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橘黄橙绿时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正是橘黄橙绿时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正是橘黄橙绿时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正是橘黄橙绿时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正是橘黄橙绿时

流年似水,弹指间辽宁省音乐家协会迎来了60周年华诞,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其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变化,但我们这代人对音协的感情始终没变.

我是后协会刚恢复工作时的第一批会员,屈指算来也有近四十年会龄了.当了几届理事,经历过多届主席和秘书长,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这样风风雨雨匆匆忙忙一路同行走到了今天.回忆起来,在那些波澜不惊看似寻常的岁月里,我与音协交集的每一件小事,都已经悄然珍藏在记忆深处.

前,我是辽歌乐队的演奏员,刚进团就赶上了欢庆建国十周年节目的紧张排练.1960年成立辽宁歌剧院,我参加了歌剧《草原烽火》的排练.作为剧院奠基之作的这部大型歌剧,由辽宁音协首任主席时为辽宁省委部长的安波作曲,他和辽宁歌剧院的首任院长劫夫(兼)经常深入排练场,他们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丝毫没有领导和专家的架子,发现问题总是和颜悦色地和导演、指挥商量,还经常征求演员、演奏员的意见,有时亲自动手在总谱上作出修改.作为一个年轻乐手,有幸领略久闻其名的大音乐家的风采,聆听他们精辟的艺术见解,确实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当年涉世未深的我,误打误撞进了剧院,面对安波、劫夫这样大师级的入物惟有敬之尊之高山仰止,但对以他们为首的辽宁音协却不甚了解.只知道它是专家名人的所在,感觉像是神圣的殿堂.当时剧院里会员犹如凤毛麟角,都是百里挑一的业务尖子.对我而言,音协遥不可及,入会是非分之想.倒是《音乐生活》刊物离我稍近一点.因为它在前的最后一期,发表过我的一首作品,之后就停刊了.我既没收到样书,也没收到稿酬,只是在阅览室偷偷找到了这期刊物,看到了第一次打成铅字的作品.之后,风声更紧了,阅览室被封,也封死了我刚刚起步的创作之路.我的梦被风吹走了,我的命运也像风中的垃圾不知所终.一场恶梦醒来,匆匆十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暗随流水到天涯”了.

历尽劫波,回到辽歌,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专业创作员.压抑十年的创作喷薄而出.许多以前只是想过未曾写过的构思泉涌而出.作品除了团内使用,还需刊物发表,于是我多次去音协和编辑部办公地——大帅府送稿.期间陆续结识了林成敦、张名河、晓丹、韩冰、方萌、大权等编辑,成为我之后30年创作生涯中结伴同行的挚友和知音;也结识了丁鸣、鲁特、孙凤举、寒溪、刘雅丽、黎为人等历届音协的领导和专家,他们都是日后扶掖和提携我的良师益友.如今翻开我的艺术简历,那一本本金光闪闪的获奖证书,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是在他们的精心培植下推出的.全国的奖项由他们推荐、报送;省内的奖项经他们筛选、评定.如今,任你在圈内名噪一时,也没有理由自鸣得意,如沒有他们成年累月地为你铺路,又哪里会走到今天?为此,每一次获奖,欣喜之余我对音协都怀有几分感恩之心.

我和音协在日渐频繁的接触中日久生情,从最初邂逅到日后的熟稔,甚至一度想融入其中,至今还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1984年张名河上调省委宣传部, 《音乐生活》编辑部出现空缺,当时主持音协工作的秘书长孙凤举和编辑部主任林成敦都有意调我去工作,我当然是求之不得,立刻打了报告,歌舞团领导也同意了.可等到文联下了调令,我去办手续时,他们又反悔了.后来得知他们准备在团内任用我,所以出尔反尔,让我空欢喜一场.

虽然这次与音协擦肩而过,但彼此从感情上却更亲近了,从此倒像自家人一样,有什么事召之即来,俨然成了音协的一位编外成员.当时,我除了是刊物的重点作者,还是每年外出采风、深入生活和历次笔会的常客. “沈阳音乐周”期间,东北三省音乐界会师沈阳,辽宁音协是东道主,主办了一份《沈阳音乐周报》,我又应召而来客串了一把记者,穿梭于三省演出团之间,整日忙于采访、赶稿,既锻练了文笔,又广交了朋友,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

我们常说音协是会员之家,可真正体味到家的感觉却是在退休之后.退休前,人是单位的,领导派下创作任务有点像如今高考一样,定人定题、定时交卷.歌词、剧本、串联词、鼓书、戏歌、快板书…演出需要什么写什么,我们被迫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能完战任务才算称职,偶而得个奖,也是领导的政绩.作者纵然名声在外,团内却默默无闻.尽管这样,你的职称、待遇、档案、工资都在团里,即使参加音协组织的活动,也需单位批准才能放行.所以作者有意把音协当家,在单位看来却是不务正业.它才是让你无从摆脱,别无选择的家.

如今退休了,单位彻底撒手,被管了几十年,一旦放手还不适应,依稀有一种被弃的感觉.几年后,逐渐适应了,久不联系都不知单位领导姓甚名谁.十多年来,没召开一次党员会,到后来索性把党员关系转到了街道,与原单位基本脱了钩.

此时音协却向这些人伸出了手,组成一个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结合的创作团队,让我们重新有了家的感觉,领略到家的温暖.它虽不是一个正规的组织,但许多老作家却视之如家;这里的作品没有稿酬,人们却争先恐后献出自己最满意的新作;这里的研讨会上很少有赞许和好评,却让人乐此不疲一次次去倾听批评和挑剔.说它是个创作团队,它却更像个谈词论曲的艺术沙龙.十年前刚刚就任省音协秘书长的汪敏,组织和带领起这个团队,殚精竭力为辽宁歌曲创作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加入音协至今,我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深入生活和创作笔会,平心而论,历史上辽宁歌曲创作的繁荣,历届音协的组织、领导功不可没.但不得不说汪敏上任后,组织音乐创作显示了空前的力度和深度.

首先,组织这样一个创作团队本身就是创举.长年坚持的创作和采风,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旦下达创作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否则,平时不抓,一旦有事,仓促上阵,肯定难有胜算.历数十年来的大型创作活动,无论是唱响辽宁,歌唱郭明义、罗阳、毛丰美等英雄人物,还是宣传十八大、歌唱中国梦、一带一路等重大题材,汪敏都能得心应手应对,推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一个常备不懈的团队,艺求家在长期合作中经过不断磨合,彼此间有了高度默契,客易产生出高质量的作品.近几年来,我省多首歌曲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协“金钟奖”、 “美丽中国征歌”等顶级评选中屡屡折桂,就是又一极具说服力的证明.

其三,作品通过笔会上的研讨、分析、争论,使中青年作者不仅有了实战经验,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创作技法,吸收到多种创作风格的营养.对他们的成熟和提高具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战略上保证了创作人材后继有人,也为新生力量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其四,老艺术加入团队有利于这个创作群体的传帮带,更有利于唤醒老艺术家的创作,调动他们的创作经验,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从而推出成熟的作品.

据我个人体验,60岁之后往往是作者的第二个青春.有诗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橘黄橙绿时.60岁之后是人生的金秋,也是橘黄橙绿的收获季节.到了这个时候,个人的创作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寨和感悟能力都臻于成熟,笔耕之时从容自如,胸中有物笔下有神.况且退休后“不为名利求,不作稻粱谋,”既无功利,更无压力,心态平和,于休闲自娱间,往往无心插柳,于不经间出了个彩获了个奖.我两次在“澳门之歌”和“李清照全国歌词大赛”中获得金奖第一名,都是在70岁前后,其间与作曲家李延忠合作的歌曲《月圆的时候》、 《星光阑珊》获得全国“金钟奖”和“美丽中国”大型征歌奖.饮水思源,如果沒有音协召集的这个创作群体的频频鼓励和推动,沒有音协的录制和申报,我这个懒人旱就沉缅于乐享天伦了!

汪敏抓创作抓得实也抓得狠.十年来她带领这个团队走遍辽宁,并在省内多地建立省音协创作基地,年年都去各地采风和举办笔会,年年都会推出一批作品.作为作者,作品定稿就大功告咸,可对于汪敏却仅是开始.接下来的修改作品、请人编配、选定演员、组织录制……一连串的后续工序,桩桩件件都得她亲自指挥亲自操作,一连几个昼夜盯在录音棚是经常的事,赶上重大活动还要组织音乐会演出.一首歌从写纸面上到立在舞台上,有多少事情需要一一落实,想想就头大.可汪敏却以超人的精力,组织了多台众口交誉的音乐会,至今在她组织下录制的上百首颇有质量的创作歌曲,就是十年采辽宁歌曲创作活的历史.

记得有一年,省委宣传部紧急下达了创作歌颂英雄罗阳的任务,从组织学习,创作歌词,谱曲,录音一共只用了一周的时间.一天深夜,她和作曲家李延忠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们二人风尘仆仆刚从北京录完音回来,连家都没回,为让我听听这几首新作品.看到她满头大汗一脸兴奋和疲惫的笑容,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正是她这种义无反顾的投入和拼命三郎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为音协赢得了空前的凝聚力.

音协的工作千头万绪,创作只是众多繁杂工作中的一项,十年来,音协人手不多,经费不足,但各项工作都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和广大会员的称道,可见作为主持音协工作的汪敏超乎常人付出.去年,由于她的出色工作,被评为辽宁文化战线唯一的“辽宁好人”,于她,可以说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辽宁音协60年来走过辉煌,也走过崎岖;走过晴朗,也走过阴雨.我们这些老会员几十年来与音协风雨同舟一路同行,今后还愿献出余热,为辽宁音乐的繁荣增添一份绵薄之力,陪伴她走向明天的光荣与梦想.

仅以此文恭贺辽宁省音乐家协会60周年华诞.

(责任编辑白丽荣)

正是橘黄橙绿时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正是橘黄橙绿时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正是橘黄橙绿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