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非遗后的课程: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教育类论文范文检索

这篇文化自信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非遗后的课程: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教育

汤 梅

桂世河

【摘

要】“非遗后”时代需要依靠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来提高传承水平.尽管我国当前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稳步实施,在培养模式、培训体系、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文化自信教育还没有作为一个重要课程在“非遗后”时代被重视.由此,在教育内容上,应通过加强文化价值自信教育,让传承人群深刻认识“非遗”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确信“非遗”可以实现消费大众化,确信“非遗”就是先进文化,让传承人群有自信起来的理由.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添加“文化自信教育”模块,对传承人群进行精准的文化自信教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文化自信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民委“非遗后时代土家族手工艺传承机制研究——以土家族绣鞋垫个案研究为例”(项目号:HBMW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7-0004-02

作者简介:汤梅,硕士,武汉工商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副教授,校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族文学与文化.桂世河,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校少数民族团结促进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营销传播.

一、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教育:“非遗后”时代的新课程

十多年来,我国在“非遗”的抢救、认定、立法、组织机构建设、财政支持、工作机制、传承人群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于今后的任务,冯骥才先生指出:“在基本完成了‘非遗’工作之后,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不再管它何去何从了吗?当然不是.应该说,我们进入了‘非遗后’的时代.”“非遗后”概念的提出,表明当前和今后非遗保护工作正在转型,以应对新时期的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新挑战,巩固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由此,需要明确以下问题:依靠什么来提高传承水平?依靠谁来提高传承水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因此,“非遗后”必须依靠文化自信来提高传承水平.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掌握、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水平,是巩固“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传承水平的关键.

传承人群一般较为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形式,能把握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因此他们的文化自信比较高.但是,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自卑、文化自信、文化自负现象都在不同族群中显露出来.由于非遗大多数是小众文化、农耕文化、非主流族群文化,没有对现代生活发生实用功效,也没有附着于现代传媒、设施、器物走近大众,所以传承人群很容易视“非遗”为落后无用的“草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年轻人乐于接受现代文化,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在商业竞争中,存在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的现象.面对优势地位越发明显的主流族群文化,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备受打击,甚至表现出文化自卑.因此,当前应该更多关注传承人的文化自信问题.

目前,我国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9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为中华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和智慧,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之路的必然依靠力量.过去通过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从社会地位、财力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有效提高了传承人对“非遗”发展的自信心.在教育方面,2015年4月开始,分批次启动对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研修和研习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11月,又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研培计划.截至目前,试点院校陆续举办了9期研修班和26期普及培训班,培训学员1800人次.2016年将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的编制工作,计划在未来5年内,争取参与人数达到10万人次.随着传承人群教育的建制化以及计划按照“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总体要求稳步实施,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水平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正如河南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李力感言:“培训让我遇见了许多同样热爱‘非遗’的伙伴,我们彼此坚定了传承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业界对传承人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在传承人培养模式、培训体系、培训基地建设、教育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成绩斐然,但对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内容与方法还没有作为一个重大的新课程重视起来.

二、“非遗后”时代传承人群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 内容:加强文化价值自信教育,让传承人群有自信起来的理由

“非遗”传承人群要做到文化自信,防止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倾向,提高传承人群对“非遗”的文化价值自信是根本.如果没有文化价值自信,传承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追逐外来时尚和向外来文化索取创作元素.加强文化价值自信教育,其实就是引导传承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指导传承人在文化互动中理性鉴别“非遗”的文化价值,在坚持对外开放中以“拿来主义”精神传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如果传承人群连“非遗”的文化价值都说不清楚,要做到文化自信就非常困难.在“非遗后”时代,传承人群的文化价值自信失语往往是由于在现代化、市场化的文化互动中遭受挫折引起的,因此,需要引导传承人群正确认识“非遗”与现代化、“非遗”与大众化消费的关系,为“非遗”文化形象正确定位.

(1)让传承人群认识“非遗”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在把传统与现代对立的“非遗”保护观念与实践中,传承人群有点不知所措、焦虑不安:一方面,传承人群作为保护者,应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另一方面,传承人群又无法阻挡“非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须主动或被动采取一定举措回应现代化,这容易导致“非遗”保护异化.由此,作为历史沉淀的文化传统,到底能不能现代化? 这是摆在传承人群面前的现实难题.今天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理论逐步达成共识,那就是:既不以怀旧主义拒绝现代化,也不是按照外来文化标准重塑“非遗”.人类学家萨林斯认为,传统和现代不再是一对矛盾,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力量,于是出现“本土性的现代化”,从而“摧毁了 20 世纪著名的传统与发展的对立观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解读与相互建构,是“非遗”得以自我确认、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现代化推动“非遗”变革,而“非遗”可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导向.传承人群的文化价值自信教育任务,就是帮助传承人群能认识这一作用,从而树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观念,在“非遗后”时代自信地将“非遗”保护从被动现代化转向自主现代化.

(2)让传承人群确信“非遗”可以实现消费大众化.“非遗”保护与市场经济可以相辅相成,也应该相辅相成,它们各自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对方,并可以从对方汲取有益的营养.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就会龟缩在民族内需市场这个狭小范围内而丧失活力,等于拒绝与先进文明成果对话、与大众沟通.因此,不能人为地将“非遗”与当今市场经济生活割裂开来,甚至封闭起来.市场化作为一种崭新的资源组织模式,则依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产生交换价值.21世纪出现的长尾理论告诉我们,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因此,“非遗”如按照长尾理论市场化运作,可把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3)让传承人群确信“非遗”就是先进文化.如前所述,由于大多数非遗是小众文化、农耕文化、非主流族群文化,很容易被视为落伍文化.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而且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性的传统文化不再是与现代社会无关的遗留物,而是一种再造当今文化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落后的象征.如果通过文化价值自信教育,让传承人群认识到这一点,文化自信自然底气十足.

上述从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的3个方面让传承人群有自信起来的理由,传承人群可以自信地接受现代化、市场化、社会误解的挑战.

2.“非遗后”时代传承人群文化自信教育的方法

(1)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添加“文化自信教育”模块.目前国家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培训内容有5大模块,即:课堂教学、考察观摩、交流研讨、实践训练、作品展示.虽然在“非遗”保护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原理及美术基础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上涉及文化自信教育,但还不够突出,可把“文化自信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模块加入培训内容.

(2)对传承人群进行精准的文化自信教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培训对象进行分类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精准性.例如,2015年4月,委托美术学院开展了研培计划的试点工作,组织木雕、剪纸、漆艺、苏绣的20位中青年传承人,以“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开展研修,得到专家和学员的一致认可.2015年4月28日至29日,在荆州市举办了湖北省首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全省国漆类、剪纸类、雕刻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各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文化局分管领导共40人参加培训.湖北省文化厅于2015年5月27日至30日举办的全省第二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将培训对象两类:传统美术类项目与传统技艺类项目.不过,每一“非遗”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质,个性化的精准教育还需推进,可以对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单独实施文化自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敏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文化自信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86.

[2] 冯骥才.“非遗后”时代我们做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11-18.

[3] 云杉.文化自觉:传承、开放与超越[J].理论学习,2010,(10):4.

[4]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5):30.

[5] 李韵.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6-2-26.

[6] (美)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125.

[7] 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20.

(编辑:秦俊嫄)

文化自信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自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论文

2、文化自信论文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