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中国古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

“国学”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响亮的一个概念,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在我国,国学专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国学教育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教育,它已经成为席卷全国的一股教育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学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教育目标德育为主

教育目标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思想,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它提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去认识,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育内容,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以“礼”为道德规范,中心就是道德伦理教育.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宋代二程与朱熹,融合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学义理,形成程朱理学,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视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二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生指明了学习和践行道德伦理的方法和过程.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四是“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为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这些都是在强化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和人格精神的培养.

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学教育虽然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但从教育实践来看,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如周代实施“六艺”教育,直到清代,一直有人在提倡.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后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各种专门教育如医学、画学、武学等也得到发展,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六艺当然也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如其中的“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即便后代仅以“读书”为进身之阶的一些文人学士,也是要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真可谓知能兼求,文武并重,诸育兼备,相成相济,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授课方式单纯有效

古代传统国学教育的授课方式比较简单,但却都十分有效.“私塾”教育大致相当于古代的基础教育,采取三步走的授课方式:首先是授书.即教师给学生点书(点出句读),带领学生读书,给学生讲书.这期间学生要把书的内容完全背诵下来.然后是背书,即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再后是复讲,即学生背好书后,要将老师教授的内容复述一遍.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典籍内容,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在反复的复讲中,入脑入心,学得真知.古代学子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至少可以熟背三五十万字的经典.古代的文人则能背诵上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书院”教育大致相当于古代的高等教育,授课的方式主要有升堂讲学、会讲和讲会三种形式.升堂讲学只有一位老师在堂上讲授,而会讲则是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讲学,这都是不定期的.讲会则是定期的会讲,形成了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自由讨论切磋,进行思想、学术的交流.这都是非常单纯的授课方式,没有太多花架子,但却十分行之有效,不仅使学生们有了深厚的文化积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学术精神.

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古代国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绝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僵化刻板,反倒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首先要提的是因材施教.古代教育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都是西式的横向混合班),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到三五岁的学童,大到四五十岁的成人,都在一个班上.学生年龄差别较大,身份各异,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异,这种情况下,实行统一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这就出现了《论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问同一问题时,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做出的是不同的解答,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其次要提的是启发诱导.孔子不仅是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也是他第一个提出的.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而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机械灌输,主张当学生想弄通而未明,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急欲解开知识谜团之际,才由教师进行点拨讲解,因此他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再次要说的是讨论切磋.我国古代的书院是一个十分开放自由的地方,老师可以自由地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学生也可以自由读书、思考、讨论、切磋,而会讲则更是高层次的学术辩论,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是一个典范.endprint

南宋淳熙年间,同为著名理学家但学术观点大不相同的朱熹与陆九渊,帅各自门人在江西信州(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朱熹把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而陆九渊则把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两个学派同聚一堂,各抒己见,切磋学问,辩论异常激烈,推动了不同学术思想和流派之間的深入交流,也在我国的教育史、哲学史、学术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这些教育教学方法,一直被贯彻于古代传统国学教育之中,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都是教学工作中行之重要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学教育不仅重视教的方法,也强调学的方法,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将学法指导列为第二条,可见学习方法在古人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强调的是学思结合,“学”是占有知识材料,“思”是思考分析问题,学习和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就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要领,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不通过学习获得实际知识,就会心中狐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在占有一定知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思考,才能实现既积累知识,又发展了思考能力的目标.其次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所谓知,不仅指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也包括通过学习思考而认识的事物的道理,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即学以致用,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从学到思,从思到行,这是古人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过程.

古代传统国学教育的这些特点对后世的教育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当前国学教育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目前的国学教育在社会上的确很热,但教学实践本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以学习经典为主,其他知识技能很少涉及;经典学习多在读诵,缺少必要的讲述,更不要说讨论研习等等.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已经偏离了人格培养的轨道,走上了极端功利化道路,另一方面是百余年来的西式教育导致我们缺少能够胜任国学教育的教师.在目前的状态下,需要我们对传统国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借鉴传统教育的精华,吸纳现代教育的有益营养,探索出一条现代国学教育的宽广道路.

(张希玲,女,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中国民俗研究.)

中国古代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古代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2、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