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类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职学生功利主义的课堂引导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法律基础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高职学生功利主义的课堂引导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故高职学生学习更具“功利主义”,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功利化”的引导,树立“全素质培养”理念,“因课制宜”地进行“思维训练”、重视朋辈刺激,并润物细无声地为“功利主义”学习观念插上“理想主义”翅膀,以实现高职教育整体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高职;功利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7-0247-03

高职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存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知识应用灵活、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国,近年来被各国公认为“世界制造工厂”,这样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急需此类实用型人才,故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2+1”办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更具“功利主义”

直接走上工厂、企业等基层一线工作岗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因此,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在极为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约束之下,对待一门课程的态度取决于这门课是否能让自己与社会需求有直接衔接,对将来就业发展“是否有用”,那些对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没有显而易见之利益的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用文写作、体育课等,很多学生就会选择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方式偷懒敷衍.

(二)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与专业无关的理论课更是缺乏学习动力

一方面,现在的“95后”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脑、手机、iPad成长的青年一代,现代化设备操作娴熟,搜索资讯对于他们易如反掌,且信息来源多元,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广泛,个性自由独立,喜欢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后,清楚地知道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求职、发展十分重要;还有学生选择考入高职院校的原因只是因为想学好某项专业技能,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也有不少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学校、学生对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更加重视.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思路较活跃.

(三)电脑、手机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

对于资讯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能够上网的电脑、手机几乎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微信、、微博、贴吧等成为他们的主要社交方式.当今高校学生中通过发微信、刷朋友圈、发微博、玩手游、更新空间来获取彼此近况的比例非常大,手机上、点赞留言互动已经逐渐普及.

二、高职学生学习中“功利主义”的利弊分析

(一)功利主义

自从边沁和密尔明确地提出并阐述功利主义理论以来,功利主义就凭借其符合人们对实效和功用的重视和较强的理论魅力迅速成为道德与政治理论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理论.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中,“功利”是指人们本能地追求幸福,避免痛苦的趋向性.在教育领域,边沁认为,教育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而实用的知识技能是人们实现幸福的工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学习追求“实用”,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实用的知识技能其实是有助于青少年未来工作、发展,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工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功利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而且事实上它将其他所有价值都囊括在内.”[1]因此,对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合理引导,才是教育良策.

(二)学生学习中“功利主义”的利弊分析

在学习求知方面一味地考虑“功利主义”确有弊端:高职学生学习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育成为学生追求个人、不顾及他人感受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如此下去,高职教育将被引向单一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真、善、美的本质,必将侵蚀学生完整人格、全面素质的养成.美国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的《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是一本关注教育中的功利主义问题的重要著作,书中认为,功利教育给各国带来了相似的危险,如人们同情心的丧失和道德冷漠现象的增加以及相伴随的社会普遍道德感的缺失.因此,拒绝功利教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2]

但是,尽管功利主义有诸多缺陷,但其在高职教育中也有着无可争议的合理性.按照德国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的观点,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普通教育教人学会理性思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话,则基于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其实用主义倾向.[3]虽然高职教育不仅以培养实用技术为目的,也包含文化修养的熏陶,但实用性与技术性应该是其最主要之特性,这就进一步推动“功利主义”成为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基础.“功利主义”在此种意义上而言确有其存在之价值.

三、教师对于高职学生学习中“功利主义”的教学应对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担任十余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授课工作,现拟以基础课为例,探讨学生学习中“功利主义”的教学应对.

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以来,教师不断探索,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微课教学”等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尝试,大胆创新,以求取得更大的教学实效,授课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各地教育部门、社会团体定期举行诸如高级教师培训班、教学示范课、年会、授课基本功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进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课在发展上也存在一些困难,如课堂学生“抬头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够等.学生认为思政课“没有用”是上述现象发生的根源之一.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化”的引导,让其在我们的课堂上掌握更多对未来发展“有用”的能力素质,为可行之策.

(一)课堂教育贯穿“全素质培养”理念,创新教学实践,提高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与语文、体育等其他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完整体系,如果只需要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为期数月乃至数日的技能培训班、短训班比比皆是,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到学校.而学校的每门必修课,都是系统教育的一个环节,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基础课课堂上,贯穿“全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将有助于“有用”的功利性引导.教师通过形形色色课内、课外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判断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这些能力皆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必备的“有用”素质.

(二)优化课程设计,巧妙提问、启发,在枯燥的课堂中适时加入“有用”的思维训练

基础课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应做到贴近生活、触动心灵、引发思考.资讯爆炸的时代,学生上网观看各类新闻、查找各种案例毫不费力,新时代的教师,不能仅仅是一名学生都能做到的案例收集者,在课堂上做简单的案例堆砌,而要在收集、筛选、思考、整合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使案例之间逻辑衔接合理、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试举一例,2013版教材第四章“道德”部分的授课:1.简要介绍众所周知的“小悦悦”案例.学生最初皆对路过却未施以援手的18位路人表示强烈愤慨,但换一个角度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如果我们是其中一位路人,乍见倒在血泊中的2岁小女孩儿,第一反应如何?脑中接着会想什么?救人有没有什么顾虑?有谁能够100%肯定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救起小悦悦?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思考,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不该随意站在道德高地去评判.2.讲述我们可能存在的顾虑的始作俑者———“彭宇案”.一审判决的“公平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引起网上的轩然大波,纷纷议论原来做好事也有可能背黑锅,接二连三的各地“彭宇案”让全民展开“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起”的大讨论.3.介绍北大“校长撑腰体”案例.如果我们是北大人,有了这样的保障,看到摔倒的老人会不会帮助?谁都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漠然导致一个生命的陨落,大多数没有帮助的路人可能更多权衡的是风险与成本,在犹豫不决中错过救人的最佳时机.学生思考,这究竟更倾向于道德沦丧还是制度保障问题?4.介绍羊城晚报案例《彭宇案并没让人失去良知广州女扶老人暖人心》———在强大的制度保障之下,见到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相信我们都会做出让自己坦然的选择,无愧我心,回归对真善美的追求.

多数情况下,基础课教师应只摆事实、讲案例,在多元价值观之下,不该过早地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对错,而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巧妙地从众多案例中加以筛选、整合、逻辑衔接、层层递进、适时提问,重视启迪,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去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而如此得出的答案,比起老师灌输的“正确答案”,也更容易让个性张扬、不盲从权威的新生代们信服.还可在分组讨论中尝试“头脑风暴”法,并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一些思维训练题目,如程序法部分,在介绍案例后,提问如何收集多种证据来证明同一个事实,锻炼发散性思维;再如何从众多答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即聚敛性思维训练……教师先系统地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原来课堂提问也是“有用”的思维训练“游戏”,学生也会乐于参与,同时更保证了互动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改进授课方法,发挥学生集体优势,将课堂打造成“有用”的资源交换平台与良性竞争平台

基础课大多合班上课,教师应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展开班级之间、校际之间不同规模的实践活动———朋辈之间的良性刺激往往比教师说教效果更为强劲深远.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彼此交流中集思广益,自行思考、探索、反思、总结,在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过程中相互间增进了解、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教师在提出实践活动要求后,则只作为督促者、协助者、旁观者.学生会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以往的应试教育、背书答题截然不同,进而改变偏见,提高参与热情.基础课教师给不同班级学生上课时,也可以随堂做一些课堂小调查,如“大学生成长成才”部分可以调查学生阅读情况、新闻关注情况,“网络道德”部分调查平均上网时长、上网主要目的,“爱情观”部分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并可将调查结果与所授课的其他班级进行横向比较,扩大比较范围,开阔学生眼界,“知己知彼”,便于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及时改进不足、取长补短.正如蔡元培先生所理解的那样,大学应是社会的理想类型,而不应是社会的缩影.这就要求大学理念必须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的教育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巧妙渗透,是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唯此,大学生的功利主义行为才能有效矫正.[4]

(四)提升人格魅力,拓展课堂深度、广度,为“功利主义”课堂插上“理想主义”翅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理想和追求,因而有其相对独立性.“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应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健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理想主义”教育观的存在,学校才可能成为“精神高地”,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国家栋梁之才;也正因“功利主义”的存在,使教育摆脱自我封闭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将枯燥的理论与灵活的实践创新结合,为社会培养脚踏实地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推动社会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进步.在密尔的“功利主义”学说中,认为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承认人具有“能够为了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最大的福利”的力量,由此,可以给德育工作者一些启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官能,引导学生建立自我与共同体的联结,发展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教育,应界定“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边界,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学生,拓展教育的深度、广度,科学布局、合理引导,教育的“功利性”与“理想性”相互牵制,既要防止教育脱离实际,将人培养成只想不做、有理想没实力的“精神贵族”;又要防止教育走向平庸粗浅,将人培养成没有思想、没有信念,只考虑个人得失,只会埋头做事的“冷血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为“功利主义”课堂插上“理想主义”翅膀,通过案例选择、提问引导、启发思考等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既能“仰望天空”地憧憬,又会“脚踏实地”地做事、既有理想又有才干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整体效益最大化.

法律基础课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法律基础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法律基础课方面论文范文。

1、法律类期刊

2、法律论文范文

3、法律和道德论文

4、法律本科论文

5、法律毕业论文8000字

6、职工法律天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