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发展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广西糖料蔗产业路径分析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该文是关于产业发展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广西糖料蔗产业路径分析

高 云 李树君 矫 健 秦学敏 范 堃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125)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糖价的波动,对国内成本较高的制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食糖进口量逐年增加,现已超过中国食糖需求量,部分挤占当前国内食糖产业份额,并呈现愈来愈明显趋势.广西作为中国最大甘蔗产区,承担着保障糖料重要战略物资的历史重任.但是,受当前良种繁育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不高等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当前,广西糖料蔗产业应该积极打造利益共同体、构建产业化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糖料蔗产业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糖料蔗;发展路径;机械化

DOI:10.13856/j.cn11-1097/s.2016.09.041

作者简介:高云,山东临清人,博士,工程师,E-mail:gaoyun1105@163.com.

广西作为糖料蔗生产第一大省(区),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长期稳定在60%以上,糖产量占全国70%以上,1992/1993榨季至今,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成为近千亿元大产业.但广西糖料蔗受生产成本高限制,发展难度逐步加大.马晓河(2011)[1]、张华等(2010)[2]、王新超等(2015)[3]指出广西糖料蔗生产总成本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人工成本、土地租金和化肥成本占总成本的80%左右,机械化能显著降低糖料蔗总生产成本15%左右.亩(1亩等于1/15hm2)均收益因糖料蔗收购的下降而逐年下降,效益也低于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农民种蔗和企业加工的积极性下降,糖料蔗产业发展面临生存挑战.

广西作为全国产蔗第一大自治区,年产原料蔗7 000万t以上,面临着供给侧改革巨大压力.为积极响应“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号召,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生产和发展方式,创新糖料蔗产业发展路径.党、国务院以及广西政府逐步出台促进糖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从糖料蔗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供需结构方式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糖业市场优势,减少对国外食糖的依赖,降低糖业生产成本,提升中国糖业的话语权.

1 国外糖料蔗主产区发展概述

2014/2015榨季,世界食糖产量1.69亿t,年均增长率为2.7%.巴西、印度、欧盟、中国、泰国糖产量占世界食糖总产量的80%,而同期世界食糖消费增长率仅为2.3%,生产增长大于消费增长,世界供需状况由2010年基本平衡逐步走向供大于求.目前,世界食糖库存已超过4 000万t.受食糖供大于求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国际食糖逐年下降,年均糖价由2011年的26.97美分/磅(1磅约为0.45kg)持续下跌到2014年的16.36美分/磅,4年糖价共下跌10.61美分/磅,降幅39.34%.目前纽约糖价维持在12~15美分/磅.未来市场预测,国际糖价下跌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但上升的空间也相对有限,不会产生较大波动.国外糖料蔗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技术相对成熟,形成了相对完善且成熟的发展模式.

(1)国外糖料蔗产业受保护程度较高,实施配额管理政策.世界主要产糖国家和地区,如巴西、欧盟、美国、泰国、印度等均制定有糖业法律,对国内糖业发展十分重视,保护产业发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配额外关税仅为50%,而美国、欧盟、日本配额外关税达185%、218%、346%,贸易壁垒较高.因此,很多国家都将食糖出口到中国,对中国食糖产业带来较大冲击.

(2)国外重视糖料蔗的品种研发、培育与种植.李杨瑞等(2015)指出巴西等糖料蔗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糖料蔗品种育种机构,由各蔗糖酒精生产企业每年按比例支付育种经费[4].巴西充分利用糖料蔗1年新植、4年宿根的特性,延长生长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按每个蔗区单一糖料蔗品种面积不超过糖料蔗总面积20%分布,并实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

(3)国外糖料蔗机械化水平较高.巴西在21世纪初已基本实现糖料蔗全程机械化.澳大利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并且95%的糖料蔗收割运输由连接田间至糖厂的专用铁路网承担,大大节省运输费用.因此,2007/2008榨季,澳大利亚的糖料蔗种收成本仅为每吨143元,而当时中国糖料蔗种收成本则达到每吨240元,高出澳大利亚68%.泰国的糖料蔗收获机械化也发展缓慢,但由于人工收获成本较低,糖料蔗生产成本也低于中国,约为每吨180~200元.

(4)国外生产成本较低.按照国外糖料约13.3%的出糖率,即7.5t蔗产1t原糖计算,剔除销售费用,在原糖出厂成本中,种植和砍收成本占25%,生产环节成本占15%,加工成本占45%,财务成本占10%,运输成本占5%,平均出厂成本为每吨1 540元.如果考虑销售费用和将原糖拉到港口的费用,那么成本每吨上移65~80元,总成本为每吨1 600~1 700元,泰国、印度及中美洲一些国家,生产成本相对巴西更高一些,在2 200元左右.尽管中国每吨糖物流成本比其他产糖大省低100~200元,比巴西、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等4大食糖出口国低150~300元,但每吨糖成本仍在5 000元左右.

2 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形势

中国是位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是位居印度、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进口国.2014年,全国原料蔗产量12 561.1万t,产糖量1 570t,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份,其中广西和云南糖料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集中了全国90%的榨糖企业.但由于广西、云南等地势高地不平,机械化实施难度大,2013年,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成本)1 954元,是2010年的1.6倍,其中,人工成本1 153元/亩,占总成本的50%以上.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持续快速上升,食糖生产成本日益提高,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国内糖业已连续两个榨季大幅亏损.而巴西、古巴、泰国等蔗糖出口大国凭借规模化、机械化和成本优势,将食糖大量出口中国.2011—2014年,全国进口食糖367.5万t,占同期国内食糖生产总量的25%~35%,大大超出中国食糖缺口量,致使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糖价持续下滑.同时,国内淀粉糖等替代品快速发展,挤占部分市场,食糖产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而蔬菜、水果等种植效益远高于糖料蔗种植效益,糖业面临严峻挑战.广西占全国食糖总量的2/3、蔗糖总量的3/4,对全国食糖供应的影响举足轻重.

2.1 发展现状

2014/2015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为1 579万亩,糖料蔗产量为7 645万t,产糖840万t,糖料蔗销售收入310亿元,制糖企业纳税15亿元.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百色和河池6个地市种植面积和产蔗量约占全广西的85%.目前广西111个县(市、区)中有95个种植糖料蔗,直接种蔗农民超过850万人,涉蔗人数2 000万,全区31个糖业集团拥有糖厂105家.2013年以前,广西糖料蔗生产总体呈增长态势,期间略有波动.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661万亩增长到2012年的1 651万亩,增长149.8%;总产量从1995年的2 461万t增长到2012年的7 478万t,增长203.9%.2013年开始,受糖料蔗收购下降、成本增加、劳动力紧缺、收益减少等因素影响,蔗农种植及管护糖料蔗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开始下降,2014年减幅约为5%~10%,2015年糖料蔗种植面积减少至1 306万亩(图1).

2.1.1 生产成本

糖料蔗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以上.因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广西糖料蔗种植成本略有波动,但总体保持上涨趋势,从1991年的每亩305元上涨到2012年的每亩1 815元,涨幅达到495%,特别是2009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增幅达15%~20%,到2014年成本上涨速度减缓.总成本由1991年的每亩305元上涨到2014年的每亩2 016元(图2),高于世界主产糖国1倍以上.其中,人工成本占比从33.7%上涨到46.4%.以2013/2014榨季为例,巴西、印度和泰国等3个产糖大国原料蔗成本(糖厂收购价)每吨约合人民币210~230元.同期,广西原料蔗收购首付价为每吨440元,按照8.3t原料蔗产1t白砂糖平均水平计算,广西每吨蔗糖成本仅原料一项,就高于上述3国1 800余元(图2).

净利润周期波动式上升.如图3所示,广西糖料蔗亩均利润在上涨1~2年后,都会连续3~4年下降,2004年利润最低仅为每亩71元,2010年达到最高为每亩875元.但由于成本各有不同,1991年成本利润率最高达到100%,2004年降至最低仅为9%,利润最高年2010年成本利润率为62%,到2013年下降至18%,而2014年成本利润率为-1.39%,开始出现亏损.目前,全区糖料蔗生产成本为每吨5 000元,除非实行二次结算(即食糖平均销售每吨超过5 100元),否则糖料蔗种植每亩将亏损28元,蔗农收益空间日益减小(图3).

2.1.2 制糖企业盈亏平衡点

制糖企业盈亏平衡点与原料蔗收购价、糖料蔗产量、糖分和产糖率等密切相关.糖料蔗收购须小于这个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糖料蔗,糖厂才有盈利,并维持简单再生产(表1).2011/2012—2014/2015榨季,食糖产量先扬后抑,白砂糖含税平均销售先抑后扬,近年来,销售均低于每吨5 000元的生产成本.

2.1.3 糖价变动情况

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食糖供大于求的影响,食糖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国际糖价从2011年2月最高的每磅29.40美分,波动下跌至2015年3月的12.28美分/磅,波动幅度为58%.2010年以来,国内糖价(南宁现货价)随国际糖价的变动先升后降,大幅波动.2010年1月最低点为每吨4 910元,上升到2011年8月最高的为每吨7 800元后,连续37个月总体持续下滑,至2014年9月跌至最低点为每吨3 950元,跌幅为49.3%.之后,由于大幅减产,糖价有所回升(图4),但销售仍与生产成本相差不大,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

2.2 存在问题

(1)持续下跌动摇糖业发展基础.受糖价持续下滑影响,糖料蔗收购不断下降.农民收益逐年减少,种蔗意愿下降,不少地方出现蔗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现象.蔗源不足,糖厂将陷入“无米之炊”困境,动摇生存和发展基础.2014/2015榨季,广西榨糖企业亏损总额达17.56亿元,亏损比例达51.5%,比2013/2014榨季45.4%进一步扩大.如此下去,粮经作物“争田争地”现象日益严重[5],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糖料蔗产业发展.

(2)蔗区基础设施薄弱,糖料蔗生产水平低.广西85%以上的糖料蔗种植集中在贫瘠旱坡地上,种植地块小而分散.据统计,单户拥有50亩以上的蔗地面积161.99万亩,不及总种蔗面积的10%,90%农户拥有蔗地仅每户9.5亩.广西旱田糖料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超过50%种植在15°坡以上,户均单产仅有4亩多,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广种薄收,产量低、品质差,近5年来最高单产为每亩5.3t,最低单产为每亩3.7t,是世界上主要产糖国种植条件最差的糖料蔗产区.目前,广西种蔗户多普遍使用化肥以增加单产,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巴西的10倍,部分土地因过量使用化肥而板结.

(3)良种研发推广能力落后.目前,广西糖料蔗品种大部分为台糖系列,年种植1 300万亩以上,占种植面积的85%,且延续了10年以上.新台糖22号是广西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占广西蔗区总面积的70%,新台糖16号占3%,新台糖25号占4.72%,台优占4.82%.长期种植单一品种,自育优良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慢,导致种性退化,抗逆性和产量下降,而且熟期单一,制糖企业空榨时间长,产业风险上升.

(4)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广西糖料蔗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83%,种植环节为20%左右,收获环节仅为4.3%.收获基本上是靠人力,人工雇佣成本达到每吨120~150元,占糖料蔗收购的1/3.整体上,2015年年底糖料蔗“双高”基地已实施13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但广西糖料蔗收获期一般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期间阴雨天多,雨后蔗地湿滑,机器作业困难,容易碾压坏蔗地,甚至拔起蔗根,影响宿根蔗发芽.而且国产收割机技术水平较低,各种机型均处于试验阶段,可靠性不高.主要表现在整秆式收割机蔗叶分离、集堆与捆扎等问题有待突破,分段式收获技术效率不高与劳动强度较大,辅助装备不足、性能不佳、机手使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维修技术和配件、生产调度不到位等.

3 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路径

3.1 广西糖料蔗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比较

糖料蔗产业是当前国内承载食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相对国外较高的额外关税税率,国内糖料蔗关税税率低导致受保护程度低,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大.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成本为国外的2倍左右(其中人工成本和物质成本费用占70%以上),迫使国内收购价需高于成本价才能有较大的市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国内尤其是广西糖料蔗产业的发展,成为糖料蔗产业发展的瓶颈(表2).

3.2 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糖料蔗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受到国际市场牵制,急需变“被动”为“主动”,拓宽发展空间,开创发展前景[6].糖料蔗产业发展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5).

3.2.1 强优势

糖料蔗产业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蔗糖业发展为国家重要战略.国家为进一步控制食糖安全供给战略,科学部署推进糖料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党、国务院“三农”与蔗糖产业的政策导向和战略方针,广西政府多次出台关于蔗糖产业发展的具体部署,这成为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和产糖中心.目前,糖料蔗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广西大部分市、县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量的糖料蔗副产品闲置,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近年来,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 500万亩,产蔗量7 000万t.每年全区糖料蔗副产品包括1 400万t蔗梢蔗叶、1 400万t蔗渣、滤泥和糖蜜分别为280万t,但副产品利用量仅为20%左右,多数副产品未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

3.2.2 补短板

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面临的“危局”,主要源自开放环境下的自身竞争力不足.一方面,糖料蔗生产成本高,与国外价差较大,市场竞争力弱.另一方面,国内食糖进口关税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缺乏除关税、配额外有效的进口调控手段,造成国际低价糖大量涌入,扰乱国内市场,危害国内食糖产业安全.

从长远来看,“保产业、转方式、促建设”成为糖料蔗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从根本上保住当前的糖料蔗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配套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图6).

3.2.3 保产业

首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糖料蔗产业十分重视,多次出台促进糖料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等.其次,国内食糖人均消费量达10.88kg,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按照年人均消费量增加5kg推算,将增加650t的年需求量,市场需求和提升空间较大.第三,糖料蔗主要布局区也是广西扶贫攻坚重点和难点地区,目前广西仍有538万、约占全区10%的人口尚未实现脱贫,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出售糖料蔗收入8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因此,保住糖料蔗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产业稳定发展,就要保证农民收入提升.首先,政府应给与种植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一定补贴或奖励政策.其次,探索新型合作机制,绑定政府、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利益共同体,将糖料蔗生产作为每个主体自身的产业去做,达到利益最大化.第三,探索糖料蔗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效益更大提升.

3.2.4 转方式

(1)依托“互联网+糖料蔗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糖料蔗产业”产业发展形势,利用广西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将糖料蔗耕种收与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融合,构建糖料蔗生物化工、医药、食品、饮料、化肥等产业体系,形成糖料蔗副产品工业化、肥料化、基料化、产业化发展产业链,探索产业效益好、发展形势好、发展潜力大的糖料蔗产品利用方式和方法.重点做好蔗稍蔗叶饲料化、肥料化综合运用,将未利用蔗渣、糖蜜、滤泥部分充分加工利用,明确将糖料蔗种植面积、副产品产量、品种与种养规模配套,实现养殖场粪污、副产品与周边种植区充分融合,种植区副产品供应养殖业饲料需求,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

(2)培育产业经营新主体,构建协同驱动发展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糖料蔗规模化种植,引导政府和社会扶持资金向其倾斜,提升组织化程度;借鉴糖料蔗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其在广西的可行性,如巴西以含糖量为基础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食糖—酒精联产计划,日本的食糖返售政策,泰国的甘蔗与食糖基金等,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糖厂、农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协同发展,兼顾各方经济效益,从打造新型利益共同体.

(3)树立发展新理念,转变糖料蔗产业传统方式提升.加快转变糖料蔗发展新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转化科技成果.积极开发新品种,打破仅台糖系列品种占80%的局面,从蔗区品种布局看,应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以单位面积产糖量最高为首选,兼顾糖料蔗单产和糖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效益,每个蔗区主栽品种达6个以上;培育和推广应用宿根性强的糖料蔗品种,将3年周期(1年新植,2年宿根),延长至5年生产周期(1年新植,4年宿根);培育和应用具有强固氮能力的糖料蔗品种,减少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与广西甘蔗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等科研机构相结合,研究开发适合广西当地糖料蔗新品种研发技术、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机械化统防统治技术和机械研发等相关科技成果,真正转化到糖料蔗生产实践过程中.

3.2.5 促建设

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经营主体合作,加大良种良法的培育推广力度和糖料蔗产区水利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力推广机械化,节省高昂的人工成本与物质材料成本,加快研发适合中国产区特点的中小型机械,构建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5):412.

[2]张华,等.我国甘蔗机械化成本分析及机收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J].热带作物学报,2010(10):10691073.

[3]王新超,刘晓雪.2014/15榨季中国食糖生产形势分析与,2015/16榨季展望[J].农业展望,2015(12):3641.

[4]李杨瑞,杨丽涛.巴西甘蔗糖业高效低耗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糖料,2015,37(4):7376.

[5]杨永梅,李宏.云南省甘蔗种植比较效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2):2731.

[6]廖东声,覃思静.广西甘蔗产业生产成本核算及控制问题分析[J].学术论坛,2013(8):8392.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产业发展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产业经济学论文选题

2、科技和产业杂志

3、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4、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5、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6、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