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不觉得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我不觉得自己人在中年对话徐静蕾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我不觉得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我不觉得自己人在中年对话徐静蕾

本刊记者 邓郁 发自北京

编辑 翁倩 rwzkhoustar@163.com

常年自信的面相,是在骂声中养成的

人物周刊:据说早年你拍片子找不着北的时候,在走廊上走,接近崩溃,因为“不会沟通”.现在不会了?

徐静蕾:没有了,当导演磨练了我.我本来不太爱说话的,小时候一晚上能一句话不说.有人说“徐静蕾不喜欢我”,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一晚上不和他们说话,我是不太会找共同话题.

前两部戏有沟通障碍,因为是从演员到导演转换开始的阶段,我觉得沟通好难.之前当演员,都是张一白来和我沟通,我只要说愿意不愿意.当导演之后发现,你得跟全组人、跟各部门的人说话,说出你的要求.如果他们拿出来的东西不是你想要的,你要跟他们讲,要怎么样变成你想要的东西.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特别啰嗦,一句话说好几遍,就是因为当导演,一句话说不清楚,那边就开工了,开工了不对怎么办?所以就拉着人家反复说,我再补充一遍,我要的重点是怎么回事.确实是经过时间锻炼出来的.

现在人家说,徐静蕾你怎么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我有时候想想,我还真没这个意识.每部戏都面对无数个困难,我拍了七部戏了,上万个困难,基本上大大小小都解决了,只不过解决的程度,有的解决得好,有的解决得不那么好.

我们就发生过,这个地方突然就不让拍了,你明明聊好了,但是老百姓不让了,说你扰民,这种时候怎么办?就不能对这些事儿有任何情绪上的反应,马上要解决困难.

所有的事说白了都是我的责任,谁也替不了,只能我挨个去解决.可能常年那个自信的面相是这样养成的.

人物周刊:那时候,叶大鹰、姜文这些前辈会比较呵护你吗?

徐静蕾:叶大鹰主要是自己演戏都自顾不暇.没有经过演员专业训练的人,背台词是有问题的.我当时记得,一句话三个断句,他想不起来.这个正常,所以就不是帮我不帮我的问题了.

姜文很直,他不跟我说,跟别人说,徐静蕾对我不好.那时候我挺不理解他那么说的,现在比较理解了,无论是多大成就、多么有能力的人,都有很脆弱的一面,都需要爱护.而我那时虽然是导演,但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孩,我就不会鼓励别人,因为鼓励是大人对小孩嘛.其实全都需要,人不管多大成就,都是需要称赞、认可的.

我们当时的成长环境是互相打压的.好朋友会说,瞧你得意洋洋的德性,而不会说,你好厉害,发展很好.没人这样说话.这样说话,大家会觉得,哎,你怎么了,怎么这样聊天?不(仅仅)是说姜文需要鼓励,可能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需要更多的交流方式.但那时候我真的不会,所以姜文就会跟人说,你看徐静蕾,请一堆人到她家吃饭,结果她吃得挺高兴,别人也不理.当时我的世界是有点转不过来的.

然后我一个姐姐说,老徐啊——那时候我才二十几,(笑)你工作的时候得笑,我说那好吧,见人我就笑.姐姐说,妹儿呀别笑了,假.我就晃范儿了,那我到底是笑还是不笑呢.我现在充分理解了这是怎么回事,当时是真的不理解.我不笑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真诚,别人看来就有点冷,我是没有这个意识的,我不是特别会拍马屁的人.

我就不是很会亲近别人,小时候完全不会,因为是非常自闭的小孩.确实是这么多年,见很多人、处理很多事情、解决很多问题,所以一路想起来,都不是成功成就了我,是各种困难、各种被人骂成就了我现在这副样子.

人物周刊:你拍片有没有顾问团?

徐静蕾: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顾问团.从拍商业片开始我就有一个顾问小组,都是我中学同学,一帮女孩,四十岁出头.文艺片是我自己做决定,任何人我都不会问,而且不会给投资方看,除了剪辑师就没人看过.文艺片是作者电影,我觉得好就好,不管你观众觉得好不好.比较商业的片子,别人的看法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是给一个类型的观众看.

人物周刊:怎样会让你觉得一个片子成了呢?

徐静蕾:我很难冷静地判断.别说一个电影修改几千遍,你写一个字,写二十遍,就不认识了,写一百遍绝对不认识.人家老问我你满意吗?说真心话我是不知道,我看自己片子看不出来,看别人片子可会了,评头论足的.

公映以后我再也不会看这电影了.我是很会翻篇儿的人,你别看我现在天天满脑子睁眼闭眼全是这件事,但是公映了,就和我没关系了,我就回到我的生活里去了.

人物周刊:那你是否在意注豆瓣评分?豆瓣上,你的前几部商业片评分偏低,文艺片相对高一点?

徐静蕾:不会,因为其实一个电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最近的《爱乐之城》,我就发现差别挺大的.我一个朋友甚至已经约朋友看了五遍,我陪Ta看的是第四遍,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非常庸俗,价值观不正确,所以一个电影好坏真的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们自己看片子也一样.评分这东西,真是,就跟得奖一样,我也当过评委,我也做过,我知道一个奖是怎么评出来的,一个分数是怎么得出来的,我要是再在意这些东西,好像有点儿傻吧.(笑)

我不是为一个所谓正确的价值和概念拍电影的

人物周刊:你会怎么在影片里表达你的价值观?

徐静蕾:太形而上的我不喜欢,有些片子明显是从一个概念入手的,我不会.我的价值观是在我的骨子里的.我也不会刻意强调我是女权或者平权主义.有人说我的电影并不是女权电影,那重要吗?第一我也不是要拍一个女权的电影,第二就是我自己十年之后再看一本小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何况别人,也一样嘛.我不是搞学术的,也不是写社会文章的,我就是一个拍电影的,讲一个故事,故事里带有我的东西,至于别人怎么理解,那是人家的事情.

我觉得不可能一个导演拍的戏,里头全是他认可的.只能说大的价值观肯定能看出来.比如我的片子永远不会出现特别low的笑话,因为我不喜欢.但是我的片子确实不是输出价值观的,至少不是以这个为目的,是以说一个故事为目的的.

人物周刊:观众、外界对你怀有很多想象和期待,对你的作品也附加了这种东西.看完发现,不符合他心目中对女性的期待.例如《有一个地方》的女主角,有人评论说,给她一个男人就忘记了全世界.

徐静蕾:我不是为一个所谓正确的价值和概念拍电影的,也不认同处处要去表现一个女人的强大.我这么理性的一个人,也是会冲昏头脑的,只不过看什么时候醒而已.我也不觉得在爱情里被冲昏头脑就不女权了.人会被爱情冲昏头脑,会被很多情感冲昏头脑,只是说冲昏多长时间而已,一辈子冲昏头脑也行,人家也挺幸福的,也不意味着不对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很多人甚至说“玛丽苏”,其实我都不太知道什么是玛丽苏,后来我还专门去问人家什么是玛丽苏,这是什么意思.

人物周刊:里边还有个情节,男孩向短头发女孩求婚,说“虽然她很傻很矮,但她出现的时候,我的世界都……”专栏作者毛利觉得,这是不成熟的男人配不成熟的女人.而一位独立女性,拍出的电影依旧是令人不怎么愉快的传统女性爱情片.

徐静蕾:但他们是小孩儿啊,他们不是成年人,你不能总拿自以为正确的标准去要求.电影如果都像那么想,都没法拍了,永远拍一种人,拍任何人都是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我很可能算一个女权的人是吧?也还算独立?可我不认为我因此要处处去呈现我好强啊,我觉得真正的强者是不会这样的,你不觉得吗?对于男人,我是觉得,我没有必要和某些人对着,因为他们也很可怜.后来有一天一朋友说,你这种人就是典型“非常强”的人,你碰到那种人你就会觉得他可怜,这就是你的角度.

没事就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是强迫症

人物周刊:谈到价值观,《圆桌派》那个节目做完,没想到会发酵那么大?

徐静蕾:对,后来我看了一些文章和评论.要不是采访——没办法,人家问你就要说嘛.这两天我有点烦——说实在的,老是问你,女人你是怎么着,生活观、价值观……我也不是布道士、也不是公知,我没那么多想传达的.我的想法非常朴素,想干嘛就干嘛,谁也别管谁,这就是我最大的想法.

其实有一个地方,我能了解蒋方舟在说什么.她说到,一个上了年纪、但还保持着“性吸引力”的男人,身边带着一个明显看着很老的太太,她会觉得很受刺激.我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种念头,就觉得这男的挺那个.但我现在已经知道了那是小孩的偏见:觉得30岁的人大到不行了,40岁50岁都生活没意思了,也不谈恋爱了……其实长到今天,已经知道那是瞎说了.是你不了解人家的快乐而已,因为我们都了解小孩的快乐,但你不会知道成年人的快乐是从哪里来的.

人物周刊:在中国,活到五六十岁、七八十岁,还挺享受的老人貌似不多.

徐静蕾:我还是不太同意这个想法,真的.就是人家乐趣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觉得每天在家晃晃带带儿女没意思,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到那个时候,人家就觉得那样挺有意思,你让他像我们这样,人家觉得没意思.所以就是,谁也别倚老卖老、倚小卖小.

我有个朋友对我说,她每次去酒吧都“臊眉耷眼”,我说为什么,她说她十几岁的时候碰到一个34岁的人在酒吧,当时她就对朋友说,都这么老了,怎么还有脸来酒吧.她现在也跟我年纪一样了.那今天我们都成大人了,谁还觉得我们很无聊,我还觉得你无聊呢,这个真的很难说.尤其是父母那一代的标准.人家还觉得我这样不好,生活没规律,还抽烟,然后,到处玩有什么意思,多累啊,还不如在屋待着.

我还是那个意思:如果人家有困境,向我们求助,我可以讲说是不是应该这样会更好,但是人家觉得挺好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没事就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也有点毛病,也是一种强迫症吧,是不是?(笑)

人物周刊:回到《圆桌派》.视频跟帖上有很多声音是,你现在物质条件这么优越,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其他人一没有财务自由,二还面临着来自父母辈的巨大压力.

徐静蕾:这我就要回应这种问题,你别怪我,我得表扬一下自己了.我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我爸现在算是不错,他是我初中的时候创业的.当时问亲戚一共借了100块钱,从废品堆里组装成了他这辈子第一台变压器,我的印象很深,那时候我们带着一帮院里的小伙伴帮我爸擦铁片.我是看着他白手起家的.记得80年代的一天,我爸拿回来600块钱,我觉得“哇,我爸太有钱了!”然后到我们家第一次有车,那都是我爸的个人奋斗,不是他白来的呀.

包括你说我今天这样,我不是闹着蹦着出来的呀.我不是富二代.为什么我跟奶奶感情特别好?我奶奶三十多岁离婚,那时候她一个人带着我爸还有我姑姑,也没什么钱,我奶奶还摆地摊养我爸,我觉得他们这么说挺莫名其妙.如果说我今天是特朗普他闺女,你要这么说,那可能我不知道人间疾苦,可我不是啊.

所以对那种说法,我觉得,第一,别人不可能对我那么了解,他都是从某一个采访的只言片语里看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会把我的家里情况查一遍,所以会有好多那种直观的东西出来.

我初中毕业1米4,那时候找工作大家都到报纸中缝找,过去的招聘广告都在那儿,但人家要求身高得1米55以上.我有必要天天说我多苦、多艰难、多怎么样吗?我说了人家也不会在意.人家永远一说到你,就认为你就是精英,觉得好像都是靠男人、靠什么呀,这么想他自己比较平衡嘛.我觉得这样特别不对,你知道吗?有些人是为自己的惰性找借口,我觉得那我也宁愿成全他,你只要自己觉得挺好就行了.你要是觉得又不好,那就真的,也听我说两句是吧.

人物周刊:你爸妈真的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闺女30岁了,不考虑考虑?

徐静蕾:从来没有.说到我结不结婚这事儿,我爸妈绝对是朵奇葩.这当然可能也是我表现出来的那种“你们都甭管我,我特别好,啥都能搞定”,给了他们一种安全感吧.我爸虽然不愿意我搞文艺,但是我能考上电影学院,他也觉得不是很容易的,觉得也不错,就不会再反对我什么.我想这有父母他们自己成熟了的原因,也有我确实给人感觉“我不需要,我什么事情都自己挺有准了”,再加上我爸对他的教育是引以自豪的.

人物周刊:你也说过,刚毕业的时候也想过相夫教子.这个转变的过程不是一天形成的.到什么时候你就明确了,觉得结婚真不是必须的?

徐静蕾:我觉得我很早就明白了,二十几岁.刚毕业的时候,我就认为人生应该是结婚生孩子,书上写谈恋爱不都这么说吗?然后社会上大家都是这样.后来慢慢的,比如说看点历史书,就发现说,唉哟,仔细一算,1949年以前还一夫多妻呢.60年代,黑人都得上自己专门的卫生间,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我觉得但凡读一点书、看一点小历史,就会明白.二十多岁你开始想这些问题了,就会比较理性地去想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小时候我父母对我还是挺严格的,老说你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啊,加上一点叛逆,这种思想很容易形成.

人物周刊:好些人说到你成为今天的样子,一定是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良师益友”起了决定性作用.

徐静蕾:是啊,我确实有过,那谁没有过良师益友啊?我确实是有很多良师益友,他们对我的影响全都是非常正面的,基本上我碰到的人,包括男朋友,都是.可能我天生不喜欢有依赖心理的人,他们都是鼓励我,你就这样挺好的,你不需要那个.如果有些人对我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也就没在一起了,说明不合适的人分开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我觉得这都很正常.

也不反对结婚,只是觉得我要去结婚,还得去一个地儿办一手续,挺麻烦的,对不对?嗯,现在这样挺好,结婚并不增进我们的情感.而且也不因为没结婚,就觉得这人不重要了,也可能是互相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不会找一个有钱的笨蛋

人物周刊:你微博上写过那么一句,“五年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也算是不得了了吧.对的人,就是让你变得更好的人.”有这种表达,在你是比较稀罕的.

徐静蕾:啊那个,是我看了一篇写山口百惠跟三浦友和的文章,说他们这辈子都没有吵过架.可能搁以前,我不太相信,可是我后来一想,欸,我这儿也是从来没吵过架.所以人真的是经验的产物.

人物周刊:以前的恋爱经历里有过(吵架)?

徐静蕾:以前有过呀,还曾经因为吵一次架就分手了呢.对,我不能跟人吵架,我受不了吵架这种情绪,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会吵架,我是有这个童年阴影的,我绝不能允许未来的家庭这样.

人物周刊:你说他让你变得更好,怎么个“更好”法?

徐静蕾:觉得什么事都没关系,努力做了就行,不用特别纠结.你身边有一个特别健康的人、非常阳光,还是很好的,让你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是吧,而且我本来也喜欢平静.看到一个人特别老实、特别平静,说话慢条斯理的,什么事都不觉得是很大的事儿,自己开心就好,这个对我有正面影响.我这么眼毒的人都能看出来,他不是装的.那你跟一个人常年生活在一起,通过向好的态度学习,是可以变得更好.

人物周刊:涵养是他身上最吸引你的品质?

徐静蕾:当然不只是这个了.他很聪明,我确实是不喜欢笨人的,还是喜欢聪明和才华.他们说,我找了现在的男朋友,好像就变成是喜欢肌肉男了,其实不是.我任何一个男朋友都不是笨蛋,我不会找一个有钱的笨蛋.

人物周刊:假如你们将来觉得不合适,打个比方,分开了,会向公众说吗?现在的演艺圈,向公众交待恋情似乎已经成了通则.

徐静蕾:没必要.好的都没跟公众说,不好的干嘛说?我真的认为,我面向公众的是作品.至于人家关心我们的事,我就谢谢,但我从小就不习惯这样.我可能观念有点老,我就觉得我的东西是我的作品,所以电影宣传我会去,但你看我没有电影要宣传、没有做东西的时候,我不出来的,我干嘛去宣传我自己呀?

我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

人物周刊:电影《将爱》里,三段情感归宿都不算幸福,你会觉得残酷吗?

徐静蕾: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就是有很多残酷的东西.再幸福最后一天也得死,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啊.我真的不是生活在塔里面、什么都没见过的,这些不奇怪.

但我不能看老人的片子,最典型的例子是看《伊丽莎白女王》,我从头哭到尾.因为它讲一老太太,那种迟暮的老人、动作迟缓,那种电影我就不能看.丢孩子那个我也不能看,太惨了,我连想都不(敢)想去看.我也不会拍那样的电影,我面对不了那个东西.《将爱》不是本质的残酷,老人那种电影我认为才是.比如有一个法国电影叫《爱》,多好看,两人相爱一辈子,最后一人先走了,不是更残酷吗?吵架,分开了还没事了.你就是难看点,至少还活在那儿.那种到最后的分离和心痛,我受不了,我是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的.

人物周刊:你奶奶走这事对你影响特别大.说句不太适宜的话,这会为你将来可能面对更多的类似局面,做一个提早的铺垫吗?

徐静蕾:没用的,任何铺垫都没用.我奶奶从70岁起,我就担心她会生病和不行.那时候我都不愿意出远门.我担心了二十多年、铺垫了二十多年,够长的了吧?到那一天你该崩溃还是崩溃.你永远想不到那一天真的发生的时候,你怎么设想都是假的.世界都变了,我就这感觉.

人物周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你这个事,我其实有点羡慕你,你有这样一个感情至深的亲人,很多年轻人因为没有或者很少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感情是非常淡薄的.你和奶奶至少拥有过那么好的几十年.

徐静蕾:拥有的时候还是没有像你失去她的时候那么珍惜,我觉得是这样.虽然我也有那种心理,“老人在不远行”,但毕竟没有做到,天天都去看她一眼.

我小时候,爸妈天天督促着我学习这个那个,我奶奶对小孩很宽容,而且隔代人可能跟父母还不一样.我妈有一天都跟我说,告诉你们吧,其实你和你弟小时候我一点都不喜欢你们.我说,妈,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她25岁和30岁要的我们,她自己都小,她的母性都没出来呢.

人物周刊:其实你奶奶对离开,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是吧?

徐静蕾:对啊,包括希望早点准备她的墓地这些.但是这个准备,我觉得没有用.反正以我的经验,怎么准备都没用,到那一天就完了.我经常坐在我们家原来住的那个地方,后面是一个高尔夫球场,看着远方,脑子里想着都是“生命是什么”,就是准备二十年也没有用.

人物周刊:有人觉得,你的人生观已经逻辑自洽、自给自足了,没什么需要追问的,是这样吗?

徐静蕾:嗯,基本上如果我是井底之蛙,看这么大点地方就自洽了.但是别的有些东西我还不知道、没面对过呢.就目前来说,我觉得我活过的、见过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当然生命的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讲到老人就不行啊,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心里还是会难受啊,除此之外,我觉得没有特别想不明白的事.人生还长嘛,虽然我四十多岁,但是我不觉得自己人在中年.也许到更年期的时候,因为生理带来的很多东西会有一种面对中年的感觉,那个我不知道,我会面对成什么样.

我不觉得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我不觉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我不觉得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我不觉得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我不觉得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