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

图像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展现内心情感的视觉形态,从远古的岩画到当今的数码图像,它始终以特有的表意功能,记录和传播信息与知识,传递着人类的思想,它与文字相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阅读对象.

中国自古就将“图书”并称,有图文并重的传统.长期以来,文字和图像是中国古代文献媒介上的主要视觉对象.宋人郑樵在《通志略》中曾说:“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举而措之,如执左契.”(郑樵《通志略·图谱略·索象》)表达了古人将图文并举作为阅读之本,求学之道.当纸质书成为人们的阅读对象后,图像在印本中的叙事功能日益彰显,或独立为图谱,或附庸于文字,其主次地位虽有起落,但作为一种视觉存在,一直在图书史上发挥着作用,不仅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众多艺术家为之绘画插图.如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出相”“绣像”“全图”之谓,不仅是图书版本的标志和装帧类型,还是中国古代版画创作的载体,其中不乏精美的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的图书.“左图右史”作为我国先人对图文并重的概括,既体现了一种“图书观”,也反映了一种“阅读观”.遗憾的是,这种“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1的传统并没有被发扬光大,一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艺术类型,二没有演变为独立的以图像为主的阅读载体形式.所以,当中国的图书文献未完成内在的自身蜕变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输入,以西方的出版模式再造自己的文献生产过程与表现类型.因此,对于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画报”,我们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中也演绎出多样性特征.

画报是舶来品

中国传统文献中的图像资料内容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丰富的图像虽已具备叙事状物的功效,但许多精致而惟妙惟肖的图文出版物只能作为孤立的画谱、图录供人欣赏.直到19世纪中期,我国文献出版出现了从单品种图书向连续出版物变革的景象.西方来华传教士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陆续兴办了各种中外文报刊,拓展了时事新闻类的定期文献出版.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诞生了我国最早的报刊,对人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丰富阅读大有助益,开创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除了教会之外,外商在战争之后也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刊,推动了中文报刊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报刊的出现,图像也逐渐以广告、新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图像新闻的价值日益呈现:在1872年出版的《中西见闻录》和1876年出版的《格致汇编》上陆续刊出了图画和照片;《申报》在1875年5月17日报道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新闻时,还刊登了格兰特的半身像.这两份报刊均是教会和外商主办.报刊作为当时的“新媒体”,延续了西方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画报正是在文化输入的过程中,从萌芽而演变为专门的画刊.

1874年2月在福州创刊的《小孩月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画报的萌芽,由传教士家属普洛姆夫人和胡巴尔夫人主编,图像采用铜雕版印刷.1875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另一种《小孩月报》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主编,一般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画报,刊行时间达40多年,曾多次改名.之后,有1877年6月在英国编译的《寰瀛画报》,1880年由《小孩月报》改名的《画图新报》,以及《申报》出版的多种画报.总之,中国近代画报的早期创办者均有教会和外商的背景.他们作为文化的摆渡者,将西方诞生不久的画报引入了中国,使中国的画报出版与法国1829年创刊的《剪影》、1832年创刊的《喧噪》、英国1842年创刊的《伦敦新闻画报》相距并不遥远.此举不仅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在形塑中国民众的阅读方式与趣味上影响深远.

画报是新闻创新发展的成果

沟通和获取信息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之一,而信息的传递与获得必须借助于一定形式的媒介.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图书之外,缺乏惠及众人的纸质“新闻”媒介,张贴的告示,传抄的邸报,仅是例行公事和官员传阅的文本,其“新闻”受众范围有限.只有当近代新闻业成长起来后,文字与图像的传播才有行之广远的媒介.中国近代画报正是新闻业不断成熟,创新发展的成果.

英国商人美查在1872年创办的《申报》有近代中文第一报之称,它的起步与壮大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缩影.这份报纸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主报与附属的各种出版物的综合互动,其中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的《点石斋画报》厥功甚伟.美查在《点石斋画报缘起》中说:“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心,而中国则未之前闻.”于是,美查在《申报》实力渐强的状态下,仿西方画报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将新闻时事以图文互动的形式展现,开启了中国图像新闻的新时代.它是晚清中国画报的引领者和新闻创新的示范者,影响深远.《申报》在民国时期还办了《申报图画增刊》《申报图画周刊》和《申报图画特刊》.这一系列画报的问世正体现了报纸经营的成功.在主报之外附设画报的出版模式,直接影响了一批画报的问世.

1920年的《图画时报》是由戈公振主编的著名画报,由上海时报馆出版.1930年的《新闻报图画附刊》由《新闻报》负责副刊的严独鹤主持.以上两份由报纸附设的画报均为独领一时的摄影画报.

在新闻史上,《申报》《新闻报》《时报》是著名的三大报,它们均先后创办了附设于主报的画报.《图画时报》和《新闻报图画附刊》都曾采取过随报附赠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主报的发展,这一成功的新闻创新发展模式被其他报纸纷纷效法,推动了画报在我国的发行,扩大了报纸和画报的受众群体.

画报是印刷技术发展的产物

中国近代画报的发展与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曾生产了大量图文相映的图书,但无法承担起出版画报的角色,木刻雕版的耗时费力难以参与到时效要求高的新闻报刊的出版过程中.因此,只有当西方的印刷技术渐次传入后,中国画报的出版才能不断改良,展现新的面貌.

晚清画报的流行得益于平版印刷的石印技术.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所说:“我国报纸之有图画,其初纯为历象、生物、汽机、风景之类,镂以铜版,其费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21876年,石印技术被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引进运用,之后官私书局、报馆纷纷采用这一便捷的技术设备,确保了图像复制和印刷的高效率.

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分离的特性,在特殊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质直接书写或描绘图文,或用转写的间接方式,再经化学腐蚀而制成的版材进行印刷的技术.但石印技术作为一种图文复制手段,它仍依赖于人工的绘图制版.只有当摄影技术应用于印刷之中后,画报的印刷效率和版面的展现方式与质量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摄影术发明于1839年的法国,之后经技术运用发明了铜锌版的照相印刷技术,为新闻照片的直接印刷奠定了技术基础.1901年起,中国报刊上才开始零星出现铜版印刷的新闻照片.1907年,《世界》画报首次采用照相铜锌版技术印刷,成为中国第一份摄影画报,在法国巴黎印刷,运回上海发行.1912年6月,在上海创刊了在国内实现照相铜锌版印刷的《真相画报》.这两份短暂出版的画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摄影画报的先河,推动了中国近代画报从石印向照相铜锌版印刷的转变.

当摄影作品成为画报的主体后,中国近代画报进入了繁荣的发展期,新兴画报因此而琳琅满目.戈公振主编的《图画时报》完全采用了铜版印刷,成为第一份报纸摄影附刊,是画报史和摄影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性的出版物.报人张友鸾在《新闻与图照》一文中曾评论:“吾国报纸,近年亦知图照重要,故略具规模之新闻社,必皆设立摄影制版部.上海以《时报》图照为最佳,《申报》《新闻报》之制版部,亦甚完善,而年来摄影记者之专门人才亦辈出.”3可见,新技术促进了画报内容、观念、人才的一系列新变化.不仅是《申报图画周刊》《新闻报图画附刊》凭藉优良的印刷设备保持了较好的出版品质,其他一批画报也是争先运用先进的设备,出版了影响广泛的画报,如《良友》《时代》《中华》等名刊.《良友》在创刊后不久,采用了影写版技术印制,图文质量明显提高.

画报是城市文化的缩影

中国近代报刊是从城市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传播媒介,其中的画报正是在城市的特定场域里,孕育成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既是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消费文化的传播者.门类不同的画报犹如社会万花筒,集中展现了城市生活的五彩缤纷.

新媒体的诞生均是为了适应受众的需求或向特定群体宣传为目的而形成的.由于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最大特征是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异质度高.由此出现了人际空间距离缩小,而人际心理距离拉大的状态.所以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着对大众文化的心理需求,渴望通过各种载体寻求彼此共同关注的对象,互相传播新闻,议论时事,欣赏艺术.因此,越是发达的城市,其大众文化也呈现出越繁荣的景象.如报刊、戏剧、电影、小说和各种公共活动空间等均在城市中应运而生,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的文化消费.画报也是得益于大众文化的渴望而不断推陈出新,千姿百态,既有综合,也有专一,既有月刊,半月刊,也有旬刊、周刊……其出版地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民国时期以上海占据大半.

近埠以来,沿海城市与通商口岸成为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引领者,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消费日趋多元,人们希望借助不同的媒介和渠道认识社会,掌握新知,了解他人的交流欲促进了画报的再生产,此消彼长的画报虽然已令人无法统计确切的数量,但一些经典老画报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如综合性画报的“四大名旦”:《良友》《时代》《中华》《大众》,它们以精美的印刷质量,丰富的图像资料,生动的文字述评,以名人、美文、新知、艺术、时尚、娱乐、靓女为招牌,以通俗易懂的图像语言为主体,将那个时代的市民阅读趣味集中地展现于画报中.如果离开城市的场域,不可能产生如此丰富的画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画报出版的繁荣时期,此时正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上海等城市的文化、教育、科学领域也在此基础上日益呈现出新面貌,新格局.新闻出版已从晚清由传教士、外商把持转变为中国人为主的局面.画报内容除综合性外,专业画报不断涌现,如电影、美术、摄影、体育、科普、娱乐、女性等类别.内容的细分,促进了受众的扩大,画报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现代城市生活观念的倡导者,是城市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对象的画报杂志多达数百种,由《良友》公司在成功主办《良友》画报的基础上推出的《电影画报》,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普及和观众鉴赏程度的提高”,广受读者欢迎.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源地,美术类的画报也是目不暇接,精彩纷呈,如漫画类杂志囊括了全国的精华,有《时代漫画》《漫画生活》等,综合性美术画报南有上海的《美术生活》,北有北京的《湖社月刊》,以刊登名家作品为主要特色.

民国时期画报在迎合市民趣味上较强调娱乐性、审美性和功利性.编者以各种形式和内容努力构建城市的文化生活图像,如新女性形象、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象,成功人士的状况等.女性形象是画报上最常见的图像,从封面照到内页,女性以外在美呈现于世人面前,虽然部分具有迎合男性的审美想象,但其公开的社会形象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如《今代妇女》既展现了女性美,也倡导了女性独立的思想,体现了女性对自身的理想期待.

城市生活光怪陆离,也必然使有些画报呈现出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内容.我们通过画报这面生动鲜活的镜子,可以观察到复杂的社会变迁.

如今我们将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画报习称为老画报.这些老画报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的奇葩,其绚丽多姿的形态,丰富写实的图像已成为我们回望旧日都市的珍贵史料,是研究中国新闻出版史、文化史、社会史、视觉艺术史的资料宝库.

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论文范文结:

适合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从左图右史到近代画报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数学史论文

2、物理学史论文

3、儿童画报杂志

4、计算机史论文

5、汽车史论文

6、连环画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