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口译加工模式的衍变:综述和评价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模式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口译加工模式的衍变:综述和评价

任岳涛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释意理论范式是口译研究较早的范式之一.以此为基础,口译研究者在对口译过程的描述中构建了不同的口译加工模式,如三角模型、吉尔模式、厦大模式等;另外一些学者从口译教学的角度对加工模式进行了补充.本文对口译加工模式及其补充模式进行梳理,探索加工模式的衍变过程.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口译;加工模式;衍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99-02

[作者简介]任岳涛,男,河南省开封市人,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法.

塞莱斯科维奇提出的翻译的释意理论,开创了口译研究的释意理论范式.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以传递意义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口译员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将意义与语言分离,即“脱离源语外壳”(deverbalization).塞莱斯科维奇提出的口译过程的三角模型,开创了口译过程研究的先河.波赫哈克(2010)从建模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口译过程研究,提出口译的加工模式(Processing Model).他认为,口译加工模式是认知层面模式的一种,对口译实践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多位学者对口译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这些模式多以释意理论为范式,在三角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对它们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展现口译加工模式的衍变过程,以及口译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口译的分解技能研究视角

仲伟合(2012)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口译研究视角进行梳理,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口译研究视角:1)把口译看作一种信息处理过程;2)把口译看作可分解并学习的技能;3)把口译看作一种认知处理过程;4)把口译看作一种社会互动行为;5)把口译看作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中,口译的分解技能研究视角,将几种代表性的口译教学模式纳入其中,包括吉尔的口译模式、厦门大学口译模式、仲伟合的译员知识结构公式.这些模式都将口译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三个模式一脉相承,以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加工模式发展的全貌.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是完整成形描述口译过程的模式,译员知识结构公式可以看作是从译员的角度对加工模式的补充.除此之外,琼斯(Jones) (2008)在《会议口译解析》(Con ference Interpreting Erplained)一书中也对口译过程进行了分解,因此也可看作对加工模式的补充.

二、口译加工模式的衍变

(一)三角模型

三角模型由塞莱斯科维奇(1962)提出,其核心是意义与语言的分离.口译的过程是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在传统的“理解——表达”的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脱离源语外壳”(deverbalization)的步骤.非语言的“代码转换”(transcoding)并不是翻译过程的核心.如下图所示:

三角模型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转向“意义”,认为“意义”是1)有意识的,2)由语音引发的语言含义以及认知扩展部分组成,3)非语言的,这一观点奠定了现代口译研究的基础.

(二)吉尔模式

吉尔(1995)在三角模型中“理解一脱离源语外壳一表达”的口译过程基础上,进一步将口译过程进行分解,分别提出“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和“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

SI等于 L+M+P+C(listening and analysis+short- termmemory+speech production+coordination),即:同声传译一听力与分析十短期记忆十表达十协调;

Phase I:CI等于 L+N+M+C(listening and analysis+ note- taking+short - term memory+coordination),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等于 听力与分析十笔记十短期记忆十协调;

Phase II: CI等于 Rem+Read+P(remembering+note- reading+production),即:连续传译(第二阶段)等于 记忆十读笔记十表达.

此外,吉尔特别强调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专门提出口译理解的公式:C 等于KL+EKL+A (Comprehension等于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nalysis),即:理解等于语言知识十言外知识十分析.0理解的目标是意义而非语言,因此需要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两方面的基础,加以分析才能够完成.吉尔的公式正是在三角模型及塞莱斯科维奇有关“意义”的阐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三)厦大模式

厦门大学口译模式(简称“厦大模式”)是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适用于口译教学的模式.吉尔虽然强调了“理解”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理解”本身并不是口译的全部,译员需要理解,然后再运用口译技巧将信息用目标语重新表达,而且口译员应恪守职业准则.因此,林郁如等对吉尔的口译模式做了如下修订:I等于S+C+ P(In-terpreting等于Skills+Comprehension+Professional stand-ard),即:成功的口译包括口译技巧、吉尔模式中的“理解”以及职业准则.“厦大模式”就是在这一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下图所示:

其中,I代表Interpreting,即口译结果;A(D+CC)是对语篇( Discourse)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是对源语(Source Language)及言外知识( Knowledge)的理解;S+P是口译过程中,译员应遵守的职业准则(Professional Standard)与应用的口译技巧(Skills);R(TL+K)是译员结合言外知识(Knowledge)进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重构.

“职业准则”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出现在口译模式中,因为林郁如等学者认为,吉尔模式的研究对象是高级别的会议口译,如欧盟会议口译,但大多数口译员所面对的仅仅是日常的商务口译.这些日常的口译任务并不会接触到太多专业知识,不需要搭档或者口译团队,不需要坐在译员箱中,手头也没有提前准备好的文件.这种口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译员个人,因此强调“职业准则”的重要性,是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口译市场的强有力的规范.

(四)译员知识结构公式

仲伟合(2003)认为,口译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他在吉尔的理解公式和林郁如等的口译公式的基础上,提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以及口译技巧是对一个译员的核心要求,并据此提出“译员知识结构公式”:KI等于 KL+EK+S(P+AP),即,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双语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以及技能版块.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口译的艺术性,即译员的工作是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架构起沟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桥梁.

除了“艺术性”之外,“译员知识结构公式”的独创之处还有体现在对口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指导作用.仲伟合(2003)认为,专业的口译训练英译“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同时开设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以及口译技能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我国的口译教学有着开创性的指导作用.

(五)《会议口译解析》

琼斯(Jones) (2008)在《会议口译解析》(Con 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一书中指出,“理解”(understanding)指的并不是语言而是译员要翻译的是内容.这一观点与塞莱斯科维奇、吉尔的观点如出一辙.但是不同于三角模型和吉尔模式,琼斯将交替传译划分为三个步骤,即理解、分析和再表达.其中,“分析”的内容包括文体、主旨、衔接和记忆.

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口译研究的巴黎释意学派开创了口译培训的先河,欧盟口译培训也沿袭于此.《会议口译解析》一书是琼斯在多年欧盟口译培训的基础上撰写的口译教学指南,是释意派口译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结语

从三角模型、吉尔模式、厦大模式到译员知识结构公式和《会议口译解析》,历经半个世纪,口译的加工模式及其补充模式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衍变历程,其核心都是释意理论范式所提倡的意义与语言分析,即“脱离源语外壳”.这些模式都从口译的分解技能研究的视角划分口译过程,将口译划分四个主要技能:理解、分析、工作记忆、表达.然而,各个模式对这些步骤的阐释又有不同,如厦大模式中的“分析”指的是语篇分析和跨文化分析,而《会议口译解析》中的“分析”是对文体、主旨、衔接和记忆的分析.上述四个技能都存在着这样的不同点,这也给进一步研究口译加工模式提供思路.

模式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模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模式方面论文范文。

1、论文模式

2、商业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