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类论文范文文献

关于免费高职高专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高职高专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对象,从实践角度,重点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60-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开始以就业为导向,故而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市场化,他们以创造物质利益的大小为准绳,将大学课程粗暴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并在学习中予以区别对待.当然,高校及其学生将目光瞄准市场本身没有错,毕竟高校的职能中就包含了服务社会(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剑走偏锋”就不好了,因为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它们正如鸟之双翼,两翼健劲,方能高飞.

高职高专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的职责,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的任务.医学类高职高专属于高职高专,由于职业特色,特别重视对学生施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教育——尊重生命、仁爱奉献.“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一代代的医学家、教育家都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启迪,从中获得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真谛.[2]”可见,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因此论文接下来,拟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毕节医专”)为研究对象,从实践的角度,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一、立足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毕节医专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和大学语文两门课程为依托,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在教学管理层面,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之中,概括地说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学大纲,然后以教学大纲指导教学过程,以教学计划加以落实,以教学督导予以保障.接下来,论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层面,介绍一下教师们在这两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经验.

(一)思修课教学

以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义后利的道德价值、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中庸和谐的处世方式、和而不同的交往准则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既告诉人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如何“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表现出极强的人文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赐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如能批判地继承它,并依据当今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对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起有益的推动作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法体系,并逐渐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3]”这样,在强大的宗法体系的统治下,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道德”倾向,注重道德伦理建设.一方面,提出学习道德规范是道德伦理建设的前提.《论语·子张》中云:“君子学以致其道”,即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论语·子罕》中又云:“子曰:‘知者不惑’”.意思是,有丰富道德知识的人不会感到困惑.通过学习,人们明德、立德、行德,从而形成自己崇高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强调个人修身,须“慎独”和经常“自省”.古人正是通过“慎独”、“内省”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修课,虽是一门有关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方面的现代意义的课程,但它所阐述的伦理道德等往往都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即使是法律教育部分,也与儒家所提倡的“修己”、“自省”、“慎独”等思想不无关系.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修课教学,成为我们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思修课教学中,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三方面展开实践:1.充分挖掘《思修》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我们首先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及规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基本法制教育,然后明确每个板块融入的特定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备教学中遵照执行.例如第一板块、理想信念教育,我们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文化.2.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多积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典故、名言、诗词歌赋、对联、故事等,以“积小流以成江河”.3.灵活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以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和经典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教育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或启发学生思考;以传统文化中的道理和事例为立论之基,使论述有根有据,论证有力度、有深度,且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经典故事为讨论案例,在课堂上刮起头脑风暴,让道理在论辩得清晰明了;以经典名言收束,深化教学内容,言简而意远.当然,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融合,不必为融合而融合,而造成滥用,甚至误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其影响触及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文学领域.《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可见,儒家将文学的功能理解为社会教化和增长知识,特别强调文学的德教作用.

到唐代,韩愈鲜明提出“文以贯道”的观点,即文学成为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和手段.其中所传播之“道”,往往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因此,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引领学生领悟其中之“道”.今天,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一般都收录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这就为我们阐述传统文化之“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

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呢?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做法与思修课类似,在此不必赘述.另一方面通过以下途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古今结合.因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某种文化内涵可能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须批判继承,也就是对过时的内容予以剔除,同时增加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内容.2.中外结合.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中西结合、中西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3.课内与课外结合.我们对学生进行课外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延伸,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质.4.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平时阅读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予以指导,纠正学生思想上某些错误倾向,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5.与学生专业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当教学内容与当今医生职业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时,我们会适当与学生专业结合,例如讲到仁爱和奉献时,我们会联系当今社会敏感话题,如医生收取病人或其家属红包、医学领域的医患纠纷等不良现象来教育学生.叶圣陶说:“说国文科绝对不含道德训练的意义,固然不通,但说国文科的意义就在道德训练,那也忘了国文科的本旨了.”即我们在“结合”时,还须符合适度原则,切不可将语文课讲成了思修课.

二、建设校园,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它包括学校的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4].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变得积极、乐观,从而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其中包括高职高专.中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之源,它能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故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现已成为高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全天候、“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它表明,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即所谓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设:1.结合文化传统、学校建校历史,学校给予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道路等重新命名,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添历史厚重感,学生置身其间,能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2.通过对名人马海德雕像的展示和相关解释,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感受医学仁爱精神;3.通过学校校徽、校训,以及各系系徽、系训的设计和文化诠释,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以此规范学生行为;4.通过校园文化墙展示中华传统格言警句,让校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道德.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渗入学生活动之中,以主题活动形式,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近年来,以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学校、教学系和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学校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1.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加深文化认知,加强学生家庭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校团委、公共教学系和项目组联合组织了汉字文化创意大赛、“孝心在我心中”计算机作文比赛、中华经典朗诵大赛、红歌传唱大赛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2.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逐渐凝聚于一部部中华经典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学校特组织学生在早读课期间加以诵读.3.项目组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依据前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把参加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当作获取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之,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先后举办了《传承文化,爱我中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内核》等五次中国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参加系列讲座,学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4.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仁爱精神.中国传统医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巨大,提出医学是仁爱之术,《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即医生职业是一个需要爱心的职业.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校开展了很多“微公益”活动,包括向贫困地区、受灾地区或其他深陷困境的地区和个人捐款,以此培养他们的医学仁爱精神.5.精心组织医学生的宣誓活动.“医学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及其实践的本质特征……而在医生医疗领域中,求‘真’的事实判断与求‘善’的价值判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断裂将带来医学的合法性危机和对生命尊严的摧毁.[5]”因此,学校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在学生入校伊始和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际,都要组织所有学生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毕节医专医学生毕业誓言》.通过誓词的诠释和庄严宣誓,让学生真正明白:作为医学生,需有仁爱精神,需树立为病人解除病痛、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技术上需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应注重修身和自律.

三、创新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

荀子曰:“学至于行而后止.”即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需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内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和延伸,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是校外传统文化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形式,它让学生直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或检验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得以提高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虽然校外社会实践在可操作性上逊于校内教育,但是它有自身优势:其一校外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庭、社会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所;其二校外给我们提供多样的形式,例如参观、调查、表演、观影等可由大家自主选择;其三社会实践能给学生们最为直观的感受,通过亲历,他们对校内接受的教育感受更为真切、具体和深刻,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重构.

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地方资源优势,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实践活动:1.社会调查.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社会调查比较感兴趣,因此项目组利用2015年寒假组织2015级大专生开展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学生直接接触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民族文化认同.2.社会服务.“医者,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医学人文精神非常重要.为此,在寒暑假期间,学校会介绍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组织他们去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去做义诊,安排学生探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3.阅读欣赏经典.为加强校外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项目组制定了一份学生阅读和欣赏经典目录.学生在自觉阅读中,学习文化知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悟社会人生.4.实地参观.为充分利用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公共教学系特制定实地参观教育规划,使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开展.比如,2016年6月,由公共教学系组织学生参观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学生们通过现场参观和体验,以及教师的现场讲解,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结语

总之,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应立足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建设校园,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创新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汪云龙、王飞、刘仲详、王玉柱.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9):45.

[3]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4]官风华著.台湾校园文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87-88.

[5]孙慕义.医学伦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高职高专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高职高专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职高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