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对未竟事件情结基于完形心理的视角相关论文范例

该文是关于解析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对未竟事件情结基于完形心理的视角

■周爽/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摘 要:“未竟事件”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它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感受,决策行为,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处理.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角,人们对“未竟事件”的追寻,是基于寻求圆满的内心体验.然而我们要做的,即通过“未竟事件”,挖掘并释放我们内心的真实渴望,向“未竟事件”告别,完成我们自己.本文即解析“未竟事件”心理情结,并探讨我们如何在“未竟事件”里发现自己,完成自己.

关键词:未竟事件完形心理

一、未竟事件及其影响

心理学里对于我们所说的“未完成情节”有一种说法,叫做“未竟事件”.比如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那个让你多年都无法释怀的,那个在很久之前发生但至今仍旧影响着你的决策和行为的,曾经的没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

未竟事件重点在于“未完成”.它作为一种残缺,是美好,是感激.但是有些未竟事件竟然成为我们人生的桎梏或者牵绊,最可怕的是陷入这种循环,通过未完成情节成为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囹圄,因为某种留恋不放手仍旧在不喜欢自己的人身上,或者因为无法挽回的时光而蹉跎着岁月.

整个精神分析领域看似都在解决“未竟事件”,比如童年时期和父母亲密关系造成的未竟事件,日后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处理以及伴侣的选择.或者我们经历的过往事件或者亲密关系也会影响我们日后的生活.日后的某种“得不到”,会与我们当年的未竟事件密切相关.精神分析一直探究未竟事件,旨在挖掘人的真正需求.

二、人们对圆满的追求——“未竟事件”成因分析

人们生命中的苦苦追寻或探究,仿佛都在寻找一个“明确的结果”,给之前经历的事情赋予一个意义,或者做出一个了断.看到明朗的结果,给自己的人生描绘一个完整的轮廓.这也体现了人们对意义感的追寻,也许是想对逝去的岁月,或过去的那场相逢,做一场盖棺定论.

完形心理学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事态进展,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

三、给“未完成事件”一个完成

正如前文所述,“未完成事件”象征某种遗失的美好,同时也在提示着尖锐的不圆满,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给自己内心一个交代,然后尘埃落定.完成未竟事件并非要沉溺于或者无法自拔于原有的情境中,如果回到类似情景中并不能帮我们完成,甚至会加深我们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寻找一种新的解决策略,与内心的“未完成情结”讲和:

(一)承认未竟事件,释放内心深处渴望

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未竟事件之后,可以把那些在曾经的创伤事件中没有被满足的深深的渴望,写下来或者分享给你非常信任的人.

比如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一直是一个照顾者或者付出者的角色,也许你同时也深深的渴望被他们照顾,渴望自己不需要这样付出也能够被爱.也许你悄悄的渴望相貌出众的人被你吸引,因为你对自己的长相一直很自卑.也许你悄悄的渴望通过婚姻改变经济状况,而是你从小因为贫困而对金钱的深深的不安全感.这个过程,要带着对自己最大的慈悲或者善意,承认那些不愿意承认的.让它们被发现,被承认,被原谅.我们做出的某些不堪或者错误行为,其实是在提醒自己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爱,那么我们就可以带着爱原谅自己和过往.

(二)向未竟事件告别,完成自己

背负着难以释怀的情感或沉溺其中,我们会行走的异常艰难.有时候无法前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和过去好好说再见.无论是主动或是被迫,无论是原谅还是忘却,我们都需要通过一个仪式来和自己告别.在和过去好好告别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实每一次告别过去的一部分自己,就像一场死亡,而我们也似乎会像祭奠丧亲者一样,需要去悲伤和祭奠那部分逝去的自己.当然你也会发现它同时是一次新生,只有经历死亡,新的自己才可能被诞生.但我们同样知道,新生就像一个母亲的临产,我们似乎也要经历一番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获得新生.

“仪式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告别.你可以与内心所有最深的恐惧和渴望进行一场或几场坦诚的对话,真诚的发现和面对内心深处的渴望;可以与咨询师几次共同探索,明确潜藏和压抑的期盼与需求;跟未竟事件当事人的一次坦白沟通,表达遗憾,忏悔和歉意,如果没有机会,可以尝试空椅子疗法;给过去的自己举行的一场葬礼,向那些你认为的不堪的自我和过往告别;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面对而非逃避,享受属于自己的灵魂之旅.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任何的情绪都不可能被强迫,我们也不能强迫自己“走出来”,不能强迫自己行动,不用强迫自己“接纳”或者是原谅.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拿出最大的慈悲宽恕自己,就是拿出最大的耐心来陪伴自己,拿出最大的勇气来面对自己.

生命里,我们与很多人和事都差一句悬而未决的告别.因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完成自己.那些我们的未完成事件,其实都是我们没有完成自己,与别人无关.

参考文献:

[1]刘宜人,岳晓东.未完成情节[J].建筑工人,2010(6).

[2]魏叶荧.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觉察与未完成事件的状况及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晓辉.内心逃不开的“未完成事件”[J].家庭科技,2017(6).

[4]袁飞,李祚山.格式塔疗法的理论与技术初探[J].校园心理,2018(2).

解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解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解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解析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解析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