”[45]8-9.信息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的认知范围,促使图书馆学进行变革与转型.

3.3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向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升华,引领着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向.1964 年袁翰青根据具体实践,将文献工作界定为“组织知识的工作”[46],启发了“知识组织”理论的研究.1980 年代初期,基于图书馆外部关系的“知识交流论”逐渐兴起,随后刘洪波从图书馆内部视角出发提出了“知识组织论”.他认为只有从知识组织出发才能触及图书馆内部活动的本质[47],指导应用图书馆学研究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进而实现与“知识交流论”的“衔接”[48].“知识组织论”极大地弥补了“知识交流论”的不足,夯实了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蒋永福等通过探析图书馆现象与图书情报工作实质,进一步阐释了知识组织论,指明“知识组织理论是迄今为止能够寻找到的比较理想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49],“是最具本质意义的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50].蒋永福等的研究成果既完善了“知识组织论”的内容,又夯实了“知识管理论”的根基.柯平主张要大力研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图书馆学”,认定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必将促进图书馆学的研究”[51].事实证明,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李后卿等从具体实践、学科未来、理论内涵等方面出发,指出知识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刻反映了图书情报学科转型时期的发展需要”[52].顾敏更是认为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是“新世纪图书馆学门的战略使命”[53].图书馆使命与时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社会地位.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主题,知识管理则是图书馆学积极融入时代潮流的主要路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将成为图书馆学发展的一大趋向.

4 文化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4.1 宏观文化的整体思维

图书馆是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保存者,图书馆学研究需要宏观文化层面的理论基础.李满花认为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现象”,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应当“从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关系出发”[54],激发图书馆的文化担当.宏观思维拓宽了学者的研究视角,从“互动关系”出发更能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傅荣贤主张图书馆学只有“形成关于文化的超越性认识和无限性思考”,为各种文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和价值参照”[55],才能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强调了文化视角下的理论研究价值.而在具体的研究切入点方面,他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研究“需要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文化视角的有效介入”[56].罗贤春、姚明与袁冰洁梳理了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指出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是由“社会主流文化变迁过程中发生的图书馆相关事件”促成的[57-59].从宏观抽象到微观具体的文化考察,能透彻地解释种种图书馆现象,推动图书馆学研究的进步.由此可见,立足宏观文化的整体思维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视角.

4.2 公共文化的发展潮流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都将图书馆定位为“公共文化设施”,体现了公共文化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并且公共文化对理论基础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肖希明探析了图书馆的“文化场所”价值,指出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运作的一部分”是图书馆“价值理性”的表现[60].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事业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李国新[61]、柯平等[62]分别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价值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标准”,期望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兴盛繁荣.金胜勇等[63]和余惊涛[64]研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区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之路,为不同类型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马艳霞从现有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的实例出发,系统总结了民间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 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65],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理论解释.王子舟则明确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66].公共文化视角下的图书馆学研究不仅是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而进行的理论探索,更促成了图书馆学新的学科生长点.

4.3 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传统文化是我国学术研究的思想宝库,对其进行深入探索能够为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提供思想源泉.李超平主张以“中庸适度”的立场来研究图书馆学,进而调和图书馆学中理论与技术等的矛盾,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客观化与科学化”[67].林晓霞认为儒学理论能够“启发、阐释、指导”图书馆学研究,改变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68],在世界图林中彰显中国学术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能够挖掘其内在价值,合理学习其精髓可以促进图书馆学理论的完善.王浩解读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要点,提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应吸取墨家思想的精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发展养料”[69].传统文化闪耀着灼灼的思想光芒,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历史文化镜鉴.在2017 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上,王兰伟立足于“返本开新”的重要理念,在吸取新儒学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人使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标示着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贡献,图书馆学研究从中寻求理论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

4.4 信息文化的认知范式

信息文化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促成的新型文化形态,开辟了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新的文化视角.董焱认定信息文化可以作为“认识世界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梳理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历程”,全面剖析了主流信息文化对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图书馆学的内在理论基础是主流信息文化”[70].此外,他通过对信息文化概念与结构的阐释,系统分析了信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信息文化学是图书馆学“新的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71].信息文化视角下的理论探索促进了图书馆学的现代化创新与转型,为理论研究注入了生机活力.郑金帆认为信息文化学研究能够开辟图书馆学新的研究领域,“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72].邹凯等则明确提出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文化准则”与“文化支撑力”,是“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73],对图书馆的信息挖掘、开发、传播、利用、营销等有着重大影响.信息文化是新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

4.5 人文文化的特别视阈

在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程焕文认为“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74],在文化上重视“人”的人文理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特别切入口.蒋永福采用“人文进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重新分析了文献、图书馆、图书馆学的内涵,指出“图书馆学在呼唤人性的复归”[75],提倡人文图书馆学研究.他还进一步阐述了人文图书馆学的相关内容[76],论证了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77].从人文文化视角研究图书馆学,可谓独辟蹊径,为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探寻出了新的支撑基础.陈立华全面分析了文化哲学的内涵,提出将人视为“文化存在”的文化哲学是“图书馆学社会性思维的重要表现”,认为“以文化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能够促进图书馆学的理论创新[78]57-60.这种观点独具理论特色,既在文化研究中关注“人”的存在,又从哲学高度强调了文化的作用.刘亚玲则认为工具层面与价值层面相结合的“文化关怀”是图书馆的使命与担当,倡导以人的“文化成长”为逻辑起点的学科关怀性思维[79].在2017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上,梁灿兴基于图书馆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的新视角,呼吁图书馆开拓“第三种文化”,以期打破纯粹的人文与科学的分野.人文文化理论引起学者们竞相探讨,对于揭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大有裨益.

5 社会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5.1 社会学的坚实支撑

芝加哥学派以社会学等为理论基础开展研究,促成了图书馆学科学化.自此图书馆学自觉地接受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产生了从社会角度探索图书馆学的研究路径.黄宗忠曾明确指出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具体的图书馆的前提和理论基础”[15]121.社会学注重社会运行规律的研究,图书馆学合理学习其精华,有助于认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把握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发展的规律.立足于社会学理论,卿家康提出图书馆既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的构件”,主张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必须“从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这个角度来考察”[8].刘君灵活运用社会学分析方法,得出了“图书馆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应用’性的‘软’科学”[80]的结论,深刻探究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有助于准确认识图书馆学的内涵属性.邹武等则认为在知识论中引入必要的“社会之维”深化其“知识论”内涵以超越“图书馆社会学”[81],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是图书馆学研究永远无法避开的领域,吸收社会学相关理论以促进图书馆学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5.2 交流理论的持续拓展

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内容,交流传播理论的应用促进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吕斌从分析信息革命与图书馆、图书馆学的关系入手,试图明确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认为基于信息交流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是“信息时代必然提出的课题”[82].周文骏则指出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交流作用”促进知识、情报与文献的合理使用,帮助用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情报交流”[83].宓浩等从知识的角度出发,系统阐释了“知识交流论”,主张“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是社会知识信息交流”,提出只有以知识交流论为基础,才能准确把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开展“图书馆学的基础研究”[84]208- 210,从而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交流论极具理论价值,可谓是1980 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中闪耀的明珠.基于知识交流论的新发展,梁灿兴认为图书馆学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交流与“出版级公共知识交流”[85]相当,而在“自媒体”时代,图书馆应以“私域交流与公共交流连接的枢纽”[86]的定位不断向公共交流领域拓展服务.周庆山预测传播学理论是“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矛盾关系的基础”[87],试图构建基于传播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模式[88],从而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灵活应用传播学理论.交流传播理论能够有力解释图书馆宏观工作现象,因而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5.3 中介理论的基本认识

“中介说”是一种关于图书馆社会定位的学术理论,诸多学者力图在“中介说”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图书馆本质.1985 年吴慰慈等提出“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中介性”对图书馆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图书馆的本质就是通过文献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的“中介物”[89]61-62.“中介说”研究不仅能深刻分析图书馆本质,更有助于揭示社会知识的交流模式.张冰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性知识反馈系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主张将“第二中介论”作为图书馆学新的理论基础[7].邹本栋利用“中介说”探寻图书馆本质,认为图书馆是联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中介世界”,是促进文献信息内容与价值转化的“中介部门”[90].荀昌荣结合“中介说”辩证地剖析了“世界3”理论,提出了与邹本栋相似的观点,认定文献是介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中介世界”[91].顾敏则把图书馆定位为“知识活动的中继站”[92],连接着知识生产社会与知识消费社会,形象地指明了图书馆在知识社会的地位.随着“中介说”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愈加坚实.

5.4 制度理论的宏观视野

制度理论能够阐释图书馆产生与运行的社会机理,有利于完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考虑到图书馆所处社会环境,范并思提出“公共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社会机构, 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93],开启了我国制度视角下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程.蒋永福在知识权利、信息公平、图书馆制度的研究基础上,积极倡导“制度图书馆学”研究[94],论述了“制度图书馆学”的相关概念[95],认为“制度图书馆学”研究有利于从制度视角阐明图书馆的属性,并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作为成熟的“制度理论”,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王株梅[96]和任金红[97]引入制度经济学理论,系统分析了图书馆制度的内在机理,促进了“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制度经济学以成熟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制度视角下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范并思经过回顾与述评,充分肯定了2002至2012年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98].随着“制度理论”应用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图书馆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必然不断创新并迸发活力.

6 管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6.1 管理学的广泛应用

“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在20 世纪20-30 年代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占主流的是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观点”[99].图书馆管理实践源远流长,管理学理论影响十分深远.黄宗忠主张管理科学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学科之一,认为图书馆管理“离不开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15]121.顾廷龙提出,加强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是丰富、推动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措施”[100],能够促进图书馆科学管理中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管理学理论在图书馆具体工作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因而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学者的研究更侧重于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理论之间的关联.徐跃权以管理学为“参照对象”进行学科比较研究,分析了“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内在联系”,指出管理学在“中观和宏观层面”能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101].郑学军等于图书馆学归于管理学类目的现实情况,梳理与分析了管理学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主体”方面可供图书馆学参考的内容[102].由此可知,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管理学与图书馆学密切相关,能为图书馆学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6.2 公共管理的合理参照

公共管理致力于“推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103]13,能作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合理参照.龚蛟腾等将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探讨了相关学科的理论问题,“初步构建了公共知识管理的学科体系”[104].前期研究阐述了图书馆的实质是“公共知识中心”,本质职能是“公共知识管理”[105];图书馆学的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学”[106].这些观点表明公共管理学可以成为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107],可以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蒋永福认定图书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范畴,“公共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直接上位学科”,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未来图书馆学研究重点”[108].王茜等认为公共管理学既“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管理”,也对“图书馆专门领域的理论研究”[109]有重要意义.刘雄武从五个方面剖析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提出以“公共物品”为切入点进行理论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110].张月英等则指出,随着公共物品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的不断发展,“民间资本”会介入图书馆服务,政府的职责将转变为“提供法律保障”与“进行监督管理”[111].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引入公共物品理论,不仅有助于认清图书馆的性质,更开拓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方向.

6.3 人本管理的关怀精神

人本管理思想抛弃了图书馆学中“以书为本”的传统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蔡学君认为图书馆人本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求”[112],强调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于采惠指出“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根本的管理”[113],论述了宽容管理、情感管理、团队精神、无为而治等人本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人本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管理,更关注“人”的价值、成长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有利于促使图书馆学研究摆脱工具性思维,树立人文关怀精神.张钦恩更愿意将图书馆人本管理称为“软管理”,基于图书馆管理职能、对象、绩效、内容与图书馆职业特性的分析,阐述了实行“软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只有“软、硬管理相结合”[114],图书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孔慧等基于人本主义在图书馆界的发展,明确指出人本管理是“21 世纪图书馆管理精髓”[115],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桑晓东等在探讨图书馆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基础上,认为图书馆管理应坚持“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16],做到科学与人文两不偏废.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可以提高管理视角下图书馆学研究的抽象层次,夯实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7 综合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7.1 多元学说的有机结合

倘若说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单一视角多限于自身领域,那么综合视角则为更多的学者所采取,主要体现在将多元学说的合理选取与有机结合作为理论基础.胡先媛通过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综合派”,通常将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定位为“包括多种理论、学说的学科群”[4].黄宗忠主张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由哲学、“三论”、数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群体”,在交融渗透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综合体系”[15]112,明确了理论基础作为学科综合体的定位.郑全太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促成的综合群体”[117],其中包括哲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正如范并思所言,在理论研究多元化格局之下,“‘什么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一类问题已失去了孤立回答的可能性”[118].面对时代的多元发展趋向,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也要进行多元探索,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新的支撑.王子舟指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具有“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13].多元学说的有机结合能将内涵各异的理论统合入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中,发挥其支撑合力.

7.2 层次理论的有序整合

在综合视角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理论基础具有层次性特点,各理论内容构成了一个有序体系,不同程度地支撑着图书馆学的发展.于鸣镝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层次观点”,其中“最高层次上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低层次上的理论基础”是列宁关于图书馆学的思想[6],而第三层次是信息论[119].“层次观点”明确了理论基础中不同内容的地位的区别,有助于理顺理论基础中各理论内容之间的复杂关系.卿家康通过更加宏观的考察,丰富了层次理论的内容,指出图书馆学有深、浅两层理论基础.深层理论基础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层次涉及文化学说、社会学、信息科学、知识学与传播学等;浅层理论基础是综合以上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类现象学说”,也是学科理论体系与深层理论基础关联的“最终中介”,上述内容“以内在的联系结合成一个层次体系”[8],共同支撑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层次理论不仅具备综合性的宏观视角,更以有序层次区分了各理论基础内容不同程度、不同效力的支撑作用.

7.3 宏观科学的有力支撑

在多种理论的结合与整合之外,某些综合性极强的宏观科学也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在20 世纪80-90 年代极为流行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即系统科学因与社会信息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具有宏观的理论解释能力,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黄宗忠曾指出,图书馆既是一个由“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同时又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三论”在信息系统工作方面“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15]120- 121.杨文祥等分析了人类社会系统的运行发展以及信息、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主张“三论”是“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与理论基础”[120].目前研究广泛的知识管理论也因为其综合性而被学者当作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李后卿等提出,知识管理理论正是因为广泛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综合交叉型学科理论”[52],才能反映图书情报学科现展的需要,成为图书情报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研究中,比起内容相对专深的“小”学科的组合,宏观科学有着更强的理论支撑能力,更受学者青睐.

7.4 其他理论的有效叠加

由于研究切入点的差别,学者们对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李明华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必须从认识社会文化的规律开始”且“只能是马列主义的文化学说”[121],只有如此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具有文化属性的图书馆的发展规律,顺利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蓬勃兴起,新技术理论与观念不断影响着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张勇分析了新技术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提出了五种新型的省级图书馆管理模式[122].汪苏明以科学技术哲学为批判工具,重新审视了图书馆学发展的“价值判断”问题,反对图书馆学的“单向度发展”[123],提倡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理论创新.尹鸿博论述了文化学和信息学理论在图书馆学的应用,主张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 文化学和信息学”[124]180.穆允军基于文化哲学视角,指出传统“和而不同”的文化哲学观有助于解读图书馆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125].虽然这些立足于不同切入点的理论研究有的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必须明确的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不同理论的共同支撑.

8 结语

通过考察梳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其具有多元综合的显著特点,能够全面支撑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我们在此基础上认为,目前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对多元理论进行分析、梳理、归纳与总结,逐渐探寻出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凝聚相关理论的内在价值,从而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根基.正如张久珍在2017 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我们正处于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要继续思考、继续探索、总结经验、识别规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就是在为图书馆学不断夯实理论根基,挖掘新的学科生长点,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基础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理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理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

1、文学理论论文

2、理论月刊

3、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4、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5、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