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和个性化教育和实践郭斌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该文是关于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个性化教育和实践郭斌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等

摘 要:本文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出发,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国个性化教育进行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前言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克伯屈等人,受其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后,面对旧中国脱离实际、因循守旧、死读书本的旧教育,痛心疾首,立志和陶行知等人变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他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其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当代中国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把教儿童做人做事定为“活教育”之首.个性化教育第一原则就是教会孩子做人,做一个有强健体魄、肯承担责任、会合作、会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第二原则是教会孩子做中国人,懂得中国自己的历史、文化,热爱自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愿意为国家的富强和繁荣而努力奋斗;第三原则是教会孩子做世界人,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而努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孩子的不同智能分布,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不同的优势智能,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不是把大量考试的知识象填鸭子一样填给孩子,而是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一个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陈鹤琴主张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不同个性的儿童.他的“活教育”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加德纳把每个个体的智力结构看作是独特的、差异性和个体化的,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体的优势智能,相信儿童在不同方面都能成功.因此本文从陈鹤琴先生“活教育”角度出发,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本人的教育实践探讨一些个性化教育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和交流,更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宝贵意见.

一、国王的金床

这是一个古老的希腊故事,我不知道故事里的国王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热衷于这种方法:一个狂热的国王是一个很高明的数学家,他量了所有人民的身高,算出一个人的身高平均值,请世界上最有名的工匠做了一张最昂贵的金床,上面镶嵌着数千颗.每当有客人来到王宫,他都用这张金床招待他的贵客,但他有个特别的规定,客人必须适合这张床,如果客人太高了,那么就要切掉一些;如果客人太矮了,就要派两个粗壮的大力士把客人拉长.就好像金床不是为人存在的,倒是人为床而存在一样.最后,所有的客人都死了,但国王不认为是他的错,他是带着世界上最好的意图做这件事的.“教育方法是为儿童存在发展的,还是儿童为教育方法存在发展的?”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钥匙是为锁而存在的,还是锁为钥匙而存在的?”一样,答案是显而易见、不言自明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人们绝大多数都可以很好得理解处理好钥匙和锁的关系,却无法处理好教育方法和孩子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当用一把钥匙尝试去打一把锁失败时,他会努力去寻找其他钥匙或者分析打不开锁的原因,不会去轻易下结论说锁有问题,更不会轻易砸烂锁子;但很多成人当教育孩子失败后,不但不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反而会去责骂孩子笨得不可救药,甚至把孩子痛打一顿,发泄自己失败的怒火,这时他的表现是相当幼稚的,或者说他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小,其实真正“不可救药”的是他们自己.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我们丝毫不否认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是怀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意图来教育孩子,就象故事里的国王怀着最美好的意图来招待他的贵宾一样,但是他一旦对孩子有了某种态度和固定的教育方法,他只能伤害了孩子,错过了孩子.做个性化教育绝没有什么现成的可以拿来照抄照搬的固定模式,任何别人成功的个案都只能借鉴.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做老师和家长的都应该仔细琢磨、研究.任何懒汉思想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都只会把事情搞糟,因为教育孩子的过程不象在白纸上画画,在白纸上画错了,那么我换一张纸重新来画就可以了,最多不过损失一张纸和“画家”的一部分时间;而教育孩子的过程更象雕刻家把一块石头雕成一个雕像的过程,但比这个更难,为什么呢?一个高超的艺术家或者石匠,他所面对的往往是一块天然的材料,他自己构思好之后,就可以工作了,没有人会在一边不时拿起斧子或凿子给他破坏一下,而一个教育者他所面对的往往不是刚出生的婴儿,而是一个幼儿或者儿童,甚至是青少年或者成人,他们都是已经经过别人或环境“雕刻”的,不再是一块天然的材料;再者,在这个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中,其他人或一些意外的事情随时都能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受教育者.再有就是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非常之多,难度也比雕刻石像更大.这就要求一个高超的教育者不仅有伟大的爱心、高超的教育艺术,还要有能力和智慧去影响孩子周围的人,让他们一起形成一种良好的合力,推动孩子的教育朝着教育者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抓住关键期教育,培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使孩子成为一个能经得起风雨,始终沿着一个方向前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种种诱惑,并最终到达人生目标的成功者,而不是在大海上随风漂泊或原地打转失去目标的小船.

二、儿童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

今年九月我去南京出差,在一份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广西有一个小家庭,他们的幸福生活曾经让周围的人们不已.但孩子出生时,由于难产引起脑缺氧,出生后就成了一个弱智儿童,年轻的父母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治病,不仅花完了所有积蓄,又借了很多钱,但最后所有专家的一致的结论是孩子这一生就这样了.这相当于对这个早已陷入绝望深渊仅存一线希望的家庭的死刑判决书,绝望的母亲终于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离开父亲和年幼的孩子走了.痛苦的父亲和他的儿子相依为命,过着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父亲的一个战友来看望父亲,他们聊了很长时间,聊到他们在部队文工团快乐的日子,父亲翻出尘封多年的《世界钢琴名曲》唱片,在美妙的音乐中,战友无意间发现孩子手指在随着音乐舞动,就开玩笑地讲,“你儿子说不定有音乐天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父亲注意到原本十分好动的孩子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入神地听着音乐,如获至宝.第二天,父亲找朋友借到一架旧钢琴,请老师教孩钢琴,没想到孩子进步飞快,用半年时间就达到钢琴九级,接着有一个机会去欧洲参加一个国际音乐会.在大会上,孩子不仅现场演奏了钢琴,而且有幸得到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指点,回国后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吸纳.看完这篇报道后,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如果这个父亲不是深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不注意观察孩子,从孩子的每个细微表现中去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很多时候都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和场合发现的——如果他用一种固定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不知变通,那么我们就少了一个能带给这个世界美妙音乐的钢琴大师.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武汉有个叫周周的孩子智商比较低,但有很高的音乐天分和指挥天分,一旦被人们无意发现,世界上有多了一个指挥家.很多孩子的优势智能就像深埋在地层下面的,埋得越深可能就越有价值,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真正的爱孩子、理解孩子,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观察、探索孩子,天才和白痴只有半步之遥,我们甚至无法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专家的经验来判断一个孩子的未来,更不必说用常人的思维和眼光来预测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像这位父亲一样,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那么我们一定会实现天下所有父母的夙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三、取长和补短问题

做个性化教育的工作者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一个学生,我们是让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呢还是要花大量时间给他补短呢?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孩子,她叫小华,读小学高年级,非常聪明,数学逻辑思维(智力)非常强,非常喜欢看书看电视,语言智能也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经常做一些手工和航模,但她的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非常差,自控能力非常差,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显得很孤傲,另一方面又很自卑.由于在学校里没有安全感,不喜欢学校生活,因此学习成绩也比较差.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跑步姿势显得很笨拙,通过父母了解到,她是早产儿,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她的平衡感、协调能力比较差,又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性格比较内向,而且教养方式不一致),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这个孩子人际关系智能非常差,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往,一点小问题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冲突,并导致相当严重的结果:来我们学校之前已经休学三个月,换了三所学校,其中有很好的公立学校和贵族学校.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分析到她的短处已经严重制约孩子未来的发展,仅仅让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即使成为一个成功的数学家、工程师或者作家,也无法保证她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法消除她人生的痛苦和不安,无法消除她的自卑和焦虑.因此我们没有从她的学习入手,而是从游戏和运动入手,引导她和同学做一些快乐的游戏,并培养她运动的乐趣,让她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使她的性格变得开朗,意志得到磨练.很快,她就喜欢上运动,每天跑步、打球,游泳,自控力也有所增强,生活也逐渐有了规律,身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后来还在北京市探雷比赛中获得一个三等奖.同时,为了让她找到自信,鼓励她在同学中间发挥自己的长处,给她机会让她做各种作品,获得了同学很多好评,从而建立自信.当然,其间也出现多次反复,甚至危机,因为老师和家长提前都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形成了教育孩子的合力,把一些过去看来相当棘手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所以现在她的情况比较稳定,学习成绩也有大幅提高,数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都比较满意.而另外一个孩子小庆,今年14岁,用传统的儿童韦氏的测验结果53,已经上五年级了(按实际年龄应上初中二年级,但因为学习成绩等原因,留过好几级,后来发现年龄太大,没办法再留级了,才上五年级),对他的数学计算和写生字进行测试,发现他的实际能力不到一年级.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认识钟表时间,对钱也没有概念,容易紧张,不安,上课时就坐在教室后面,不拿书不拿笔,一个字也不写,作业也从来不做,老师也从来不要求他.考试也不计他的成绩.他特别喜欢看电视.孩子的生育史没有问题,不过,他的母亲告诉我,孩子在幼年时,曾经有一次从村边大坝上摔下来,据我推测,可能是由于大脑受伤造成的.加德纳认为,大脑中的某部位的损伤可能会失去某种智能,但不会影响其他智能.我为他安排训练计划时,首先考虑消除他的紧张和不安,为此,我特意选择了一些欧洲巴洛克音乐作为背景,为他选择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和他沟通时,非常注意语气、表情和用词,这样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这样他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就可以没有任何障碍表现出来了,我发现他喜欢唱歌,就鼓励他经常唱歌,他最爱唱的是“小哪咤”,唱歌时他没有丝毫的紧张和焦虑,开始时他给我的感觉是做任何事都慢吞吞,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我以为他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后来我逐渐改变了我的最初判断:他开始练习拍球,只能拍两三个,但后来突飞猛进,很快可以拍100多下,后来发现他跑步时速度较快而且非常稳定,呼吸很均匀,一次在操场跑十圈下来,感觉他并不是特别累.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有好几次他穿着皮鞋跑步,跑完后我问他,“累不累?”,“不累”,他告诉我.“脚疼不疼?”“不疼”他告诉我.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穿皮鞋不要说跑步,就是走路都觉得脚疼,他居然可以穿着皮鞋在操场上跑十圈,还不疼不累.他在跳远时,我发现他居然比我跳得还远,一次上课,我问班里同学最喜欢干什么事,他告诉我他最喜欢跑步.这一切让我感觉他有非凡的身体—运动智能,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开发,他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运动员,如果这样的话,他的其他短处也就不叫短处了.对这样的孩子,我认为主要以发扬他的长处为主,不要太在意他的短处.

四、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调皮好动的孩子,他们长得很讨人喜欢,看上去也很聪明,就是调皮好动,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很头疼和无奈.我们学校四年级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小桃,他上课时特别爱动,爱说话,甚至攻击其他同学,老师把他座位安排在一个角落里,周围全是学习成绩好的,遵守纪律的好同学,以为这样就可以相安无事了,没想到没有两天,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来告状,说小桃搅得他们无法学习,小桃还和其他调皮同学发动“导弹大战”.后来,老师把他安排到自己讲桌旁边,每天上课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盯着他,没想到几天后,一次外教来上课,小桃钻到课桌下玩,后来把桌子掀翻了,所有的东西撒了一教室,把这个很好强的班主任都气哭了.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家长也是使尽所有招数,表扬,打骂,关禁闭,不让吃饭,都没有效果.通过观察和孩子接触,我感到解决小桃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帮助他集中注意力;2、帮他把过剩的精力通过正当渠道分流;3、培养他的学习兴趣.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五:“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活教育的第三大目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在和小桃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在几次训练中,我摸索到这样两个方法:一是让他把手掌平放,把一个玩具小熊放到他手上,告诉他一定把小熊托好,别让小熊摔倒,这样它会摔痛的.于是小桃很认真地去做,尽全力控制自己,有几次他实在坚持不住了,表情很痛苦,可是他还是在坚持,为了使他放松,我有意和他聊天,这样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肌肉,同时锻炼了意志力;二是用乒乓球拍颠球,既可以培养他正当的兴趣又可以把他旺盛的精力分流掉,同时还可以帮助他集中注意力,一开始,他只能颠两三个,我就把一些技巧告诉给他,让他抓紧时间练习,还安排他和其他同学比赛.几天过去了,他还颠不到20个,看起来有些泄气,我就不失时机为他鼓气,有一天晚上,大概九点钟,他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告诉我他可以颠到35个了,我马上给他回短信并给他鼓励,相信他可以颠得更多,达到100个,几天后,他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和换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晚上回家后,除了吃饭和写作业,就是颠球,一颠就是两三个小时,非常投入.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已经最多颠到572个,而且要继续练习,要突破3000个球,超过另外一个同学的纪录.通过这样的个案,我发现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教育指导,才能取得比较理想效果.判断孩子发达智能的一个好办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不规矩表现”——语言智能发达的儿童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老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这些都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切入点.因此我们的教育原则就是让儿童发挥强项,带动弱项,努力使他们向最适合自己方向发展.我经常在普通学校的课堂上看到老师要求所有的学生做个好学生——老师会说,“同学们都坐好,看哪个是好孩子,坐得最好!”,于是所有学生都挺胸、抬头,背手,看着黑板.几分钟之后,就有同学坐不住了,开始做小动作,因此老师经常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维持纪律.有一次我在小学二年级一个班里听课,发现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七八个孩子在不断的摇椅子、推桌子、玩铅笔、小刀或衣服,甚至有孩子下座位四处跑,即使老师很严厉,所有学生都怕老师,上课时可以坐到座位上一动不动,那么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就很集中呢?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是这样的,其实这很难说,因为据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其实很紧张,所有能量都用于控制自己身体不要乱动,在这样的一种紧张状态中,孩子是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每个儿童学习方式不一样,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按照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五、从“滥竽充数”开始

陈鹤琴在自己最早的一部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的自序中写到,“我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我”.因为热爱儿童,所以他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教育儿童. 他的儿童观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他主张: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的,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在我曾支教的一所农村小学里,我发现一个自闭的孩子.记得第一次上课,点名时点到一位叫“亮亮”的同学,我连点三遍,也没人答到.我纳闷极了,因为班里没有一个空位,人都到齐了,怎么会没人答到呢?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一个身体单薄的男孩双腿弯曲着,抱着两臂趴在他的课桌上,半低着头,两眼惊慌,两腮通红,厚嘴唇一张一合,发出呜——呜的声音.同学们哄堂大笑,有人嚷起来,“他是哑巴,他是哑巴!”课后,我详细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他从小严重口吃,胆子又小,老师也对他不闻不问,上学四年来从没有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或读过课文.我一方面经常和他谈心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和问题的根源,帮助他疏导紧张情绪;另一方面,我组织其他同学(重点是班里几个特别调皮的同学)讨论,“如果你们有了缺点,别人嘲笑你们,你们心情难过吗?”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嘲笑同学是不对的,要多给这样的同学鼓励和帮助,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自己的弱点,走向成功的.上课让亮亮读课文,开始他一句也读不出,我一再对他讲,“这没关系,一切都会好的,只要去努力做,老师相信你能读好”.为了鼓励他开口讲话,帮助他战胜性格缺陷,我设计了一个“滥竽充数”的方案.我让他跟着我读课文,也让其他同学带着他读,为此我特意安排三个、五个甚至七个、十个同学上课时陪他一起读.就这样一遍两遍,一天两天,奇迹终于出现了,他开始能独自读一两句了.我带领全班同学给他热烈鼓掌,热烈的掌声,鼓励的目光,使他忘记了害怕,断断续续读完一段课文.从此以后,他有了信心,一天比一天读得好.后来我安排他当上班级图书管理员,给他创造一个条件每天有大量机会和同学接触.不到一个月,所有认识他的老师和家长都说,这个孩子就和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可以和同学们正常的交流,可以上课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案例,我感觉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帮助一些个别性格、心理有问题的同学,一定要利用班级集体这个环境,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对这样的孩子帮助非常大,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有能力、有条件创造这样一个班级氛围的.现在国际流行的“一体化教育”主张把这些“特殊儿童”放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同时由有经验的专门老师或普通班老师每天抽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对这些孩子进行专门训练.普通班的老师要学习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他们肩负一定的培养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他们应该利用班级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去帮助这些“特殊儿童”,使他们可以在一个和谐、宽松的集体环境里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一体化教育,既能够让这些“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受到教育,不增加家庭和国家的负担,有利于孩子子在父母身边成长,又能够对这样的儿童提供特殊帮助,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六、一个想当发明家的孩子

陈鹤琴开创中国儿童心理个案研究的先河,他的“科学儿童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发是巨大的,他说,“每个儿童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教师对于他富有唤醒心中狮子的责任”.小敏同学,今年14岁,我第一次训练他时,让他接篮球,他会把两只手并拢去接球,当球扔出时,他下意识地把头扭到背后,好像怕篮球砸住他一样,当我指示他把球抛给我时,他会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把球放到我手上;拍篮球,只拍一下就找不到球了,不会跑步,不会跳绳,甚至连翻滚也不会;开始读书时,无论什么书都只能读两个字,后面就“呜——”一声就没有了,没有人指导它连十也数不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可以两手分开接球,可以拍球,可以跑步了,但最令我吃惊的在一次训练课上,他告诉全班同学,他长大以后要当发明家,我发现他对事物的功用记得特别牢,而且思维方式非常奇特,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八种智能是彼此区别的独立系统,每种智能都源于大脑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各有不同的神经组织.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发明家的.最近,我去他家里家访,和他的父母谈到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例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在小时候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笨孩子”,其实他们一点也不笨,只不过我们当时还没有发现他们的智能,这时,电视台恰好播放一个关于牛顿的纪录片,他父母看得很仔细,突然,他妈妈说了一句,“噢,原来牛顿小时候也像我家孩子一样呀!”.看完电视,他父母看孩子的眼神充满了关爱,孩子从桌子上拿了一本书,开始读了,我惊奇的发现他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当然有些字他不认识),而且眼睛也充满喜悦的光芒,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就这样一个非常天真可爱的孩子被很多人斥之为“白痴”,天才和白痴只有半步之遥,我们甚至无法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专家的经验来判断一个孩子的未来,更不必说用常人的思维和眼光来预测孩子的一生.可是偏偏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喜欢评价预测孩子,最可悲的是其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老师,他们竟然想扮演上帝的角色,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在教室里经常把某些孩子叫做“傻子”、“笨猪”,也许他真能“成功”地把一个原本聪明的孩子变成笨猪,这样他还算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吗?孩子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更无法决定,我们真的不知道一个孩子的心中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小学里体弱多病,经常课堂上满面通红,两腿战战兢兢,连回答问题都不敢,当时谁能预测到他会不断激励自己、战胜自己,最后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在世界上成为美国的象征和代表.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不都是在老师、家长眼里是又笨又傻的孩子,当时谁能预测到他们会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我相信如果教育得法,象小敏这样的孩子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名发明家的.因为古今中外,我们看到过很多成功的案例:爱因斯坦曾是一个三岁还不会说话的“低能儿”,口齿不清,反应迟钝,笨头笨脑,经常被同学和老师嘲弄的孩子,最后成为世界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爱迪生曾是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被校长、老师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三个月就被赶出校门的笨孩子,最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这个事实我们后人谁要是怀疑的话,谁一定会被别人嘲笑为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可是在当时,谁要认为他们这样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发明家,一定会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疯了.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而人们经常重复相同的错误后,还依然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这就是愚昧.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消除人世间的愚昧和无知,在我们消除人世间的愚昧和无知之前,先让我们消除自己身上的愚昧和无知吧!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父母和老师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无论孩子现在的表现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让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更不应该让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全身心地付出你的爱和关怀,这个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奇迹发生,让我们虔诚地期待奇迹发生在孩子身上吧!

七、总结

1)通过我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感觉做个性化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信心;2、帮助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首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如果他对一个老师信任了,那么老师讲的话自然他也是信任的.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应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就是他的武器,他要坚信他的武器无坚不摧,可以打开所有孩子家长的心扉,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他要深信教育是可以改造社会的.运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使他们学会放松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接触一个孩子,首先要注意观察或者体察和洞察孩子的个性、习惯、心理状态和特点,发现孩子的优点或者叫闪光点,用激励和成功的事实(可能很小)帮助孩子建立信心,通过孩子的变化,去影响孩子周围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鼓励孩子掌握运动的一些技巧,培养运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艰苦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得到应得的报酬,从无产到有产,让他发现好的方法,懂得如何投资,不再挥霍时间和精力,帮她建立信念和价值观,学习是可以迁移的,把好的品质和习惯用在学习上.

2)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运用在教育上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我们应该把一些非常好的心理咨询技术用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以我认为老师和家长接收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对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结合人本、精分一些专业技术,对我的工作帮助非常大.我相信每个老师、家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一个“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也相信他们愿意这样做的.

八、结束语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同样也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其他成功的教育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但绝对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为每个孩子开发出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们每个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做好的事情.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得到这样一个理念:无论他们受教育程度如何,经济状况和职业如何,每个老师、每位家长都完全可能成长为一个教育家和心理咨询师,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哲学家.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从孩子口中讲出的道理,许多成人是永远讲不出来的.教育是没有权威的,所有那些高明的研究者只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帮助家长和老师成长,但绝对不能代替家长和老师成长的,他们绝不可能永远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其实很多理论知识丰富的专门研究者遇到一些实际的教育问题也往往一筹莫展),真正了解孩子的还是家长和老师,只要他们有足够的爱心,真正爱孩子,就完全有能力找到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加德纳说,“所谓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优势,增强儿童薄弱环节教育”.个性化教育(IEP)主要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它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而已.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每个儿童的优势和薄弱环节都是不同的,表现各异:有的表现在数学逻辑方面;有的表现在音乐方面;有的表现在语言方面;有的表现在身体——运动方面;有的可能同时表现在几个方面,让老师和家长眼花缭乱,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好;有的可能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有些孩子的优势智能就像深埋地下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和执著,才能大放异彩),因此,做为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真正的爱和理解,一定要对孩子充满好奇心,努力去探索孩子、发现孩子(这个过程是非常美妙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趣的工作,这是我做老师后一个最深切的感触和体验.),根据孩子不同的智能分布和特点,因材施教.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中国教育的土壤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阳光、甘露、养分,不断地帮助这颗种子生长和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我愿意秉承陈鹤琴先生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精神,借鉴和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继续在个性化教育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就象把地下的矿藏挖出来,让它们去发光发热,带给世界光明和温暖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更多孩子的优势智能挖掘出来,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同时,不断增加信心,带动弱势智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金城出版社2002年

2、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3、阿德勒著《让生命超越平凡》,西苑出版社2003年

4、[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4年

5、钟祖荣、伍芳辉主编《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2003年

6、[美]戴维-拉奇尔著《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孙笑秋主编《启迪多元智能的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张敏,刘竑波编著《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学生、教师与学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9、郑伯珍著《多元智能统整课程和教学》,长春出版社2002年

10、林宪生编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3年

(注:本文获国际多元智能合作会议年会一等奖和陈鹤琴研究会年会二等奖)

(作者简介:郭斌,系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真爱基金发起人、北京市真爱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个性化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