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的牛蒡情结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张新谦的牛蒡情结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谦的牛蒡情结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谦的牛蒡情结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张新谦的牛蒡情结

我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张新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他从日本引进牛蒡到山东鲁南的沂武河畔落地,屈指算来30多年了.那时,他才30岁出头,如今已是两鬓发霜.凭着他多年的一片痴情和一股子牛劲,激活了这块沉睡的土地,催生了一块“中国牛蒡之乡”的金子招牌.我想:那块耀眼得像“苍山大蒜”一样的“庄坞牛蒡”,是这一方人的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所以,人们每每提起张新谦的名字,总把他和“牛蒡”二字连在一起或相提并论.

张新谦于1953年生于鲁南沂武河畔的庄坞镇西高尧村.不满20岁时就踏进军营,复员转业后到地方供销部门工作多年,为他日后走向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新谦在嘉德任职期间曾受到、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嘉德集团改制后,他吸收外资创建了民营独资企业——山东多哈蔬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并生产加工牛蒡系列产品.几十年如一日,这位沂蒙汉子与牛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做梦想着的全是牛蒡.

据史料载,牛蒡的学名叫Arctum Iappa L,别名牛菜,大力子或东洋萝卜、蝙蝠刺等.由于它的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日本被称为东洋参.在近代社会里,牛蒡在人们的眼里被认为是一种“进口”的洋菜,其实,牛蒡的原产地就在中国,它为菊科草植根类植物,性温,味甘,无毒.《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牛蒡又称大力子,两年生草木植物,可食用之亦可入药.书中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有资料表明:早在我国唐代中期,牛蒡已经成为一种营养植物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先前其来源多以野生物种为主,后来,就有居住在冲积河滩平原的老农采集牛蒡种植其田里,改变了其野生植物的属性……相传,大约2000年前,牛蒡曾经在鲁南的沂武河畔成片种植,并作为当地名优农特产供奉过朝廷.只是到了公元898年,中原的牛蒡才传入日本.若干年后,牛蒡在日本栽培繁殖出多个品种,被视为“东洋参”,成为大滋补的营养圣品.公元908年,鲁南一带连续发生战乱水灾,这一方果蔬全被淹没,沂武河畔的牛蒡也就荡然无存.当人类跨入20世纪80年代,沂武河畔走出了一个叫张新谦的汉子,又把牛蒡由日本引种到中国鲁南的沂武河畔沙土地里.1990年初,牛蒡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作为高档食品十分盛行,牛蒡根同人参一起被许多国家有关部门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于是,“牛蒡风暴”席卷而来,东南亚皮肤人群享受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就在这时,商机催生,张新谦眼前一亮,心想:让牛蒡扎根沂武河畔沙土地吧!也许,打了牛蒡的主意,自己和这儿的父老乡亲准能有钱赚哩!进入“中国蔬菜网”发现了一段文字,提到了“苍山牛蒡”及张新谦,文中记述:当年,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让多少国人动容,小说使大家知道了一个地方:山东沂蒙山区.现在,沂蒙山南端的兰陵县10万亩牛蒡特产正渐渐的走向千家万户,驰名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引起了世人的深切关注.这个“中国牛蒡之乡”撵出了一串串名字,其中最为响亮的一位,就是“牛蒡大王”张新谦.

沂武河自北向南穿过兰陵县(原苍山县)的庄坞镇,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牛蒡之乡”.而这美誉的创始人之一,正是山东兰陵多哈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新谦先生.让我们一起探秘张新谦早年如何从日本引进牛蒡,试种成功?又是如何推而广之,把牛蒡产品推向国内外绿色餐桌,使一方百姓大受其益?还有,张新谦是一种咋样的牛蒡情结.

20世纪80年代,“苍山蔬菜”作为一种种植产业悄然而起.大蒜是传统名优特产,迅速发展,收益多多.当时,张新谦正经营着县供销社的北山蒜薹恒温库.一次出差得到种植“洋菜”赚钱的信息,他心里想:小时候,常听说,一溜武河崖,下雨穿花鞋.这一带是天底下神奇的夜潮土,适应种粮,更适合种根类蔬菜.何况除了种蒜,种棚菜,就不能种“洋菜”吗?一天,他县城提着两瓶兰陵大曲,回到老家庄坞找他三叔谈了自己这个想法.三叔四两白酒下肚,有了几分醉意便指着张新谦的鼻子说:老二啊,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当你的经理,捣鼓好你的蒜薹吧!甭去玩洋把戏喽!张新谦说,三叔咱不能总守着老黄历过日子呀!聘请专家论证了咱河畔这“夜潮土”,适宜种些“青刀豆”、“大根萝卜”,尤其适种“牛蒡”什么的.说着,他从轿车屁股后拿出一根尺把长的粗不溜丢的东西.老张举起来故意在三叔眼前晃了晃,说,这玩意老贵了,活鲜活鲜压秤,还两块多钱一斤.

三叔不屑一顾的样子,讥讽道:值金值银哩!老张打咒说,谁哄人谁是小狗.

叔侄俩又碰了一杯.三叔挤吧挤眼仔细端详着问:这是什么?说是山药又不大太像,没见过.

张新谦将两手稍一用力,“咔嚓”一声,把掰下来的一截儿递过去说,尝尝什么滋味.

三叔呱嗒呱嗒嘴:哎,哎,哎,这玩意儿怪好的味,又细嫩又清香的.

这玩意儿叫牛蒡.张新谦说,在东洋是上等菜,也入药.一亩地能出产七八千斤.

张新谦望着三叔的脸接着说,你先在自留地种一亩作示范,我们公司供应种子、技术,包收购.行吗?

三叔望着张新谦哈哈地笑出了声:哎,俺这伙儿弟兄刚得了种青刀豆的好处,叫谁改辙谁愿意?我看你不如找找前涌泉村的张金明.

张新谦听罢心里一动,心想:也是.涌泉村是个大村,种菜户多,镇里在那里有“四种四收”的试点.再说这个村支书张金明也有号召力.张新谦找到张金明说明了引进牛蒡的原委,这位村支书爽快的应承下来.据张金明回忆:

大约是1989年底,县嘉德公司经理张新谦找到我,它说,咱武河崖适合种植一种叫牛蒡的东西,市场前景好,农民能致富.我们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包销产品,在你村里搞试验基地吧.那时,正愁着没有致富门路,我就满口应承下来,第二年先种了5亩作试验,虽然效益不错,但都觉得太费劲.庄稼人就恁怪,对新生事物总是不愿意接受,甚至有人说,种牛蒡是叽巴头上挂镰刀——担险.俺一听就来了气,当年搞革命杀头都不怕,搞种植还顾这顾那的.咳,不种就不种,反正受穷到不了别人,其实自己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1992年初,被人们认为是“洋菜”的牛蒡在庄坞镇北多福庄正式落户.该村村支书李正代表村“两委”给嘉德公司张新谦正式签订了160亩的种植合同.据李正回忆,头一年种植牛蒡都用笨法子,人工起垅挖沟.牛蒡的生产期150天左右,每亩地投入300块能赚3000多元.1993年牛蒡每斤升至4元,亩产达到2500斤以上,超过了合同保护价的几倍……当然,开始引种时,有些干部、农户也不认识,心虚,怕栽了跟头,甚至一些农户还联名.后来看着赚了大钱,不叫谁种谁就有意见.有一位户为了弥补过失,还编了一首顺口溜送到县里,上面写道:

山牛蒡来真可爱,销了国内销国外.

一亩就卖万把块,农民致富喜心怀.

后悔当初去,不种牛蒡当障碍.

庄稼人看到种牛蒡赚钱时,就来了劲.也就几年的功夫,素有“鲁南粮囤子”之称的沂武河平原地带就拉开了“牛蒡战”.每每回到老家,望见父老乡亲沉浸在牛蒡丰收喜悦之中,心里就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尤其是当有一位乡亲朝着他对面走来,嘴里喊道:要想住楼房,赶快种牛蒡;要想发洋财,快迎新谦来.听了这话,他感到了乡亲的这番期待与企盼,虽然是现实,但又像梦幻,使他觉得自己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可又觉着闯了什么大祸似的.张新谦想到牛蒡的迅速扩种,又催生了系列产品加工的思路……

有一则故事扎进了张新谦的耳根,让他为之一振.话说一位姓贾的退休老中医,中年丧偶,68岁那年取了36岁的离异村妇为伴,两年后生一男婴.于是,就有人七嘴八舌说些什么.贾中医就站出来避嫌,不信吗!可以让事实说话.原来,事实上贾中医的身体状况还真不像老年人的那种样子.后来呢,他成为百岁老人,眼睁睁的看到了“老来子”为他生下的孙子.贾中医过世后,后人整理衣物时,发现了一本手稿,名曰:《牛蒡的威力:信则有不信则亦有》.书中讲述了牛蒡长寿的秘诀……后来,张新谦费了很大劲儿欲寻觅这份“遗稿”都未能如愿,然而,他还是从中得到了启示:牛蒡保健品大有文章可做.

不久,经过努力,嘉德牌牛蒡茶、牛蒡营养液等系列产品研制成功.张新谦被确认为国际首创牛蒡产品的创始人,还参加了1996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他心里极其兴奋,万万没想到:金秋北京的那次盛会对他是那么重要.也有世界顶级专家的认同和市场求购佳音.那次盛会有一幕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刑成玉先生曾经有过一段描述:

金秋北京,“96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人潮涌动,盛况空前,来自山东临沂的展厅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有领导姜春云、迟浩田等多位首长先后来到这个摊位.他们都对嘉德集团的牛蒡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

摄像师忙个不停,这使得江苏等近邻摊位既嫉妒又羡慕.……姜副总理拿着一盒牛蒡茶说,我以前去过苍山,那里已经建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南菜园.这牛蒡茶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来自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专家,拉丁美洲事务所长瑞安纳·凯特泽先生来到临沂展厅后也被牛蒡吸引住了,他看罢牛蒡茶英文介绍后,认为牛蒡茶对中老年人的保健有很大的作用,并当场拍板,愿意做西欧进口牛蒡茶的总代理.于是,张新谦对牛蒡更产生了浓烈兴趣,也更有信心.分析家认为:牛蒡的作用和价值正被人民更深入的认识和发掘.《新修本草》和《蔬菜栽培学》中又发现了牛蒡抗衰杀菌、补肾壮阳的奇特功能.这就是给牛蒡产品加工带来了发展和机遇.张新谦之所以扭住这个“牛鼻子”不放,是因为总有一天会踏出一条牛蒡之路.

一位美籍华人作家曾说过:人不能没有梦想,就像人类打造成了地狱才伴生了天堂一样,梦想伴生了现实.人类也就因梦想而成真又伟大!张新谦很喜欢这个说法.如今,老张已年过半百,打他脱下军衣那年那天算起,就跟蔬菜结了缘,痴情于牛蒡也有几十个年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初生“牛犊”到一头两鬓斑白的“老牛”,多少年来都一直在耕耘苍山这片“菜园”里.他说,只要活着一天,就一刻一秒也不间断.这真是他所思所为的梦想吗?

透视之一:

关于张新谦“露脸”之说,有这么一种解读:1985年4月,苍山县供销社第二蒜薹恒温库建成.张新谦从南桥供销社调入,开始了自己的经营管理生涯.也许起初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身段相貌平平的他,这个小伙子常常穿着黄棉袄进出8号库.但一件不同凡响的举动叫人大吃一惊.第二年年初,他与厂里签订合同,以20万的定额承包了速冻蒜薹车间,年底一算账,纯利润80万元,张新谦初战告捷.而名声在外主要靠牛蒡打了帮驾.他于90年代初,成功地把日本牛蒡引种到了庄坞并神速的发展成数万亩基地,使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和他们的公司开发研制出牛蒡茶系列蔬菜产品,尤其是开辟了东南亚等十几个国际贸易市场,贸易额达到了百万美元,占当时全县外贸总收入的30%.这下子张新谦出了名,从此“露脸”.于是一张张报喜的纸片载着荣誉相继飞来.

——授予张新谦山东省优秀员称号;

——张新谦被评为临沂市建功立业带领群众奔小康先进人物;

——张新谦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张新谦为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获得者.

1995年元月,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到苍山嘉德公司视察.温家宝握着张新谦的手说,你“牛蒡大王”和企业的知名度在外面叫的怪响哩!这句话给了张新谦一次巨大的鼓舞,也是他一生的自豪.

大约两三年后,嘉德集团这颗被誉为鲁南上空升起的一颗新星步入困境.究其原因,众说纷坛.然而,如果从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上分析,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对刚刚兴起的中小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八五”期间嘉德公司尽管靠着“牛蒡”“蒜薹”等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了立足之地,可是,自身的资本力量还显得单薄.“八五”末,张新谦的嘉德公司筹资2000万对县农业局等十几处冷库进行了并购扩建改造,组建山东嘉德集团,这一举措,使集团公司整体生产能力较前翻了两番,同时,也给生产管理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包袱.对此,张新谦深有体会,他说,摊子大小不一回事儿,小摊子经营上或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可以挽救,大摊子出了事摔倒了就很难爬起来.

透视之二:

关于张新谦“困惑”之说.应该看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经济危机”对类似嘉德公司这类中小蔬菜食品加工企业给予了一定冲击.据了解:这一年,苍山县130家大蒜等蔬菜储存加工企业,有97.8%遭遇亏损,多则2000万元,少则数百万或几十万.其中,嘉德公司的牛蒡和蒜薹仓储加工产品滞销,企业严重亏损,遭受重创.这时,张新谦坐不住了,他做了认真调查,也有反思.这年,苍山蒜农的蒜薹卖了个上等的好价钱,牛蒡也很贵重,农民的脸上露出的是喜悦,多数企业和个体老板却赔了血本.拿嘉德来说,转眼之间,公司一度陷入困境.张新谦顿时感到被谁朝头夯了一个闷棍,还有心里被猛猛的扎了一针……

按道理说,一个企业盈与亏就像沙场上决战雌雄一样,胜负乃兵家常事.张新谦曾一度以此自我安慰,也暗自下定决心,重整旗鼓,再赴商场.然而,现实不能以他个人意志作出改变.

尔后,大约在上个世纪末,企业改制,银行信贷收缩,职工“风险金”风波一齐袭来,张新谦离开了嘉德集团,失去了以往的风光.霎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说三道四”.让人觉着最扎耳眼的一句话就是,啧啧,露多大脸儿现多大眼哩!

透视之三:

本世纪初,张新谦漂洋过海飞到了东南亚的卡塔尔国首府多哈市,那是一个拥有11000平方公里,近400万人口的岛国.他那“牛蒡大王”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异国他乡的多哈时,就受到了“KG”政府首脑的亲切接见.在地球上,对世界各个岛国而言,蔬菜食品都相对奇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么发展蔬菜种植基地,要么进口蔬菜成品.张新谦带着这种奢望,就是想着把苍山蔬菜,尤其是把牛蒡传入那个岛国,然而,多哈与日本相比虽然都是岛国,可它的土壤和人文环境却有着很大差异.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张新谦凭着以往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实干精神,在多哈经营豆制品及蔬菜生意是可以赚钱的.但是,他心里装的全是牛蒡,梦里也是牛蒡,在多哈发展牛蒡的奢望不能满足咋行呢?两年后,张新谦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接着他引进外资组建了“多哈牛蒡食品有限公司”.

如今,在世人的眼里,坐落在沂武河畔的山东兰陵多哈牛蒡食品有限公司,虽然没有像当年的“嘉德”那么气派,但是,多哈牛蒡食品凭着自己的品牌实力,再度把牛蒡系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已经显现出了它的蓬勃生机.不久前,张新谦在中国农业大学梅汝鸿教授的指导下,又开展了“高科技”牛蒡品种培育试验.他说,我做牛蒡不仅仅是为着挣钱,要把它做“科技牛蒡”、“品牌牛蒡”、“文化牛蒡”!让“中国牛蒡之乡”名副其实.听了这话,就觉得老张不是在经营一个小企业,而是在为一个事业而献身.

一个人一辈子只有职业的话,就好比一棵小草,属于它的只是咫尺瘠土.如果这个人既有职业又有事业,就好比一颗参天大树,那千丈的沃野任它生根.很显然,张新谦应该属于后者,他离开嘉德集团,组织上还重新给他安排了工作,又揣起了“铁饭碗”.不需要上班了,拿着工资就可以安度晚年.张新谦说,那是对多数人而言,我若是那样的话,就得活活的闲出病来.他还认为,从五十几岁到七十几岁,这20年同样是一个人的事业阶段,有好多梦想也可以在这个期间里努力成为现实.

事实上,当人们走进了“中国牛蒡之乡”时,就会强烈地产生一种认知:张新谦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牛蒡情结已经演绎了一个新时代“神农”故事.

责任编辑/廖全国

谦的牛蒡情结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谦的牛蒡情结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谦的牛蒡情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