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从腊月八民谣谈武山祈福文化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民谣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从腊月八民谣谈武山祈福文化

张建龙

(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甘肃武山741300)

[摘 要]武山腊八节的民间歌谣,形象地反映了民众对腊八节的参与和重视,也蕴藏着大量的祈福深意.诸如“惜福感恩”“担水进财”“五谷丰登”“除旧迎新”等.

[关键词]武山民谣;腊八祭;腊八粥;抢银水

一、武山民谣与“腊八祭”

“腊月八,腊月八,米饭熬(武山方言读gǎn,即水、汤等液态物体烧开时翻滚的一种状态)得咵嗒嗒(拟声词,武山方言读轻声kuatata),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把娃打得吱哇哇……”这是一首武山广泛流传、极具代表性的关于腊八节的民间歌谣.歌谣形象地反映了民众对腊八节的参与和重视,“没猪的把娃打得吱哇哇”则体现了长久以来下层民众生活的窘迫和辛酸.

腊八节起源很早,源于古代腊日祭祀.腊日,是远古先民们在年终岁末祭祀百神和祖先神灵盛大庆典的日子.在远古时代,劳碌了一年的先民,经历了秋收冬藏之后,利用年终岁末的农闲期,为庆丰收也为犒劳自己,选择一年之中最后一个月的几天,宰杀牲畜,用以祭祀各种神灵和祖先,报答收获的恩赐,腊日的这种仪式称之“腊祭”.武山长期流传的腊八民谣正是对这一祭祀仪式的形象诠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腊,冬至后第三个戌腊祭百神.”古代岁终祭先祖于庙叫“腊”,祭百神于郊称“蜡”.秦汉时将二者合称“腊”,并称一年最后一月为腊月,举行“腊祭”之日称“腊日”.汉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固定为阴历十二月初八日.此后,历代相沿至今,武山乡民更是直接明了地称之为“腊月八”.

由此可见,腊八节源于远古祭祀,由最初的腊日祭祀演化而来.因后固定在腊月初八,故“腊祭”也叫“腊八祭”,后演变为节日,成为今日的腊八节.腊月八处于年终岁末,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节点.所谓“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足见此时的寒冷程度.同时,作为“年”的开始,向盼年的人们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息.民谣唱曰:“小孩小孩你别吵,过了腊八就吃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这是辛劳一年之后人们准备享受生活,休养生息,调节身心(过年,即春节)开始的一个典礼,是准备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仪式,折射了民众祈求五谷丰登、饮食充足的朴素愿望,寄托了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武山腊八节民俗及其祈福寓意

古时,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即驱鬼治疾.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驱鬼避疫仪式),实则是史前时代的医疗水平低下的一种体现.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天多已沉寂于历史的云烟.而盛行于武山大地的许多腊八民俗,如“熬着的腊八粥”,虽经岁月流逝,王朝更迭,依然历久弥新,且蕴藏着大量的祈福深意.

其一是熬腊八粥,寓意“惜福感恩”.它是腊八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也最能体现“腊祭”感恩、酬谢主题.节日当天,村民用小米或大米辅之土豆、南瓜等蔬菜熬制成腊八粥,供人食用之余,还会给庭院果木树上涂抹一点,寓意来年五谷丰登、瓜果累累.除此之外,在许多农家,腊月八的这锅米饭,其锅底剩余锅巴一定要特别留着,冷冻或风干后,置于墙角保存好,留待大年初一迎喜神之际给家中大耕畜(牛、马、骡子)喂、食.常年在土里刨食的农民,粒米必珍,轻易不会浪费糟蹋一粒粮食,将精细之粮特别是旧时代北方十分稀有的大米喂给牲口,足见农人对耕畜的重视和爱护.究其根源,耕畜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地位特别重要,农家视耕畜几乎若家庭成员一般,对一年来陪着主人下苦的牛马骡驴天然地怀有极深的感情,享受幸福时也不能忘记其恩德,折射着村民有恩必报的感恩意识和朴素情感.

其二是“抢银水”,又称“抢头水”,寓意“担水进财”.这种习俗主要盛行于乡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在过去挑水吃的年代,全村共用一眼泉水,谁挑水去得早谁就有更充足干净的水.水在传统观念中是财源的象征,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水与勤劳、财福联系起来,在腊月八这天清晨早早起来去挑回一担清滟滟的水,寓意挑回财福,图个吉利.同时,这种满怀虔诚的、仪式感浓重的行为,其实也是老百姓要求自己及其家人要以勤奋求富求福的自我教化与自我激励.勤能生财,勤能守福,“抢头水”的习俗在家乡端午节、正月初一也存在.正所谓“腊月初八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担金银水,一年兴旺不受穷”.近年来,尽管生活条件改善,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庭院厨房,但许多乡村“抢头水”的习俗依然浓厚.

其三是“冻冰预测年成”,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在腊月八的前夜,村民会盛一盆水于夜间放置在庭院敬奉天爷的地方(也是土地爷宝座所在,马力、鸳鸯等地的乡亲将该位置称之为“中国”,是逢年过节时给土地爷上香敬茶的地方).历经一夜腊月风,一盆水会冻得结结实实,第二天清早起来,主人通过敲打盆中之冰,从冰块的气泡、硬度、裂纹等方面,结合往年经验预测、判断来年庄稼的“年成”(即庄稼的丰收与欠收程度,以及哪一类庄稼会丰收,哪一类会欠收).看来貌似荒唐好笑,但其中也不无道理.一方面,这是长期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水的结冰状态肯定与冬季的寒冷程度有关系,而冬季的寒冷程度对来年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其四是请扫帚星君(即扎笤帚、扫帚,或是专门去买),准备春节大扫除,寓意“除旧迎新”.是一样令人既爱又不喜的物件,乡民给它赋予了某种人的秉性,认为这物件上附带着某种吉祥或不吉利的神明,它既可以往家门里扫来财福,也可能把家里财福扫出门外.如有关俗言俚语中有个骂人词儿“扫把星”和大年初一忌讳扫院子,即使万不得已非扫不可时只能从门往院子里的方向扫,而不能朝大门的方向往外扫,以及平日里家中来客客人尚未离开之时不能扫等禁忌,都是出于有关笤帚的这种特殊观念.因此,比较迷信的人们若有加工了笤帚的亲戚朋友向其赠送了笤帚的时候,决不能白拿,一定要象征性地给一两毛钱,寓意此乃尊贵之灵物,是花钱请来的,而非自找上门的下贱之“臊器”.另外,扎笤帚也要专门看好日子.腊月八自然是百邪不侵、大吉大利的好日子,这天专门扎几把笤帚、扫把或买上几把以供来年使用,特别是放到祭灶节之后“扫房”时用(注:武山人“官扫”之时一定得用全新的笤帚、扫把),寄寓用其扫尘扫陈扫去家中的晦气,扫金扫银扫来富贵福财.

三、武山腊八节习俗思考

我国是一个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无忧、吃饱肚子就是平民百姓最大最基本的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祈福”是个永恒的主题.何为“福”?“福”,左边偏旁是一个“衣仆”,右边从上而下为:一横,一口,又一个“田”字.对于农人来说,有衣服穿,有饭吃,有田种,这就是福.好多传统节日中都隐含着祈福的寄寓,往往都与“食之福”有所瓜葛,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当然腊八节也不例外.

腊八粥起源于古代祭祀食俗,系冬至粥的演变.“古人冬至以糜粥祭神”,又“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冬至日与腊八节接近,冬至粥转为腊八粥也在情理之中.民间认为,冬季喝粥保健养胃,冬日活动少,体力耗费也少,人们为了节约粮食,喝粥度日,实为古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时代的无奈之举.今日的腊月八,祭祀的色彩已经渐渐褪色,而祝福的氛围愈加浓厚.每逢腊月八,乡亲们总会相互调侃:“腊月八的‘迷糊汤’喝了,咱现在就啥都不在乎了哦,该吃就吃,该花就花,好好准备过年,好好享一哈福,来年再苦……”于是,老百姓适度放下肩膀和心头的负担,把一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资财消费消费,让一年来辛苦操劳的身心获得适度的放松修养,其实,这也是乡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种社会调节和生命调适的周期性过程.

在武山,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腊八粥的说法:腊月八,米饭熬(gǎn,家乡方言读音,意思是水、汤烧的滚开的那种状态)得咵嗒嗒(拟声词,家乡方言读轻声kuatata),没米饭,打老汉,老汉急得搅脚儿转(家乡方言意思“脚底下失去方寸乱动作”),打发老阿婆饊饊饭(饊s&agre;n,动词,即搅动、做;饊饭,一种一般由玉米等杂粮面做成的粥状特色饮食”)”.别人吃肉喝八宝粥,我们喝一碗粘糊状的米粥,甚至“馓饭”“搅团”等可替代节日饮食,喝的是一种心态,也是淳朴善良的家乡民众的享受生活、善待自己的生活感悟.

[参考文献]

1许明堂.春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赵炳祥.中国民居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陈廷湘.中国古代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民谣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民谣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