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探究茅奖文学生产方式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探究茅奖文学生产方式

茅盾文学奖(简称茅奖) 自1981年正式设立,1982年启动评奖,历经37个年头,已评选9届,41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从20世纪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茅奖以它的权威性和美誉度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两届,每逢评奖年都是重大的文学事件甚至文化现象,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和读者热议,获奖小说热卖,成为畅销书和常销书.那么,茅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它的运作方式和评选机制是什么?近40年里,它有哪些坚守与嬗变?它有哪些“内情”?走过怎样的道路?关于历届获茅奖小说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已经不少,但往往侧重于文本分析,鲜有对茅奖本体的关注,对茅奖文学生产方式的关注.在当代文学生产系统中,茅奖作为奖掖作家引导创作,确立文学经典,引领文学消费阅读市场及文学出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关键环节,这一重要奖项将作者、读者、出版方、文学市场勾连起一个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网络,围绕着它形成一个文学场,它的文学生产机制和运行法则犹如“社会炼金术”,形塑着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底色,它的文学生产方式就有了探究之必要和重要价值.

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讨,通读全书能寻绎出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让人一窥文学殿堂的奥秘和文学机器的运转过程.该书分为评奖委员会名单/获奖篇目、获奖作家访谈、评委访谈、采访手记四大板块,四者相互支撑、互为犄角,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自足系统和结构体系.获奖作家组成了璀璨的群星谱,舒晋瑜以她的真诚体贴和亲和力及访谈的艺术赢得作家的信任,使其敞开心扉,娓娓而谈,在一问一答中,自报家门,夫子自道,作家自我形象也浮现出来:李国文的超脱、达观,刘心武的自信、淡泊,陈忠实的朴实、坚韧,莫言的谦和、自警,王蒙的大气、睿智、妙语连珠.“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他们也毫无保留地道出创作秘密和心得:王安忆对小说技艺的不懈锻造,柳建伟的工科思维创作法,贾平凹的东方神秘主义美学和精神气质,苏童的幻想现实主义,阿来的藏地诗性写作,迟子建的极地文学版图,麦家“特情小说” 的智力游戏,张炜大河小说《你在高原》的大地上游走的倔强心灵,等等.

采访手记板块是该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种现场感、亲切感,文字亲切自然、精到简练,既有对作家形象感性的观察、感受、素描,又有对访谈对象作品和整体创作的理性分析、概括、评点.它其实是读作家读作品的研究札记.

第一届茅奖评选属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建章立制,没有书面的固定的评选条例和标准,这很契合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语境和氛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光年在审读作品会上应大家的要求发言,把评价标准概括为四句话:反映时代,创造典型,启人心智,感人肺腑.这四句话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后来出台的评选条例中高度强调“现实性” “人民性”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等几个关键词.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现实主义、宏大题材、史诗叙事.有评委回忆,先锋派小说包括吸收现代主义手法的现实主义小说基本无法通过.在前几届茅奖评选中,题材的时事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一直都有或隐或现的较量、博弈,前几届中重大历史题材也受到较大关注.出任四届茅奖评委,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茅奖的评选标准有四条需要长期坚持:体现出对人类理想的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有深沉的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有人民性的深度;艺术上、文体上有大的创新和特色;表现了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心灵发展和嬗变的历史.

第一届茅奖评选由刚成立的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负责具体评奖工作,时任创研室负责人组建了一个读书会,由评论家、编辑和高校教师组成,共19人,筛选出18部作品,再由5人组成的预选组推出6部小说交给终评会.评委会委员基本上由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组成,终评采取举手表决办法,评委们意见完全一致,获奖作品均全票通过.首届茅奖虽然还没有成文的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但风清气正,一团和气,体现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读书会、预选组、终评会评选机制保障了评选出的作品经受住了历史检验.后来的几届茅奖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就某部作品有了争论甚至很大争议,出现了初评票数靠前的作品终评中落选,初评票数靠后的作品终评上榜的结果.这是因为“两步走”,两套人马班底人员构成不一样、评价标准不一样造成的,甚至出现了某部作品因某位评委的力挺终被评上,某部作品评委们一致看好但因某位评委的极力贬低而导致落选的情况,无论是初评委和终评委之间的意见相左还是个别评委的一言九鼎或一票否决,均反映了一段时间内茅奖评选机制的不成熟、不健全及有待改进之处.茅奖评选的显著变化是从第八届开始的,第八届之前是小评委制,19或21人.第八届起大评委制,61名评委来自全国各地,每省都有一名评委参加,共分为三个大组六个小组,五轮六次.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评委组成方式及外地评委比重趋于合理,向社会公布实名情况,成立纪律检查组并公布名单,实行公证员现场监督公证制度.茅奖评委评选时最初是实名制,第四届起匿名制,第八届又重回实名制.从这一届开始茅奖价值取向也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评选评价单一作品向兼顾考虑作家的总体成就转变,有“终身成就奖” 的意味在里面了.比如王蒙的小说《这边风景》获奖,主要考量是褒奖这位著名作家从事创作60多年来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突出贡献,这一调整得到文学界、读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首肯.可以看出,已近不惑之年的茅奖通过革故鼎新,出台新的措施、办法,真正走向成熟,公正、公开、透明、严肃、严谨,确立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该书有不少的“爆料” “秘闻”增加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张炜的《古船》曾被第四届茅奖读书会置于20余部的首位重点推荐给评委会,但最终落选,到了第五届,他的《九月寓言》亦被一致看好,读书会为了“双保险” 将它和《古船》一起推荐到评委会(无禁止条款),结果亦双双落选.贾平凹的《秦腔》获奖之前的数届茅奖,他都有力做参与角逐,但均名落孙山.王蒙的长篇代表作《活动变人形》多次被初评选中,但最终还是无缘茅奖.2011年,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参评第八届茅奖,在大组评委讨论环节,有人提出异议,有位作为大组召集人的评委当时表态说:“莫言是大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如果明年(2012) 他荣获诺奖而这届茅奖却没评上,我们这些评委情何以堪?” 他的预言果然应验,而令文坛蒙羞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当然,三个大组51名评委,从机制上避免了个别意见左右评选结果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内幕” “插曲” 都是研究当代文学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深入一线的采访,是无法知晓并公之于众的.这也恰恰是值得研究者高度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杰作落选?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这需要重返历史现场,将当代政治场、经济场约束下的文学场和作为文学次场的茅奖的生成、结构法则以及它的文学生产双重历史化.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一书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作者积十数年之功而成书,细节和宏观相融,现场感和史料性结合,纵深感和历时性兼备,纪实性和研究性兼具,是重要的当代文学档案.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程成)

文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文学刊物投稿

2、外国文学期刊

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4、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5、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