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试分析老子《道德经》中处世哲学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道德经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试分析老子《道德经》中处世哲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作为先秦诸子的道家代表作之一,已经有许多人对它进行过研究,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均有涉及.崔健、张博写了《对老子“为而不争”思想的几点思考》一文,李富强从天道观与人道观进行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江向东发表《“道”、“自然”与“反”——老子< 道德经> 新诠》,从“道”、“自然”与“反”这几个点之间的关系出发,对《道德经》做出了新的诠释,颇有新意,他认为,“老子哲学”是一种忘世治学,因其所肯定之“自我”境界驻于“情义”一层,故其取“观赏”世界之态度,由此即成就中国古代纯粹艺术精神;“道”乃《道德经》一书中最核心的概念,老子正是以对“道”的探索为逻辑起点展开其关于宇宙与人生问题的全部论述;此书所首要关注的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故老子《道德经》中之“道”等核心正是其与外部世界“对话”中获得的理论成果,而“道”以“自然”为其贯穿始终之最高原理或原则;“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道德经》中之本质的含义,指被建构为指称一种非“人为干预”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思维境界”;依据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现实世界之诸多“苦难”与“问题”,其实都不过是源于“乱作为”或曰“不自然”,故“道”只能以“反”的方式归于“自然”.

基于此,本文围绕老子《道德经》中的几个章节,从哲学角度进行探索和分析,得出一些处世智慧,

一、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道德经》第十二章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多彩的颜色、繁杂的声音、美味的食物等会使人的五感受损、放大,所以,圣人向来只追求饱腹而拒绝声色犬马的生活.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科技日趋发达,我们的世界越发多彩,且充满着诱惑.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辨别,如何去彼取此呢?答案就是:遵循“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原则.

“适可而止”指说话做事不能太过,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停止.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时代,都不能丢掉这一准则.

以“建安之杰”的天才型文学家曹植为例来谈.起初,曹植的才华得到父亲曹操的大加赞赏,父亲也有意在各方面锻炼他.无奈曹植身上文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太过明显,几次三番惹恼自己的父亲,挑战他的权威,最终被大哥曹丕夺走得太子之位.从此,曹植的人生走向了另一种境遇,处处被打压,纵有满腹才华,也无处施展.长期的抑郁不得志使得曹植年仅41 岁便走向生命的终点.

“过犹不及”则是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韩信在与高祖谈论各自领兵能了时说了一句“臣多多益善”,却为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惨遭杀害埋下了祸根.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同如若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反之,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正所谓:凡事“适可而止”,其实“过犹不及”.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善于了解他人可称为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称得上聪明.在老子的观点里,一个人能够很好地了解他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去揣测别人的心思,或者因此去做一些溜须拍马的勾当,从而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怎样做算是有自知之明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内在关注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正确了解自己的内心后,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我们应该不断超越自己.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我们不能一味地事事都追求人生第一,要做的,是不断超越自己,时刻督促自己进步,成就优秀的自己.陶渊明在几次三番之后,深知自己不适宜混迹在黑暗的官场,索性回归自然,做一名普通、悠闲的百姓.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思考,不断地感悟自然的力量,将自己的境遇述诸笔端,成就一派山水田园诗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等

知足常乐,不忘根本.“知足常乐”就是要求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怀有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不忘根本”指的是我们要牢记自己最初的梦想,不要因为在途中遇到别样的诱惑或挫折就放弃了它,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好比有的官员最初身为他人之楷模,但因为官场的诱惑而蒙蔽了双眼,遮盖了自己的真心,从而走上“贪官”的不归路.

人生没有长生不老,我们能做的唯有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提升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尽最大可能去增加生命的高度和拓展生命的宽度,而并非一味地及时行乐.

三、为而不争,功成身退

《道德经》里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金钱、名誉、地位都不可奢求太多,即便才华横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退休的一天,这是自然之道.

“满招损,谦受益.”古来之谈.一个人胸怀大志、身怀绝技是好事,但不能锋芒太露,这样很容易招来祸端.另外,一时成功的人不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不下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或许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此外,做人要谦逊.不能恃才傲物,盛气凌人,这样很可能随时为自己埋下祸根.如《三国志·魏志》中的杨修便是惨淡收场.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历代王朝更迭,没有不流血牺牲的,也会成就不少英雄人物.昔日刘邦打天下,身边功臣良将云集,个个战功赫赫,如韩信、张良.但在实现汉朝大一统后,子房选择归隐山林,快活地过完自己的后半生,而韩信被封淮阴侯不久就离奇死亡,这其中不乏因功高盖主且不知隐退而遭致灭顶之灾.在各种关系中,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时时刻刻带着主角光环出现,只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到进退适宜,让有能者居之.正如《尚书·尧典》中提到三皇之间的相互禅让,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精神.

因此,“为而不争,功成身退”,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观.功成身退,也就是回归自然,这便是“大道”.我们当认真揣摩,加以运用.

四、结论

朱熹曾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在世,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处世哲学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弄明白其中的一点.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为人处世之哲学,只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便足以将人生过得顺畅而且通达.一是深谙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之道;二是正确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争取做一个智明之人;三是做到“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可以为了事业而不懈努力,但取得成功后不可耀武扬威,低调做人.

道德经论文范文结:

关于道德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道德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2、思想道德论文

3、有关道德的论文

4、法律和道德论文

5、关于道德的论文

6、道德的力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