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动态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扎根动态反馈的教学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此文是一篇动态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扎根动态反馈的教学

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学生做完阅读,教师作了点拨讲解,课后拿过来再做,仍旧有很多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做过一套卷子,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评,当问及错因及思考角度时,仍有很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课堂上学生活跃,能积极地参与师生的问答,课后训练发现课上重点讨论的很多细节已经模糊,更不能实现新情境中的迁移.从这三种课堂现象看,教学指向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课堂上虽然有教师反馈,但质疑性反馈少,更没有及时地转化为一种落实的力量,扎根学生心灵,内嵌于学生心智结构.只有对学生认识程度及相关的学习策略及时地做出回应反馈的教学,才意味着学习活动真正展开并走向深入.有效课堂就是建立在动态的、不断进行批判性反馈基础上的.

  所谓的“动态反馈的教学”,是指教师从学习者出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学习需要以及如何深化学习而主动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习者有良好状态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这里的“反馈”不仅是源于问题的评论与指导,更侧重实践层面上的矫正夯实.课堂上往往不缺少教师的回应反馈,缺少的是基于个体的、富有针对性的及时应答与诊治;不缺少课堂小结式的总结反馈,缺少的是反馈后的即时训练和跟进整合行动.动态反馈是学生展开学习的活性剂和推进器,始终激荡在课堂教学中,它使“学”与“教”在走向可见的路途中相互激发,砥砺深化,是对学习者“要去哪里,如何到达那里,下一步去哪里”的一种积极召唤与发动.动态反馈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包括学生自我对话与调整,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本文谈论的动态反馈主要是指课堂周期内的一种形成性反馈,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即时性.基于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动态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与探险,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课堂上出现的每一种情景往往是独特甚至不可复制的,需要教师瞬间做出策略回应,指向共鸣与共生的效果.因此教师会常常面对不测的挑战,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角度,即教师要始终站在学习者立场,顺应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让即时反馈伴随着教学的呼吸而舒张,使问题不断澄清,思考走向深入.

矫正性.学生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避免遭遇问题和错误,特别是在知识没有熟练掌握或未掌握的时候,出现一切问题都是促成学生理解、获得生命成长的美好契机.这需要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纠偏、帮助,积极而恰当地矫正学生不当甚至错误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和生命得到补养、完善与升华.矫正性反馈传递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生命关怀,哪怕是一个不恰当运笔、一个怀疑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达,老师总是记在心里,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描绘一幅草长莺飞、充满生机的美丽画面.

针对性.动态反馈是因个体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的回应.当个体处于学习的“愤悱”状态,师生的及时反馈会拨亮学生一片心智的天空;当问题成为通向新知路途上必须攻克的堡垒时,反馈的利剑击中要害,还学习者一片豁然之境.学生喜欢教师在以下几方面提供更多的反馈:“向前看”的反馈,与课的成功有关的反馈,以及“正针对我”“有关我的功课”(而不是“有关我”)的反馈.相反的一种情况是面面俱到,往往产生“不到”的效果,平均用力,逐条反馈,学生印象不深,挤占了针对典型问题的专项夯实,使教学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须知教师反馈的针对性越强,带给学生的个体生成空间就越大.

整合性.对学生即时问题要反馈,但更要注重对问题整合后的反馈,这是培养体思维、全局思维的需要.一节课刚开始学生暴露的问题与将要结课时出现的问题,思维深度是不一样的,能否以全局观点放到系统中进行反馈,这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比如当学生做一道诗歌鉴赏题,关于字词提出了很多不懂的地方,以至于对整首诗内容上没有什么感觉,教师反馈给学生的多是支离破碎的解释,就不如整合诗歌相关信息,比如作者情况、注释、设题中的隐含信息等,给学生方法,进行“观其大意”的引领反馈.

迁移性.即反馈的滚动性和情境的类比性.反馈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告诉一名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而是不断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给出下一步学习的适切建议,并在新情境中使学习成为炼制意义的活动.学生经过迁移反馈而拥有的知识才充满活性,才能在心灵深处安家,接纳更多不速之客的来访,从容应对,丰富素养,锻造能力.平时学科测试后要进行反馈练习,并且提出打造满分卷、规范卷,实施“错题重考”“弱项跟进”措施,就是在落实知识的迁移性,努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水平.

从以上动态反馈教学的几个特点看,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与问题是反馈存在的前提,认识错误、解决问题、深化思维是反馈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到一节课,动态反馈的教学如何进行?下面我们按照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来透视课堂动态反馈教学的流程.

一、课始:我要去哪里

这是一节课成败的首要问题.“我要去哪里”体现了师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指向.这里的“问题与任务”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以此保证动态反馈的必要和寻求的最大价值.问题从哪里来?从阅读中、从学生完成的课前“自学自测案”中获取,包括学习新知的态度(是否感兴趣、乐意探究)、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错误认识等.对学生问题反馈不是简单告知,而应做到:首先让他们明白一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以及实现这一标准自己的优势与差距在哪里,这需要学生在自我测评中把握成功实现目的所需的条件;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测评结果,便于制定课堂反馈策略.其次做好知识与生活文本与社会、与高考应用的链接.当学生意识到所学与所用密切相关时,就会焕发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导课环节应该注意调起学生求知的胃口.再次抓住学生的一知半解或错误认识,深挖错因,通过丰富知识背景、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顺利达标、完成学习任务做铺垫.

笔者在教学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考虑到鲁迅作品思想深邃、表情达意的含蓄、时代的隔膜感等因素,先进行学情问卷.很多学生反映题目难以理解,更难把握情感.我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反馈:题目中“忘却”“纪念”是什么关系,各自的内涵是什么,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提到 “想写一点文字”是为了“纪念”几个年轻作家,为什么又要“忘却”呢,这里有什么潜台词?我提示学生到文中去找答案,学会以文解题.学生很快从第一段中找到因为“我”时时遭遇“悲愤”的袭击,企图忘却的是“悲哀”,好让自己轻松一下.我又提示结尾一段中也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即“目睹了许多青年学生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由此学生悟到“悲愤”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并把“体味作者深沉强烈的情感”和“探讨文本的情感表达方式”确定为课堂教学的反馈目标.

二、课中:如何到达那里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反馈.当确定了课堂目标后,教师要不断地提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或遭遇阻碍的证据,以此来做出判断,提供相应的反馈.只有适时的反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赶进度,满堂灌、满堂教,导致课堂反馈迟到甚至缺席.一节课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探究点,教师追求大容量的教,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做,对学生做得怎样、如何矫正,却缺少即时针对性评价与落实.有研究表明:当形成性评价(反馈)实践和教师的每一天、每一分的课堂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大幅度提升学生——以70%—80%的幅度提高学习速度.因此在教学中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抓住问题节点,进行过程反馈,适时拨动思维琴弦,精心指导学生如何寻求、理解和使用提供给他们的反馈.

学习中存在一种现象,反馈内容从学生中来,但结果很难到学生中去,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无动于衷,使教学悬空搁置.其原因一是课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挑战精神、达标信心没有被激活;二是教师反馈与学生学习需求脱节,教师往往把反馈集中到课尾,忽略对问题的即时性回应,结果错失反馈节点;三是对反馈的信息生吞活剥,未能从理性上把握,未能建立起答案、文本与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比如学生做阅读探究题,当感觉答案匪夷所思时,只是惊讶,然后机械地抄写整理答案.其实答案是次要的,反馈的关键在于激活,寻求做好这类探究题的思路与方法.

可见忽略反馈的即时性特点,效果上就要打折扣;分期分批、具体而清晰的反馈更易被学生接受.课堂上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每进行完一个环节便让理一下,这一点很好.但应注意两点,一是整理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再抄写一遍或简单复述,而是让他们清楚自己学习的进程,进一步寻找疑点,多向触发,矫正错误认识,建构、拓展自己的认知网络.二是要善于让同学之间彼此分享整理,分享问题.整理是源于每个人知识背景下的一种意义炼制活动,每个人的整理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会举一反一,多停留于表面地“知”;有的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会提出新的假设、发现新的问题.如果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整理所得,就会产生意义的叠加和深化.但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反馈是欠缺的,理完便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应该留出时间鼓励学生,相互成为教学反馈的资源,这种同伴反馈的价值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它能更及时、更容易彼此接受.当然教师要给予适时地评价引导,来保证同伴提供反馈的正确有效性.

  《为了忘却的记念》确定教学目的后,开始分三个环节深入品读文本,即由“悲愤”“困境”到“突围”展开阅读反馈.第一环节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遭遇,他们开始的讲述并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有隔岸观火的态度;我进行提示,美好品质遭遇毁灭是令人沉痛的,特别是读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一句时,努力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这时有同学主动站起来读,读得很投入,整个教室变得肃穆凝重.作者在这里抒发的仅仅是悲哀?我这么一问,旁边的同学答道还有“愤怒”,接着我请这位同学试着读出了这种感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不仅仅是悲哀、悼念之情,更多的是对造成惨案的刽子手——国民政府的愤怒,这种情感弥漫于字里行间.然后学生纷纷读出文中表达愤怒的句子,如“这岂不冤枉!” “原来如此!……”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惯于长夜过春时……”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出的”等等.当学生沉浸在悲愤之中时,教师适时地跳出文本对入境的学生进行拓展,给予他们理性的反馈:鲁迅的思考既是“平民”的,又是“贵族”的,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两个层面,即现实层面和哲学、人类学的层面,如果说对左联五烈士的悲哀,对国民党反动行径的愤怒是对当时的现实作出的直接反映,那么对当时人们生存境遇的透视以及实现历史性突围策略的揭示,则更是智者回眸,仁者指路.

  课堂进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同学们分别从文中找出有关事件,如①五青年遇害,上海报章的反应是“不敢”“不愿”“不屑”,这里表明了三种不同的政治态度,“不敢”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是指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态度,不介入政治斗争的一类,“不屑”者则把五青年的被害看做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值得见诸报端.②从服饰描写可以看出白莽的生存境遇.③从取名、办刊、译稿及被捕狱中等几处看柔石的境遇.只回答这些是不全面的,看到同学的迷茫,我做了补充性反馈,“我”的境遇:辗转追捕中(如第五节的排比句);“无写处”,用向子期《思旧赋》典,以此揭露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极端黑暗腐朽,没有.

  第三个环节,面对这样的境遇,如何实现突围?同学们七嘴八舌后,我们一同进行了整合反馈:①白莽:“国民诗人”改成“民众诗人”表明其爱憎,翻译彼得斐的诗以表明革命的决心;柔石的“硬”“迂”,坚定地转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企图唤醒民众,从事革命.②文中引用《说岳全传》典故,批判道悦和尚的坐化,提倡“韧”的战斗;文章结尾“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我不说,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人民革命斗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最后我补充说鲁迅的笔下始终翻滚着一条纵深的历史的长河,从这条河中,我们感受到人们的生存境遇,叙其事,悼其情,论其理,鲁迅以他那如椽的大笔为我们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学中的动态反馈是即时而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批判、引领、补充和整合,更是一种思维的激活、推进与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在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以上三个环节都保证了反馈的及时性,特别是学生积极参与暴露出的有价值的“偏颇甚至错误”,比如对文章题目、运用典故的不理解,这恰好拓展了反馈教学的生成空间,缩短了学生当前状态与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间的距离.同时要注意教师恰当的提示,比如找出文中表达悲愤情感的句子,人们生存的境遇以及突围的策略等,这都是学生接收教学反馈有效的引子,不可小觑.

  三、课尾:下一步去哪里

  当一节课的目的渐趋达成,教学的反馈是否结束?在约翰·哈蒂(John Hattie)《可见的学习》一书中提到:“‘下一步去哪里’更为重要,这类反馈有助于选择下一步最合适的挑战,可以引向发展更多针对学习进程的自我调节,引向更加熟练和自动化,引向学习不同的策略和过程以完成任务,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向更多关于哪些被理解和哪些没有被理解的信息.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其目标不仅是提供‘下一步去哪里?’的答案,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去获得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①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这层反馈,原因是在课堂动态反馈的进程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胜利的曙光.越到此时越要“却顾所来径”,看自己是怎样到达这里,有多少东西已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技能,即明白自己是怎样学习的.真正的理解是自我理解,真正有效的反馈是自我反馈,这包括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前者反馈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并围绕着学生学的反馈展开教的策略.

  “下一步去哪里”要以此时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依据,让之前进行的一切课堂教学反馈都成为此时深入学习的铺垫与准备,或是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催生新问题的产生;或是当堂自主练习(往往是限时的),落实学以致用,缩小学习的差异;或者学生自觉地拓展视界,不由自主地卷入探求新知、迎击挑战的场域中.教师在静观时变中会进一步走入学生心灵,站在学生思维角度,探明他们的需求,继续展开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最佳反馈.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例中,师生共同体验文本投射出的“悲愤”情感,感受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并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战略突围,牢记不可忘却的血的教训.课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们需再次回到课堂目标“体味作者深沉强烈的情感”.正如有学生所提出的,这里的“强烈”和“深沉”不好理解,特别是后者.当时我并没有立即做反馈,而是把问题交给同学讨论,并提示与《记念刘和珍君》做对比阅读.有对比就有了鉴别,虽然都是记念、悼念青年的文章,但由于两篇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作者心境及思想认识的不同,《记念刘和珍君》抒发的情感是喷薄式的,本文的表情达意则显得平静而深邃,文中的多处表达都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对比就是知识的迁移,我们达成这样的阅读反馈后,学生对一些表达方式不再熟识无睹,而是有了自己鲜活的文本体验,并能自觉地矫正自己在写作当中表达上的问题.

  以上就一节课理论上说,动态反馈的流程是清晰的,而实际操作却要复杂得多.如何在教学中嵌入最恰当的反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与评价.这需要教师由过度关注教的反馈转移到关注学的反馈上来,有了学生的学才会给教师的教提供鲜活的话题和无穷的挑战.

  二是教师的反馈能否为学生接受并运用.当教师的反馈能够保证学生注意力并契合学生的最新理解时,学生才乐意接受,这需要教师时刻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的反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试误的机会时,他们才更有勇气自觉地去运用.事实告诉我们,一种能力的形成既需要认识到位,更需要一定的训练量做保证,因此教学中的动态反馈不仅提供正确信息,还要使学生具备能够正确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就离不开大量的训练.

  当然教师的反馈能否为学生接受和运用,还与反馈的频率、反馈的方式息息相关.在满堂灌、教师独白的课堂,正如本文开始所描绘的那样,反馈是很少起作用的.当反馈的频率适合学生“想知而未知”的学习状态,并且善于营造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联系的生活情境,比如课本剧、辩论赛、活动课、智力游戏等,这时来自教师或学生的动态反馈,简约灵活,实效性也就会更高.

  参考文献

  ①[新西兰]约翰·哈蒂(John Hattie)著.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作者通联:山东德州市乐陵第一中学]

动态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动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动态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