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摘 要:从内隐认知的角度来探索情境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测了此种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未观看情景线索材料的大学生和观看消极情景线索的大学生都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观看中性情景线索材料的大学生和观看积极情景线索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不明显.情景线索、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同时情景线索与性别存在交互效应.这说明,在积极情景线索下女生能够有效抑制住内隐攻击性,在消极的情景线索下会促进男生的内隐攻击性.

关键词:刺激线索;内隐攻击性;IA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8)05-0156-05

一、引言

弱肉强食是一种生存原则,不论是动植物都要对有限的生存资源进行竞争,人类的进化史是也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意味着攻击性的存在.Anderson 将攻击性(Aggression)定义为个体发起攻击时的内部心理状态,即个体的人格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攻击他人的一种潜在倾向性和一系列激烈的情绪反应[1].Greenwald 和Banaji关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为个体的攻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2],Greenwald 等认为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出现与攻击性密切相关的情景线索时,个体就容易表现出一种内隐性的攻击性倾向.杨治良等[3]用任务分离的方法证实了个体存在内隐攻击的本能倾向,研究者们由此展开了内隐攻击性的系列研究.研究表明以图片、字词、视频等实验材料均能有效启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个体的家庭成长环境、性格和行为特征,情景线索的性质等多因素对内隐攻击性有显著影响[4].

目前,内隐攻击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内隐攻击性是不具备性别差异,也有研究显示相反的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性质的实验材料,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考察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测此种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假设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有启动效应;互助、和谐的积极情景线索不会激发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攻击、暴力的消极情景线索则会导致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此种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1 :不同情景线索的选取

1.被试

本研究选取某院校40 名大学生,剔除6 名因外界因素不能完成实验的大学生,最终被试人数为34 名,包括17 名男生和17 名女生,年龄范围在18-24 岁之间.实验前对每名被试进行视力检测,所有被试视力均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红绿色盲者.

2.实验设计

为了保证实验的外部效度,本研究将根据研究目的,在一些5-7min 的视频片段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段视频片段(性质分别为积极、中性和消极),代表三种不同性质的情景线索.

3.实验程序

首先确定视频的类型,选取12 个画质清晰、音质效果好并且熟悉易理解的大学生生活场景的视频.然后,要求被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积极、中性及消极三个词的定义,对视频内容进行1-5 级评分,选出得分最高的不同情景线索(积极、中性和消极)视频,根据得分进行肯德尔W 检验.

4.实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W=1.000,三种情景线索的差异显著.检验的构造统计量卡方值χ2 (2,N = 34)=14.578,p<0.01.零假设被拒绝,说明三个样本是三种不同的情景线索.因此所选材料符合实验要求,可以进行实验.

(二)实验2:情景线索对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性别差异

1.被试

本研究从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医学院校、独立学院等各所大学中选取了36 名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剔除3名因外界因素不能完成实验的大学生,最终被试人数为33 名,包括17 名男生和16 名女生,年龄范围在18-24岁之间.实验前对每名被试进行视力检测,所有被试视力均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红绿色盲者.

2.实验材料

本实验的目标概念词为自我和非我;联想属性词为攻击和非攻击,均能通过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示,它们的有效性在以往关于攻击性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7].本实验所采用的IAT 程序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使用Eprime 2.0 专业心理学软件编制[8].

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情境线索:呈现/不呈现中性情境线索)×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情境线索因素为被试内设计,性别因素为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IAT 效应.实验组被试在完成IAT 程序前先观看中性情境线索材料;对照组被试直接完成IAT 程序,其他程序两组完全一致.在进行IAT 测试时,电脑屏幕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显示类别的标签,在屏幕中心则呈现完全一样的词汇.在每一个样本词汇出现后,都要尽快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左边的F 键和右边的J 键,控键在被试间平衡).测试分为7 个步骤.在研究中,所有实验所用到的示例词汇都设计成完全随机的方式呈现,每一个步骤结束之后,被试都有一定的时间休息.该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8].

4.实验结果

内隐攻击性IAT 分为相容、协调的任务阶段和不相容、矛盾的任务阶段,共40 个试次.在内隐攻击性IAT的测试中,所有被试的正确率为91.37%.2 名被试因为错误率高于25%被剔除,最后得到有效数据33 份.

(1)中性情景线索组/不呈现中性情景线索组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D 值是在研究中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IAT 范式中重要参考指标,能显示出个体内隐攻击性方向和大小.对D 值的分析中,独立样本t 检验的结果表明,D 值存在线索差异,t(31)=-1.409,P<0.005;同时存在性别差异,t(31)=2.543,P<0.05.

(2)中性情景线索、性别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IAT 效应影响的方差分析

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IAT 效应进行2(情境线索:呈现/不呈现情景线索)×2(性别:男/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景线索主效应显著,F=6.047,P<0.05,η2=0.089,在不呈现情景线索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99.61,SD=159.26)显著高于在呈现线索情景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54.96,SD=88.06).性别主效应显著,F=25.005,P<0.005,η2=0.287,大学男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115.10,SD=142.67)显著高于大学女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37.11,SD=101.71).此外,本实验中情景线索与性别还存在显著交互效应(见图1),F=177.29,P<0.05,η2=0.741 ,女生在观看呈现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IAT 效应最低,男生不观看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的IAT 效应最高.

本研究发现情景线索主效应显著,在不呈现情景线索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在呈现线索情景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此外,本实验中情景线索与性别还存在交互效应显著,女生在观看呈现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IAT 效应最低,男生不观看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的IAT 效应最高.

(三)实验3:不同性质情景线索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

1.被试及实验材料

与实验2 相同.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情景线索:积极情景线索/消极情景线索)×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情景线索为被试内因素,性别为被试间因素,因变量是内隐攻击指数,即个体的IAT 效应.实验3 基本步骤与实验2 相同,被试在计算机上按指导语完成实验任务.不同之处在于,所有被试在完成IAT 程序前,先分别按照实验处理条件观看积极或消极情景材料,同时,积极情景线索条件下的被试需注意材料中出现了几次助人行为;消极情景线索条件下的被试需注意材料中出现了几次暴力行为.

3.实验结果

(1)积极情景线索组/消极情景线索组的差异性分析

在对D 值的分析中,独立样本t 检验的结果表明个体内隐攻击性存在积极线索与消极线索差异,t(31)=-3.987,P<0.005;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t(31)=5.327,P<0.005.

(2)情景线索(积极/消极)和性别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影响的方差分析

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IAT 效应进行2(情景线索:积极情景线索/消极情景线索)×2(性别:男/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景线索性质主效应显著,F=31.439,P<0.005,η2=0.336,观看消极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MIAT=203.73,SD=140.37)显著高于观看积极情景线索的内隐攻击性(MIAT=84.77,SD=98.37).性别主效应显著,F=50.96,P<0.005,η2=0.451,男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215.95,SD=151.48) 显著高于女生的内隐攻击性(MIAT=68.06,SD=42.42).此外,本实验中积极/消极情景线索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

三、讨论

(一)内隐攻击性方向和大小的重要指标分析

D 值是个体在进行内隐攻击性IAT 范式测量时,所表示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方向和大小的重要指标[9].本研究中D 值存在情景线索差异,不呈现情景线索的D 值平均分高于呈现情景线索的D 值平均分,说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说明内隐攻击性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情景线索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消极情景线索的D 值平均分高于积极情景线索的D 值平均分,说明积极的情景线索会抑制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而消极情景线索会诱发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并且,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不论是否呈现情景线索材料,男生的内隐攻击性都高于女生的内隐攻击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相容联结反应时比在不相容联结反应时要快,这种方法特异性变异会对个体的IAT 效应产生影响(Mierke&Klauer,2003).Mierke&Klauer 提到Greenwald 等采用的算法———D 分数,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这种方法这种变异的影响[10].因此,采用D 值,可以排除情景线索和性别可能出现联结影响,由此可见情景线索、性别的主效应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是有效的.

(二)大学生对不同情景线索判断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视频材料,生态效度较高,能成功启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均倾向于根据情景线索进行判断,并且对负性情景线索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消极、负面的情景线索大于积极、正面的情景线索选择频率.因此在积极情景下,视觉信息优先加工机制和攻击信息优先加工机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导致攻击视频下的选择频率显著大于愉悦视频下的选择频率存在矛盾,导致攻击视频下的选择频率显著大于愉悦视频下的选择频率.

情景线索性质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大学生在积极情景线索下进行选择的频率显著高于消极情景线索下的情况(P<0.005).现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攻击性优先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无意识地对消极情景线索给予了更多的注意(Hankin&Abramsol,2001)[11].

情景线索与攻击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电脑上打开积极情景线索的视频时,被测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在播放消极情景线索时,大学生对消极情景线索赋予了更多注意资源,对消极情景线索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12].但是在呈现积极情景线索时,这两种机制发生不协调,有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投入到视频的欣赏中.

(三)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通过呈现/不呈现中性情景线索和积极/消极的情景线索,来探讨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呈现中性情景线索的反应时低于不呈现情景线索的反应时,不观看情景线索的大学生在自我攻击性信念IAT 中更多的表现出攻击性倾向,即不呈现情景线索时,大学生更容易把自我和攻击性联结起来.这时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相对而言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研究结果与谢喜瑶、毕重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8].说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而中性情景线索能够适当缓解大学生的自我攻击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宣传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事物信息.同时,为了更全面的、有效地了解情景线索的性质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实验3 运用积极/消极的情景线索启动内隐攻击性,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积极、正面的情景线索下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在消极、负面的情景线索的平均反应时.说明在不同性质的情景线索启动下,自我概念和积极、正面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大于和自我概念和消极、负面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积极的情景线索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而消极的情景线索触发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本研究结论与杨治良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说明消极、负面的情景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更为突出和明显.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消极、负面的情景线索下,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与其自我概念、攻击性图式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在本研究中,大学生通过对自我概念的加工过程,将会刺激到与隐藏的攻击性有关的大脑区域,引起大学生对攻击性词语做出行为反应,由此他们可以快速地识别出攻击性词语.而正面、积极的情景线索则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攻击性的表征起到干扰作用,暂时降低了自我概念与攻击性图式之间联结的激活阈限[13].因此可以看出消极情景线索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而积极情景线索有助于抑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在给大学生呈现了积极性视频后,被试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影响了个体的认知加工,这样的加工活动导致了攻击行为的下降.由此推断出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情景线索(如、暴力视频、攻击性事件、挫折事件、负面信息的报道等生活中各种负性事件),会无意识地引起大学生对攻击性的识别,从而激发了大学生内隐的攻击性成分.在生活中,大学生反复接触消极情景线索(如、暴力视频、攻击性事件、挫折事件、负面信息的报道等),将使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个负面影响的世界,在行为上倾向于表现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本研究发现的积极情景线索有助于抑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在将来的教育中,可以宣传积极、正能量的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信息.

(四)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实验2 和实验3 情景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中,性别存在显著效应,男生表现出来的内隐攻击性远远高于女生.这与一些心理学者的论点是相当一致的,叶茂琳用一个攻击者和攻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偏好判断检测的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更有侵略性[14].同时,根据心理学大家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性别差异是根深蒂固的,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生理机制,因此女性可能具有被动性,受虐性,懦弱性等特征,男性则具有攻击、侵占等特征[15].性别差异也可能是源于长期社会化的影响.一些研究学者则认为性别定型是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划分,使幼儿从小受到不同类型或程度的奖惩,逐渐导致男生女生存在心理或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和心理结构[2],并进而导致男生、女生在社会内隐攻击性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世界不同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男性勇猛的形象,以及女性温婉的形象,男性更会被鼓励参与权力争夺等竞争类的活动和工作,女性则被默许排除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性处于绝对的统治、权威的地位,女性则完全是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人们更认可女性的温柔善良和知书达理.由此可见,人们内隐攻击性的表达受到社会文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有研究显示内隐攻击性的良性方面,如运动员具有比普通大学生更高的内隐攻击性,而这样的攻击性在体育赛事等竞技类活动中是需要的,一定的攻击性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及成绩.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正确表达也应成为教育的新途径,让大学生以更合理的方式维持竞争动机,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采取恰当的竞争手段以适应学校、生活及社会中的多重挑战.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些信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内隐地启动人的攻击性,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个体长时间反复接触这些具有攻击性的情景线索,就会慢慢形成攻击性的认知结构,并会自动地影响个体对新事物做出攻击性的解释.由于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调控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遇到能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大学生隐藏的攻击性就可能表露为外显的攻击行为.攻击性的情景线索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净化传播媒体,尽量减少具有攻击性的情景线索,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让大学生能合理表达内隐攻击性,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C A,BUSHMAN B J. Human Aggress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27-51.

[2] ANTHONY G. GREENWALD,BANAJI,M.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 esteem,and stereotypes [J]. PsychologicalReview,1995,102(2),4-27.

[3] Shium Andrew chen,杨治良.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2):75-79.

[4] RICHETIN J,RICHARDSON D S. Automatic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 behior[J].Aggression and ViolentBehior,2008,13(6 ):423-430.

[5] ANDERSON C A,BERKOWITZ L,DONNERSTEIN E. The influence of media violence on youth[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the Public Interest,2003(4):81-110.

[6] ANDERSON,C. A.,BENJAMIN,A J.,BARTHOLOW,B D. Does the fun pull the trigger? Automatic priming effects of weaponpictures and weapon names[J]. Psychologycal Science.1998,9(2),308-314.

[7] 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96-98.

[8] 谢喜瑶,毕重增,罗跃嘉.积极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1):44-47.

[9] 钱淼,周立霞.幼儿友好型内隐联想测验的建构及有效性[J],心理学报,2015,47( 7),903-913.

[10] MIERKE,J.,& KLAUER,K. C. Method-specific variance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13,85(6),1180-1192

[11] M. E. KRET,B. DE GELDER. When a ile becomes a fist: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and bodily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violentoffenders[J]. Research Article,2013,228:399-410.

[12] GREENWALD,A. G.,NOSEK,B. A.,BANAJI,M. 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 An improvedscor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197-216.

[13] 章淑慧,钟毅平,阳威.情景线索对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

[14] 叶茂林.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2).

[15] FREUD,S. FEMINNINITY. The Essentials of Psycho-Analysis[J].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Ltd,London.1937.412-432.

大学生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大学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2、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3、大学生投稿

4、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5、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