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校记数则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语言文字学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语言文字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校记数则

梁新媛 李玉平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唐作藩主编《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是本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语言学词典,资料丰富,成绩斐然,影响巨大.然其中一些失校问题影响了辞典的使用,本文略举其中“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的失校数则,以供辞典修订时作参考.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校记;语言学词典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3-0042-03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5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新媛,女,江苏六合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李玉平,男,重庆长寿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唐作藩先生主编的《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2007,以下简称“《大辞典》”)是本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语言学词典.全书编撰历时14年,共280万字,收录词目10000条左右.内容包括“中国语言文字,部分世界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国语言文字学文献资料、人物、论著、刊物、社团等名称、术语,举凡与语言文字学有关的名词、术语,都尽量纳入.……收录的人物的原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语言文字学领域的教授级学者.”(见《辞典》“前言”)可谓规模宏大,资料丰富,为语言文字学相关信息的查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截止到笔者撰文时为止,中国知网所载论文、报刊等援引《大辞典》的有44篇.著名学者如马庆株(2009)、洪成玉(2009)、冯蒸(2014)、苏宝荣等(2014)、陈燕(2014)等皆曾援引《大辞典》.其中较早给与《大辞典》直接评价的是李玉平(2007),文章主要从古代语言学史的研究角度对《大辞典》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作了评述,并重点提及“其中附录的《语言学史大事记》,将中国语言学史放在了世界语言学史当中,使人对中国语言学在世界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一目了然,价值很大.”

《大辞典》的编撰成功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功绩是主要的.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后来者不断地完善,我们在查找《大辞典》中“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时,就发现了不少校对或审核不严的问题,这里列举部分材料,供《大辞典》修订时参考.这些问题,总结起来约有六类:

一、行文表述问题

1.第857页“阿旺丹达尔”条第1行,“掌握蒙、藏、梵三种语文”,“语文”疑当为“语言”之误.

2.第863页“仓石武四郎”条第11行,“今今日本中国语学会”当为“今日本中国语学会”,其中衍一“今”字.

3.第870页“陈炜湛”条第3行,“從容庚、商承祚教授治古文字学”中的“從”当改为简化字“从”.

4.第970页“沈兼士”条第5行,“代校长的职”疑当为“代校长等职”之误.

5.第1042页“周宝宏”条第4行,“占古汉语”疑当为“上古汉语”之误.

二、人物生卒时间问题

1.第860页“包世荣”条第1行,“(1764~1826)”中的生年“1764”改为“1783”较好.

按,参考易雪丹(2012),查《皖志列传稿》(412页)卷五“姚配中包世荣”条,包世荣于道光丙戌(1826)年卒,“年四十有三”.据此推测,如果是周岁,则包出生于1783年,如果是虚岁则出生于1784年,皆不当为1764年.原文“1764”大概是“1784”年之误.在没有其它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按周岁计算(下同),则包世荣生卒年当为(1783~1826).

2.第862页“蔡锡勇”条第1行,“(1850~1896)”.生卒年当改为“(1847~1898)”较好.

按,蔡锡勇先生的曾孙蔡凯如(1993)曾经撰文详细考证蔡锡勇的生平资料,考证蔡锡勇的生卒年为(1847~1898),当据改.

3.第867页“陈独秀”条,第1行,“(1880~1942)”,生年“1880”当为“1879”.

按,据《辞海》(2009)271页“陈独秀”条,生年记载为1879年.当据改.

4.第867页“戴震”条第1行,“(1723~1777)”,生年“1723”疑当为“1724”.

按,《辞海》(2009,390页)“戴震”条,载戴震的生年为“1724”,又考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全集》第六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戴东原集》第二册84页,商务印书馆1929)及李开《戴震评传》(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都记载戴震生于清雍正元年十二月,则按照公历戴震生年为1724年无疑.

5.第878页“邓志瑗”条第1行,“(1935~)”,生年“1935”疑当为“1915”.

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997,460页)“邓志瑗”条第1行和邓志瑗所著《训诂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中的“作者简介”,都明载邓志瑗“1915年12月14日生”,则其出生年当为1915无疑.

6.第881页“董治国”条第1行,“(1939~)”,生年“1939”疑当为“1936”.

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997,221页)“董治国”条,载董治国生年为“1936”.

三、论文、著作名称问题

1.第862页“蔡镜浩”条第13行,“《中古汉语虚词语法例释》”当为“《中古虚词语法例释》.

按,核查原书,《中古虚词语法例释》为吉林出版社1994年出版,蔡镜浩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董志翘.

2.第863页“曹翠云”条第12行,“《从苗语看苗族历史和起源》”疑当为“《从苗语看古代苗族历史文化的痕迹》”或“《从苗语看苗族历史和起源的痕迹》”之误.

按,曹翠云的《从苗语看苗族历史和起源》论文未见,据中国知网考察,相关论文有2篇,分别是《从苗语看古代苗族历史文化的痕迹》(《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和《从苗语看苗族历史和起源的痕迹》(《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则“《从苗语看苗族历史和起源》”当为其中一篇之误.

3.第867页“陈恩泉”条第9行,“《论普通话的基本条件和最终条件》”当为“《论普及普通话的基本条件和最终条件》”.

按,陈恩泉的《论普通话的基本条件和最终条件》论文未见,据《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562页)“陈恩泉”条第26行和中国知网考察,相关论文有1篇,为《论普及普通话的基本条件和最终条件》(《学术研究》1992年03期)

4.第867页“陈鸿迈”条第9行,“《海口方言的“好”》疑当为“《海口方言的“妚”》”.

按,陈鸿迈的《海口方言的“好”》论文未见,据《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596页)“陈鸿迈”条第10行和中国知网考察,相关论文有1篇,为《海口方言的“妚”》(《语言研究》1992年01期).

5.第870页“陈寿祺”条第7行,“《五经异文疏证》”当为《五经异义疏证》.

按,核查原书,《五经异义疏证》,著者清陈寿祺,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第870页“陈寿祺”条第10行,“《东越儒林文宛后传》”当为“《东越儒林文苑后传》”.

按,据《左海文集》前清阮元为陈寿祺所写的传记《隐屏山人陈编修传》中所记寿祺著有“《东越儒林文苑后传》二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96册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第874页“程瑶田”条第8行,“《释草释虫小记》”,疑当为“《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按,据《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191册,465页有清程瑶田着《释虫小记》一卷,479页有清程瑶田着《释草小记》二卷.可见此处“《释草释虫小记》”,规范的表述应该是“《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8.第879页“丁广惠”条第6行,“《中外民俗学大辞典》”疑当为“《中外民俗学辞典》”.

按,考察未见有“《中外民俗学大辞典》”一书,有张紫晨主编《中外民俗学辞典》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在扉页“助编”人员名单中有“丁广惠”,故作此推断.

9.第880页“董莲池”条第7行,“《说文解字考证》”当为“《说文解字考正》”.

按,核查原书,《说文解字考正》一书,作者董莲池,作家出版社,2005.

10.第891页“高元白”条第9行,“《汉语音韵要略》”疑当为“《汉语音韵学要略》”.

按,据我们考察,未见高元白著有《汉语音韵要略》一书,而著有《汉语音韵学要略》一书,陕西师范大学油印本,1983.《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一卷295页记载《高元白语言学著述目录》列有《汉语音韵学要略》一书.

11.第893页“顾炎武”条第19行,“《金石文字证》”当为《金石文字记》.

按,据我们考察,未见顾炎武著有《金石文字证》一书,而实际著有《金石文字记》一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12.第908页“黄侃”条第8行,“《训诂略述》”当为“《训诂述略》”.

四、机构名称问题

1.第860页“鲍怀翘”条第5行,“中国社科院语研究所三组”,“社科院语”疑当为“社科院语言”之误.

2.第868页“陈康”条第2行,“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疑当为“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按,陈建初、吴泽顺(1997,12页)“陈康”条第2行标明为“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3.第884页“方孝岳”条第4行,“东北师范学院”当为“东北大学师范学院”.

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997,564页)“方孝岳”条及《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237页)所载,方孝岳曾任教于东北大学师范学院,而非“东北师范学院”.

4.第1030页“张美兰”条第6行,“在华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的“华师范大学”疑当为“华东师范大学”之误.

按,陈建初、吴泽顺(1997,375页)“张美兰”条第2行标明为“华东师范大学”.

五、籍贯问题

1.第859页“白宛如”条第1行,“北京人”疑当为“广东人”之误.

六、名号问题

1.第867页“戴震”条第2行,“号果溪”当为“号杲溪”.

按,据徐道彬(2015)研究可知,清儒戴震,字东原,无别号.当时学者曾据其著作《杲溪诗经补注》而为之立一“杲溪”别号,近人著述多承其误.如果《大辞典》主张戴震有别号的话,也只能是“杲溪”而非“果溪”.

以上,我们举例说明了《大辞典》编撰中存在的一些校对问题,并非否定《大辞典》所取得的成绩,而是为了《大辞典》修订时作为参考,使《大辞典》的质量越来越高,臻于至善.

【参考文献】

[1]蔡凯如.自强—珞珈精神的源头—纪念自强学堂首任总办蔡锡勇先生[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2]陈建初,吴泽顺.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M].岳麓书社,1997.

[3]陈燕.苏培成关于汉字字序的研究[C]//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2014.

[4]冯蒸.论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原则与创新——《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和《语言文字词典》音韵学词目表分析[J].汉字文化,2014(5).

[5]李玉平.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研究概观[C]//陈燕,耿振生.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主办,语文出版社,2008.

[6]马庆株.促进语言文字和语言学的科学发展——谈“语言学概论”的目的和内容[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

[7]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中华书局,1997.

[8]苏宝荣,沈光浩.类词缀的语义特征与识别方法[J].语文研究,2014(4).

[9]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0]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徐道彬.戴震研究史料考辨四则[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1).

[12]易雪丹.包世荣生平与著述考略[J].文教资料,2012(26).

[13]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文字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语言文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论文语言润色

2、语言文学论文

3、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4、语言论文

5、语言教学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