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齐家文化玉石璧用途和源流问题(下)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问题研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齐家文化玉石璧用途和源流问题(下)

二、齐家文化玉石璧的用途从《周礼》、《礼记》等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周代的玉璧承担着祭祀用器、丧葬用器、礼仪用器以及财富象征等重要的功能.那么,距今4200 ~ 3600 年这一时段的齐家文化玉石璧在当时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用途?这里将通过对武威皇娘娘台墓地玉石璧出土情况的梳理,略作分析.

(一)武威皇娘娘台墓地(第四次发掘)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于1957 年、1959年由甘肃省博物馆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窖穴42 个、墓葬26 座、几处居住遗迹,出土一批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卜骨,以及铜器等.在仰身直肢葬墓中随葬玉石璧现象较为普遍,多置于人骨架胸腹部.其中,M24 为一男二女的三位成年人合葬墓,随葬陶器6 件,铜锥1件,玉石璧1 件,以及数枚绿松石珠等.1975 年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图39),清理齐家文化房址4 座,窖穴23 个,墓葬62 座,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以及铜器、卜骨等.其中玉器有玉石璧264 件,玉钺2 件,玉锛1 件,玉璜1 件,24 枚绿松石珠等.玉石璧数量占第四次发掘出土700 余件遗物的三分之一多.有24 座墓随葬玉石璧,少者1 件,最多达83 件.如M48 为一男二女的三位成年人合葬墓,骨架上均有红色颜料.在人骨架的脚下方随葬陶罐7 件,平底尊2件,豆1 件,小石子304 颗,在居中的男性骨架上下随葬玉石璧83 件,玉璜1 件.

皇娘娘台遗址是目前所知出土玉石璧数量最多的一处.甘肃省博物馆登记入藏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玉石器:有玉石璧208 件,圆芯(璧芯与琮芯)66 件,环6 件,璜5 件,纺轮22 件,斧101 件,锛24 件,凿4 件,刀180 件.其中正式藏品:璧128 件,圆芯51 件,环3 件,璜5 件,纺轮12 件,斧84 件,锛18 件,凿4 件,刀64 件.而M48 随葬玉石璧达83 件,是随葬玉石璧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这些玉石璧置于尸骨上下,犹似“玉敛葬”现象,但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墓葬中的随葬品.这些墓葬大多开口于遗址发掘层位的第2 层中或第2 层下,打破第3 层.在第3 层中清理了3 座齐家文化的房址F6、F7、F8.所以,皇娘娘台墓葬中的玉器晚于皇娘娘台遗址中最早的齐家文化遗存,自然不属于齐家文化中最早的遗存.

在40 座单人葬墓中,有10 座随葬玉石璧,占单人葬墓的25%,其中成年人9 座,小孩墓1 座.在12 座二人合葬墓中,有10 座随葬玉石璧,约占二人合葬墓的83%,其中两个成年人的合葬墓8 座,一成年人与一小孩的合葬墓2 座.两座三人合葬墓,皆随葬玉石璧,占三人合葬墓的100%,这两座均为三个成年人的合葬墓.在5 座乱葬墓中,只有1 座随葬玉石璧,占乱葬墓的20%,墓主为两个成年人.在3 座无人骨墓中,只有1 座随葬玉石璧,约占此类墓的33%.

从墓葬的类型来看,随葬玉石璧的墓葬,虽然涵盖面广泛,但以成年人合葬墓占压倒多数.经鉴定,仰身直肢为男性,侧身屈肢为女性.在随葬玉石璧的单人墓中,男性明显要多于女性.各墓随葬品的平均数值应在8 ~ 10 件(组)左右.出土玉石璧的墓葬,大多数墓的随葬品都在10 件(组)以上,少数墓的随葬品虽不足10 件组,但大都以玉石璧为主.该墓地随葬品数量超过20 件(组)的墓葬均随葬玉石璧.

从墓地的布局来看,我们注意到皇娘娘台墓地中出现了一些随葬玉石璧数量较多的墓葬相对集中分布的现象.在单人葬中玉璧等器物主要出现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的墓穴中,如M40 墓主胸部放置石璧1 件,两手旁及髋骨上各放置粗玉石块1 件;M83 墓主胸部及右手肘部放置石璧6 件,左肩放置石璧心(璧穿孔后钻下的石钻心)1 件,猪下颌骨1具、陶罐4 件、小石块34 块,陶罐、猪下颌骨及小石块置于脚下,陪葬器物数目在同类型墓居中,璧制作手法为线具切割;M42 小孩墓,口含绿松石珠6 枚;M32 墓主头部右侧及腰部左侧随葬石璧6 件,左肩下有绿松石珠1 枚,头顶右侧还堆放着小石子17 颗,两肋下垫有粗玉石片3 段;M4 周边的M41、M59、M50这三座墓,分别随葬11 件、11 件、9 件玉石璧.二人合葬墓中玉石璧等器物主要出现在成人合葬墓中, 如M38、M52、M76,少数成人与小孩合葬墓中有玉器如M65, 但数量极少;M38 男子面向上,女子面向男子,腰部及手部分别置玉璧5件,男子身上3 枚,女子身上2 枚,口内各含绿松石珠3 枚;M52 随葬的20 件石璧全部集中在男性骨架上,在其骨架下还垫有粗玉石片4 块;M76 女子背向男子,双手并拢举于前方,二者腰部各置石璧1 枚,男子脚下方放置粗玉石片4块.三人合葬墓以M48 与M66 为代表,随葬品极为丰富,M48 居中者为男性,仰身直肢,左右两侧骨架为侧身屈肢,系女性,右侧女性较年轻,男子身上随葬石璧83 件,玉璜1 件,脚下方有小石子304 颗;M66 居中者为仰身直肢,左右两侧为侧身屈肢,随葬石璧15 件,主要集中在仰身直肢上,左侧者身上只有石璧2件.M66 周边的M46 和M65, 分别随葬6 件和8 件玉石璧.乱葬墓中少见玉石璧.显然该墓地已被分割为若干区块,而像M48 和M66 这类随葬众多玉石璧的墓主人,似乎俨然成为各区块的核心人物.

由上可以看出,玉石璧主要放置在死者身上,属于近身的随葬器物,以仰身直肢葬居多.从单人葬、二人合葬、三人合葬以及乱葬墓四种葬式来看,单人葬、二人合葬及三人合葬中出现玉石璧的频率较高,单人葬中多为仰身直肢葬式者带有玉璧,二人葬中成人合葬较多带有玉璧,三人合葬中陪葬丰富,玉璧的数量最多,且以男性为主.此种葬式与玉璧的数量昭示了玉璧的随葬与财富、性别相关,葬式越复杂,随葬品越丰富,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并且男性处于核心位置.

结合M46、M65 和M32( 图40)、M83( 图41) 的玉石璧出自小石子内以及M40、M48、M52、M66 这些墓葬中人骨涂红色颜料的情况,在武威皇娘娘台墓地,玉石璧无疑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随葬品.它的使用应是葬仪中一项礼遇隆重的表示,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换句话说,随葬玉石璧数量的多寡,很可能与葬仪的规模 大小有关,而葬仪背后所折射的乃是死者生前的威望以及其周围的人们对玉石璧的崇拜与信仰.

(二)齐家文化玉石璧的用途

在我国古代玉器和玉器发展史中,玉璧是出现最早、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器型之一.在中华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跨越四五千年的时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玉璧大多约在6000 多年前出现,其分布范围包括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含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而地处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甘、青、宁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璧,因其数量众多,制作简约,风格简朴,使用率频繁,成为新石器时期玉器大家庭中的佼佼者.璧的形状并不复杂,一般都是扁平的正圆体,有一个正圆形孔.《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即璧的实体;所谓好,指璧的中孔.事实上,璧上的肉与孔的比例从来就不太严格,一般专家学者把肉部浑圆无棱( 断面近似圆形) 呈曲柱状者,称之为环,肉部扁平者称之为璧.

玉璧是最具神秘色彩,最为古人所看重的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璧已存在,尤以东南沿海地区良渚文化遗存中出现最多.浙江余杭反山11 座良渚文化墓葬,共出土玉璧125 件.此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四川地区的广汉文化和西北地区的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也都以发现玉璧较多而闻名于世.关于璧的原始功能,至今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玉含天地之精气,最初人们把玉璧作为供奉神灵祖先鬼神的一种食品,即鬼神食玉之说.古人祭祀诸神和祖先必用玉,作为宗教与政治结合象征的“礼”,其字初形即为将玉盛食器内以奉献之象.先秦古墓中随葬的大量被打碎或被火烧过的玉、石璧,只能用死者的食品来解释.玉璧的实体称“肉”,中间有孔.璧者,劈也,寓义为将肉劈为薄片.具体的说,很像猪肘部切开时的样子,曾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有玉璧叠放的情景,玉璧一层比一层小,堆成塔状,也像猪肘.新石器时期很多墓葬中也有玉璧和猪下颌骨一起出土的现象.

从玉璧使用的社会作用与意义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齐家文化玉璧的主要有祭祀用器、丧葬用器、礼仪用器以及财富象征等四个用途:

1.丧葬用器.按照周代礼制,璧、琮是祭祀先祖的礼器.《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祭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周礼》还将玉璧列为六器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明璧、琮在玉器中的特殊作用.这种礼制可以上推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从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玉石璧出土情形,发现这些东西随葬在墓主的身下及两侧.这种情形与良渚文化墓葬玉琮、玉璧出土相似.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有一件玉琮放在人骨架外侧,有两件玉璧置于下肢骨下,一件玉壁置于胸后的情形.由此可推测墓主应是氏族社会中的贵族统治者.大型玉璧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地用于随葬,似已成为丧葬用器.

2.祭祀用器.玉璧在某种特定仪式场所的使用,表明其具有礼器性质.如喇家F4 灾难性房址所保留的瞬间场面显示了玉璧作为礼器的一种使用方式.在房屋近门口的东墙北段一段突出的墙壁下,整齐地摆放两件玉璧与两件玉料;旁边的一件大陶罐内也有一件玉璧.房内有14 具人骨,其中房屋中部灶上的第一组一具人骨与距两件玉璧最近的第二组一具人骨,都是男性青少年,呈面向玉璧的倒卧状,似面向玉璧作祈祷状而突然屋毁人亡(图42) .这大概是在突发灾难事件来临时进行的使用玉璧进行祭祀活动以求解救的场面.这三件玉璧以及两件玉料在这个场所的使用及其作用,无疑具有礼器性质.一些大型、特大型玉璧,制作十分精致的玉璧,大型多璜联璧,不便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使用,可能都与礼仪活动使用有关.宁夏彭阳周沟村遗址和隆德沙塘页河子遗址出土的特大型多璜联璧的组合件(图43 、图44 ),也应是在礼仪活动使用的.笔者认为,判断齐家文化玉器的用途,固然可以参考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但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考古发掘玉器的出土位置,出土器物以及墓葬中其它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它是齐家文化玉器性质研究的根本出发点.1984 年,在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村民在遗址中发现一个埋有三璧四琮的坑,坑上盖有一块石板.据此可推测坑可能是祭祀坑,为原始部落祭祀天地而有意瘗埋的,此坑所出玉器应为祭品.此种现象在青海省宗日遗址中同样出现过,只不过在祭祀坑中埋藏的玉器是5 件璧和刀.以上实证说明,齐家文化玉器作为祭祀神灵用器,已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3.礼仪用器及装饰用玉.从使用方式是人体的装饰品角度分析,装饰类玉器有玉璧、有领璧、多璜联璧、璜形玉片、璧形饰、玉环、玉镯、玉臂饰、铃舌状玉管、玉片饰等.如喇家M17 在人骨头颈部置有2 件玉璧、1 件玉环、1 件璧形饰、2 件绿松石管.这些玉璧、玉环、玉璧形饰以及绿松石管,虽然对其如何组合佩戴的使用方式不明,但据出土现象却可以明确是M17 墓主颈部两侧的装饰品.1 件玉凿置于脚端一侧,是为工具.另外置于M17 墓内圈墓坑填土中的1 件三璜联璧与1 件玉璧芯,墓葬墓口填土中的1 件三璜联璧、1 件玉锛、1 件玉料、1 件三角形玉片、1 件玉璧芯、1件小玉璧芯,都应是M17 墓主生前所有的或制作的装饰品、工具、玉料等.又如喇家M12,在人骨右腹部有1 件玉璧,玉璧下方并列2 件铃舌状玉管,玉璧左侧、上方有4 枚绿松石管形珠(图45) ,这是一组系配于左腹部的装饰品,玉璧、铃舌状玉管、绿松石管形珠都是装饰品.玉臂饰与玉镯是穿套在手臂或手腕部的装饰品.齐家文化墓葬中很多小玉璧可能都是用作佩饰的.

4.财富象征.齐家文化时期已出现贫富差别.从武威皇娘娘台、永靖秦魏家遗址的随葬品数量来看,有的墓葬器物十分丰富,多达数十件上百件,有的墓葬器物很少,只三五件,有的墓葬空无一物.这种情形说明当时社会已贫富相差悬殊,社会发生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财富和权力是统一的.氏族的首领占有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中精美的彩陶器、青铜器、玉石器既可表示他们掌握着统治的权力,也可以说明他们掌握着巨额的财富.而玉璧、玉璜、玉琮等精美的玉器,以其宝贵稀罕,制作难度大,价值高,当然被氏族首领视为财富的象征.

将玉璧作为财富类玉器的依据,主要是齐家文化墓葬中的三个重要的现象.一是玉璧通常是男性的随葬品而不是女性的随葬品.二是在成年男女合葬墓中,通常是以男性为主,女性屈从于男性,这是女性从属男性的随葬现象.三是在有的墓中玉璧的数量很多,出现许多形制不规则玉璧,甚至是石璧;而且凡是玉璧数量较多的墓,墓葬较大,规格较高.如皇娘娘台M48 墓葬.墓坑长2.6、宽1.48、深1.15 米,葬三人,中间一位是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左右两则是成年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有94件以及304 颗小石子,其中玉石璧83 件,全都铺在男性骨架的下面与上面.这些现象表明墓中的这些玉石璧是男性所有的一种财富.皇娘娘台墓地内随葬的200多件玉石璧,都应是作为个人的财富随葬的.这种作为财富的玉石璧,在当时可能具有以物易物的媒介作用,即原始货币的作用.所以齐家文化玉璧的后来发展,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玉璧甚至是石璧,并影响至陇山以东的关中等地区.

如果说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出土的玉石璧表述的是齐家文化的先民对未来世界的崇拜的话,那么民和喇家房址出土的玉石璧则或许表述的是齐家文化的先民对现实世界的崇拜.从这种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玉石璧,其制作工艺虽然简洁,却以特定的形态积淀着原始宗教礼仪中炽热的情感和震撼的力量.近年来,更有学者从音韵学和音律学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齐家文化玉石璧、璜进行声波测试,探求其作为乐器使用的可能性.至于齐家文化玉石璧是否还有其他用途,我们将随着考古领域的新发现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齐家文化玉石璧的源流

在探讨齐家文化玉石璧源流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齐家文化的渊源问题.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问题,目前文物考古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与发展;第二种认为齐家文化不是从半山~马厂文化独立发展而成的,它和东边的以客省庄为代表的陕西龙山文化,非常相近.如果齐家文化的发现在客省庄的发现之后,可能会被称为“甘肃龙山文化” ;第三种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继续和发展,并吸收了年代稍早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第四种认为到马厂期已分化为东西两区,其后东区发展为齐家文化,西区发展为四坝文化.针对以上各种看法,笔者以为谢端琚的看法最为切合实际.这种观点是他经过对史前文化各区域在不同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陶器为主要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从早到晚、从东到西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各地区不同遗址之间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同一文化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甘肃东部天水、秦安等地出土的高裆鬲、罐形甑、高领折肩双耳罐等与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同类器物很少区别,相反,在甘肃西部尤其是河西走廊出土的器物与客省庄二期文化却有较大的差别.在绝对年代方面,经碳—14 测定结果,确证龙山文化早于齐家文化,而且齐家文化本身的年代也是东边的比西边的要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越靠近东边的齐家文化受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影响就越深,年代也越早;越靠近西边的齐家文化与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差别就越大,年代也越晚.所以,我们认为齐家文化是从东往西发展的,具体地说,它可能是从渭河流域往西发展,中经洮河、大夏河,再往黄河上游及其支流庄浪河、湟水流域等方向发展的.

黄河上游地区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自然风貌的影响,史前文化自仰韶文化以后,走了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它经历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诸文化.而玉器亦相同,由初始到发展走了一条与中原既有相系又相对独立的道路.

齐家文化玉器,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玉文化存在着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的玉文化关系应是与夏王朝形成之前至夏王朝被灭以后这一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发展时期中原与陇西之间的社会背景有关.所以,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文化的发展、兴衰以及复杂的文化面貌,应是隐含着鲜为人知的夏时期前后的中原与陇西之间的一段秘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齐家文化玉石璧的源流即文化传统较为复杂.在甘肃东部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大地湾四期)的石璧,呈黑色,经闻广鉴定为半玉质.平面为圆角近方形,边棱经磨过,穿孔偏离一侧,为单面穿,孔壁有旋转痕迹.两面都较为平整.长9.2、孔径2.8、厚0.7厘米(图46) .在甘青宁地区发现的年代如此早的石璧,仅此一件.可谓是孤证.目前不知这件石璧是后期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的,还是确实是仰韶文化晚期制作的.如果是仰韶文化晚期制作的,那么齐家文化的玉石璧的文化传统要追溯至这件石璧,它就应该是渭河上游一带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玉石璧.但是在陕西高陵杨家寨遗址曾在仰韶文化一个灰坑中出土一件玉璧,形制十分规整,大概是由太湖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由此也可以表明甘青宁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玉石璧源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玉璧的文化传统应与太湖地区有关.也就是说,齐家文化的玉石璧,是良渚文化的玉石璧经由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传播到西北地区的.

然而,齐家文化早期的玉石璧,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玉石璧,在质地与形制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天水师赵村M8出土的玉璧、静宁后柳沟村与四件玉琮一起出土的三件玉璧,玉质很好,形体较大,平面为圆形,边棱清晰,形制规整.这种玉璧的文化传统应与陕西龙山文化中的陶寺文化有关.陶寺文化的玉璧,有厚约0.2 ~ 0.1 厘米的玉璧,薄如纸,表明其制作工艺极高.齐家文化玉璧应是在陶寺文化的影响下,在齐家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其文化传统自然是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但是,在陶寺文化晚期也存在着与齐家文化玉璧相同质地、相同形制的玉璧.山西芮城坡头?清凉寺遗址和山西临汾陶寺遗址都出土了许多与齐家文化圆形玉璧的玉质及形制风格相同的玉璧,如山西芮城坡头清凉寺遗址19 号墓出土的1 件玉璧(图47) 与宁夏固原原州区张易镇征集的两件玉璧(图48 、图49 )和宁夏德隆沙塘乡页河子遗址出土1 件玉璧(图50) 以及静宁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3 件玉璧(图51 、图52 、图53 )在形制风格上基本相同,都为大型或特大型小孔玉璧,直径通常在15 厘米以上,孔径在5 厘米左右,平面基本呈正圆,个别周边加工不规范,平面不呈正圆,但制作都较为规整.又如芮城清凉寺墓地M30 和M96 各出土的1 件玉璧(图54 、图55 )、襄汾陶寺遗址M1423、II 区M22 各出土的1 件玉璧(图56 、图58 )以及在墓葬区采集的1 件玉璧(图57 )与定西安定区三十里铺出土玉璧(图59) 、民和喇家M17出土玉璧(图60) 、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店洼村出土玉璧(图61) ,在玉质和性质风格等方面也都基本相同,都为小型或中型大孔玉璧,直径通常在10 厘米以上,孔径在6 厘米左右,平面呈正圆形,个别周边不规范,但制作都相当规整.以上这些现象都可以表明,齐家文化早中期与陶寺文化中晚期可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所以两地都有质地、形制十分相同的玉璧.再如山西芮城坡头清凉寺遗址29号墓出土的1 件环形玉璧(图62) 、临汾市尧都区下靳墓地47 号墓出土的1 件环形玉璧(图63) 和襄汾陶寺遗址墓葬区采集的1 件环形玉璧(图64) 与天水师赵村出土的1 件环形玉璧(图65) 、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1 件环形玉璧(图66) ,镇原县大原村出土的1 件环形玉璧(图67) ,在性质风格等方面也都是基本相同的.这类环形玉璧的孔径较大,孔径与直径之比,大于二分之一(0.5 厘米)以上,形似环.所以,有研究者将环形玉璧直接称为玉环.但是这种环形玉璧与玉环还是有区别的.目前发现并公布资料的环形玉璧约有10 多件.形制都较小,直径通常在10 厘米以下.这类环形玉璧,可能大都是穿戴在手腕处的腕饰.但也有个别的环形玉璧,形制不规范,制作简陋,孔径较小,是否用作腕饰,有待研究.

归纳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齐家文化玉器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甘青宁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以及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以及中原地区包括延伸至陕北一带的陶寺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那些高档次玉器的文化传统都与陶寺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有关.齐家文化玉璧和陶寺文化玉璧无论是在器形上,还是制作工艺都有很多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不仅是频繁的,也是深层次的.由于齐家文化年代稍晚于陶寺文化,因此,齐家文化玉璧在器型、制作工艺等方面必然会受到临近黄河流域的陶寺文化玉璧的影响,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早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笔者上述的对比分析,也能证明这一点.总之,齐家文化玉器作为齐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性器物,因它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的西北,所以,在形成独立的玉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玉石器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即受到龙山文化因素的影响,又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而不断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格调、独立自主的地域性玉文化体系和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史前玉文化.

各地国有博物馆藏的齐家文化玉石璧,无论是正式发掘出土品、采集品,还是早年、近年收藏品,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齐家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它的技术、文化和艺术含量,是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可宝贵的因子.

(附记:本文为甘肃省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省省级科研课题《甘青宁馆藏齐家文化玉器的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调查过程中,各文博收藏单位给课题组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们也为本课题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问题研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