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类论文如何写 和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非洲支点的传播状况以肯尼亚为例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一带一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非洲支点的传播状况以肯尼亚为例

摘 要:非洲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成为拉动“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力量.肯尼亚是目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重要支点,也是目前沿线国家中获得中国资助最多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走进非洲、走进肯尼亚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一带一路”的经济和其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文化 非洲 传播

自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截至2016年,共有6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目前“一带一路”已经从理论步入了具体实施的大发展阶段.3年来,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初步形成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支点,研究中国文化在肯尼亚的传播,对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肯关系与文化差异

中肯文化交流在近几年大幅增加,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推进的关节点上,文化交流能否承担“重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肯尼亚的文化环境.肯尼亚属于斯瓦希里文化圈,是基于四通八达的文化地缘而产生的一种“混血”海洋文明,是“环西北印度洋文化圈”多种文化交织的结晶,文化环境复杂,属混合型“亚非文化”.在斯瓦希里文化中,可以看到非洲黑人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主干,还有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子.在文化血缘上,肯尼亚文化同中国文化有亲近性和相似性,本质上就带有包容开放的特质,这为中国文化在肯尼亚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以英语使用居多,但在民众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领域,斯瓦希里语的接受程度及普及度基数大,要更为实用.在众多文化传播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如果以当地语言为表达符号,往往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2.与中国文化的异同.肯尼亚在文化上还是保留有明显的非洲传统拜物教特征.以时间观为例,非洲传统宗教的时间观主要是“线性时间观”,缺乏“未来”的概念,由发生过的事件组合成“时间”的概念;而中国的时间观更多受佛教的影响,是一种循环时间观,讲求现世来世因果循环,“未来”也是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解释了普遍认识中,非洲人“没有时间观念”,“经常迟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差异的表现,雇主认为员工“散漫”,员工认为雇主“压榨”.

但肯尼亚和中国在家庭观上存在相似性,他们注重家族的整体性,并与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强联系,这种强联系不只存在于直系亲属,旁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而这一强关联的家庭观,促进了肯尼亚现代关系社会的形成.另外,在信息获取不便的部族中,年龄长幼成为知识多少的评判标准,族长往往是智慧长者而备受尊敬,加诸其他因素形成权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等级观.等级观在家庭关系中也同样适用,小辈对于长辈礼貌恭敬,对于同辈互尊互重,这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孝悌等级观念不谋而合,说明了中肯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文化传播有着天然的土壤.

二、中国文化在肯尼亚的传播现状

1.总体特征:大传媒文化布局,多行业多点配合.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肯尼亚是东非新闻门户,也是传媒重地,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点领域和主要阵地.此外,随着公共外交的不断深入开展,在肯华侨的外交意识、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也开始从政府主导的被动交流者向自觉主动的文化传播者转变,从各行业、各领域、集体、个人等角度传播中国文化,形成了大传媒文化布局,即以多行业、多点配合为总体特征,以广播电视及音像影视作品的直接文化输出为主,跨界交流合作为辅.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从传媒领域切入,争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现在配合企业走出去以及国家形象构建的主题,国内对非传播策略的相关研究逐步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初出成效,在“一带一路”政策导向下,迸发出新一轮的活力.

2.媒体全覆盖.目前,中国的主流媒体纷纷在非洲落地,东非门户肯尼亚因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传媒氛围,成为重要站点:电视台非洲分台、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都在此处落地,其他媒体还有《今日中国》杂志、《环球时报》英文版、《中国与非洲》杂志等.2012年,电视台第一个海外分台非洲分台落地内罗毕,中国网络电视台“我爱非洲”手机电视与电视台非洲分台也同时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播.

在民营企业中,以四达时代集团为突出代表,至2015年9月,四达时代节目平台共有450个授权频道,包括国际知名频道、非洲本地频道、中国主流媒体频道和27个四达时代自办频道.节目涵盖综合、新闻、体育等类型,用英、法、葡、斯瓦希里、豪萨等8种语言播出.四达时代2016年在内罗毕启动了影视译制基地,是四达时代非洲总部所在地,集影视译制基地、四达时代电视台、数字电视研发中心于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在肯尼亚传播的民营企业领军人.

3.文化品牌建设.中国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和形象.孔子学院是文化走出去的品牌栏目,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内的“孔子学院”是我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目前肯尼亚已经初步形成“四院一课堂”的格局,分别是: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艾格顿大学孔子学院、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和国际台广播孔子课堂.肯尼亚汉语教学的主体机构是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颇广,汉语教学还被纳入了专业教育中.其他主要文化传播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和文化展览,内容有各类歌舞、武术及图书、书法展等.

4.院校交流.从整个非洲层面来看,中非院校交流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发展中国家新闻硕士班,中国政府每年提供奖学金及短期研修班、培训项目.到2016年, 中国每年向非洲提供7000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举办100多个技术管理研修和培训班.为了促进中肯两国的合作交流,2016年,中国向肯尼亚提供了超过200个奖学金名额和500多个培训机会,去年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了19.47%.除了政府资助的留学项目,还有基于项目的进修班等交流交换项目,如中交集团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就开展了专项交流学习活动,组织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的教师代表赴西南交通大学交流学习,期间穿插报告、参观、考察、文化体验等形式,在分享专业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促成文化交流的环境和条件构建,代表团成员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不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5.企业文化.公共外交旋转门已打开,在外交的公共时代,人人都是文化传播的名片,特别是在肯的中资企业.据2013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肯尼亚现有华为、中兴等通讯公司,中国石油、武夷等实业公司及商贸、旅游等中资公司等近100家.每一个中资企业都成为一个小的文化圈,雇主和员工之间进行文化互动,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自发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等.此外,也有从事文化传播的企业在肯落地,例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内罗毕大学合建非洲首个中国文化出版中心,为非洲读者出版各类图书,打造中国文化在非洲对话平台.

同时,非政府组织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民间自发兴起的非政府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非合作,补充了一些合作内容,如设立在肯尼亚的中南屋、中非卓越发展基金,不仅有开设常规支教、环保等主题的志愿活动,还基于本地考察,从传统公益志愿内容中跳出来,致力于消除文化交流误会和商贸障碍的专业咨询平台构建工作.

三、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1.议程设置高大上,接地气不足,建议建设双语传播队伍,从非洲视角看中国.当地语言是信息传播的通行证,也是文化传播做到接地气的有力工具.国内相关研究也一直在强调对非本土化传播的策略,但主流媒体的母语传播力度弱仍未改善,国际台在母语传播建设上独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母语传播建设道路上尚未与之齐肩,英语仍然是主要采编播语言.反观BBC的斯瓦希里语频道和伊斯兰国家的斯瓦希里语电台都在当地广受欢迎,英语播报作品始终难以下到平民百姓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母语人才培养规模不大,双语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推广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在短期难见成果;其二,人才需求的“外热内冷”,对外传播的迫切需求没能在国内人才市场招聘过程中体现,熟练掌握如斯瓦希里语等当地语言并非驻站记者的必要条件.

在英语主导传播语言的形势下,借助母语传播是打破西方媒体独大局面的一条蹊径,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品牌建立.“斯语”人才在我国的培养形势不容乐观,全国只有5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或课程,且无论每所学校专业程度如何,全国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斯瓦希里语人才加起来不足百人.

此外,在新闻媒体的对非报道内容上,中非关系高层往来等政治事件仍然是主要报道对象,在议程设置上对本土受众的需求把握有限,对非洲本土事件的报道也多集中于应急性突发事件和猎奇性眼球新闻上,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使得对本土受众的吸引力受限.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只从中国对外传播的角度出发,还需要配合非洲的视角.从非洲视角看中国,意味着两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我说”到“我听”的优先级转变,二是从“自塑”到“他塑”的转变.倾听是述说的前提,倾听非洲受众的消费需求,才能生产出精准类型的传媒产品,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现在,我国的媒体也越来越重视与当地媒体的合作传播,在为当地媒体提供中国信息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主动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这个过程中,应逐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向正确方向的、更具说服力的“他塑”转变.另外,媒体传播队伍还应该化信息被动为信息主动,化新闻编译为专题报道,挖掘当地有价值的新闻,让新闻的价值持续.

2.同质化内容扎堆,创新不足,建议丰富文化传播形式,以公益志愿活动为文化传播的突破口.在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中,随着《媳妇美好时代》的成功播出,也带来了一系列同质题材的影视译制作品喷涌而出,包括《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妈妈的花样年华》《老爸的心愿》等,译制公司对于市场容量和新产品爆发点的思考较少,加之“斯语”翻译人才不足,一些公司的承接项目遭遇半路夭折的状况,热转冷的苗头开始显现.家庭伦理题材影视作品的成功,说明市场存在此类影视作品需求,但供过于求时,就需要走出舒适区,开拓其他节目形式,形成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多形式并存的传播格局.

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对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歌、舞、书法展的文化表现形式为主,对中国其他文化及价值精神的挖掘和表现形式创新不足,导致肯尼亚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浅薄,依然停留在中国汉字和中国功夫等文化符号的认识上,这既是成功也是遗憾.

在探索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从文化共同点出发,以及从深入社区和基层传播配合高层互动,公益志愿活动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非洲的传教活动就是从社区入手,从事社会福利类的躬亲实践.公益志愿活动的内涵与和谐世界观的内涵相一致,符合中国优秀文化的要求,通过公益志愿活动所进行的文化传播更易于接受,所取得的效益更为直接和丰富.公益志愿的主体主要有和民间,其中,民间又可以分为中资企业、青年志愿者及非政府组织,民心相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民间的交往互动.近年来,中非青年的交流成为新趋势,如青年共同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等活动大受好评.

3.网络通信硬件受限,新媒体传播尚未开局,建议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抢占非洲新媒体领地.根据知名电信咨询公司Ovum预测,非洲移动用户数将在2020年达到13.2亿,非洲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也将在2020年突破10亿.此外,非洲光纤宽带用户也将从目前的16.6万增至2020年的120万.目前,大部分非洲地区正处于2G向3G的移动通讯过渡阶段.以肯尼亚为例,每月的手机销量在100万台左右,其中,智能机份额占到20%.这些说明,非洲步入信息化时代指日可待.

不过,由于非洲目前整体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用电紧张等问题,短时间内,非洲用户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人数仍然有限.3G的理论下载速度在200KB/秒左右,选择在手机上观看视频并非最佳选择,非洲用户大多还是依靠文字新闻和电视,仍以传统媒体为主.

虽然新媒体跨屏互动的愿景在非洲尚未开局,但这也带来了契机,可以抢先进入非洲新媒体市场,掌握话语主动权.技术上,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推动下,策划推动包括“八纵八横”在内的“中非共建非洲信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覆盖全非的光纤网络.内容上,新媒体试行,参考“复兴之路”的传播方法,在互联网端引入新媒体气质的文化传播产品,吸引青年群体,提前进行布局设计,积累品牌人气.目前,中国网络电视台“我爱非洲”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频道,也算是有益的尝试.

4.非洲来华留学人数有限,对非人才吸引建设不足,建议加大鼓励措施,“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培养自己的外宣人才是一种方式,但培养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当地人或许更有说服力.尽管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明显,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同比也增长了19.47%,但在前15名来华留学最多的国家中,依然没有出现非洲的身影.

研究发现,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的学生而言,留学成本是其选择院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非洲同学很难融入到中国同学当中,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也阻碍了其直接了解中国文化.事实上,中国政府自1982年以来,每年都会为肯尼亚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目前已经有200多名在中国大学学习的肯尼亚学生获得奖学金.此外,我国还提供超过500名肯尼亚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来华培训.虽然成果显著,但是肯尼亚作为“一带一路”非洲地区的支点国家,来华留学生还不足排名第15的马来西亚的6%,留学生吸引数量与双边合作建设规模需求不匹配.除了政府,各大院校还应该继续响应政策,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优惠措施,提高配套的教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语言课程开设等,吸引非洲的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同时,高校应多举办中外同学的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消除文化疏离感和跨文化紧张感,让其能深入中国,感知中国文化.

四、总结

“一带一路”覆盖面广,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文化复杂,应该因地制宜、逐个击破,在非洲地区树立一个“模范典型”.肯尼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非洲支点,理应成为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助的“样板”,如同中国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修建的“坦赞铁路”一样,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逐渐影响到其他非洲国家向中国靠拢,并且加入我国的战略构想.

当然,在此过程中,文化是绕不过去的坎,只有非洲政府和民众真正理解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的繁荣,而是包含经济在内的文化、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等领域的共同繁荣、是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一带一路”的战略.诚然,文化传播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让人接受的,同理“一带一路”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十年甚至百年大计,不能急于求成,既要关注现阶段的成效,更需要做长远的打算.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继续将“一带一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继续加大我国的对外交流、文化传播,那么,建设真正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参考文献

[1] 刘鸿武,暴明莹.蔚蓝色的非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05).

[2] 龙小农.中国影视对非传播的渠道建设与效果分析[J].当代电影,2016(03).

[3] 周亚娟.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搭建中非合作发展主桥梁[J].广东经济,2016(10).

[4] 敖芳芳.肯尼亚汉语推广的优势及其不利因素分析[J].学理论,2014(35).

[5]肖珍荣.非洲首个中国文化出版中心在肯尼亚揭牌[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1-05-26/044722531442.shtml,2011-05-26/2017-03-15.

[6]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Ovum:预测2016年非洲移动用户数将突破10亿[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12492.html,2015-12-03/2017-03-15.

[7]王新俊.中国手机品牌在肯尼亚响当当 厂商看好非洲智能机市场[EB/OL].http://gb.cri.cn/42071/2015/09/21/8011s5109686.htm,2015-09-21/2017-03-15.

[8]陈宝亮.中国通信业投资非洲 150亿美元建“八纵八横”[EB/OL].http://money.163.com/16/0608/06/BP1323HJ00253B0H.html,2016-06-08/2017-03-15.

一带一路论文范文结:

关于一带一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一带一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