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可用于杭州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杭州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

包静1 何冬琴1 潘孝根1 张鹏翀2

(1西湖风景名胜区吴山景区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2;2杭州植物园,浙江杭州310013)

摘 要 西湖风景区是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为进一步探讨景区绿地游憩功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环境因子监测,获得并分析相关数据,为景区绿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景区绿地游憩功能.

关键词 城市绿地;游憩功能;问卷调查;环境因子;游憩价值

1 绪论

西湖因城而盛,杭州因湖而名.“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旅游景区.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km2,其中湖面6.5km2.同时,西湖风景区也是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公园的功能,保持着城市的生态平衡,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为此,开展西湖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葆青春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此外,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努力打造健康景区的目标,健康景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包括景区负氧离子长期监测、水环境的监测、健康指示牌建设等,不仅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可以迅速推广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健康景区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把游憩活动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2],包含范围很广,大到旅游、娱乐,小到运动、游戏以及其他各项休闲活动.国外从20 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系统性研究游憩学科.以《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K.C.McMurry,1930)一文的发表为标志,随后涉足于游憩领域的研究者逐渐增多,研究的视角也在日益开阔.

国内关于游憩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很难精准地界定游憩的概念,大多数关于游憩的研究也仅限于游憩中旅游活动部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游憩在居民生活与城市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没有重视如何解决市民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游憩者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评价

2.1 游憩的概念

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憩给出了不同定义.但不管是何种理解,可以看出,基本上都限定在3 个方面:闲暇时间、满足自我和休闲活动,只不过在活动范围上有所出入.本文对游憩的界定为:在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一定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为了数据收集以及便于研究,本文所指的游憩活动包括在城市郊区停留24小时以上的活动.

2.2 问卷调查

为减少由于游客类型、游览方式、游览季节等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偏差,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市民和游客分别设置了2种问卷(市民版和游客版),问卷中既有共性问题又有差异性问题.为进一步获得客观、科学的调查数据,本课题共发放问卷5000份.

2.2.1 调查地点.既有收费景点,如吴山天风,又有免费景点,如柳浪闻莺;既有西湖新十景,又有西湖老十景;既有山林景观,又有滨湖景观;既有清静幽雅的景点,又有人流密集的景点.

2.2.2 问卷内容.(1)游憩者结构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地等.

(2)游憩者行为特征:本地市民来西湖景区的频率(次数)、居住地与西湖景区的距离、出行方式等;外地游客来西湖景区的次数、出行方式、主要消费等.

(3)游憩者需求:游憩者对西湖景区的认知程度、来西湖景区的主要目的、喜欢的游憩场所等.

(4)游憩功能评价:游憩者对西湖的总体评价、是否还会再来西湖、希望增加的设施以及建议等.

2.3 数据分析

笔者共发放5000 份问卷,其中市民2500 份,游客2500份,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数据统计后,获得游憩者的主观感受.

2.3.1游憩者结构特征.从统计数据(表1)可以看出,来景区的游憩者年龄层次在“15~22 岁”、“23~30 岁”、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职业特征“学生”的居多,这个特征与“无收入”比例恰好成正相关.

根据以上8个关于市民游憩行为调查统计分析,市民中家庭住所距离景区的远近几乎不是限制游玩的最主要因素,来西湖景区的频率都很高,说明西湖景区在市民当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游憩场所.时间以上午时段来景区的比例最高,说明在此时间段需要加强景区的管理力度,并且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例如吴山天风景区,它是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景点,每天上午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因此景区出台了上午12点之前机动车辆不能进入市民晨练区域,并且还为晨练市民免费提供电源、存放衣物点等服务,方便市民.最喜欢春季来景区的市民最多,“认为景区最吸引人”的是树木多、环境好,这与春季气候宜人、西湖景区植被丰富,处处是美景存在一定关系,也说明市民对西湖景区绿地的认可度非常高.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进一步丰富西湖景区的植物种类,加强夏、秋、冬季节的植物景观,丰富各类花事活动很有必要,让游憩者四季有花可赏,游憩地的景色更加优美.从“喜欢的游憩场所”调查数据中显示,西湖景区所设置的游憩场所比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2)游客游憩行为分析.

以上8个问题是关于游客的游憩行为的分析,说明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要求在逐渐上升,从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游逐渐趋于追求品质的自助深度游.景区停留时间以短期为主,消费以“餐饮”所占比例居多,能承受的旅游支出还是以低消费为主.吻合游憩者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解西湖的信息来源比较多源化,喜欢“湖光山色”居多,说明西湖的自然山水深受人们喜爱,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调查的结果喜欢率偏低.

2.3.3 游憩者需求.西湖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配套设施上也是趋于成熟,提供观光车、游船、茶室、游乐场、健身场地等.通过对市民、游客的调查数据显示(表4),西湖风景区的绿地游憩功能体现了娱乐休闲价值、康体健身价值.

通过表5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绿地的重要性认知度比较高,人们愿意到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参加休闲、娱乐,获得身心愉悦.

西湖申遗成功后,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存在设施上难以满足游憩者的使用需求,如“果壳箱”、“洗手间”、“休息座椅”等是游憩者希望在景区中有待增加.

2.3.4 游憩功能评价.自2002年起,西湖开始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西湖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文脉延续、新农村建设等,通过这些年保护工程的实施,新增许多历史文化景点,丰富了西湖景观的内涵,进一步拓宽西湖湖面,有效改善了西湖的环境面貌.

3 影响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要素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选取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茅乡水情、花港观鱼、玉皇飞云、吴山天风、云栖竹径、杭州植物园、万向公园等11 个点就空气质量、小气候等方面借助仪器开展定期监测,进行景区与市区(以万向公园为代表)对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以期获得更为完善的数据,为决策和建议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3.1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的含量与环境质量具极强的相关性,采用单极系数评价环境中负离子的质量.单极系数(q)是评价空气离子的重要指标,q等于n+/n-,n+ 表示空气中的正离子,n- 表示空气中的负离子,当比值小于1时,会给人们带来舒适感,比值越小,空气质量越高.

通过云栖竹径、插云和万向公园等11 个点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景区的负离子质量远好于以万向公园为代表的市区,景区的单极系数基本上在1 以下,而万向公园的单极系数平均都在4以上(图1).

景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水域广阔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而市区绿地匮乏、人车嘈杂、高楼密集导致负离子含量极低.因此,游客走进景区参观,呼吸富含负离子的空气,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保健的效果.

3.2 细颗粒物(PM2.5)

对11个地点的3种绿地类型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图2),与负离子不同,景区与市区在PM2.5 变化上,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总体上,PM2.5呈现沿景区边界向中心递减的趋势,景区可以通过环境的稀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2.5 的含量,例如三潭印月的含量最低,云栖竹径和插云也较低.

3.3 二氧化氮(NO2)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西湖景区与国内其他景区不同的是其同时是交通枢纽.因此,在交通繁忙的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也进行了监测.如图3 所示,万向公园、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与其他几个地点呈现显著性差异,二氧化氮相对含量高.

3.4 一氧化碳(CO)

对14个监测地点的调查发现,只有在花港南口、断桥东口、灵溪南口、万向公园和断桥残雪可以检测出一氧化碳的含量,在其他地点无法检测出一氧化碳(图4).

3.5 紫外线

选取晴朗无风的上午(9~11时)测量不同绿地类型下紫外线的强度.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分别测量全光照、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并将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与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比,获取不同绿地类型对削弱紫外线的作用.

研究表明,1年中,密林的紫外线变化趋缓,夏季最低,冬季相对高;疏林紫外线变化明显,呈现出夏季最低,冬季最高的趋势,与疏林主要以落叶林为主有关;滨水的变化趋势则是秋季最低,春冬季节比较高(图5).

4 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环境因子监测发现,西湖风景区游憩资源的供给以及游憩者需求之间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更好地满足各类游憩者的需求,现就进一步提高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提出如下建议.

(1)西湖景区绿地规划,虽然是景区内的规划,但其生态系统也受到景区外环境的影响,因此景区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确保自身生态及景观要求,还要与现有的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相衔接,使规划既符合城市特点,又利于绿地自身发展.

(2)加大对西湖文化的宣传力度.2011年6月24日西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入围世界文化遗产, 但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却发现游客对西湖文化了解及喜欢的程度不甚理想,传播西湖文化刻不容缓.要充分利用景区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花展、庙会、第二课堂、博物馆、各类亲子活动、节庆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载体,让游憩者在游玩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西湖的文化,寓教于乐.

(3)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景区的绿地游憩空间是市民和游客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游憩地经济发展的基础,游憩者来说,要保持游憩空间的环境质量.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环境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游憩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游憩者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游憩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4)发展具有西湖特色的绿色公共交通迫在眉睫.“城湖一体”的空间格局造成了目前许多车辆要穿越景区,城市交通和旅游交通的混杂,不仅加剧了景区的交通压力,最主要的是对景区生态保护极为不利.本课题的监测数据可见一斑.加快剥离过境交通的步伐,降低过境交通对西湖景区的负面影响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景区公交优先的举措,实行车辆换乘,同时建立具有西湖特色的多样化游览公交体系,如观光电瓶车、西湖游船、公共自行车等工具,西湖风景区各景点之间,能真正形成一个游客通达极为便利的完整的游憩绿地体系,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绿色出行.

(5)互联网+时代,要善做智慧旅游,在游览前让游憩者能及时掌握景点客流、景点停车、交通拥堵情况、出行指南、空气质量分析、各景点的活动安排等相关信息,这样可以为出行选择旅游线路提供参考,从而缓解景点冷热不均的现状,形成协调发展的均衡化格局,为提升旅游品质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丁宁.基于居民需求的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14(4)

2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薛明明.谈城市绿地的游憩场所与规划要点[J].城市建筑,2014

(责任编辑 张芝)

杭州论文范文结:

适合杭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杭州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