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基于视域融合视角下看文学译作的创造性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该文是关于创造性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下看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摘 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他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在和异域主体进行交流时,国外的文化著作传入我国,学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本国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立足自己的文化视野,与原视域进行融合.为了贴合阅读主体的文化倾向,学者还需要对原作进行变形.本文将具体探讨“视域融合”视角下文学译作的创造性,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视域融合”;文学译作;创造性

作者简介:刘启明,女,吉林松原人,1993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5-02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文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在文学理论中,创造性叛逆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符号.译者翻译国外的作品,将作品转换成本国文化形态的附属物,对原作进行了二度重造,可以被称为创造性叛逆.文学译作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内蕴,还渗透了目的语文化的精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学者必须站在“视域融合”的视角下,对文学译作进行文化阐释.

1、文学译作与“视域融合”

翻译具有跨越性特征,译者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却可以实现心灵上的遥契.在对原著进行翻译再创造时,译者无需和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只需深入作者架构的阅读世界,感知作者的悲喜情绪即可.不同译者的关注点迥异,在将译文述诸笔端时,经常会呈现出不同的作品结构形态.而译者翻译的这一特性,就是“视域融合”的直接结果[1].

著名学者伽达默尔曾经对文学翻译进行阐述,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需要经过二度“视域融合”——第一次“视域融合”是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的融合.为了还原作品真实,译者必须对作者进行模仿,模拟当时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进入到作者的文化视域之中.第二次“视域融合”是目的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融合.译者和作者所处的民族、国家、时代不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以古希腊作品为例,古希腊作家浸淫了封建希腊文化,当代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势必会融入新的词汇,为原著注入新的血液.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发展的过程.

在文学译作中大量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由作者衍生,由译者润色.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已经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描述空白点时,可以赋予空白点不同的文本观念,对文化概念进行静态描述.当然,在文学译作中,定点数量最多,对译者的约束性最强.所谓的定点,就是原著的主题内蕴、人物形象、环境特征等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如实描绘定点,还原原著的中心内容.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但是这种创造性本身要以原著作为依托.对译作和原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在词汇、语序、语言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主题、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完全一致.如果译者遗忘了自己的身份,重新叙述文本,割裂译作与原著的关系,就会使文学译作沦为形式化的产物.

在对文学译作进行分析时,关键点就是“视域融合”.通过“视域融合”理论,标准读者可以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而隐含读者可以体味译语文化的魅力.文学翻译的本质就在于“视域融合”,译者只有跨越时空的界限,用作者视域关照原著,形成新的文化视域,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文学译作.

2、“视域融合”的影响力

“视域融合”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不仅会对原著产生影响,还会对文学译作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关注的文化要素非常多:一方面,译者要对原著的语言文化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译者要对原著的文本结构进行解读.一般来说,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性越大,译者进行翻译的难度越大.“视域融合”为译者指引了文学翻译的正确方向,减轻了译者的翻译压力[2].“视域融合”有两个视域点,第一个视域点是译者视域点,译者要理解作者的创造心理和创作目的.第二个视域点是文化视域点,译者要寻找目的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通之处.译者索要理解的主体就是文本,在“视域融合”的理论引导下,译者可以对文本进行细读,从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把握作者情感后,译者可以收集与译语文化相关的资料,梳理原著的脉络.在“视域融合”的作用下,译者还原了历史真实,从文本的观察者变为文本的创造者.自我和他者在“视域融合”中成为一体,原著和译作都具有了新的意义.

“视域融合”并不代表着翻译的终结,以发展眼光来看,“视域融合”代表翻译的另一个开始.目的语文化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译者会以目的语文化作为支撑,指导后续的翻译工作.在同一视域下,翻译主体有多个,不仅包含了标准读者,还包含了隐含读者.标准读者和隐含读者不同,标准读者完全依照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解读.而隐含读者可以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对空白点进行补充.但无论是标准读者和隐含读者,都需要在“视域融合”中进入作者视域,和作者互动沟通.

3、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文学译作记录了译者的文化观.针对同一作品有多个译者,但是每个译者的文化观都不尽相同.译者的文化观包括对译语文化的认识、对译语文化的态度等等.目的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形态不同,译者在接触原作时,必然会带着目的语文化来解读原著信息,这就造成了文本解读误差,而误差正是创造性叛逆的重要表现.译者和作者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接触的人事也不同,在进行翻译时,译者的文学创造标准会和作者出现分歧.文学译作不可能和原著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说明译者并没有在原著中渗透自己的文化观,其文学生产行为是失败的[3].在翻译之前,译者视域已经和作者视域融合,形成的新的文化视域,而这种文化视域会读译作产生影响,凸显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译者视域包括两类,一类是公共视域,一类是个人视域.个人视域由个人经历所决定,而公共视域由文化环境所决定.公共视域代表着译者与社会其他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了扩展自己的眼界,译者会拓宽自己的公共视野.个人视域和公共视域都会受到隐含读者的限制,隐含读者对原著的空白点进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有的视域范围,使原著作品结构重组,赋予了译作新的生命.在自由想象的驱使下,读者情感融入到了作品当中,使作品感染了读者的生活气息.虽然新视域和原有视域不同,但在本质上,新世域以原有视域作为基础,这也就解释了文学译作和原著同根同源的原因.

以我国著名文学作品《骆驼祥子》为例,这一作品在上个世纪传入国外,形成了多种译本.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了《骆驼祥子》的结局,并创造的新的角色.在作品的最后,骆驼祥子获得了爱情,挣脱了束缚,逃离了黑暗现实.译者在翻译这部作品中存在极大的文化偏见,老舍的写作本意是借批判之笔,讽刺当下现实,而译者误解了老舍的本意,将骆驼祥子描述成为理想奋不顾身、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奋斗者.老舍在创作这一作品时,中国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人民和官僚之前存在矛盾、穷人和富人之间存在矛盾.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纯善的心灵发生变形,而骆驼祥子就是自我毁灭的代表.西方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没有对我国的文化形态进行解读,以自我关照他者,致使“视域融合”出现新变,文学译作成为译者的创造性作品.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还原原著真实,我国学者必须站在“视域融合”的视角下,对文学译作进行文化阐释.

参考文献:

[1]魏婷婷.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文学翻译中的“信”译与创造性叛逆[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81-83.

[2]陈冰. 译者的创造性——兼评The Sketch Book: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三个中译本[J]. 海外英语,2010,11:317-318+322.

[3]封宗颖.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误读”还是“忠实”?[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ACSE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 要集[C].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ACSEC)):,2014:1.

创造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创造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创造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