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本科论文怎么写 跟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历史演进和现代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免费中小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中小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历史演进和现代

黄永晴

摘 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对我国课间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就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带动我国青少年体质、身心、运动技能等各方面协同发展,我国中小学课间操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发展,对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组织管理与优化内容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历史演进;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31

课间操的发展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民国伊始,开启课间操发展之渊薮,历经数次变革,但仍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建国之初,课间操的发展坚持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思想,全国上下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课间操成为开展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后,课间操又有了新的变化,发展为形式丰富多样的广播体操,其目的就是能够带动青少年体质、身心、运动技能等各方面协同发展.

1 我国课间操发展的历史探析

1.1 民国时期课间操的肇始

早在清末民初,受军民国体育思想的影响,晨间活动就已经在学校普遍开展,课间活动则最早出现在清末的基督教会学校.

清华大学在建校初期被美籍教师强迫推行了体育活动,带动了体育的发展.于是在1914年,清华大学便开始有组织、有模式地开展起了课间操活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为代表的主义者和知识分子用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体育,强调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做到“少年强,则国强”,并对学校体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析,对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在其《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德智体的关系,并对体育锻炼的原则、方法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的观点.陈独秀则主张“全身的教育”,提倡以“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意志顽强、体魄强健”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想使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不断加强,从思想上为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体育实践中,一些学校逐渐将课间操活动纳入了教学内容.民国时期,由国民政府批准,颁布了《高级中学普通科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初次规定了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课间操开始走进中学校园.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在我国颁发的正式文件中,“课间操”一词首次出现,随后又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其中都对课间操的组织管理做了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学校在早上进行早操活动,上午开展课间操活动,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使每天的锻炼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

经过历史演进,以及对课间操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学校教育、体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从而使学校体育下的课间操初具规模.但是,在旧中国,课间操出现后主要服务于军事,国民政府颁布的一些有关课间操的规定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成为了一纸空谈.

1.2建国之初课间操发展的新形势、新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健康水平总体偏低,情况不容乐观,可体育强身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许多报名参军的青年学生被拒之门外,主要原因竟然是体质差,达不到要求,这才引起了政府及广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加强体育锻炼以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成为当务之急.1951年,人民政府就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健康这一问题发布了重要决定,将体育锻炼问题提上议程,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8年,周总理提出:“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行,应天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1951年11月,第一套广播体操(成人、少年、儿童各一套)被原教育部、国家体委等单位联合发出推行,并迅速在全国普及,直到今天,少儿广播体操仍然是中小学校课间操的主导内容.自此,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为主导思想,以广播体操为基本形式和主要“阵地”,全国上下掀起了开展体育运动的浪潮.

1.3改革开放之后丰富多彩的课间操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着当时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一些学者本着增强学生体质的理论原则,提出了“体质教育”的学校体育思想,强调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从1956年到2000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体育教学大纲,在每次的大纲注意事项或贯彻执行大纲要求中,都特别强调了中小学课间操以广播体操为主,各学校要认真对待,组织好学生进行课间操活动.2007年,为全面贯彻我国“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教育方针,全国各地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以确保学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自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的兴趣、满足中小学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突破了原有课间“操”的局限,打破了一套操的模式,在广播操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舞、健美健身操、自编操、秧歌舞、武术、球类运动等多种形式,课间操由此变得丰富活泼,形式多样.

2 以史为鉴,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发展态势

2.1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教育和体育体制也在朝着改革的方向不断迈进,中小学体育要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课间操的强制性实施保证了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得到积极性的休息,消除了疲劳感,提高了学习效率.课间操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长期锻炼可防止不良姿势形成,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课间操活动的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学校在办校过程中应始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引领,坚持“以学生为本、协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优质的学校教育环境,而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间操又是学校体育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全力支持课间操活动的发展.在课间操运动场所方面,不能只局限于空荡荡的操场、空地,在课间操运动设备上不能只局限于徒手广播体操.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学校体育场所适当地点增添花草树木,墙面、地面采用暖色调;可以增设草坪,进行啦啦操、集体舞、太极拳;可以利用沙坑,将跳远、蛙跳这一新鲜血液注入课间操运动中;还可以把篮球、足球、排球这三大球也加入到课间操运动,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场所项目的多样化来诱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长期的课间操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合作共赢、互竞互进的意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

2.3完善组织管理,与时俱进

以往的课间操都是安排在上午的第二和第三节课的课间,由于课间操要求学生全部参与,人流量大,往往学生集合排队都要花去很多时间,真正锻炼时间却没有多少.因此,在时空安排上,可以考虑将时间增加到30分钟.在课间操形式上将传统的全体学生共同做一种体育项目改为按年级大小分配运动项目,比如:一、二年级在操场做集体舞,三、四年级在篮球馆打篮球,五、六年级到足球场踢足球;或者按兴趣分类,喜欢打篮球的分为一队,喜欢足球的分为一队,课间操时间一到,迅速按分好的队去参加体育锻炼.但这样进行课间操分类开展将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示范性特点展现的更为强烈,也对体育教师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要一专多能,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将其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对学生负责,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4优化内容,打造特色教育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运动也变得多样化,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也丰富多彩,有些中小学校根据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起了“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工作.例如: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小学,该学校将校园足球运动加入课间操内容已有多年,足球运动已成为该学校的特色运动.随着今年“足球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卓刀泉小学更是取得了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因此,各中小学校可将课间操作为发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平台,通过课间操活动的开展,发掘学校特色,主动推进中小学校素质发展,深化特色学校创建路径,创办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打造属于本校的特色品牌,使我国中小学校形成一校一品、姹紫嫣红的办学格局.

3 结语

从民国时期课间操的萌芽阶段到建国后初具规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丰富多彩、全面普及,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小学课间操在逐渐走向成熟.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课间操活动的开展本着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带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完善学校组织管理,打造中小学特色教育,力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2013B122)]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主编.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陈颖悟.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产生、现状及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中小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小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小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小学教学期刊

2、中国中小学美术期刊

3、中小学学校管理杂志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5、中小学管理杂志

6、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