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安全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问题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问题

摘 要农业生态安全正从不同空间、时间和层次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促进生态健康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贺州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及特点,找出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对策,探索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贺州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制约贺州农业生态安全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4-08-04

1 贺州农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包括自然资源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目前,贺州农业生态安全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1.1自然资源情况

从表l可以看到,空气优良率、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高位,且成稳中有增态势;光照时长、无霜期、平均气温及降水量等农业生态资源均保持在良好状态,积温高、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台风影响小等优越气候突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要水源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保持良好状态.从表3可以看出,中高等级耕地占73.43%,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或者不明显)障碍因素.总体来说,贺州生态容量持续增大、承载力不断增强.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贺州财政共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8.7亿元.其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47条、水库除险加固206座等1046个水利项目,目前,全市5个县(区)均已建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25亿,农机生产总值达到13.25亿元;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190.3万千瓦.

从表4可以看出,贺州共有水库249座,库容达13.9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儿6.39万亩;农机保有量6.58万台,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达48%(达到中级水平),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1%,农业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全市农业生产需求.

1.3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贺州主打生态有机、健康养生农业,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着力打造具有强拉动能力的主导产业群和龙头企业群,带动形成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构筑起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格局.

1.3.1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以“生态有机,健康养生”为核心的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先后获得“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贡柑之乡、中国马蹄之乡”等荣誉称号,成为著名的粤港澳“菜篮子、果篮子”

1.3.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贺州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1630家(其中国家示范社9家,自治区示范社46家),家庭农场160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1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得到巨大提升.

1.3.3农业生态潜力不断释放

贺州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林)业+”模式,加快释放生态农业的潜力.目前,已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54个,涵盖粮食、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建成富川神仙湖、黄姚花海,昭平南山茶海等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25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四星级及以上农家乐6家、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等,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福利镇通过了“国际慢城”认证,成为我国第四个“国际慢城”.截止2016年10月,全市乡村生态旅游接待总人数近600万人次、收入超过35亿元,生态农业的潜力不断释放,成为贺州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3.4农产品质量安全隋况

贺州所辖的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昭平县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证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现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地级市,出口备案基地达到21个,面积18.3万亩.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系统,实现了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99.9%以上,脐橙、马蹄、荷兰豆、茶叶、菜心等农产品畅销日本、欧美等质量安全要求最严格国家.

贺州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45个,其中,“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9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7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95.1万亩;创建生态有机水果示范园15个,生态有机认证面积达1.5万亩;供港蔬菜备案基地达5.4万多亩,建成了广西首个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备案基地、广西最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

2 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1有利因素

2.1.1生态基础好

贺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热充足、雨量丰沛.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2.87%,是国家森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唯一实现“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世界长寿市”,是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拥有“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一黄姚古镇、“华南地区最大天然氧吧”一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乡西溪温泉等优秀旅游养生胜地,被誉为“粤港澳后花园”.2013年,贺州被权威机构评为全国16个空气质量最佳城市之一;2015年,是广西唯一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

2.1.2政策利好

党的十八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位一体”来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空前高度来要求和布局.国务院、农业部先后颁发了《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自治区制定了《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制度工作方案》,贺州印发了《贺州市加快发展生态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贺州市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1.3 “生态立市”战略深入实施

贺州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精心培育旅游、休闲、养生和养老四个生态健康新业态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生态贺州·长寿胜地”城市品牌,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阔.

2.1.4生态产品市场广阔

近年来,贺州与区内外的农业交流频繁、合作广泛,先后与广东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达成“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共建协议;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与香港渔农署合作启动了供港蔬菜“直通车”项目.随着“向东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贺州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释放,贺州发展生态农业拥有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2.2不利因素

2.2.1土地资源等短缺

贺州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受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和自然损毁等因素影响,耕地资源不足日益突出;而且,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疏以管理,撂荒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撂荒的矛盾亟待解决.

2.2.2自然灾害的频发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给贺州农业带来良好的生态资源,但也形成了对农业生产不利的灾害条件.对贺州生态农业安全威胁较大的气候灾害主要有洪、旱、台风和“倒春寒”等.

2.2.3“三废”加剧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三废”污染由城郊向农村、局部向整体蔓延;而农村环保治理技术与“三废”排放加剧不相适应,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2013年,贺江发生“镉、铊”重金属污染事件;近年来,龟石水库、合面狮水库等重要水源、流域因水体富营养出现水华现象时有发生.

2.2.4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方式间歇陛、时间随机性、机理复杂性、污染负荷空间差异性、排放途径及排放量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危害,农业生态效益降低.目前,贺州农业面源污染尚处于可控范围内,但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全市农业生态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一是化肥使用过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和破坏团粒结构,产品质量和产量受到较大影响.目前,贺州市亩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约为24.02 kg,较全国亩均21.9kg高出2.12 kg.通过图1可以看出,贺州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

二是农药使用不合理.随着农业结构持续调整和新品种不断引进,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对农药的需求量随之增大.贺州农药安全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频现,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低毒农药超量使用、除草剂使用不当、无视农药安全间隔期等现象时有发生,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如表6),严重威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生态质量,影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农膜处理滞后.残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破坏土壤结构,增加病虫害发生几率,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近年来,贺州农业生产使用农膜量不断增大(如图2),但目前尚未建立农膜回收机制,加之对农膜的危害认识不足,废弃农膜基本得不到有效处理.

3 构建贺州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对策

根据贺州农业生态安全现状及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3.1维护良好自然生态资源,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生态是贺州最好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必须利用好这一财富、优势和品牌,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推进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引领新常态,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一是加强宣传.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依靠群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生态意识;宣传“农业生态”蕴涵的价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农业生态安全的建设.二是加强培训.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关键是掌握技术,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专业的培训,让群众掌握先进的生态技术,产出更多生态安全的产品,提高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实实在在受益.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的重点是保护、培育与开发自然生态资源.结合“美丽贺州·幸福乡村”建设,建立生态资源评价机制,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机制;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如造林绿化、环境净化、节能减排等,全力打造宜居贺州.

3.2加大农业生态安全投入,助推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群众长期受益的公益事业,贺州作为农业大市,要将农业生态安全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农业等发展规划中来,加大农业生态安全建设的财政投入.二是建立多方投入的利益机制.农业生态建设必须要建立激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联动利益机制,以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建立农业生态安全建设专项奖励基金,对经营主体进行各类农业开发活动,根据其产生的生态效益给予引导性奖励,尤其是对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开发要坚决鼓励,并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3.3建立农业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严格监控生态环境

一是建立农业生态资源动态监控系统.对空气、森林、土地、水源等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实施动态监控,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域要建立固定观测点,长期跟踪生态安全变动情况;对各类生态资源确立临界预警点,稳定良性循环最低点,定期分析,提出预警.二是建立农业联合执法系统.加强农业、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建立农资案件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联合执法、案件协办、定期会商等工作机制以及案件通报、协查、督办和大案要案联合查处等制度,促进治理工作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遵守国家“生态、森林、土地、矿产”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制定具有贺州自身特点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使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建立在制度保障之上,尤其是对销售高毒农药、破坏生态等行为实施高压整治.

3.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态农业生产安全

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开展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保障灌溉用水.重点推进小农水利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多措并举节水.二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探索开展大型农机融资租赁,提高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5加快农业生态技术开发与运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有利于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矛盾,是解决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该技术主要运用于粮食作物的生产上,要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将该技术运用到设施农业、蔬菜、茶叶、果树等经济园艺作物,扩大推广面积和作物种类.二是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的推广.统防统治技术是保障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三提升”,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三安全”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药污染的重要手段.加大培育、扶持发展规范化专业防治组织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统防统治服务;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科学安全用药.三是加快生物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业“三废”、面源污染等对水、土壤的影响时间长、处理难,生物技术对重金属吸附和农药、农膜的分解等有着显著作用.引进和推广微生物解除污染毒害技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引进和推广植物修复技术,充分利用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附富集功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进和推广生物酶降解技术,加快废弃塑料和农膜等“白色污染”及残留农药的分解.

3.6加快生态农业安全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养生、健康、有机”为特色,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休闲观光体验区等基地,推动生态经济深度发展.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加快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化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探索发展多种股份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构建产业园区化发展模式.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整合涉农资金投向示范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建设.三是构建贺州农业品牌体系.引导企业、农业产业组织发展品牌农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以获得“世界长寿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批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区,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和“长寿”农产品品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产业化组织联合打造公用品牌.四是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农业体系.立足地方特色,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优质蔬菜、水果、茶叶、马蹄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营销,加快培育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产业配套的龙头企业群体;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农业,挖掘农业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体验功能等生态健康养生农业产业,加快休闲旅游农业转型升级.五是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桂东农商汇、信立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批特色农产品大中型加工企业,推进“1+5”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采摘后预处理率达9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

3.7创新农业生态安全建设人才机制,强化智力支撑

在全面实施《贺州市关于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更具吸引力、更具包容性、更具开放性的人才工作政策,重点围绕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尤其是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构建“育、引、用、留、评”人才体系.以面向珠三角为重点,探索建立“互联网+”引才联络站、产业人才智库和高端引才活动“三位一体”的综合引才模式,以人才创新创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面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抓好人才优惠政策落实,使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打造一支行政管理经验丰富、经营管理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技能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农业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生态安全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安全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安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安全生产论文

2、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3、安全教育论文800字

4、化工安全和环保论文

5、食品安全论文2000字

6、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