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以读思品演为核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以读思品演为核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中年级诗歌教学的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如何实现如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读思品演”四字为核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一、诵读,读出古诗的魅力

用抑扬顿挫的有节奏的声音表达诗歌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抒情的、叙事的,记事的,相当多是短小精湛,富于情感性.用诵读来表现是相当不错的还原诗歌韵味的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诗歌的魅力表现出来.

首先要读出节奏来,古诗一般或5字一句,或7字一句,或杂言.小学生接触的诗歌多是5字或7字一句的,比如朱熹的《春日》是7字一句,停顿的方式一般是“2-2-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再辅以平仄和韵脚,一首诗读起来就朗朗上口有腔有调了.

初读时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具体诗歌的节律;思辨时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积累时诵读,可以强化巩固,把它作为学习诗歌的一种办法.

二、思辨,领悟古诗的内涵

古诗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跟当代的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的引导价值便有所体现了.

1.扫除拦路虎.重点难点的字词意思是必须讲清理清的.有些词义跟今义已经有区别,如《春日》中的“胜日”;有些词现不常用,如“等闲”;有些有关文史地知识的,如“泗水”等等.甚至有些诗歌里还有一些典故民俗,更需要跟学生讲清楚,比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茱萸和插茱萸的民间习俗等等.

2.理清句脉.诗歌语言相比于散文的语言更简练、跳跃、简省,甚至有对语言规律的突破.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必须针对这些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用现代文法来讲,应该是:“胜日(谁)(在)泗水滨寻芳”.这句诗里,语序有颠倒,成分有省略,对于低中年级段的小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些特殊的用词造句必须作为重难点来疏通清楚.

3.提炼主旨.紧扣诗题,抓住诗中关键词句,理清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一点不需要多纠缠,但从学习诗文的角度来讲,理出诗歌的中心思想还是必须的.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诗题切入,理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领会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对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

三、品味,想象古诗的意境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无论思维能力还是创造潜能,想象力都是首要的.古诗词独特的文体风格,需要读者想象力的参与,需要走近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他所创造的独特意境.

课堂上,我们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紧扣字句,展开想象.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体会两个“异”中的无奈、“独”中的孤独;读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倍”字中的思乡情浓.要通过吟诵把其中的韵味读出来,品出来.

针对跳跃性大的诗歌,我们还需要通过补白来激发想象.比如教学林杰的《乞巧》,“乞巧”跟牛郎织女又有什么相关呢?讲究凝练的诗歌一定不会往明里说,但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这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二者之间无法对接.这时,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想象天上云锦的绚烂多姿,想象织女的心灵手巧,想象地上的少女是如何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织女那样的一双巧手,“乞巧”二字便很自然地建构进孩子们的认知结构.

四、演绎,感悟古诗的情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种很有意味的课文形式:“文包诗”,通过现代文将诗歌创作的背景演绎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诗情,从而提升诗歌阅读的兴趣和效益.诗歌是需要通过演绎来再现甚至表现的.

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安排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作者王维孤独徘徊的身影被学生演绎得惟妙惟肖,甚至有一组学生还利用类似于皮影戏的手法再现了,更是情境交融,感人至深.作者家乡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节,学生同样有很好的表演,作者思乡的背景情节是整首诗的情感支撑.将情节和人物演绎好了,学生对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小学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一定要切合低龄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遵循他们想象感性思维占主导的思维特征,尊重他们喜欢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低年级古诗教学同样会生动活动,充满情趣.

古爱玲,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教师.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古诗教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古诗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