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下类论文范本 跟衣被天下中国棉相关论文范本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天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衣被天下中国棉

引子

一个时代的历史似乎往往是由某种商品界定的.18世纪当然是属于糖.当年西印度群岛竞相种植糖料作物,用法国启蒙时代的作家纪尧姆?托马斯?德雷纳尔的话说,“是搅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的主因”.在20世纪以及之后,这种商品是石油:决定着从战胜国在一战后瓜分中东、到希特勒大举抢夺巴尔干和里海油井、再到美国与波斯湾各国政府结成命运攸关的关系等事件的发生.19世纪搅动全世界最厉害的是棉花.棉花为工业革命的“发射台”.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

应该说,棉花的故事,不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故事,而是全人类的故事.说来惭愧,在我写这部著作之前,对棉花知之甚少.应该说在我脑海里,知道棉花,了解棉花,懂得棉花,走进棉花,并将棉花在脑子里纺成经线和纬线,织成一块布,一点儿一点儿体悟着棉花那温暖、厚实、蓬松、轻柔而又带着些许的亲切和体贴,因为那是“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的棉花!是全天下人都离不开的一朵花!

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只知道棉布是一种透气性很好,很柔软的布.尤其是近些年,在化纤充斥整个布料市场的时候,棉布尤显得弥足珍贵,甚至成了商人推销布匹或衣服的一个噱头.

在百度上输入“棉花”二字,我看到如下的结果:

中文学名:棉花

拉丁学名:Gossypium spp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锦葵目Malvales

科:锦葵科Malvaceae

属:棉属Gossypium

分布区域:中国、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

英文名:cotton plant

通过度娘,我知道:

棉花是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等品种,论年龄有一年生或多年生等,有的木本棉花的年龄居然可长达15年.据说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棵棉花树竟活了40岁,可算是棉花中的老祖宗.在众多的野生棉花中,有4个棉种经过人类的长期选择,演变成为世界各地广泛采用和推广的品种.它们是“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

通过度娘,我知道:

棉花对水的需求量很小(75毫升的雨水或灌溉足矣).但开花时节需要充足的热度,尤其是阳光.目前,在北纬37度和南纬32度之间,是世界棉花的主产区,棉田达到3500万公顷,遍布9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60%.

通过度娘,我知道:

关心棉花的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昆虫对棉花也是情有独钟的.为了避免虫子与棉花亲密接触,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棉花研究专家绞尽脑汁在想,如何才能拆散它们,他们挖空心思想出的锦囊妙计则是将抗虫基因转移到棉花中的转基因棉花!目前,占全球种植棉花品种的三分之一.

通过度娘,我还知道:

棉花浑身都是宝.

首先,棉花身上最宝贵的是棉绒.就是包裹在棉籽上的白色长绒,它是穿在棉籽身上的外衣,可以用机器把它们从棉籽身上剥离下来.千万别小看这细细的绒毛,它柔软,有韧劲,有弹性,经得住外力的拉拉扯扯;它还抗水、抗潮湿、透气性好;不仅如此,棉绒还能经得起人们成百上千次的漂洗、熨烫,坚强无比,从不改容.棉绒在历经了成千上万年的淘洗后,仍然是大多数人穿在身上最贴心的衣.如果说羊毛和亚麻是披在皇室贵胄身上的衣,那么,棉花则是寻常百姓可以穿得起的布.至于说近些年流行起来的合成纤维,根本不能与棉花同日而语.只有棉花才可能“衣被天下”!

其次,棉籽也有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勇于牺牲自己的品格.宁可榨干自己,也要将富有营养的棉籽油提供给人类.或许是棉籽油成本低?也或许棉籽油更普遍?还记得那个物质生活特别匮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吗?大多数中国人的餐桌上食用的全是棉籽油.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是吃着棉籽油长大的.只是近些年,随着物质品种的极大丰富,各种类别的食用油才摆上人们的餐桌.而据专家说,我们目前普遍食用的所谓“植物油”仍然有棉籽的功劳.怕人们嫌贫爱富,生产商在油桶上羞答答地将棉籽油换成了“植物油”.人类不仅靠棉籽调节胃口,一些动物也要靠棉籽养活,像牛啊、羊啊、骆驼啊等等,棉籽和棉花壳渣是它们口中的美味佳肴.何止是动物青睐棉籽呢?就连许多石化产品也对棉籽情有独钟,人们把棉籽送进精密化工厂的神秘“厨房”,经过石化工人的精心烹制,含有棉籽成分的各种石化原料就出炉了.比如我们使用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用品,它的原料里就有棉籽的成分.其实,棉籽的用途还远不止这些,像我们日常用到的肥皂、农作物用的化肥、杀虫剂,甚至里面全含有棉籽.

棉杆经过粉碎可以制成纤维板、胶合板,它们可是制造家具、地板的好材料,棉杆皮中的棉杆纤维可以用来制作麻袋和绳索,还可以用来造纸.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吧.生活中,你吃过槐花蜜、枣花蜜,你吃过棉花蜜吗?据说,棉花朵及叶片上有蜜腺,分泌着丰富的蜜汁,棉花田里养蜂不仅可以帮助棉花传粉,人们还可以吃到香甜的蜂蜜.棉根可以入药,它具有补气、养神的功能,这也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哟.更神奇的是,棉花不仅是人们穿在身上的衣,而且还是吃在嘴里的食,人们利用棉仁粉(运用低酚棉或经脱毒处理后),制成多种食品,主食:面条、水饺、烧饼;副食:饼干、蛋糕、桃酥、萨其马甚至棉仁果露;更不可思议的是,棉仁粉居然还可以做出像奶油一样的冰淇淋,这个冰淇淋不仅色泽洁白,而且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很受欢迎哟.

细想想,在人类环境一天天恶化,人类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棉花这种只要有阳光、有雨露就能生长,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栽种、培育的资源,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这难道不是上苍对我们人类特殊的馈赠和惠泽吗?

人类,请珍惜大自然的恩赐!请爱护给我们温暖的棉,让她在我们人类历史中衣被天下、常开不败吧!

一、“羔羊树”的故事

“羔羊树”的故事,发生在人类刚刚诞生不久的蒙昧时代.

在古印度河流域,一天,有一个人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印度大平原上,突然他眼前出现一丛灌木——一丛茁壮生长、枝繁叶茂的灌木,在浓密翠绿的掩映下,还闪烁着点点白光,微风一吹,白光若隐若现.好奇心促使他走上前,将手小心翼翼地伸出来,他想试探一下这个“白色精灵”到底是什么鬼怪,而他手触碰到的却是从未有经历过的柔软,这柔软立刻将行者的心融化了,这位印度人禁不住心头一颤.

于是,这位聪明的印度人将这柔软的花朵摘下来,拿到家里,他试着往身上一贴,真是舒服极了.他想,如果能将这朵柔软的花穿在身上,那该是怎样一种温暖.激动之余,他将这朵花捻成了一缕长长的线,他兴奋起来,再次来到那丛枝繁叶茂的树木前,摘下一朵又一朵温柔的棉,捻成一缕又一缕细长的线,将所有的线,辫成一股又一股的绳……终于成了一个片.这一片就是古印度河流域先民们最早御寒的衣,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衣!这件衣既轻盈又柔软还无比温暖,比先前的树皮和兽皮舒服多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古印度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骄傲起来了!因为,他们身上披着与众不同的衣——棉衣!

大约到了公元前480年,希腊这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地方,这个走在世界文明史前列的国家,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有包括印度等几个国家的军队同时入侵,他们的穿着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利比亚人披着笨重的兽皮,行动起来极不方便;亚述人身着粗糙的亚麻军服,将皮肤磨得奇痒难耐;唯独印度人穿着轻盈的棉布军装,行动自由,身轻如燕.这支身着棉军装的印度部队一出现,立马就震惊了所有的军人,他们好羡慕啊!

到了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他自己的军队渡过了印度河,亚历山大和他的士兵们再次看到了那种曾经让他们十分震惊十分艳羡的服装.当他们知道,那是由一种植物开的花制成的,他们更加好奇了.士兵们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那种可以生产这种衣服的植物,他们将这种植物的种子小心翼翼地从印度带回了自己的国度,并种到了希腊人自己的土地上.

棉花这个原本生长在古印度河流域的植物,一下子飘洋过海,扎根希腊了.从此,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珍贵物种,又有了自己的新家.他们在巴尔干半岛上,生根、发芽、开花.爷生父、父生子、子生孙,一代一代的,棉花这个外来的物种,由此在地中海沿岸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25年),是古希腊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豪家庭,父亲是奴隶主,叔叔是一名诗人.在争夺城邦的斗争中,叔父被杀,他被放逐.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浪迹天涯,周游世界.他的足迹印在了从黑海北岸,到埃及南端,从两河流域下游,到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等大片的土地上.这位具有诗人潜质的作家,每到一地,不仅喜欢听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还喜欢浏览名胜古迹、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一切全都记录下来了,著成《历史》一书.我猜想,这应该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游记式散文集吧.

他在印度旅行时,就详细记述了印度棉花生长的情况,他说:“那里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地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就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这个形象化的描述,给那些长期穿着羊毛和兽皮、从未见过棉花的人以十分奇异的联想,他们把它想象成一棵浑身上下长着白毛的大树,像羊一样,称这种树为“羔羊树”.

时间到了1332年,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也详细描述了那个被叫作“羔羊树”的植物:果实成熟时就自动开裂,从里边钻出一个有骨骼有血肉的小动物,看上去好像刚长胎毛的羔羊.这位了不起的学者还按照他自己的想象,绘出一株结满果实的“羊毛树”的实物图,给人们的想象扎上了一个会飞的翅膀.

随后,第一个为物种进行分类的约翰?雷(JohnRay)(1627-1705)在他出版的《植物的历史》一书引述了上面的说法,并且更加离奇地指出,在黑海北岸的古代斯基泰人仍然种植着这种“羔羊树”:满身白毛,从它的肚脐中长出比较粗大的茎和根,支持着它的身体,并牢牢地嵌入土壤中……当地居民都穿着这种“羔羊树”上的毛制成的衣服.

说到棉花,世界上有两个起源地,一个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印度,另一个是美洲.

当然,世界上种植棉花历史最悠久的还是印度!

曾经,有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以及巴基斯坦的古墓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棉织品和棉线遗迹,这应该是至今人类利用棉花最早的实物证据!距今大约有3500年前,在印度《佛陀经典圣诗》里称棉花是:“织布机上的线”,这大概是有关棉花最早的文字记录.此后,印度佛经中,有关棉花的记述就已经屡见不鲜了.

历史在前进,时间在推移.大约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平原上棉花已经遍地开花了,成了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褪去了它神秘的色彩.在史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印度人的精美棉织品已经享誉死海,远销各地.

公元前519年波斯国王亚哈隋鲁王在庆典时,专门用印度织的白色和蓝色条纹棉帐装饰圣殿,在当时,那是一种相当奢侈的高规格.

公元前500年埃及王阿迈赛司曾赠送给斯巴达使者一件精致的棉背心作为珍贵礼品,这位使者如获珍宝!

那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家们,没有不爱棉织品的,他们称印度的棉织品“样式新颖,纤如蝉翼.”

有这么一个故事:

当时,一位印度商人经常携带棉织品到非洲一些地方做生意,那时的非洲还在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用兽皮和树叶遮体.这位商人因携带有大量棉织品很受非洲国家的欢迎,怕他走后不再来非洲,非洲人就将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他.从此,植棉和纺织技术也随这位商人一起“嫁”到非洲去了.

而美洲棉花被人发现,则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关.

公元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航船航行到美洲一个叫巴哈马岛的地方,当地人为欢迎这位航海家的到来,把棉线团赠送给他作为纪念.

在古巴靠岸的时候,哥伦布用艳羡的眼光欣赏当地人用棉花织成的色彩艳丽的棉布衣和棉线吊床.

后来,他再到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地,发现那里的人穿的全都是棉衣.棉布还被染上各种颜色,织上漂亮的花纹和图案,做成各种式样的衣服.不仅如此,他们还用棉花做成褥子、软床、绳索和吊网,擀成毡子和其他物品.

哥伦布还惊奇地发现,巴西人居然把棉布和线团作为货币用来交换他们需要的东西.

20世纪初期,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文化遗址中,发现古代织法十分特殊的精致棉织品碎片.考古学家推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种棉花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

原本,世界上野生棉花也像其它物种一样,有许多个种,经过优胜劣汰的洗礼,最终,在世界上能留下来的栽培种也只剩下: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

不妨,我们来看一看她们在地球上的行踪吧.

亚洲棉原产印度,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棉花,落叶乔木,植株高约三五米至十多米不等,在热带地区每年春夏开花,夏秋棉铃成熟后自然开裂,吐出洁白的棉花,花絮有弹性.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10世纪,亚洲棉从印度向西传播到非洲和地中海各地,向东传播到缅甸、越南、马来亚等地.公元4世纪我国张勃著《吴录》中说:“交趾定安县有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丝也.又可作布.”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越南在公元前16世纪就有了棉花,是佛教僧侣从巽他群岛引进的,但是直到3世纪-4世纪才广泛种植.柬埔寨种木棉的历史也很久远,有“棉株过屋,高几丈,株龄长达十几年,结果累累,产棉万石”的记载.

非洲棉又名草棉或小棉,是一种一年生棉花,株高1-1.5米,原产热带非洲,种植历史也很悠久.在史前时期通过部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步向外传播,经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传到东方各国.考古学家在埃及距今2000年前的法老王古墓中发现盛有棉籽的器皿,在埃及古代木乃伊上也发现缠绕有棉布彩带.大约在公元7世纪-8世纪,非洲棉先后传播到亚洲一些国家.俄国考古学家在撒马尔罕古墓中发现了10世纪左右的草棉种籽.由于非洲棉产量低、纤维短、品质差,在很多地区逐步被淘汰了.

陆地棉和海岛棉在美洲的栽培史也很悠久.可以肯定,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已在美洲南北广泛种植了.由于陆地棉适应性强,产量高,纤维长达13毫米-30毫米,而海岛棉纤维更长,最长达60毫米,因此,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20世纪以来,这两个棉种几乎遍布世界大部分国家,栽培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90%以上.

二、棉花,19世纪搅动世界最厉害的那朵花

(一)

千万别小看棉花哟,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曾经独领近百年!

19世纪,如果说,有一种植物是人类共同关注的;如果说,有一部历史是人类共同书写的.毫无疑问,那一定是棉花!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在他的《棉花帝国》中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一个时代的历史往往是由某种商品决定的.18世纪是糖,19世纪是棉花,而20世纪则是石油.

不妨,我们就顺着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的思路,来看看,一朵小小的棉花到底是如何搅动整个19世纪的.

应该说,1835年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我曾经问过度娘,她说,1835年是世界近代儿童文学诞生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安徒生的第一部童话集出版了;183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成立的年份;1835年还是世界上第一支有实用价值的左发明的年份.历史似乎有意隐藏了独领的棉花.

而对于棉花来说,1835年应该是一个不太寻常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一位来自纽约的年轻商人约翰?马斯特森?伯克,开始了前往南墨西哥的航程,而他的这一次航程,对于棉花业的发展则具有里程碑意义.

约翰?马斯特森?伯克的目的地是墨西哥的小镇巴利亚多利德,他去那里干什么呢?说来话长,约翰?马斯特森?伯克的朋友西班牙人唐?佩德罗?巴兰达已经移居墨西哥多年了,他和苏格兰人约翰?L?麦格雷戈在墨西哥开办了一家棉花加工厂,而伯克前往墨西哥是受朋友之托替他管理棉花加工厂的.

因为,巴利亚多利德盛产棉花,这里到处都是一片片白花花的棉田.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在他的《棉花帝国》曾经这样描写:“从兰开夏到洛厄尔,从尼罗河三角洲到瑞士山区的村庄,到处流传着人们依靠棉花致富的故事.”巴兰达和麦格雷戈正是在这些财富故事的吸引下,才千里迢迢来到巴利亚多利德开的棉花加工厂.

其实,在巴利亚多利德这个远离航运和港口的地方开工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交通不便外,这里既没市场也没技术,唯一有的就是大片大片的棉田.

为了启动生产,伯克不仅从纽约带来了加工机器,还带来了四位工程师,然而其中两位不久便死于疟疾.没有建筑师来设计厂房怎么办?他们就自己动手设计工厂,结果:“拱顶断裂了两次,整个建筑也倒塌了.”和许许多多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也经历了创业者初创时的种种艰辛和磨难.无论如何,巴兰达、麦格雷戈和伯克还是将工厂建立起来了!

接着,他们从当地人中招募到53名工人为他们做工,有64户印第安家庭为他们的发动机供给薪火,还有另外117户印第安家庭为他们的工厂种植棉花.就这样,他们的棉花加工工厂终于开张了.

应该说,这是建立在巴利亚多利德的第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自此,棉花将美国人、西班牙和英格兰,牢牢地缠绕在一起了.

大约10年后,巴兰达他们的棉花加工厂已经能生产出95000码的布匹和约1700磅的纱线.

巴兰达他们之所以能在巴利亚多利德这个闭塞的小镇建立起自己的棉花加工厂,说明一点,那就是在整个漫长的19世纪中,棉花对于全球各地的企业家们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棉花在哪里,就吸引着商人、工厂主、种植园主往哪里跑.

就是因为棉花的得宠,棉花种植,棉花加工及棉制品消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使得棉纺织品,从那种以往只是西方少数人能够获得的奢侈品,一下子变成了大众消费品;棉花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一下子便成下里巴人了.

棉花,成为19世纪全球的指挥棒.哪里有棉花,哪里就是人气最足的地方.在棉花带来的暴利诱惑下,全世界的商人、工厂主、熟练的技术工人,甚至在帝国建立过程中的一些政府官员、奴隶、纺纱工及织布工等等,他们皆因为棉花而聚拢,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因为那一朵小小的棉花被改变了.

棉花,的确是19世纪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商品.在当时,除了棉花,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产业能雇用那么多的工人!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的商品能激发出如此多的技术创新!

为了能网罗更多的人手,来充实他们工厂的雇员队伍,英国、美国、巴西和日本的棉花加工商们同其他同行一道,发起了一场全球前所未有的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徙.因为需求更多的棉花以满足他们工厂的需要,工厂主们鼓励种植园主极大地扩展棉田,而要耕作所有这些棉田就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与新领地的殖动一样,这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上百万奴隶的迁徙.为了更高效地生产更多的棉纺织品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市场,棉制品经销商们摧毁了各地土生土长的低效率的纺织品生产方式,他们还决定性地将工业的中心从亚洲移向了西欧和美国.把印度从一个棉制品出口地区变成了一个消费大量英国棉纱线和布匹的殖民地.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棉花,美国人伯克,西班牙人巴兰达和苏格兰人麦格雷戈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总的来说,伯克、巴兰达和麦格雷戈的故事,事实上就是由棉花串起来的故事.对于整个棉花来说,伯克他们的故事仅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例,世界上有成千上百万的人,都是像伯克、巴兰达和麦格雷戈一样,也是被棉花串起来的.不仅仅是欧洲,就连美洲也不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19世纪的世界史,棉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二)

棉花,在20世纪之前人们的眼中,始终是一朵备受青睐的花.不妨,我们就来看一看,19世纪的棉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向着辉煌出发,又如何从巅峰发着芽、开着花、结着果,跌落到谷底的.

应该说所有被入侵者的故事,都是悲惨的.对于墨西哥来说,也不例外.1519年的2月,西班牙人科尔特斯率领一支拥有11艘船只、500多名士兵的远征队向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进发.4月,在今韦拉克鲁斯登陆.8月,深入墨西哥内地,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通过贿赂、利诱和威胁等方法,拉拢敌视阿兹特克联盟的印第安部族,组成一支15万人的大军,向阿兹特克的首府特诺奇蒂特兰进军.

阿兹特克首领蒙特苏马出于对“白神”的迷信,把西班牙人迎入特诺奇蒂特兰,科尔特斯伺机囚禁了蒙特苏马,强迫他向西班牙国王宣誓效忠,并挟持他对印第安人发号施令.1520年5月,阿兹特克人发动武装起义,包围科尔特斯军队,切断其粮食、和饮水的供应.6月30日晚,科尔特斯率部突围,遭到伏击,损失惨重.在历史上,这一晚被西班牙人称为“悲伤之夜”.

1521年5月,科尔特斯再次向特诺奇蒂特兰发动围攻.阿兹特克人在夸乌特莫克领导下顽强抵抗,坚持战争达三个月.8月城陷,居民惨遭屠杀,城市被夷为废墟.科尔特斯率军继续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奠定了西班牙对墨西哥殖民统治的基础.

正是在入侵的过程中,科特斯发现了墨西哥的棉织品是如此的优良,于是,他将在墨西哥见到的一些棉织品作为礼物,寄给他自己的国王,以表忠心.

事实上,棉花在整个前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用于制作布匹,供家庭消费,而且有时它还被用来作为进贡的礼物或者作为货币流通,如果不是得到人们的喜爱,棉花如何能有如此尊贵的地位呢?

时间到了15世纪末期,棉花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贸易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尽管对于欧洲来说,高昂的运输成本意味着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买得起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棉织物,因此,这个贸易体系为欧洲带来的棉布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那时候大多数欧洲人穿的是亚麻和羊毛制成的衣服.棉花,这个既轻薄又柔软的“尤物”,一旦被富庶的欧洲人看上,他们就再也难以割舍对它的钟爱了.

时间走到17世纪早期,随着欧洲人的势力进一步扩张,西方商人更强有力地深入到亚洲的棉花贸易网络中心,他们利用自己入侵者的身份,利用自己是殖民统治者的强势,在这个棉花贸易网络中,源源不断地将亚洲的棉花制品输送到欧洲去.

等到了18世纪的时候,欧洲殖民侵略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将亚洲的棉纺织品运送到欧洲去了,因为,路途的遥远,交通的不便,使他们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艰辛,关键是他们付出的较多,却赚到的较少.聪明的欧洲人开动脑筋想,我们为何不将棉花的生产制造搬到欧洲去?

于是,在欧洲,首先是在英国出现了生产制造棉制品的工厂.当时,英国的商人们把乡下的人们组织起来,就在他们自己的家里,用手工操作的纺轮纺棉线,并用手摇纺织机织布匹.

到18世纪末期,英国的商人与新兴的制造商们一道进行资本重组,他们共同看好英国的棉花制造业,资本的二次注入,使英国的棉花制造业如虎添翼,很快英国的棉花制品市场极速扩张,慢慢地,人们发现棉布衣服的好处,为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机器代替了手工,于是,棉花制品的工业革命开始了,英国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工业革命的中心.

英国棉花制品加工业的迅猛扩张,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首先,对于原棉的需求增长得特别迅速,这使棉花种植园像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起初,英国的棉花大多来自西印度群岛和奥斯曼帝国,但是到了1781年,巴西的原棉也开始在英国的利物浦码头卸货了;两年后,苏拉特的棉花紧随而至,并且在一年后,第一批来自美洲的棉花也上岸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美国的棉花仿佛是一夜间就占领了整个世界棉花市场.

斯文?贝克特在他的《棉花帝国》中说:1800年,在利物浦上岸的棉花中只有25%来自美国;可是20年后,这一数字增加到59%,翻了一倍还要多,也就是说,在英国的棉花制品中,有将近六成是用美国的棉花制造的.并且到1850年,也仅只有50年的时间,英国消费掉的棉花中整整有72%来自北美.确实,仅棉花这一项就树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美国能如此迅速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棉供应商呢?

原因有二:其一,美国有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是棉花生产中所必不可少的.其二,似乎与美国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关,美国不像英国那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保护意识,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思想意识也为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埃及和印度要进行棉花种植的扩张,首先是来自土著居民的阻挡,而在美国,显然不存在这种问题.在巴西和西印度群岛,蔗糖同棉花在争夺劳动力,这种情况在美国也不存在,当时,美国种植最多的是烟草,而恰在这时,烟草进入了衰退期,而棉花种植顺理成章地就成了烟草种植的替代品.

到了19世纪早期,棉花自然就成了美国出口商品中的座上宾.棉花赚来的大量外汇,使得美国有能力支付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在美国与棉花制品有关的一切工业也相继建立了,这些工业很快就鼓起了整个美国经济的腰包.

棉花加工制造能给人带来财富和力量.这一点,不仅聪明的美国人看到了,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和商人全都看到了.

英国兰开夏的棉花加工业之所以能极速扩张也缘于此.他们也试图像美国一样,在自己身上复制这一切.像织布厂一样,纺纱厂也在欧洲和北美的乡下建立起来,并且遍布于瑞士山区的村庄、阿尔萨斯和萨克森的丘陵、尤卡坦平原,也沿着马萨诸塞的河流和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分布.另外,纺织厂在西欧和北美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茁壮成长.而这时,在棉花王国里,坐在头把交椅上的仍然是英国.

所有这些变化总括起来就是,到19世纪中叶,一个全球性的棉花运营体系形成了.

十分可惜的是,1861年的美国内战,不仅破坏了美国原有的秩序,也对全球性的棉花运营体系产生了影响,促使棉花世界的重新建构.对于棉花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如此重大的事件.埃及经济史学家认为,这是在埃及19世纪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最富有戏剧色彩的是,该战争却刺激了印度、埃及和巴西的种植园主们种植更多的棉花.

美国的战争不仅大大减少了对欧洲棉花加工厂的原料供应,也破坏了美国南方和英国之间来往贸易的关系.而更富有戏剧性的是,战后,美国却以一名主角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将英国棉老大的地位给动摇了.战后,美国的纺织品进口替代工业把纱锭数量从1832年的120万个扩充到1895年的1610万个,这一增长速度是英国的两倍多,像这样如此迅猛发展的项目,在美国以外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区确实都无法看到.

事实上,美国的内战最令棉花工厂主和商人担心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棉花供应会受到威胁,一旦棉花的供应链断了,以棉花为基础的所有加工制造业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他们觉得,完全依靠像美国、印度和埃及这样的国家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因为这些国家更多地把他们的棉花用于自己的生产后.精明的欧洲商人如何能坐以待毙呢?于是,他们纷纷向自己国家的政府呼吁,开辟新的更多更可靠的棉花供应源.为此,他们还成立了许多棉花协会,在英国就有曼彻斯特棉花供应协会、不列颠棉花种植协会、殖民地棉纺织工人协会、殖民地经济委员会和中亚贸易协会.在商人们的强烈呼吁下,欧洲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将他们的殖民地变成了他们本国棉花的供应源.如法国人在马里,俄国人在中亚,德国人在多哥及英国人在埃及、苏丹和印度.

最早实施这一措施的是英国,其他国家也随后效仿.

德国就大量地向他的殖民地多哥派遣“棉花远征队”.不仅如此,他们雇佣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专门从事与棉花有关的工作,并将他们送到多哥去,让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

19世纪中叶,当地处世界西方的美国还在为自己的内战应接不暇时,地处欧亚的俄国也并没有闲着,俄国人同样也意识到了棉花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俄国人并没有依靠外援,而是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种植棉花的努力.

应该说,俄国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对突厥斯坦的统治稳固之后.为了寻求在中亚扩大棉花生产的途径,一群棉花加工厂主聚集于莫斯科,借助于沙皇帝国的支持,他们创办了中亚贸易协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尤其是铁路及灌溉工程.而起初,棉花则是依靠骆驼的驮运来运输的,那种艰难可想而知:人和骆驼要经过三到四个月,走600英里路程才能到达最近的火车站.而假如这600英里有铁路,也就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一条铁路能让俄罗斯商人节约三到四个月的时间,他们怎么能不建呢?正应了中国人20世纪经常说的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到1890年,铁路贯通后,突厥斯坦就成了俄罗斯棉花种植的大本营,俄国工厂使用棉花总量的四分之一皆来自这里.经过近40年的努力,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俄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种植国之一,排在美国、印度、中国和埃及之后,居第五位.

19世纪末,随着重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棉花已经淡出了西方的核心经济,棉花在西方经济世界里失宠了!到20世纪初,棉花加工制造业开始从世界的核心地位移出.尽管全世界的人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努力,棉花加工制造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棉花逐渐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棉花离开了原来的中心地带,来到美国南方和东欧,来到了印度、拉丁美洲,尤其是日本.与此同时,棉花种植也渐渐地实现了机械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种植世界的劳动模式.随着棉花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以及新产业的出现,19世纪棉花盛极的时代渐近结束.

棉花,它就是这样,将一些互不关联的人联系在一起,如美国的伯克、西班牙的巴兰达和英国的麦格雷戈,在棉花的“穿针引线”下,将一些新的技术和社会关系也联系起来了,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前进的方向和步伐.可以说,整个19世纪的世界史完全是由棉花来主宰的.

不难想象,整个19世纪,如果没有棉花参与,那该是一段多么没有情趣的历史.毫无疑问,19世纪的世界则是由棉花的种植、棉花的营销和棉花的加工共同组成的运营史,也是一部棉花成长的历史.难怪斯文?贝克特称之为“棉花帝国”!

三、衣被天下中国棉

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左河水:《七绝?咏棉花》

(一)

在整个19世纪都被棉花搅得纷纷扬扬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中国人什么事.而再从棉花的源头上看看,与中国的关系也不大.的确,棉花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她仅只是个异乡客.

向来,我们中国人思考问题是有定向性的,衡量一件东西重要不重要,似乎只有历史记录还不能算数,还要看看她在文人那里的表现,如果能引起文人的足够重视,那一定是有分量的,如果连文人都不屑一顾,那肯定是分量不够了.

棉花,在中国人的心中到底重要不重要呢?棉花,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到底分量如何?不妨,我带你走进一段有棉花参与的文学史.

讲故事前,我粗略翻了翻中国文学史,发现从古至今,能入文学家法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上贵为金银,下贱为粪土,没有那样不能入诗入文的.偏偏棉花的印迹鲜有.

鲜有并不等于无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有“细软轻丝履,光明白叠巾”,这里的“白叠”指的就是棉花;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苏轼“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苏轼《金山梦中作》)

自古文人多委婉,除了善用的假借和会意外,也有直抒胸臆的,像南宋朱熹的父亲朱松就曾经作过一首叫《吉贝》的诗:“炎海霜雪少,畏寒直过忧.驼褐阻关河,吉贝亦可裘.投种望着花,期以三春秋.茸茸鹅毛净,一一野茧抽.南北走百价,白叠光欲流.似闻边烽急,绿江到貔貅.裁襦衬铁衣,爱此温且柔.天乎未厌乱,利厚人益媮.谁知海滨客,独叹无人酬.”

吉贝,是古时候对棉花的一种别称;《木棉诗》“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緜白几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南宋进士:艾可信).宋朝著名文学家谢枋《谢刘纯父惠木棉布》:“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虫事殊艰辛,木棉收于枝,八口不忧贫,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角齿不兼与,天道始平均.所以木棉制,不畀江东人.”元代学者陈高诗曰:“炎方有种树,衣被代蚕桑,舍西得开园,种之漫成行,苗长初夏时,料理晨曦忙,挥锄向烈日,洒汗成流浆,培根灌浇频,高者三尺长,鲜鲜绿叶茂,灿灿金英黄,结实吐秋籣,皎洁如雪霜,及时以收敛,采之动盈框,缉治入机杼,裁剪为衣裳,御寒类挟纩,老稚免凄凉……”

若论描绘棉花从生产到织布成衣的全过程最全最真实的诗,当推元代的陈高,而若论对于棉花的推崇备至,我以为当数清代诗人袁枚的“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袁枚的这首诗,实际上也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对于棉花的万般依赖.

当然,以上仅是我目力所及,古代文人骚客描绘棉花的诗词歌赋自然不止这些,只是与歌颂牡丹、赞美玫瑰的诗词歌赋相比,这个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棉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略微逊色了些.自古文人喜猎奇,大概是因为棉花太平凡了,平凡到与我们吃饭穿衣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才难入浪漫文人的情怀.而自古勤劳朴实的中国老百姓对棉花敬重与文人则形成明显的对比.“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仅这一句话,就足见棉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怕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在民间,老百姓还自发为棉花过生日,《清嘉录》就记载“七月二十,俗称棉花生日.忌雨,喜晴.”老百姓能奢侈到拿出一整天时间专门为一种植物过生日,足见他们对于这种植物的敬重了.

其实,敬重棉花的不单单是中国的老百姓,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国的统治者从来都不敢小觑棉花.

宋代以后,历朝历代都绘有《耕织图》.清代耕织图创制始于康熙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都曾绘制过《耕织图》.清康熙有御制《木棉赋》,褒扬种植木棉的益处:“棉之为力于人溥矣,衣被御寒实有赖焉……”雍正皇帝还将自己的肖像绘制在了《耕织图》中,足以看出这位皇帝对发展植棉业的重视程度.

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我国北方地区从布种(播种)、灌溉、耕耘(耕畦)、摘尖(打尖)、采收(采棉)、捡晒、轧核(轧花)、弹华(弹花)、拘节(纺穗)、纺线、挽经(成纴)、布浆(上浆)、上机到织布、练染成布等全过程的图录,共16幅.每图都附有文字说明.完成后方观承将图谱献给朝廷,没想到乾隆皇帝会那么重视,竟在每幅图上都题诗一首,连同康熙皇帝的《木棉赋》一起制成了《御制棉花图》.雕刻在石头上,并留在了直隶总督署.乾隆皇帝在《布种》一节的题诗是:“本从外域入中原,圣赋金声实探源,雨足清明方布种,功资耕织燠黎元.”既点明了植棉的起源,也提及了康熙帝的《木棉赋》,还指出了棉花的播种期和植棉的益处.总之,《御制棉花图》不仅仅是一部有关农业种植的科技文章,同时它还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有学者称其为:“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较为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是清代倡导棉作学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同时“是一幅写实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风俗画瑰宝,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诗赋以尽其物状,书法以尽其风格,绘画以尽其现实,钤章以尽其意境.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嘉庆十三年,内务府还发行了木刻雕版印刷的棉花图,并更名为《授衣广训》,是记载清代前期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棉纺织手工业情况的一部专著,也是研究我国植棉史、棉纺织业史及清前期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资料.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就大力主张推广种植棉花;以往我们只知道蒲松龄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我们称他为中国最早的小说家,他的《聊斋志异》中的鬼怪狐媚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他还是个农学家,他的另一部《农蚕经》,就详尽阐述了棉花种植的经过;而林则徐除禁烟外,还大力提倡种棉花,即使被发配新疆,也不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至今新疆人为纪念林则徐倡导的种植棉花,感念棉花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将自己纺棉用的车称为“林公车”;张謇,这位近代史上的功臣,历史之所以能记住他,就在于他提出的“棉铁主义”:“顾所谓农工商者,犹普通之言,而非所谓的也,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何在?在棉铁.”张謇的一生,实际上就是扶持“棉铁”发展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他的“棉铁主义”奋斗.

细想想,棉花,这朵唯一能穿在人们身上的花,是多么的朴实而又伟大.不管文学家的笔下有没有她,也不管花开得怎样,棉花始终以她自己不张不扬的性格存在着,开花虽不缤纷,却能衣被天下.

棉花是温暖的.当棉花掠过你的指头时,是丝绸般的润滑,冰雪般的清纯.她是植物中的隐者,先隐去了色彩,后隐去了筋骨,然后花开二度,将温暖送至人间.无论是人们身上穿的衣,还是夜晚盖的被,只要沾了棉花,总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特别的贴心.当衣被经过太阳的炙烤,带上阳光的体温,那种温暖,那种舒心,那种惬意是再优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只有母亲才能给予的味道,带着母亲般温暖,睡在棉被里犹如钻进母亲的怀抱,是那样的干净、那样的纯洁、那样的甜美……

棉花是沉默的.在不声不响中,像魔术师一样,花开二度,完成了一生的蜕变.第一次是序曲:红的、白的,粉的交相辉映,美丽而大方,却一点也不张扬.第二次则是重生:将所有的绕指柔一股脑地化,将温暖送到人间.尤其是那些棉桃们,一半是坚硬,一半是柔韧,它经历了无数个昼与夜的洗礼,才孕育出了一朵,它是棉花的孩子,棉花是它的希望和未来.

棉花是仁慈的.鲍尔吉?原野说,棉花是“花中最仁慈的花”,给人温暖.他把棉花比成一个羞怯的没上过学的小女孩,悄悄地躲在乡下.我想,为棉花取名的那个人一定是那种朴素到词穷的诗人.我们低声说棉花的时候,仿佛眼睛是明亮的,我们的双手是温暖的.棉花是一个安静的字眼,她的内蕴始终是朴素的.岁月深处,各种花事均如过眼烟云,只心悦目,唯有棉花,不邀宠不抢功,以洁白处世,将温暖带给人间.

与其它农作物比,小麦、玉米、水稻等,无论是对气候、土壤和肥料都是有苛刻的要求,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娇小姐,“无房无车”绝对是不肯低嫁.而只有棉花是不讲究条件的泼小子,气候热也成,气候冷也罢,土壤肥可以生长,土壤贫瘠也能活,即使盐碱地又能怎样?棉花还是照样生长.从来不讲究条件、不要求环境,哪里需要哪里安家,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与娇滴滴的观赏植物论,棉花有花的鲜艳美丽,却没有花的矫揉造作.她从来不与浪漫的玫瑰争宠,也不与富贵的牡丹比尊,就连以清高淡雅自喻的菊也不屑与之为伍.悄无声息地开花、结果,不管人们关注不关注,她都衣被天下,情暖万家.她谦虚地躲在以牡丹梅花为首的百花之后,拒绝俗世的荣华,扎根在广袤的大地中,只与辛苦勤劳的耕种者为伍,是农民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她是一朵既谦虚又尊贵的花,在百花之中,唯有她“花开天下暖”;她是一朵懂得自爱的花,收藏温暖,不事张扬,将爱埋藏在心底.作为棉被、棉布、棉鞋,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手帕,也将温情送到人间.将风雪、阳光、星月转化为人世间的关爱,情暖全天下.秋天,在旷野上绽放一片雪白,让自己的心情永远风轻云淡.不经意间,上苍把大把大把如云朵一样洁白的棉花撒向人间,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温暖,她就是上苍对我们人类的特别青睐——棉花!

(二)棉从远方来

棉花的祖籍并不在中国,她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异乡客.

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棉花这位来自远方的朋友,一踏进国门,就给中国人带来了福祉.自从棉花来到中国,人们就抑制不住对棉花的依赖和喜爱.有人说棉花“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又有人说“百花一谢成尘土,剩我缠绵暖万家.”而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则说,棉花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射台”.

而这个能够搅动整个世界的小小“花朵”,到底又是如何温暖整个中国的呢?我们不妨看一下:

据相关资料介绍,棉花传入中国的路径大致有三条,一条是由印度,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之后传入福建、四川等地区;一条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也有人将这两条路径合二为一,称之为南道棉,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主要是亚洲棉;另一条途径则是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稍后的南北朝时期,史称北道棉,主要是非洲棉.

而《尚书?禹贡》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一般认为是中国有关棉花的最早记录,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

而这个衣被天下的花朵,这个“百花一谢成尘土”,而唯独“剩我缠绵暖万家”的花朵,到底怎样由异国他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呢?

说棉花传入中国的经历,一定跳不过一个人和一段故事,这个人是张骞,这段事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2世纪的中叶,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登基,成为汉朝的第五位天子,这是一位很了不起君王,中国老百姓眼中的明君.他7岁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期间击灭了匈奴、吞并了朝鲜、遣人出使西域,使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人民安居乐业,首创年号,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彪炳史册.

汉武帝初年,中国就已经开始走向富强了.但总有西域的匈奴人时不常地来中原骚扰,使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成了汉时朝廷的心腹大患,如何才能消灭匈奴,还老百姓一个安宁平和的生活?就成了新上任的汉武帝首要办的大事.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前往匈奴西边的邻居月氏国,准备与月氏联合起来,采取东西夹击的办法,共同除掉匈奴这个祸害.派谁去呢?经过海选,张骞在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为合适的人选.

于是,以张骞为首领,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副手,由一百多名勇士组成的代表团,于公元138年,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南)浩浩荡荡出发了.出了陇西就进入了匈奴的地界,没几天,张骞他们就被匈奴兵逮住了,做了匈奴人的俘虏,这一虏就是十年.十年后,张骞和堂邑父才从匈奴手里逃脱出来.

他们一路西奔,却不料又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当张骞他们说明来意,并请求大宛国王支持,将他们送到月氏国时,大宛国王爽快地答应了.因为大宛王早就听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都很讲究,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他们终于到达了月氏国,并见到了月氏王,当张骞向月氏王说明来意,准备联合起来消灭匈奴时,没想到,月氏国王却不想干了.因为,十年的时间月氏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月氏国王不再想与匈奴为敌了.无奈张骞他们只得往回返,为避免被匈奴人再次发现,张骞他们决定不再从月氏国往东行,而是出月氏往南,不料,还是被匈奴发现了,又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再次趁机逃出来.这样,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前前后后历经了十三年,无功而返.

回到长安的张骞心有不甘,稍做休整后,又向汉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的打算.他说,我在大夏(位于当时匈奴的西部)看见邛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天竺

天下论文范文结:

关于天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天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