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酒人与落魄歌方面论文范文集 与饮酒人和落魄歌类论文范文集

这篇饮酒人与落魄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饮酒人和落魄歌

唐棣

“现实的,太现实的.”

不止一个人跟我说:“韩国电影比中国片强太多了,他们有了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例子可能是改编自2005年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虐童案件,进而推动政府立法的2011年电影《熔炉》;或者2013年讲述虐童案件背后家庭处境的《素媛》;也许还有讲述光州化运动被害者的家人们联合复仇的《26年》,大概还有涉及到国家司法暗角的《断箭》《回家的路》《辩护人》……导演安东尼奥尼说过一句话,了解就是一种愿望.那么,韩国电影的本土意识就让我在逐渐观看过程中产生了这种愿望,进而发现韩国电影镜头里的故事千差万别,可三样东西近乎一成不变,就是饮酒、身份问题(如脱北者)、民歌.

——这些是他们的生活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底层人民生存下去的希望.

之前观看电影《与犯罪的战争》(2012年),黑帮大哥崔炯培因敬酒时没跟长辈用敬语而引得崔岷植一巴掌,还有他们不时地哼唱……看得出韩国人骨子里把喝酒视作一种礼仪.

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饮酒、身份、民歌等元素在韩国电影里的意义,正是这些本土、自我的气息时刻向我提问:韩国的一些独立电影为我们称道,是源于表达的自由、艺术的真诚还是无处不在的本土文化的善用?

饮酒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韩国导演洪尚秀的电影基本上走的就是这个套路,让男男女女喝多了再不断说话.场景多选在饮酒、吃饭这样极为日常的生活背景下,如2000年的《》、2002年的《生活的发现》、2009年的《懂得又如何》和2010年的《夏夏夏》等.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你请我喝酒吧”几乎成为标识性的对白.

酒引发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还有一个词叫“借酒浇愁”,卢勇石导演的《白日饮酒》即是这个主题,可以说,整个片子里弥漫着现实的忧愁.

有人对我说,这个电影节奏慢,像阿巴斯.我不这么认为,这部电影比阿巴斯的电影多了几分现实中我们熟悉的幽默感.幽默就是慢的.在我看来,阿巴斯的电影是不够幽默的,除了最近在威尼斯五十周年他拍的短片外——那个忽然在画面前扬起的水管令我会心一笑.

清醒状态里的人多少有些虚伪.因为太知道如何掩饰内心.《白日饮酒》这部电影在叙事层面也是从一个酒桌上开始的.酒桌上几个青年的状态刚开始也是如此,瞎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在这些越来越凌乱的话里,我们逐渐得知主人公赫真和女朋友分手了.

这个段落的一组晃动镜头在几人脸上游弋,经过若干灯光、虚影,再次回到主人公赫真脸上,我们确定故事将从这张看起来有些近乎木讷的脸开始讲起了.大多数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就是借酒浇愁么?这个男人的真实在一群狐朋狗友的劝说下,也显得虚幻之极.朋友们打着安抚的旗号陪他喝酒.切换下一个场景之前,我听到一句:“不如你去旅行散心吧.”

赫真上路了,他的行动在电影上表现得也是慢慢的.由于去的地方偏僻,晚上朋友们没能赶过来,他只好借宿在一家木屋旅店.简陋旅馆隔壁住着一个妙龄女子.就是这个有男友的女子在赫真准备离开旅店去海边时再次出现.在《白日饮酒》三十一分五十秒处,心情低落的赫真听到女子说:“你请我喝酒吧?”

镜头移向那张惊讶的脸.也是慢慢地,那张脸又荡漾起了兴奋的神色.

一部由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无名导演执导的处女作,整部电影花费不过五万人民币,却引来世界上多个电影节诸多关注的目光,在韩国本土它的反应也十分好.《白日饮酒》有另一个译名《流氓的盛宴》.“流氓”相当于“流民”的概念.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是流动的,不知所终.这无疑是一则关于陌生与孤寂的喜剧.

电影灵感源于一次独立旅行,导演如是说.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突然来一次“不确定的旅行”,上路等于给各种各样的人与你相遇的机会.人群的自由与旅行自由.这个视角就是特别个人化的.我看电影时很钦佩导演埋藏在叙事里的这条暗线,这是一种思考方法.还有饮酒的仪式感在这里错位的表达.一个久居都市的伤心者为逃避生活,与朋友相约出游,却发现自己被放了鸽子,身在异地,去向不知.

“不能辞绝第一杯酒,且老人所敬之酒必然饮尽.”对于男主人公来说,海边陌生的男子和他被抢劫后遇上的卡车司机皆为长辈,所以还得喝,虽然有些尴尬和不情愿.全片的节奏除了因敬酒和推辞显得有些怪异外,还有在我听起来有点像《西游记》主题曲式的音乐的点缀.电影开头,劝他出来散心的同学酒后隐约说出抢了他女友的事.显然,有点醉的男主人也许没听清,或者根本是想逃避,没等他发问,电影戛然而止.在旷野上,三人之外另一个年纪稍长的男人一边喝酒一边说:“女人啊,就像风一样,她们说男人像风一样,但事实不是那样,她们在男人心中挖了个大坑,就离开了.”

但是我愿意想象男主人公突然站起来,不再假装没听见同学的话,随便走上前去做点什么都好,除了喝酒.这种“面对”是亲切动人的.

身份

“脱北者”的身份使韩国电影人在拍摄上显得刻意了一些.强调身份进而产生对立,如宋康昊主演电影《义兄弟》《丰山犬》《韩半岛》.这些电影的表达似乎与我们“想象中的真实”有距离.相比来说,我对这一概念的感动来自电影《巫山日记》,可以说这部电影与同期的独立电影《守望者》在制作上没法比,反而是它的粗糙和冗长让我看到了生活.《好莱坞报导者》评价:“这部作品完全没有丝毫多余的镜头,粗糙的DV画面和刺眼的灯光效果极为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位逃北者的艰苦生活.”

《巫山日记》在鹿特丹电影节获奖.之前获奖的韩国电影有1997年洪尚秀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2003年朴赞旭执导的《妒忌就是我的力量》以及2009年梁益俊导演的《绿头苍蝇》.这里多说一句,虽然很多人将《巫山日记》与《绿头苍蝇》相提并论,但我觉得《巫山日记》着力点不像《绿头苍蝇》一样在于个人,进而将观众带人窒息的生活场内,而在于通过这类敏感的身份感,直击人在当今的生存,我觉得这点上,它的处理方式十分内向.而《绿头苍蝇》的好看在于全片充斥着盲目式的暴戾气息.

《巫山日记》的主演兼导演朴正范是名导李沧东电影《诗》的副导演.《巫山日记》似乎就拍摄于《诗》的拍摄空档.当记者问起这部电影时,李沧东说:“里面表演最好的演员只有一位,就是那条小狗.”所以,有的媒体也在评论这部电影时用了“如犬一样真实地活着”.

——挣扎、灰暗、混乱.我们可以用这些词汇进一步扩展李沧东的那句话.一个底层小人物和一条狗的生活的确相近.

在电影开头一幕里,如不是偶尔一些韩文出现,我觉得它就是我们熟悉的任何中国小城.三十分钟二十秒的白狗出现前,悲惨的主人公胜喆处于四处找工作、被拒绝、被打的恶性循环之中.那条狗是电影的象征体.在电影五分二十秒出现在教堂里的女孩再次出现在他工作的练歌房后,两人的关系没有进展.在电影后半段,主人公为何“脱北”才得到解答:因在朝鲜饿得不行,抢玉米误杀一人而来到韩国.这段剧情比较有趣的段落也是关于狗的.同屋人想卖了胜喆的狗,最后却被告知非纯种狗连贩卖的价值都没有.这点非常讽刺.然后,小狗在一小时二十九分四十一秒被遗弃时,搜寻主人的眼神,也让我想起一小时四十一分三十秒男主角胜喆在街上寻找狗的眼神.

宗教作为一个转折点被运用在男女主角的首次冲突上.女主角觉得和陪酒女唱圣歌玷污了耶稣.男主人面对她的质责很茫然.

男主人公胜喆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一次是从练歌房下班送女主人公的路上,一次是与陪酒女唱圣歌,另外就是与小狗共处的片段.除了这些地方的亮色,其他部分色调很灰暗.

有趣的是我在影像中未发现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附加多少宗教情绪.他的情绪始终是日常化的.对“脱北者”而言,教会只剩一种无奈的求取相聚的理由.后来,也是教会宽恕了胜喆人生两个污点(杀人和叛国).同时,他也得到女主角的再次接受.他们是否要一起走下去?我这么想时,又觉得这部电影不适合有爱情.对于这样的一个男人来说,爱情和宗教一样遥不可及.

片尾处宗教貌似在内心改变了主人公的心情,外在的表现是改掉了他的发型和穿着.当这个人去商店买水回来,我们还来不及随之放松一把,情绪立刻急转直下,经过二小时三分二十七秒的疾行街头到二小时四分十一秒的默然无语.流逝在车声人声中的一分二十六秒,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命运同归.小狗死在了街头.我以为电影结束了,但他在电影结束前,离开了小狗,迟缓地,迈开步伐,他选择了继续前进——这个结尾远比僵持在静止不动的伤痛中,更有感染力,也更现实.

歌与记忆

2014年的开春,我无意中看到一部叫《芝瑟》的韩国电影.

注意它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它获得2013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其二是改编自济州岛的历史事件:“1948年11月,济州岛上的美国驻军下达命令:海岸线五公里以外的所有人都将被当作暴徒无条件处死.为执行这一命令,岛上的所有军人蜂拥而至,岛上的三万名村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军官要驱赶他们,只能进入深山避难……”第三是因为它是黑白片,整个影调看起来是一部与我们隔着一段时间的电影.彼时的日子没有了“此时此刻”的现实带来的焦灼.但同样一种焦灼,也只是变换了形式,就像电影结尾处士兵往洞穴里扔的一把火,于平静下燃烧着.最终,我还是被婴儿的啼哭叫醒了.电影结束在这里,剩下自己四顾茫然.

我在《芝瑟》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诗意,不仅是正常情况下岁月流逝造成的,还有一些对人情、走位、具体生活细节等的处理所带来的.于是,我找到了这个导演处女作《思乡曲》.一个落魄的音乐人到一处荒落屋子准备暂住,一帧固定机位的特写出现在一分五十四秒.还有三分二十六秒,音乐人回到故乡第一件事是去祭拜死去的母亲,而这个时刻镜头从一个空坑向外.在我看来,这几个镜头可以推导出《芝瑟》里一群农民挤在一个洞里躲避战争的镜头.当他以为母亲的坟茔遭到破坏而大哭,一个中年农民却告诉他:“你母亲的坟茔在另一处.”一种朴素的幽默,两人在那刻尴尬了四秒钟.连母亲的坟茔都忘记了在哪里,足见这个男人离家久矣.

这个中年男人和之后的两个村中青年,加上这个音乐人慢慢组成了岛上四人行.三个在各自家中都被瞧不起的农民一心想唱歌,并对这个从城市回来的音乐人死缠烂打,

“人生漫漫,一路漂泊,唯我独行.”电影二十八分五十四秒,音乐人接纳了他们,他们选在一处无人的角落,生涩地唱起这首歌.这时,不远的地头上,劳作的妇女们也在喝酒、唱歌.《思乡曲》在我看来可以称为“音乐电影”,后来也被某个音乐节评为最佳电影.有一段幻觉镜头,是其中一个男人和音乐人在城市的小舞台上给人们唱歌,这时有灯光,有掌声,而下一个镜头,就是男人在洗碗.现实与梦境、快乐与悲伤就是这么回事.电影接近完结,镜头从一个因生意不好而关闭的小卖店摇到他们,三人坐在大树下,说着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人为了跳舞离家出走去了城市.

“城市是他去的地方?”音乐人举着酒杯,大概想起了自己.

“他很快就会回来的.”另一个人说.

一小时二十五分五十三秒时,树叶沙沙的响声响起.还是那句熟悉的对白:“喝酒吧.”

我看这部《思乡曲》的目的是想找到它与《芝瑟》的亲缘.其实,我越来越发现《思乡曲》的稚嫩是珍贵的.看得出,导演从《思乡曲》到《芝瑟》保持了对故乡的浓重情谊.虽然,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历史,但我觉得两者共同的地方就是讲“人”和“情”.

农民的状态是一致的.《思乡曲》中的演员在《芝瑟》中再次出现了.据说,《芝瑟》由济州岛居民本色出演,操着一种韩国人也听不懂的方言.无论是在城市的走投无路,落魄回乡,还是战争时期的被驱赶、杀戮,都用一种极纯净的目光来正视,由此看来,过去和现在提供出来的现实又没那么扎眼了.这是导演吴篾的方式.

我有意选取三部在制作层面相对粗糙、但影响较大的独立电影.这三部电影在韩国电影史上具有可谈论的价值,在票房上也曾获得胜利.

当然,与这些电影共存的还有很多,但我这里必须从导演出生年代上做一个考虑-1975出生的卢勇石、1978年的朴正范,还有1971出生的吴篾,三部“70后”导演的处女作给了我对韩国独立电影一个惊喜的认识.这个认识指向了未来,一个值得期待的多元的电影格局.与此截然相反的内心感受是我对于国内电影的忧虑.当然,个人无法改变娱乐法则,但我相信艺术、电影始终会找到自己内在的平衡.

我们与韩国的很多社会现状接近.至少,我从电影里看到的对方的生活,有着逼人窒息的凛冽感.

“若我还能重生,一定还选择同样的路.

若我重生,还能歌唱.”

这首民谣注定只能在《思乡曲》中的幻觉段落出现,是为小人物的人生提供了一种相对豁达的表达可能.生活在发展,无法逃避工业、资本这些东西,或者说即将来临的中韩电影合作,仍然无法避免资本运作,那是不是有这样一种电影可以与这些暂时无关?

事实上,韩国的电影谱系中,从未缺席过这样的电影.而我们是否也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和本土情怀?让一部分电影从生活的细密处、感情的撕裂处、体制的矛盾处开始.

蒙德里安说:“在艺术中寻求一种共同理解的内涵是错误的.内涵将永远是个人的.”电影提供的,我的谈论要表达的,也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这才是电影——有独特想法的电影的美妙之处.

唐棣,导演,现居北京.主要作品有电影《满洲里来的人》等.

饮酒人与落魄歌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饮酒人与落魄歌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饮酒人与落魄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谷歌论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