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漠月小说的造境艺术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这是一篇与艺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漠月小说的造境艺术

近日重读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这篇写于上世纪50年代、具有浓重时代特征的文章,尽管许多时代问题已成过往,但讨论的文学、人学思想依然醇厚.

写出了真正的人,就必然也写出了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

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

对于人的描写,在文学中不仅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文学的目的所在,任务所在.

不仅要把人当做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

在文学领域内,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做工具,当做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

钱先生的以上论述,围绕两个最基本的文学问题:文学表现什么,文学怎样表现.这似乎是自明的问题,然而也是人们一直探索讨论的本质问题.

本质主义是人们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基本视角,西方分析美学摈弃了传统本质主义思想,而海德格尔在否定了传统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依然坚持艺术本质——艺术作品的本源.本体论的根本,就是存在的问题.存在所“问”的是永恒(本质),而人们一般感受、认识到即所“答”的是存在者(具象、物),在此“问”与“答”的悖反现象中,艺术成为沟通二者的重要媒介.艺术作品既是存在者(物),也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使存在者进入存在.“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即解蔽,亦即存在者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林中路》)由此可以说艺术作品是存在者进入存在的“路”、是揭开生活之蔽的“镜与灯”.

钱先生所论“文学是人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可对照阐发.海德格尔说:“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从何而来成其为艺术家的呢?通过作品;因为一件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惟作品才使艺术家以一位艺术大师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与作品向来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乃是第一位的,它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呢?“艺术,它只还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再也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之对应……艺术这个词语的意思恐怕也只有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才能存在.抑或,事情恰恰相反?”艺术、作品、作者三者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分,“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就本质”,其本源即本质(存在)亦须“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存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是对人学、文学的一种阐述,同样,“文学是人学”亦是进入“存在”、追寻“本源”的一种表述,二者从不同语境出发,共同指向文学的根本问题.

据以上思想,试对漠月《湖道》《父亲与驼》两篇小说作简要分析,敬请方家指正.

两部作品均善于造“境”.小说介入人生的方式在于故事,以呈现具体而鲜活的人物,然而短篇小说并不重于叙事,而是突出人生情境.此情境为其进入存在、介入人生的关口.境(环境)是存在者(物),但又不止于此,它还存在其它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使它通向存在.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宗白华先生说“在于人的性灵中”.意境是理解存在者通向存在的重要范畴,“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湖道》在两股力量的对峙中讲述,一是亮子与罗罗构成的人际关系,由亲近“共用一口水井,还有那一条小路,更像一根绳子连系着两座黄泥小屋”到“两家断了来往”;二是人与环境构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有“草是命根子”的和美,亦有大水汤汤的摧折.两关系在“打草”活动中凝结,在雨水洗沐中升华.《父亲与驼》中沙漠——骆驼——父亲(“几十年,硬是将自己‘坐’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驼倌”)——母亲和儿女(母亲“对父亲说,一家人吃你的喝你的……父亲说,吃我?……我们都吃骆驼的喝骆驼的”),构成一组简明的生活链,并凝缩在父亲与驼的关系中展开,“父亲似乎是心甘情愿的,才将驼倌做得这样执著.”“我们儿女有时候就分不清那身影是老儿驼还是父亲了”.小说中各种关系构成的叙事形式(“秩序的网幕”),使物的存在显露出存在的真相,使人的生活世界敞开,“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进入存在.或者说,正是艺术形式使存在者过渡为进入存在的敞开者.这一转化升华的过程,宗白华概括为三层次:“从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境”是人观照自身的镜像,造境的过程是为环境赋予意趣的过程,进而赋予生命力的过程.湖、沙漠等环境文本化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化的过程,(“靠天放牧,逐草而居……牧人就依傍着这湖道,活了一生一世.”“父亲享受着一个牧驼人的荣耀”“给每一峰成年的骆驼起了名字”)这些对象性事物因人参与、活动于其中而意趣灵动,呈现出生活世界的直观感相.

“境”是人观照自我的对象,亦是生命力展开的时空,在人的生命力迸发的物我交互活动中,使对象性也具有了自我性,因而在此维度,对象性与自我性共在,使生命活跃得以传达.亮子与罗罗生活层面的“打草”活动、生命层面的朦胧爱情及其纠葛,指向人的根本需要.因其纠葛,方牵引出各种社会关系,因其艰难,方显追寻之执着.《父亲与驼》的情节主线是儿驼丢了,父亲等了一个春天,“夏天来临,父亲一反常态,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为漫长和遥远的旅行.”“父亲夏天出发,秋天回家.”历经“苦夏”(“除过黄骟驼和父亲,再看不见一只飞翔或者奔跑的活物.”),只为“是死是活总该见上一面.”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的生命力量的体现.人之活动,因追求的内在力量的存在而蕴藏意味,并从有限指向无限.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把文学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通过形象来阐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两部作品中人物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亮子与罗罗打的草被水冲走了,父亲并未寻到驼,类似于《老人与海》《堂吉诃德》等作品,重在显现人物行动过程所蕴含的人生力量.亮子在湖道的夜晚“终于很认真地想到了草……草使亮子的心境变得平和沉静,同时也给了他一些启示.”罗罗在湖道雨夜的哭泣“起初是芜杂的,被雨水洗沐着,逐渐变得洁净,甚至有一种灵动和翩然了.”父亲寻驼回家时模样是“一个逃荒要饭的乞丐”,然后“在父亲大睡中,由母亲操刀……给父亲刮了胡子剃了头.”两组人物都在各自的行动中完成了某种蜕变,于作品结尾时的过渡性仪式中升华了行动意义.

在以上造境基础上,两部作品在人与自然合一的“自然世界”外,还小角度透射出与此对应的“社会世界”,使人物活动指向具体的历史时空.亮子十六岁那年,亮子爹是生产队长,派罗罗爹到湖道里守草垛,结果酒醉后冻死了,是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和故事展开的背景.“60年代初那些个饥饿的日子……父亲放牧的驼群不但没有出现死亡的问题,反倒壮大了起来,像一个奇迹.”两个世界形成一种对照关系,相互阐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复杂、斗争……两种情形均是人之活动的结果,只是在自然的对象化中呈现了和睦的一面,在人、社会的对象化中呈现出冲突的一面,前者更易激发认同,后者更易引起反思.生活世界与理想世界两相对照,虚实结合,使作品意蕴更显深远.

“人学”“存在”“形式”“意味”等是文学的根本问题,是艺术本质主义思想的具体表述.意境是表现本质思想的艺术方法和艺术思想,它使生活的本相敞开,感悟人生、进入存在.“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叶朗)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生命形式是从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同特征.前者重在强调蕴于感性形式中的意味,后者重在强调将意味蕴于其中的艺术形式,二者辩证统一于一体.文学造境,赋予生活世界以特定的呈现形式,具体感性,可感受,可传播,使生活状态向理想世界伸展、向存在敞开,展现潜在的、隐藏的甚至遮蔽的内在意味.其丰富性自不待言,宗白华认为是喜悦,意境“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叶朗认为是惆怅,“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漠月小说很好地借鉴了古典诗歌意境思想,擅于塑造生活情境,于生活画面中折神追求,于精神世界描绘中观照现实问题,既有冷静审视,亦有细致体验,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中表现微妙的人心、人性,有喜悦,有惆怅……

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艺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