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与高等教育质量十年:热点、趋势和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研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高等教育质量十年:热点、趋势和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十年: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王恩军李如密

摘 要: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科学知识图谱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应用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避免了传统文献研究在浩瀚资料面前的迷失和主观判断的偏颇;本文以Ctiespace为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06—2015年间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195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在过去十年间呈现出“质量保障、质量观、大众化、人才培养、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等热点;研究趋势表现为以大众化和本科教学评估为背景的“质量观、教育改革、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话题的交织演进;突发性检测揭示出以“质量文化、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为引领的研究前沿.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还存在着研究视角多元化和异域借鉴缺乏有效本土化以及高校类型研究失衡等现象.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5-0071-09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首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事实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短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省.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发表的成果进行处理,以此把握研究的主要脉络、关键节点、热点话题和视角广度,并参照《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使未来的研究更具有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所谓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又称科学知识图谱,是以信息科学、图形学、数学等学科为基础,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和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引文分析和共现分析,以生动形象的图形和网络谱系揭示文献的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1]对高等教育质量领域进行知识图谱的研究,可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专业,避免传统文献研究在浩瀚资料面前的迷失和主观判断的偏颇,并可以根据图谱所给出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去研读重点文献,使文献综述的研究做到量化和质化的结合.

Citespace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2]本次数据分析所使用软件版本号为40R5SE64bit12292015,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为期刊、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学术辑刊、商业评论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31日,文献发表时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出于文献数据量的考虑,笔者采用以题名为“高等教育质量”或题名为“高校教育质量”的精确匹配进行检索,共获取文献2074篇(如图1所示),剔除广告、会议综述后,获得有效文献1951篇.

(二)数据处理

从中国知网所获文献数据经过格式处理后导入Citespace软件,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跨度设为2006-2015年,默认每年一切割;Text Processing功能区中Text Source默认选中Tile(标题)、Abstract(摘 要)、Author Keywords(作者关键词)和Keywords Plus(ID,WoS 增补关键词);术语类型(Term Type)选中Burst Detection以便探测突发性术语;由于知网的文献数据没有参考文献部分,故不能做共被引分析,只做关键词共现处理,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keyword;节点强度默认余弦函数(Cosine)和时间切片内(Within slices),阈值选择Top N per slice为50,即每年切片中排名前50的共现词;为提高结果的可读性,网络裁剪功能区(Pruning)参数选择最小数(MST)和对合并后的网络裁剪(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相结合;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王恩军李如密: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十年: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十年研究热点分析

Citespace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获取研究热点,而不同时段的研究热点的连续展开则构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依照上述参数设置,在Citespace中运行以关键词为节点的可视化运算,我们得到由257个节点和114条连线构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

图2显示的是关键词出现频率阈值在10次以上的网络结构,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由于文献在收集时是以“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教育质量”为限定条件,所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分别以508、200、182的词频数占据榜首,而这三个词不是要分析的焦点,故做剔除处理;另外,“质量保障”、“教育质量保障”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质量观”和“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表述内容相近,笔者做合并处理重新运算结果显示:词频排列前6名的关键词由高到低依次是“质量保障”、“质量观”、“大众化”、“人才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和“教学质量”(见表1).笔者认为以上高频关键词共现代表着过去历时十年中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二次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对其进行重点评述.

(一)质量保障

为了弄清楚“质量保障”在过去十年间研究的走势,笔者进一步对相近概念的表述做了文献查阅,发现“质量保障”和“质量保证”是英文“Quality Assurance”的不同译法,[3]故再次以“质量保障”为节点名称进行合并,获得226词频数,然后在Citespace中生成该节点的引文历史图谱.

如图3所示,从2006年以后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快速攀升,并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3年“质量保障”的词频共现达到最高点,2014年大幅下降之后,又有回升.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滑坡使得质量问题从社会边缘走向人们关注的中心,各种有关于质量保障的政策研究、策略研究、体系研究、比较研究等大量涌现.余小波2006年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做了梳理,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保障主体上以政府为主,学校和社会的参与度不够;评价方法以评估为主,方法单一;评价对象主要以本科院校为主,其他类型的院校评价保障研究欠缺”.[4]笔者认为这个评价较为中肯,到目前为止虽然质量保障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以上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质量保障的研究中有关政府、高校、社会中介之间权责关系的论述颇多,这一时期的保障研究具有强烈的异域借鉴和比较倾向,由此形成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欧洲集权模式,美国认证模式,英国联邦模式,日本集权和分权的混合模式,[5]学者们在权利制衡和博弈中寻找他山之石.

在此期间质量保障研究出现了理论先行,实然保障政策滞后,异域探讨过多却又无法有效本土化的问题.张应强和苏永建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应该走出“对于遵从的倡导,对于技术的迷思,以及权力和责任的失衡,走向质量文化建设,形成理性的反思和变革”.[6]质量保障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者必须打破传统的理论研究范式,立土,放眼国际,促进理论研究向政策制定和实施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十年有关质量保障的研究将持续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

(二)质量观和大众化

“质量观”和“大众化”的词频数分别为96和64,占据第二和第三位,如图2所示,“质量观”的最外层轮环明显,中介中心性较高,Citespace中节点最外层轮环越是厚重表示该节点是链接其他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大众化”中心性并不高,数值为003,这是因为大众化只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所带来的众多质量问题研究的背景.美国学者特罗(Martin Trow)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7]我国学界对这个标准基本形成了共识,因此“大众化”本身难以成为研究热点.而在大众化背景下质量观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节节攀升,2010年达到顶峰,在2011年的回落后继续曲折前进(如图4所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经历了从精英时代的工具理性向大众化时代的价值理性的演变.胡弼成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路径:从产品质量观衍生出的合规定的质量观到符合不同主体诉求的合需要性质量观,再到以适应和改造未来社会的合发展的质量观;[8]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演绎出多元化的质量观;李国强和刘玉静通过实践理性的反思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走向“人是目的”的哲学回归.[9]胡文龙和雷庆从幸福论视角论述质量观的价值取向,[10]同样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向主体尊严、需求趋向的表达.虽然人们至今对质量观问题尚未达成定论,但2012年以后对质量观问题的探讨明显减少,质量观变迁与高等教育的变革和人们对教育质量问题认识的深化密不可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缺乏质量文化,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满意度,[11]因此未来有关质量观的探讨将会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满意度等议题展开.

(三)人才培养

从图2所见,“人才培养”的节点年轮和最外层轮环都非常明显,词频数61,排序第四,但近十年来以“人才培养”为题名的文章极少,而其作为讨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质量标准等问题时所涉及的高频关键词,常常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问题”、“教学评估”、“质量监控”、“内涵发展”等相关关键词共现(如图5所示).人才培养是教育质量提高的着力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全面带动学科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目前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通常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入手.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专业必修加选修,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将来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需求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十年中,“人才培养”关键词引文历史呈现为倒立的V型,2012年是“人才培养”词频共现的最高点,其原因分析将在前沿分析部分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四)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较大的节点,词频数为59,排名第五.进入21世纪后,终生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逐渐减弱,这一方面归因于高校扩招后,本专科院校和各类高职类院校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和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出现使得成人受教育的需求得以实现.高校所承担的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其他类型相比较为独立,正如表1所示,“成人高等教育”的中介中心较低,表明其与其他聚类的关键词相关度不高,但是师范类院校的成人教育专业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因素和对策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主要有: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主办院校和学员功利之心过重等.杨路华针对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提出引入ISO9000标准来控制和管理成人教育质量;[13]张亿钧提出要树立高校的品牌意识,优化成人教育结构;[14]王振洪、应永祥提出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引入第三方认证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15]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在后大众化和网络科技时代应该创新办学形式,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来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宽进严出,采用多方认证,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五)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最外层轮环显著(见图2),其中介中心性为023,词频数为48,排名第六(见表1),“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与内涵式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词,与“人才培养”类似,“教学质量”较少被作为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独立主题,其出现往往与“教育质量评价”、“质量保证”、“质量监控”、“高校扩招”等关键词共现(见图6),成为研究质量保障和评价领域内的子问题.从知识图谱的引文历史(Citation History)中查阅“教学质量”在十年间的走势可知2008年是该关键词的顶峰年,人们在这一时期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分不开的,第一轮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08年结束,同年10月“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研讨会”在珠海召开,与会者探讨了“如何建立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16]人们对“教学质量”关注虽然在2012年以后有所下降,但是教学质量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人们对内涵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深入,教学质量问题将持续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十年研究趋势

在Citespace中,聚类是指相关度较高的主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集合.通过分析不同聚类主题依时间展开的演变可以揭示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笔者在Citespace中通过反复调试,将阈值中的Top N设置为前30,Threshold设置为默认参数(2,2,20),(4,3,20),(4,3,20),Pruning设置为pathfinder + 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软件,以关键词聚类,选择LLR(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得到包含了131个节点和280条连线的五大聚类.从图7中我们看到5大聚类名分别是:#0教育质量标准,#1市场化,#2高等教育,#3本科教学,#4教育质量管理.图8展示了不同聚类在时间区上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聚类出现的年份.

以下按照每一聚类出现的平均年份来对研究趋势加以描述:

聚类2高等教育包括22个节点,出现平均年份为2008年,Silhouette值为0754,Silhouette值超过07表明聚类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该聚类中较重要的的关键词有“质量管理”、“大众化”、“价值取向”等.从聚类时间区(如图8)和关键词历史曲线分析可知“质量管理”在2007年后急剧上升,2010年以后开始在回落曲折前进;“大众化”在聚类2中起步于2007年,2008年达到顶峰,然后在曲折中下降.

聚类3本科教学包括16个节点,出现平均年份为2008年,Silhouette值为0725.该聚类内的关键词为 “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办学特色”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该聚类关键词和我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关.

聚类2和聚类3构成了两大走势的并行:一是大众化背景下质量观和质量管理的研究;二是本科教学评估事件影响下的教学评价研究.

聚类4教学质量管理包含14个节点,出现平均年份2009年,Silhouette值为0752.该聚类内的关键词有“内部评估”、“教学质量”、“质量保障”和“质量认证”.聚类4和聚类3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聚类4是聚类3本科教学评估的总结和反思阶段.

聚类0教育质量标准有27个节点,是最大的聚类,出现平均年份为2010年,Silhouette值为0752.该聚类包括的关键词有“教育改革”、“提高质量”、“大众化时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等.该聚类表明大众化后期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观的探讨继续深化,质量保障研究出现多视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规定并引导了这一阶段的研究趋势,使“教育改革”、“提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关键词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

聚类1市场化包含22个节点,出现平均年份为2011年,Silhouette值0672,表明聚类结果合理.该聚类中的关键词有“质量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等,2011年前后是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高峰期,质量保障研究更加深化,莫丽娟和王永崇从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视角论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17]杨兴林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反思,指出当前的质量研究中存在着“思维狭窄、一元思维、制度崇拜、追风赶潮”[18]等问题,“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研究成为该阶段的主要趋势.

依照以上分析并结合聚类时间区图谱(见图8)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演进趋势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以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为事件,以质量保障为主线,多视角、多主题研究并行.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06年至2009年.以本科教学评估事件主导,研究话题涉及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外部评估、自我评估和外部认证;这一阶段大众化背景下质量观的研究迅速升温;质量保障研究在2008年第一次达到小高峰.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2011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事件,人才培养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在2010年达到顶峰,质量保障研究围绕保障机制、质量认证和全面质量管理等话题展开,有关质量标准和质量观的研究走向多元.

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2015年.有关质量保障的研究在2013年达到顶峰,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开始以问题为导向,探求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质量研究指向质量标准的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学习过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涵发展和质量文化建设.人才培养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高度关注.

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十年研究前沿

一个研究领域的前沿可以通过施引文献和突发性检测来确定,由于我们分析的文献是从中国知网下载的,只能进行突发性探测.笔者在Citespace中将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Keyword),Top N per slice设定为50,Thresholds默认c,cc,ccv使用默认参数(2,2,20),(4,3,20),(4,3,20).Pruning网络修剪选择Pathfinder(寻径网络),运行软件得到可视化突发探测结果,如图9所示:

从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5年期间共出现了7个突发性关键词,他们代表着在某一时间段内由于高等教育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背景事件所激发出的话题聚焦,从该关键词突发时持续至今的则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教学评估”与我国开始于2003年结束于2008年的第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事件相吻合.“质量保证”在2010年以后逐渐被“质量保障”一词所替代;“人才培养”突发关键词的出现和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有密切关系,该文件中24次提到“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了学者们对“人才培养”的热议.“质量文化”、“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博洛尼亚进程”是4个持续至2015年的突发关键词,因此,笔者认为他们代表着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前沿话题.

(一)质量文化

如图9所示,“质量文化”作为突发性关键词开始于2012年一直持续到文献收集截止日期2015年12月31日.王建华2010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一文,该文从质量文化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并将文化视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存在;认为“质量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质量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从技术走向文化的层面”.[19]李敏从构建大学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视角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20]安心提出构建“内外相生,以外促内的大学组织文化”;[21]汪雅霜和杨晓江开始关注英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和保障中的文化因素,并把关注的重心指向“学生参与和文化培育”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22]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向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转移,对质量文化的关注也开始走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参与”.[23]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在提及高等教育质量“四不够、一不高”[11]问题时特别提到: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必须从国际视野出发,结合本国教育质量建设的实际,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由此我们可以预见,“质量文化”研究将持续成为未来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热点.

(二)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作为突发关键词与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相连.2013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树立质量意识,重视以人为本.此间学者们发文对内涵式发展进行解读和建构.瞿振元提出“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24]张德祥和林杰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结构、公平以及制度”等各要素统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5]刘齐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体制改革,重点是繁荣高校文化”.[26]总之,对“内涵式发展”的关注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凸显高校主体,重视高校内部体制的优化,重视教学质量提高,实现高校办学以学生素养的提升为核心是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作为突发性关键词开始于2013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的文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27].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育研究》主编高宝立认为“质量标准研究是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突破点,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质量监控”.[28]李志义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提出我国高等质量标准的制定要着眼于“学业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标准、质量信息标准”.[29]李昕[30]邱均平[31]对中、日、美,美、英、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至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质量标准制定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会的多主体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统一.质量标准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受质量观的直接影响,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将会成为未来质量问题研究的核心议题.

(四)博洛尼亚进程

如图9所示“博洛尼亚进程”突发性关键词开始于2013年,博洛尼亚进程强调高等院校在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其运行效果良好,这一特点符合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取向.近年来许多学者发文对博洛尼亚进程在欧洲各国的执行效果和新特点展开论述.而非欧洲国家意识到博洛尼亚进程会影响到“吸收欧洲及欧洲以外的留学生的竞争力,因此对博洛尼亚进程采取研究观察、积极参与和交流合作策略”以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32]笔者认为“博洛尼亚进程”作为突发性关键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是国外高等教育政策保障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所产生的波澜,是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结果.

五、问题与展望

Citespace分析展示了以高校扩招为背景,以大众化为进程,以质量保障研究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十年演进.笔者在二次文献阅读中发现过去十年高等质量研究还存在以下的特点和不足.

(一)研究视角多元

研究视角多元是2006年至2015年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质量观研究中出现了“哲学视角”、“满意视角”和“幸福论视角”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中出现了“学习型组织视角”、“文化视角”和“话语视角”等;以及从“管理视角”、“责任视角”、“服务营销的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等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多视角研究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立体化,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提供多种思路和策略,但笔者认为目前的视角研究缺乏思想的相互碰撞,既未形成争鸣,又未形成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各家自言其说的现象,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研究合力亟待形成.

(二)异域借鉴缺乏有效本土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深受美国影响,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介和借鉴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认证,绩效评价、以学生为本的质量观,评估体系、质量标准等方面.其次是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的历史变迁,质量保证署的院校审核,学术审查”等方面;此外,学者们对澳大利亚和欧洲的高等教育保障策略研究同样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对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使我们反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但是“这一过程中却弥漫着浓厚的文化自卑心态,表现为反复批判本土教学传统的妄自菲薄和对异域教学理论趋之若鹜”,[33]研究者难以越过这扇窗,只能局限于“隔窗观景”的无奈,我们对异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的移植需要培育制度文化的土壤,尤其需要高层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努力,否则理论研究的成果难以转化为行动中的规则和力量.

(三)研究对象以本科院校为主,其他高校类型关注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但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忽略了高职高专类院校质量保障的研究,研究力量严重失衡.2006年至2010年十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研究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文章只有96篇,和同期研究本科类高等教育质量的50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相去甚远.高职高专类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知的质量问题突出,理论研究不足,质量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需要向高职高专类院校倾斜,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和保障的均衡.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视化分析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过去的研究历程,又可以使我们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在异域借鉴中反思,在本土生长中建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所提出的“四不够,一不高”[11]问题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做空洞的思辨,而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使理论研究转化成可操作性成果,指导实践,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继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3.

[3] 李汉邦,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之概念辨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6-138.

[4]余小波,王志芳.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4.

[5]樊增广,史万兵.制衡与博弈: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8):118-128.

[6]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7]Trow, M.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Problems, 1973:57.

[8]胡弼成.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9]李国强,刘玉静.认同、冲突与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5):10-15.

[10]胡文龙,雷庆.幸福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0(3):5-10.

[11]佚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摘 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5).

[12] 杨艳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8’春季教育论坛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6-70.

[13]杨路华.ISO9000标准与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6(3):33-35.

[14]张亿钧.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若干关系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6(4):26-27.

[15]王振洪,应永祥.市场竞争语境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J].教育发展研究,2008(Z3):104-107.

[16]贺祖斌.2008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2008年高等教育大事”学术沙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2-19.

[17]莫丽娟,王永崇.大学市场化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43-46.

[18]杨兴林.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思维取向亟须实现四大转变[J].现代教育科学,2011(9):59-62.

[19]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2):57-62.

[20]李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变革的文化支柱[J].现代教育科学,2008(7):30-32.

[21]安心,张鹏.构建内生型和外发内生型高等教育质量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2-43.

[22]汪雅霜,杨晓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同行评议·学生参与·文化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41-43.

[23]唐文.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J].江苏高教,2009(6):50-52.

[24]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13.

[25]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3-8.

[26]刘齐.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3-5.

[27]佚名.国家中兴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政策法规.教育部.(2010-07-29)[2016-01-0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8]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J].大学:学术版,2010(5):12-23.

[29]李志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8.

[30]李昕.中、日、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32-34.

[31]邱均平,欧玉芳.美英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比较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2-166.

[32]白玫.非欧洲国家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策略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4(1):84-89.

[33]李允,李如密.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心态审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1):8-12.

(责任编辑张 芊)

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研究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