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开启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师王瑶先生致《社会科学战线》田敬宝先生六封信札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社会科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开启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师王瑶先生致《社会科学战线》田敬宝先生六封信札

在现代文学研究大师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中取得开拓性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学科奠基者之一”,“现代文学学术界一致公认他是‘一代宗师’”.①他曾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三篇作品,分别是在1979年第1期上发表的《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英译本〈鲁迅诗选〉前言》,1982年第4期上发表的《从现代文学的发展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和与钱理群先生合作发表在1987年第2期上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三篇文章.在当时责任编辑田敬宝先生保存的信件中,清晰记述了这些文章发表背后的故事.

此前,《社会科学战线》从创刊伊始就开辟“鲁迅研究”的专栏,比如1978年5月创刊号上即刊发了陈鸣树先生《论鲁迅小说的典型化》、戈宝权先生《青木正儿论鲁迅》、周振甫先生《论谈〈自题小像〉的问题》三篇鲁迅研究文章,这是“”结束后,第一次有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辟鲁迅研究专栏.王瑶先生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上的《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英译本〈鲁迅诗选〉前言》一文,是王瑶先生为W.J.F.詹纳尔所译的《鲁迅诗选》(北京外文出版社,1982)所作的前言,完成于1977年8月30日,后由著名翻译家戴乃迭先生译为英文.这部英译本《鲁迅诗选》是出自“地地道道的洋人”②之手,收鲁迅旧体诗达39首.“王瑶鲁迅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古文学史的文化底蕴,所以能对鲁迅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有着深透的研究,道出其中的真谛.同时他又具有广阔的外国文学视野,能够全面、系统地从世界文学境域俯瞰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联系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提出开拓性、指导性的意见.他知识广博,眼界宽广,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甚至不知晓之处,出其不意地发现解决难题的路径,做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旁证和解释.”张梦阳:《论王瑶鲁迅研究论著的文化底蕴——纪念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第3期.在这篇前言中,王瑶先生正是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和鲁迅研究卓识,对鲁迅诗歌尤其是旧体诗作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王瑶先生写作此文的前一年,《开封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年第5期发表朱学宽、黄俊安的《爱的华章憎的丰碑——读鲁迅的三首小诗》一文,两者对读,不难发现王瑶先生对鲁迅旧诗的评价不仅超越了当时时代话语之影响,其很多论断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刊发《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英译本〈鲁迅诗选〉前言》一文后,王瑶先生和《社会科学战线》联系密切.1980年6月13日,王瑶先生有一函致《社会科学战线》编辑田敬宝先生,内容如下:

敬宝同志:

承赠《战线》二期一册及惠书,皆早已收到,谢谢.关于明年鲁迅百年纪念事,《文学研究动态》第十一期已出版,并附有各地作者所报论文或著作目录,此类文章皆正在撰写中,此间拟于十月再召集会议,督促一下.所约之作者对象皆为各地中年骨干力量,故除老专家外,罗致颇广泛.他们工作进展情况亦与北京有联系.您们若欲向某作者约稿,我可以代为致意,但文稿皆尚未寄出,故内容质量,只能就作者以往文章之水平粗略估量.俟看到稿件后,若有适用者当请其寄赠贵刊.至于我个人,当努力写一点,惟不敢事先承担任务,若写出,自当送请审阅,请多原宥,耑此即颂

时绥

王瑶

六月十三日

信件未署年份,据信中“明年鲁迅百年纪念”语,当为1980年.考察信的内容,可知,这段时间内,田先生向王瑶先生赠阅刊物,继续向王瑶先生约稿并请其就鲁迅诞辰百年为《社会科学战线》组织稿件.这种围绕着学术领军人物来追踪学术热点问题的组稿方式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形成了良好的传统.1981年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从1979年初开始筹备,王瑶先生几乎是从始至终参与其中,并于1979年底当选为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的副会长.先生信中所说即为筹备鲁迅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事.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由邓颖超任主任委员,周扬、周建人等人任副主任委员,最终,在1981年9月17日至25日召开,王瑶先生做了《鲁迅〈故事新编〉散论》的学术报告,这是他于这一年的“七八月间,冒着高温酷暑”赶写出来的.任文:《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当然,这次大会备受瞩目的重要原因是在9月25日的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张梦阳:《鲁迅诞辰一百年纪念活动回望》,《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4期.这一年,王瑶先生发表了不止一篇鲁迅研究的纪念文章,然而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关于《故事新编》的这一篇,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了《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以其开拓性的观点,“奠定了新时期乃至当下对于《故事新编》的研究前提和思考基点”.钟加广:《痛苦的折射和丰富的可能性——〈故事新编〉新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显然,田敬宝先生向王瑶先生约稿也是为了组织相关纪念专栏,不过王瑶先生已声明“不敢事先承担任务”,想是约稿太多故也.《社会科学战线》于1981年第3期刊出了相当有分量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专栏,此前的约稿对象包括唐弢、李何林等先生,最后发表的是周建人先生《鲁迅没有走通科学救国的路》、李希凡先生《“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看〈阿Q正传〉的创作》、蒋锡金先生《鲁迅与东北作家》、刘柏青先生《鲁迅与日本文学》等具有开拓性的文章.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4期

第二封信件是王瑶先生向田敬宝先生推荐稿件,内容如下:

敬宝同志:

您好!承嘱撰写之文,七月底定可寄奉,乞释念.兹寄上《意境探索》一文,请审阅.作者为钱鸿瑛同志,北大五四年毕业生,今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古典室工作,她请我看稿并提意见,读后觉得写得不错,颇有新意,似可以公开发表.但我对此类题目内容并不熟悉,只在《文学评论》上见过类似题目,但与此文论点并不相同.故敢贸然投寄,请贵刊斟酌,是否可供刊用.如不适用,请即费神退寄我处,当设法另作处置.劳神之处,不胜感谢.

即此顺颂

时绥

如决定刊用而在内容上有所斟酌,可与她直接联系.她的通信处是“上海中山北一路310弄3号402室”.

王瑶

六月廿三日

钱鸿瑛先生是王瑶先生的老学生,信中说是北大五四年毕业生,实则先生记忆有误,钱鸿瑛先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以词学研究闻名.所推荐的钱鸿瑛先生文章为《意境探索》,关于这一问题,蓝华增先生《说意境》(《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袁行霈先生《论意境》(《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周来祥先生《是古典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从意境谈起》(《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吴调公先生《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等文章已经将意境问题推进到了相当程度.王瑶先生所说的《文学评论》文章即应为袁行霈先生《论意境》一文.或许正是由于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的缘故,《社会科学战线》最终并未采用钱先生此文,但从此信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王瑶先生对学生的提携之情,也可以看到一位关心刊物发展的学术大家对刊物的关怀之意.

第三封信是关于王瑶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即《从现代文学的发展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1982年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当年5月下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在海南举办,闻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举行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这篇文章正是王瑶先生在会上的发言稿.会后王瑶先生将其整理成文,应邀交《社会科学战线》发表,此文即前信所说“七月底定可寄奉”的文章,也由此可知,这两封信件的时间均为1982年.信件说明了成文经过,全信如下:

敬宝同志:

我因参加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之现代文学学习班开学式,于七月廿日由京抵大连,行前未能将文章写竣,至大连后始抽暇完成,今日已由此地挂号付邮,谅与此信可同时受(按:受应为先生笔误)到,迁延数日,给您们工作带来困难,至以为歉,乞谅.此文未留底稿,如不适用,务请掷还为感.文章分五部分,故略长,约二万二三千字,当不致有大问题.相片一帧,遵嘱寄奉,用毕亦请掷还.钱鸿瑛同志文章,不知审阅结果为何?念念

耑此即颂

时绥

王瑶

八月五日

原约定7月底寄到的文章,因王瑶先生参加在大连举办的现代文学学习班授课活动,迁延至8月5日寄出,对此,王瑶先生深以为谦,君子之风,从中可见.文章最后基本未加删节,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刊出.信中谈及相片刊发于该期杂志封三“本期部分作者近影”中,王先生手持烟斗,坐于藤椅上炯炯而视.边抽烟斗边侃侃而谈的王瑶形象,成为很多学者记忆中的经典,而这帧相片便捕捉住了王瑶先生此际的神采.

后该相片未能及时返还,王瑶先生又特意来信相询.这第四封信件如下:

敬宝同志:

您好!

八二年贵刊第四期曾发表拙作关于《讲话》纪念文字一篇,并于封三上登有作者生活照片一幅.这张照片由于是一位外国友人所摄,只此一张,并无底片,又有纪念意义,故我想长期保存,贵刊用毕后迄未寄还,尚乞劳神检出寄还为感.有劳清神,不胜感谢.

即此顺颂

新年好

王瑶

十二月廿八日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王瑶先生发表的这篇文章,在《讲话》研究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1942年《讲话》发表之后,文艺界和学界对《讲话》的学习与研究本身即可构成一条重要的文学史及文学思想发展线索.较早的如华岗在《文史哲》1952年第5期上发表的《贯彻文艺方针的根本关键——在青岛市文艺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此后,在1962年《讲话》发表20年也有相当规模的讨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讨论,如1962年钟文在《文学评论》1962年第4期发表的《我国报刊上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的概况》、严家炎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第3期发表的《改造文学队伍、改造文学艺术的历史学纲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兼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形成问题》等.1972年《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是学术研究的特殊时期.真正从学科史、学术史发展角度来理解和阐释《讲话》,是在1982年《讲话》发表40周年之际.这一年,全国各大报刊几乎均组织刊发了《讲话》纪念文章.比如丁玲、方纪等人均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回忆文章,回忆《讲话》的前前后后.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方纪:《新的起点——回顾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在大多数文章还在讨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林志浩:《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重新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革命化和民族化、大众化”王景山:《沿着革命化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等问题的时候,王瑶先生从现代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讲话》的价值予以定位、加以阐述,他超越具体问题、深入历史维度、揭示历史意义、开启现代研究的学术眼光与气魄,无疑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第五封、第六封信件如下:

敬宝同志:

您好!兹奉上《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一文,请贵刊审阅,如不适用,请即掷还,此文乃为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现代文学》一条所写,由钱理群同志(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执笔,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由我定稿.现在该书已最后定稿,即交出版社预计明年六月出书.因我忝列《中国文学》卷副主编及《现代文学》分支主编,故编委决定由我与钱理群同志共同署名.由于现代文学分支即有数百条,共30万字,故第一条“现代文学”条写得十分概括,今冠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之题,拟请贵刊先予发表,未知可否?请酌.

耑此即颂

时绥

王瑶

六月二日

敬宝同志:

来示奉悉.承告拙稿将编入下期,谢谢.我对此无异议.照目前情况看来,“大百科”出书之期尚需延后,决不致于贵刊下期出版之前出书,请释念.

即此顺颂

时绥

王瑶

七月廿日

这两封信件谈及的是王瑶先生与钱理群先生共同署名刊发于《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一文.文章刊发出来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亦已出版.由文章的刊发日期及信中内容可以确定,这两封信写于198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一文,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以现代化为主线概括现代文学发展,总结出“现代性”这一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中的核心话题.这样的“现代化”话语与思想实际上是钱理群等先生在编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时的话语中心,从此,现代文学研究实现了走出新主义话语、进入以现代性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换,而王瑶先生无疑是开启这一转换的开拓者.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名家手札的文献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尤其是在当代文学研究出现“史学化”趋势关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可参见郜元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2期)和钱文亮《“史学化”还是“历史化”: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2期)等文章,以及《学术月刊》2017年第10期组织的“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学转向’现象聚焦(笔谈)”讨论.的当下,对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的文人、学者的手札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理应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面向之一.以本文所讨论的王瑶先生六封手札为例,从这些信件中,我们不仅能够获知1980年代初期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互动的文化与学术生态信息,更能理解一篇重要学术文章、一种重要学术观点与一次重要学术转向背后的背景信息.可以说,只有充分理解信件中提示的王瑶先生勇开风气的学术勇气、提携后进的学术风范、开启山林的学术创新,开启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性范式的王瑶形象,才是丰满的、立体的.

致谢:王瑶先生6封手札由《社会科学战线》创刊早期文学编辑田敬宝研究员保存,感谢田先生提供信札并对本文的写作给予指导.

【作者简介】焦宝,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桂玲)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2、社会科学论文

3、社会科学前沿杂志

4、社会科学投稿

5、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社会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