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育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核心素养时代历史教育之于学生灵魂培育的价值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历史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时代历史教育之于学生灵魂培育的价值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的核心学科,在素养教育时代这种价值愈加凸显.历史教育关乎国民性格养成,其有关中国内生文化、外来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内容是进行国民性格培养的着力点.另外,价值判断及历史评价也会影响国民性格,历史教师需在评判历史人物及事件时谨慎处理,以期对学生的国民性格生长产生正向诱导.历史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担当感和责任心,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与道德操守.因此,历史教师应合理利用相关教育内容和评价,担负好学生“良知”塑造者的责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国民性格;价值判断;担当与责任

作者简介:宋晓亮,山东省高密市第二中学教师.(山东 高密 26150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003-03

中学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的核心学科,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增加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功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对历史教育涉及培养的相关素养十分重视,其在关于“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的解释时共定了三条,其中一条就是“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1]

相关历史教育研究者指出,“历史学科向来便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这个价值观培养将突出选择与‘核心素养’相关度高的价值观取向.”[2]可见,历史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相关素养及意识的培育起重要作用.

一、历史教育与国民性格养成

何为国民性格?“同一民族或文化的个人表现出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被称为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格”国民性格深受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熏陶,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意识和国民素养.国民性格养成又会受到历史教育、历史认识的影响,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过历史教育与历史认知的改变作为促成国民性格转换的重要推手.

真实的历史不乏冷峻与严酷,然而中小学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儿童该传递什么信息、理念和价值取向呢?我们不妨结合核心素养来看待这个问题.“核心素养决不能面面俱到,实缺‘核心’要义”[3]核心素养有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认同的要求.因此,在历史信息的传递上须加以筛选,找出那些影响国民性格培养的关键维度,配合相关历史素材对学生精神层面有关素养进行砥砺培育.

1. 历史教育利用中国内生文化培养国民性格.鲁迅先生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文化与辉煌历史是宝贵的民族财富.中国历史之所以绵延恢宏屡受挫折却经久不衰,亦与中华文明的优秀特质密切关联.而怎样鉴别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是关键.传统文化中部分内容因时代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其于现在必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具体怎样取舍?当以“核心素养”为重要鉴定标准,去粗取精后在可继承内容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与发展.“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的内容跟传统文化就有很多共通之处,如“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这些要求可以作为选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加以传授弘扬的参考准绳.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对国人性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中学历史教育在其中国古代史中的文化史部分,直接选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脉与精干部分加以讲述,其内容选取、讲述视角、价值引导等会对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人格熏陶、情感价值、道德趋向等产生影响.此外,政治史、对外关系史、经济及生活史、战争及人物评析等涉及中国内生文明内容的解读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总之,中学历史教育能够通过其选取的中华传统内生文化的内容及具有民族性的解读方式对学生群体性格产生更加中国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性格.未来需关注历史教育对国民性格影响的研究,实际上近代以来国际上趋向将历史教育作为特定意识形态熏陶的延伸器,作为塑造国民性格的工具.如二战前德国对历史的解读往往充满军国主义,进而塑造具有军国主义态度的国民性格;二战后德国对历史教育内容作更加负责与人性的解读,塑造出崭新人格的国民.两者教育影响相较,泾渭分明,历史教育的国民性格塑造作用不可小觑.

2. 历史教育中外来文化影响国民性格.近始,外来文化的元素也进入到民国以来的历史教育中,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文化认同,以及以为人处事方式、思维习惯等为表现的国民性格,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个不能回避的议题.历史教育涵盖大量世界历史、域外文化,以及近现代国史中的中外文明碰撞交融问题,对这些内容的阐释、评价成为历史教育影响学生国民性格生成的重要途径.历史教育该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域外文化?如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西方价值观、宗教文明等.历史教育又该如何对待近现代史中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融合问题?如工业文明的入侵对中国的双重作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等.

中学历史教育应客观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通过选取适当的内容和合理解释,让学生养成合理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从而汲取中西两方面优秀文化,培育既能立足中国又有国际视野的优良民族性格.“核心素养”的一些标准或应成为选取历史教育素材中关于外来文化的有关内容及评价对象的参考尺度.其“社会参与-责任担当”要求“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这要求我们以积极的姿态选取历史教学里中外交流的内容,用以培养学生全球史视角及国际视野.

3. 价值判断及历史评价影响国民性格.“(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意识形态混乱对俄罗斯民众的精神道德面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道德沦落、社会稳定丧失等被视为改革最大的损失,也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一度明显提升,学龄人口斗殴、吸毒、卖淫现象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在寻找凝聚整个社会的‘国家思想’,发现‘除爱国主义外,没有也不可能存在其他具有凝聚力的思想’”[4]这是价值判断变化影响社会状况的现实例子,出现诸多不良社会现象,从而让俄罗斯人重新反思自己,他们通过重塑价值判断来锻造适宜的国民性格.所以,必须要以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国民教育,避免公民培育过程中的价值判断紊乱,这需要有一个主导性的科学价值观.而历史在其持续对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方面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与良性国民性格的灵魂学科.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必须担负责任,合理选取评价内容和评价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锻造成长中的公民养成适宜的国民性格.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教育中饱含与中华历史文化、国外文化、中外交流碰撞、价值观判断、事物评价等显著影响国民性格的内容,因此需要历史教育界更加谨慎与积极,注重利用自身条件,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所需进行国民性格培育.

二、历史教育与担当及责任心

“责任担当”是核心素养着重强调的,也是进行“社会参与”的基础,其主要涉及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国际关系等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关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素养的有效实现.

1. 历史教育与担当感培养.我们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更应明确时下的历史担当.如果没有具有担当感的青少年,我们将永远大而不强.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有担当感,我们的民族便前途无量.中学历史教育是承担此任颇为合适的学科,在回味与探索中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先贤的敬仰,勇敢承担起接续历史、明鉴未来的托付.通过历史上那些忠于民族、敢于为国担当的伟大人物的事迹展示,让学生明晰自身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成为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有恒心、有毅力、有担当的民族栋梁.通过历史教育,尤其是选取近现代历史人物或群体先进典型为描述对象,对学生进行担当感培养.用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担当不仅意味着辛勤与付出,有时甚至需要无畏与牺牲.进而明确青少年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的角色,时刻关注民族博兴,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认同并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公民义务.担当也意味着从身边和家庭做起的一种态度,尊敬父母、和睦兄弟、团结邻里、劝善朋友、主持公义等.通过历史教育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期许,为祖国建设提供充足的合格储备人才;世界史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懂得自身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所负有的责任与担当.

2. 历史教育助生责任心.担当的执行状况取决于责任心,责任心是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需要依赖的一种可贵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责任感如何,直接关系他们能否肩负起民族赋予的重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学历史教育有充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如讲中国古代文化时,责任感就是传统文化重点弘扬的.此外,文天祥、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在初中历史课中也可作为培养民族大义、家国责任感的素材.

三、历史教育与道德培养

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稳定剂,素养教育时代依然强调公民知荣辱,明是非,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历史教育通过正反两面的史实及评价,提高学生的有关素养.

1. 明理知是非.读史使人明智,能够明事理,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与问题,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不受表象和流言迷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明兴替.”历史教育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素养层面来看,中学历史教育的明鉴价值可让学生一生受用.因此,历史教学应针对相关教学内容,结合能契合明理是非教育的典型人物及事件,进行正反两面具有对比性的点评,提高学生的相关素养.这样做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实现“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培养目标.

2. 羞耻与情操.社会的道德底线是由羞耻心维系的,而在大是大非、道义与卑鄙面前遵从良知选择的情感底线来自个人操守.历史学习中,有些人流芳千古,有些人遗臭万年,这是让学生知荣辱懂羞耻的最好素材.在私利与公义面前,那些选择自私自利而贻害大义的人被钉上了历史耻辱柱,如秦桧、洪承畴、汪精卫;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和民族大义而牺牲的人,如邓世昌、谭嗣同、张自忠等则万世敬仰.真实的历史胜于空洞的说教,历史教育以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的评判者身份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如能正确使用必将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义操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反之,如果不能合理评判也会对学生的道德感形成和情操坚守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历史教育在研究与实践中必须重视其与道德感的交换影响,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导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引领.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道德操守,让他们有责任担当,明是非知操守,从而达到“良知”塑造,精神良化的目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肩负好这些责任,作为学生“灵魂”教育的承担者,不可过于随性,以免偏颇.

参考文献:

[1] 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9-14(9).

[2] 宋晓亮.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育的“准衡器”[J].新课程研究(上),2016,(10):87-88.

[3] 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7-1-4(9).

[4] 姜晓燕.俄罗斯教师德育能力如何形成[J].人民教育,2016,(23):25.

责任编辑 黄 晶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历史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历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教育杂志投稿

2、师德教育论文

3、教育杂志社

4、如何写历史论文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