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樟柯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贾樟柯有什么问题?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贾樟柯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贾樟柯有什么问题?

吴保和

贾樟柯给中国电影出了一个难题:他既然能得奖无数,为什么却始终拿不到亿元票房,成不了电影市场英雄?他的电影不缺乏影像的表现力,长镜头的使用也出神入化,中国电影对他是认可的,电影节国外评委对他是青睐的,观众,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文艺青年对他是喜欢的,那么,为什么他的影片票房会那么差呢?相信这个疑问不仅是电影理论界想弄清楚,他本人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世界》折射小城镇青年精神特征

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之后,贾樟柯影片中的人物和他一样,开始走出小城镇,来到大都市,然而,走出小城镇的那些年轻人的困境其实并没有改变,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属于他们,他们只能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想象无奈地生存着,于是《世界》中的缩微景观主题公园成为一个最好的象征,主人公们只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挣扎,却告诉别人他要去“乌兰巴托”、“曼哈顿”、“埃菲尔铁塔”,这既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主题公园),其实又是一个强烈的隐喻:世界对于他们只是一个景观,而他们真正的世界不过是一个角落.影片片名《世界》是一个象征,传神地表达出这些小城镇青年人的精神特征.尽管这部影片头绪繁多,人物和故事有些乱,票房也不太成功,但它对于贾樟柯来说是一部重要作品,而故事和票房的问题,理论界和贾樟柯都认为在其未来的作品中可以得到解决.

《三峡好人》叫好不叫座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拿到的第一个电影节大奖,这部作品也充分展现了他用电影表现中国现实社会的能力,片中的长镜头和对环境空间的表现确实精彩,因而获得中国和国外电影节评委的赞赏.对中国而言,影片表现了三峡移民工程的“主旋律”,对威尼斯电影节评委而言,是表现当代中国的重大改变.至于故事,好像不重要;这个男人为什么来找老婆?找到没有?都不重要.也许电影节评委认为有安东尼奥尼《奇遇》的先例.然而,这对中国电影观众很重要,一部获得“金狮奖”的影片内地票房仅200 万,确实使人始料不及,但细细一想却又不无道理,很简单,电影不好看!因为电影是否主旋律观众不在意,是否表现了当下中国更无所谓,观众要看的是故事和人物,而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确实是有问题的.比如,来三峡找老婆的韩三明见到了麻幺妹儿,几句对话之后,两人沉默良久,最后,麻幺妹问:“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几年了才来找我.”而韩三明只是默默地抽烟,没有回答.既然十六年都没有来找,现在来找必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契机,点明这个契机,不但是故事的需要,更是人物塑造的必须,但电影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当然会令想看故事的观众不满意.

《天注定》最终回归小城镇

虽然票房失败,影片获奖带来的效应却是明显的,找钱容易了,拍摄有选择了,于是有了《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然而两片不但票房上不成功,艺术上也有许多缺陷.《二十四城记》明显不如同类题材《青红》,《海上传奇》更是嘘声一片(请贾樟柯来拍上海,不是贾樟柯的问题,而是上海的问题).贾樟柯很勤奋,但他的经验无法驾驭这样的题材,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聪明的做法——干脆用纪录片的形式拍,将镜头对准真实的人物,让他们自己说,这样至少在大的方面不会走偏.被忽悠拍了这两部影片其实对他是有损害的,使得不少人怀疑他的创作能力,这点他自己很明白.于是他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小城镇年轻人,集中表现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中,这些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和内心迷茫,于是有了《天注定》.

这部影片表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的恶及老百姓的走投无路,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而片尾戏曲舞台上官员问苏三的“你可知罪?”更是震撼人心.片中除了第一小段中的大海年龄偏大一点,其余三个段落中,三儿、小玉、小辉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精神是迷茫的,在随波逐流中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偶尔有一丝光亮却又马上熄灭.片中借用了许多流行的类型片元素,如公路片的行走、武侠片的打斗、战片的暴力等,内容则来源于社会新闻:胡文海事件、富、周克华事件及事件.可以说影片不缺乏关注度,不缺乏社会性,有真实社会景观,有暴力元素,叙事节奏快速直接,符号象征也一看就懂,应该是最有可能打破贾樟柯票房纪录的一部电影,可是没想到电影审查过程中种子流出,被人放到网上,票房打了水漂.影片虽然在国外大受欢迎,戛纳电影节还给了最佳编剧奖,但中国电影现实的严酷性摆在那儿,因为影片太、太现实,公映可能会有问题.“现实到什么程度?矿难、结、权利的霸道乃至东莞服务……电影里还老拿牲畜的镜头提醒大家,有些人活着跟动物差不多.影片从一开始,林冲夜奔的那段戏,就在暗示,冤有头债有主.这么不正的三观,只能存在于现实中,不适合展现在电影里.”

我们尽可以把这部影片的票房失败归结于审查问题,然而电影本身真的没有问题吗?人物基本是新闻式的,没有做更多深入发掘,人物之间并没有情节上的联系,曾经在人群中或某个空间里擦肩而过可以作为某种暗示或对中国社会的某种隐喻,但于电影叙事而言,并没有真正的魅力,电影中的符号表现非常出色,但符号不能代物和叙事,正如静态摄影或架上绘画不能代替电影一样,一个人物为什么成为杀手,这正是电影可以深入探讨的,如果真是深入下去探讨社会问题和人心世界,那无疑是比堆积四个案子更具有震撼力的,然而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点到为止.

《山河故人》逻辑混乱

如果说《天注定》的人物只是过于简单,那么《山河故人》中的人物则出现了某些空白和逻辑混乱.尽管1999 年的故事还是小城镇青年人,但2014 年和2025 年的故事中,他们的后代到乐渐渐成了主角,这部影片的问题依然是人物.比如到乐不会说中文的问题.有观众提出:到乐怎么能如此彻底地忘掉母语,难道去了澳洲之后,父子俩就不说话了?如此明显的生活细节漏洞竟然出现在影片中,不能不说是作品的遗憾.1700 多万的票房是难看了点,可是怨不得电影审查,这次可是让电影顺利通过了,也怨不得观众,真正能打劫观众人心的、让观众为之流泪和震撼的故事和人物,电影里有吗?

在《世界》里,影片主人公在不断想象自己阶层之外的生活,贾樟柯也一样,他也试图在电影里想象和表现自己外面的社会和生活,但贾樟柯对于外面世界还未有更深的体悟和发现,与此同时,屡屡得奖却让贾樟柯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成为最能全面表现中国当下社会的导演,他有好多话想说但说不清楚,所以他开始借助新闻,大量使用社会事件,然而如果不对真实事件进行深度加工,不再注重故事性,不再做深度挖掘人物的努力,只是翻拍和再现新闻事件或仅在影片中穿插新闻播报,仅靠使用大量象征符号和影像奇观来包装,电影也就不再有自己的艺术灵魂.

满足观影需求才是票房保证

贾樟柯最熟悉的是小城镇,他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也是在银幕上呈现了小城镇的生活.小城镇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人际关系没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复杂,相对易于掌握,小城镇同时有着许多乡村的特点,也特别有利于表现当下中国的变化转型,这是他超出许多同时代导演的重要原因.贾樟柯喜欢也擅长拍纪录片,这种拍摄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美术的“写生”,这让他对当代中国影像有准确的把握,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变迁中光怪陆离的景观细节.评委通过他的电影“看到”了当下的中国,贾樟柯的电影也成为国外观众读懂中国的一种方式,这是他影片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仅有景观的外在变化是不够的,剧情片还是要讲故事的.在贾樟柯近年来的几部电影中,明显看出他对题材的重视超过了对人物的透视,对空间画面的真实追求压倒了故事和人物的美学追求,以致人物越来越苍白,故事越来越一般,影像越来越符号化,所以中国电影观众用不进影院的方式表示不满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部电影只要得奖便有票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观众不再迷信电影节得奖,你不能怪观众不欣赏你的电影,你也不能说得奖不对,关键是如何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这才是获得中国电影票房不能不回答、也是贾樟柯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是贾樟柯的问题.应当说,贾樟柯的问题是如何在他熟悉的小城镇青年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表现人物,并用诚恳的态度来讲述精彩的故事;观众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欣赏品味,在娱乐的同时有思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审查官员则是如何顺应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现实的前提下进行电影审查,别再做无用功;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电影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

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贾樟柯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贾樟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贾樟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