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类论文例文 和讲史曲词的审美取向方面论文例文

本论文可用于审美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审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讲史曲词的审美取向

摘 要:中原地区传统说唱艺术的讲史曲目非常丰富.讲史曲目着重选择民众所喜闻乐道的故事、人物,进行演绎,在艺人反复说唱流传中,较多地融进了民间意识,更多地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选材方面追求传奇性、趣味性;叙事方面的虚、实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理想化倾向.它是历史和民众意识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全民族的感情,形成民族的价值观发挥了重大作用.关键词:说唱艺术;讲史;中原地区;审美取向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曾经过频繁的王朝更替,创造过光耀世界的辉煌;也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金戈铁马、风云沧桑.这里诞生过黄帝、颛顼、商汤、刘秀、赵匡胤等帝王,培育过伊尹、姜尚、老聃、庄子、墨子、李斯、张衡、岳飞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世代流传着数不清的历史故事,成为说唱艺术中讲史曲目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因此,中原地区曲艺的讲史曲目非常丰富,从远古到近代,几乎构成了一部与“正史”并行的、流传于民众口头的中华民族四千年的编年史.

了解、研究传统曲艺的讲史曲目,对于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讲史”:民众审美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课堂

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中,“讲史”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雅、颂”中史诗类的叙事诗,就是当时宫廷、庙堂祭祀先祖,颂扬其文治武功的乐歌.演奏这种史诗的东周王室和殷商及其后裔的宋国,其地域都在中原一带.古代王朝及诸侯国宫廷中还有俳优讽谏、瞽朦诵史的传统,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郑、宋、卫、郐、曹、陈、蔡、虢,战国时的韩、魏等也都在中原,其公室亦必有瞽朦诵史的活动.从东汉直至隋唐近千年中,中原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其缺乏“讲史”活动的具体记载,但从唐代变文看,那时已有艺人说唱历史故事.到北宋,都城开封的说唱艺术十分活跃,“讲史”是其重要内容.这在《事实类苑》《东坡志林》《梦华录》等书中都有记载.经过元、明平话的发展,中原讲史说唱已经具有丰富的题材.

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中,讲史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仅从《驻马店地区曲艺志》所统计的传统曲目665篇(部)中,属于讲史类的约有250篇(部),占37%;《南阳地区曲艺志>所列传统曲目1667篇(部),讲史类大体上有586篇(部),约占35%.由干讲史类曲目不少都是中长篇“大书”,而其他类多是“小段”,所以,在实际的演唱中,讲史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

丰富的讲史曲目,几乎涉及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重要事件.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被纳入说唱艺术的范围,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历史长廊.历代艺人在吸取前辈精华的同时,又融进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部和正史并行的中华民族的“口头史”.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说唱艺术是民众的重要文化生活,无缘读书识字的民众,主要就是从说唱艺术接受历史知识和文化教育的.如今,即使是“50后”仍会有这样的体验:还未上学读历史之前,已经知道了三国、瓦岗寨或者岳飞抗击金国的故事;还未学过道德课之前,已经懂得关羽、秦琼的行为是对待朋友的楷模;还没听说过“政治”这个词之前,已经向往杨家将那样的英雄了;还不知道什么叫“贪官污吏”,已经钦佩包公、刘罗锅那样的为人了……这多半是在农村的场院里,在城镇的书棚里听说书而受到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因艺人表演的精彩,使其终生难忘,影响至深.在现代传媒还没有出现和普及的时代,说唱艺术与传统戏曲、古典小说一起,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知识、文化意识、人文伦理、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也是广大民众接受传统教育、培养人格的主要“学校”.讲史无形中成为了民众历史知识的启蒙教材,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的血脉.当然,讲史题材的说唱艺术,虽是演绎历史,但与“正史”有着重大的区别.因为艺人的“讲史”,既不是封建王朝历史的实录,也不是帝王将相的传记,而是以某一阶段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选择民众所喜闻乐道的故事、人物,进行演绎,在艺人反复说唱流传中,较多地融进了民间意识,更多地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二、“讲史”的审美特征之一:

选材的传奇性、趣味性追求

讲史曲目,虽然涉及了从三皇五帝到清末的各个朝代,但是它并非历代王朝的“编年史”,许多朝代、许多帝王将相,我们今天并没有发现与其有关的曲目.除了一些曲目可能失传之外,主要还在于讲史艺人有意或无意地表现了自己的选材视角:他们不会去流水账式地罗列帝王们的家谱,而只能选择群众喜闻乐道,能够激发民众兴趣、使其关注,引起民众心理深刻震撼的英雄或故事.

(一)传奇性

讲史艺人往往选择斗争最激烈、最复杂的历史阶段或事件作为题材,如朝代更替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正义与非正义、忠与奸斗争最尖锐的典型入物和事件.如有关商周时代的讲史曲目,主要集中在周文王、武王与殷纣王的斗争,即商周朝代更替这一短时间内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故事;对两汉,主要集中在楚汉相争和刘秀起事推翻王莽政权的战争;三国时期将军、谋士的斗智斗勇,自然是最好的讲史题材;对唐朝,集中在瓦岗寨“响马”故事,唐军推翻隋朝、扫平群雄的战争,以及薛礼征东等几次大规模的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对宋朝集中在赵匡胤开国前后的斗争,杨家将的卫国战争,岳飞的抗金战争,包公与权奸的斗争故事等.对明朝,主要是朱元璋开国前后的战争,海瑞与权奸的斗争,等等.

对政治局面比较稳定的时代,讲史说唱少有触及.以汉朝为例,“文景之治”前后近40年,是西汉重要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似乎没有关于它的曲目.而东周列国,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最为纷纭复杂的时期,不仅有《东周列国志演义》《七国志》等大书,还有《火烧绵山》《俞伯牙碎琴》《伍子胥出昭关》等不少短篇曲目.甚至还有一些属于历史小插曲,如“齐姜醉遣”,也流传不绝.因为,重耳19年的流亡过程中,尽管有多少重要事件,但似乎都没有“齐姜醉遣”更富有传奇性:在那个时代,一个在公室富贵豪华中长大的齐国公主,却甘愿舍弃新婚燕尔的温柔恩爱,一心为重耳的事业着想,周密安排,设计将重耳送出齐国,重新踏上复国之路.这样一个看似不大的事件,却非常富有传奇性,特别是齐姜以大局为重的非凡胸襟,坚定不移、当机立断的性格,可称是历史上卓异不凡的女性.

(二)趣味性

说唱艺术选材不仅看重人物惊天动地之举,而且很趋向于那些故事曲折、具有戏剧性特别是喜剧性、人情味的事件及情节.有些历史人物,其多少壮举、丰功伟绩并没有在讲史中留下痕迹,而那些戏剧性情节,反而在讲史中代代传诵,如《姜子牙卖面》《刘秀喝麦仁》《薛礼还家》,等等.

河南大鼓《东汉志》,叙述刘秀与王莽争战,夺取天下的故事.其中《王莽赶刘秀》一段,融进不少河南民间传说,成为脍炙人口的曲目,并为多个曲种移植.三弦书《吃麦仁》叙说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逃往南阳途中,又累又渴,见一村妇(邓素珍)往田间给丈夫送饭,便向其讨饭,村妇豪爽慷慨,当即把麦仁饭让与刘秀吃.刘秀给她一锭黄金,村妇坚决拒绝.村妇田间舍饭,又不贪图金银,感动了刘秀,担心自己把饭吃了一多半,农妇会受到丈夫的责骂,便远远地站在高岗上观瞧其丈夫的态度.村妇丈夫陈有义更是通情达理,对妻子说:

管饭就该管人饱,管饭不饱恼人心.

咱地里没有家里有,想军家路上没有哪里寻?

陈氏夫妇的善良,让刘秀大为敬佩,当即写下血书,记下此事.后来,刘秀称帝,一心想吃麦仁粥,可是御膳房的厨师怎么也做不出南阳村妇麦仁粥的口味,刘秀气恼,三天内斩了十几个厨子.后来姚期从南阳访来陈有义夫妻,邓素珍亲自下厨做玉麦仁,粥还是一样的粥,人还是原来的人,可是刘秀却喝不出当年那种甜糊糊、香喷喷的滋味,吃了三口吐了三口.刘秀问邓素珍其中的原因,邓素珍一旁冷笑道:

俗话说,人饥了吃糠甜如蜜,饱时酒肉难入唇.

饱汉不知饿汉饥,富人怎知穷人贫!

邓素珍一席话说得刘秀面红羞愧,反躬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封陈、邓为官,并下诏“广开言路多进谏”,以德治天下.

该曲目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甚至只是传说,但它表现了农民陈氏夫妇的美好品德,及刘秀的知错即改,极富人情味,也寓含着丰富的哲理.所以曲剧、弦子腔等剧种也有此内容的剧目.

(三)崇高性

民众所崇拜、敬爱的英雄豪杰,坚持正义、为民除害的清官,他们的故事更易成为讲史的内容.对于某些帝王,民众所敬仰的不是其无上的权势,而是他们对于百姓的关爱.所以,“狄公…‘包公…‘刘公”们成为歌颂的对象;现在被一些人称为“大帝”的康熙、乾隆,他们的文治武功都很少在说唱艺术中传扬,而他们的“私访”,铲除某些地方豪强、贪官,才更多地进入了艺人的视野.纵观中原各曲种的讲史曲目,绝大部分都体现着鲜明的对崇高美的追求:爱国如杨家将、岳飞,忠贞如关羽、秦琼,英武勇猛如张飞、罗成,智慧如诸葛亮、徐懋公,爱民如周文王,正义如包公、海瑞、刘罗锅,正直如李逵,勤奋如吕蒙正,……这些人的故事被说唱艺术传诵不绝,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的一个方面. 三、讲史”的审美特征之二:叙事的虚、实结合 讲史曲目大体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依据,但它们不是忠实地再现历史过程,而是以某个故事、某个人物为中心,生发开来,甚至只是根据某些传闻,“扑风捉影”演绎而成.这些故事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加入后人的生活经验、审美追求,使情节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因此,在讲史曲目中不仅有些故事为正史所无,往往也是演义小说、同题材的戏曲所没有的.

讲史曲目与史实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基本依据史实或历史小说;虚实参半;基本虚构.

(一)基本根据史实的演绎

基本根据史实演绎的,如有关东周列国的曲目,楚汉相争的曲目,三国的部分曲目,等等.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说唱艺术中都有的曲目《火焚纪信》,本事见于《史记·高祖本纪》,说唱艺术基本按史实展开,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大调曲子曲目通过纪信的回顾,交代了楚汉相争中发生于河南荥阳的一次大战,刘邦惨败,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小城中.纪信与刘邦面貌相像,刘邦便让他穿上自己的汉王衣裳,坐着龙辇,出东门来见项羽诈降,又遣两千余众妇女作为先头兵,吸引楚军纷纷前来观瞧.而刘邦则易服改装,带领随从悄悄从楚兵守备薄弱的西门溜走.纪信车辇来到楚营,项羽发现来人并非刘邦,怒不可遏地把纪信焚烧而死.曲词写纪信使楚前的一段心理活动,颇为感人,当然这是史书不可能记载而只能是艺人演绎的:

老母亲近百岁,如灯风前吹,终朝每日盼儿回归,百

年后何人与她把孝披?

贤妻是个女流辈,孤守在小房内,无夫之妇两相伤悲,

念及此不由我两泪坠.

小姣儿方三岁,尚在他娘怀内,母寡子幼可靠与谁?

细思想活活把我心操碎.

此番到在楚营内,假扮汉王诈降贼,难免钢刀项上来

催,为人臣生死二字何惧畏.

这些心理活动,使纪信的形象得到提升:他不是一个只知忠于君王的简单工具,而是一位视死如归而又有情有义的英雄.

(二)虚实参半

如瓦岗寨起义,本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响马传》的故事也以戏剧、说唱等各种形式在民间流传.艺人中有“唱不完的响马传”之说,其中很多片段被改编成短篇曲目单独演唱,如《秦琼救驾》《秦琼卖马》《秦琼发配》《破铜旗阵》《砸木笼》《打登州》《破孟州》《真假罗成》《三省庄》《河涧府》《扬州夺状元》《秦琼打擂》等.当然,流传越广、越久,虚构成分就越多.

河南坠子《响马传》就是以瓦岗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以秦琼为线索人物,叙述瓦岗寨这批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主要人物是历史存在的,情节也有些根据,但是已被加工得曲折离奇,远非历史原貌了.其中《秦琼打擂》又名《唐王招贤》,即是虚实交融的.故事写大唐初年,李渊欲招瓦岗好汉秦琼共立大业,让儿媳徐惠妃诈称是燕山罗府人马去泰山进香,路经瓦岗寨.秦、罗两家本是姑表亲眷,秦母不辨真假,带领儿媳贾秀英、孙儿秦怀玉上船探病,见到徐惠妃后,方知中计.然秦母感激唐王父子盛情,便答应同去长安.途经二龙山,被山贼假秦琼曹英骗上山寨,囚禁起来.曹英又勾结京中奸党褚凤魁、吴三霸,假冒秦琼面见李渊,被开国公马三保看出破绽,引出金殿打赌,长安立擂,以辨真假,秦琼、罗成、程咬金、王君可四位英雄闻讯怒下瓦岗,赴长安打擂,等等.此曲目原是《四马投唐》中的一部分,后经郑永昌、许应群整理改编,删去其中一些迷信庸俗部分,并改变原作善恶斗争的主题为李渊、李世民广招贤士的主题,增加了许多人物,1985年获“河南首届创作评奖”中长篇一等奖.

这些曲目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农民英雄形象:如单雄信抗唐到底,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任侠好义;程咬金天真质朴,莽撞中带点滑稽的趣味;罗成武艺超群,却又孤傲自负;王伯当忠于李密,宁死不肯降唐,等等.这些英雄们的传奇活动、鲜明的性格,至今还虎虎有生气,为民众所喜闻乐道.秦叔宝、程咬金、罗成、单雄信、王伯当、李元霸、裴元庆、尉迟恭等都已经成为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三)基本虚构

像杨家将、呼家将后续的故事,《水浒传》的大部分故事,岳飞牺牲后的岳家将的故事等,多属虚构.这种虚构,虽然人物、情节都是子虚乌有,但它们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民众的愿望.而且,它丰富的想像,也给人丰富的审美享受.

大调曲子曲目《临潼会》,可以说是完全虚构的故事.史籍不见记载,元杂剧中方有《十八国临潼斗宝》,明代又有据以简化的杂剧《伍子胥鞭伏柳盗跖》.内容为春秋时代秦穆公想吞并诸侯,约会齐、鲁、吴、卫等17国诸侯在临潼地方举行斗宝大会,借以号令天下,并预先联络了“红雀山大王”柳展雄(盗跖)据守关口拦截各国诸侯,劫夺宝物.然而楚国大将伍子胥护送楚王经过时,战败了柳展雄,并说服他不再被秦国所利用,于是各国诸侯均顺利进关.斗宝会上秦穆公又用举鼎来比赛输赢,争夺盟主,也被伍子胥战胜,秦国被迫与楚国结成婚姻.楚国又与关东各国诸侯相约,一致联合起来抗拒秦国.此故事近于荒诞,然而体现了民众团结反抗势力的愿望,因而得以流传下来.大调曲子的传统曲目《临潼会》,更发挥了说唱艺术的特点,在描写伍子胥与柳展雄山前大战时,做了充分的渲染.

再如河南大调曲子、三弦书等均有的曲目《月下盘貂》,故事基本也属于虚构.据学者研究,貂禅这个人物,本身就是杂取当时的零星逸闻传说而虚构的,却成了《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陨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不见了踪迹.对貂蝉的命运,有多种传说——

曹操采纳荀攸之计,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使曹操的计谋落空,且因为貂禅有意献媚关羽,贬低吕布,关羽认为貂禅无情无义,就杀了貂禅.明代有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禅》,弹词有《三国志玉玺传》即演绎这段故事.

关羽暂时降曹之后,曹操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之一.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撩髯称了一声“好”,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遂回房自尽而亡.有《关羽月下释貂蝉》剧目.

曹操重演“连环计”,将貂禅赐给关羽,以便挑起桃园兄弟的矛盾冲突.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在静慈庵出家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蒲剧以及新编川剧有《貂禅之死》,说关羽与貂禅有了爱情,二人成婚之夜,刘备以送礼之名,提醒关羽.为此关羽要赶走貂禅,貂禅拔剑自刎,以成就关羽的事业…t

也有貂蝉“善终”的说法: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寿终庵中.有佚名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即铺演此说.一说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禅回到故乡山西忻州木耳村,使貂蝉成为一贞烈老妪;一说貂禅被关羽纳为小妾,送往成都,关羽死后,貂禅流落蜀中,成为寂寞村妇.

以上种种,都表现了各自对貂蝉、曹操、关羽性格的不同理解和不同伦理观念.三弦书《月下盘貂》杂取民间传说的成分,补充了貂蝉戏的内容,使貂蝉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它写关羽对貂蝉的审问颇有曲折,释放貂蝉的办法也很别致:考问貂蝉的才学一一今古历史知识.貂蝉从上古神农、轩辕氏一直述说到汉献帝,显示其才智不凡;接着又考察貂蝉的品质一一出了一个两难问题“虎牢关前谁好汉?汜水关前谁英雄?”貂蝉临危不惧,向关羽诉说了事情原委,使关羽了解了真相.关羽既怜惜貂蝉的智勇双全,为国除奸,又怕不斩貂蝉影响了自己兄弟的大计,看到帐外中秋月明,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赐给貂蝉一支令箭,“命你出营去巡更”.貂蝉明白这是关羽“明明放俺远逃生”.于是趁朦胧月色,“一奔深山隐姓名”.这样的处理,好像很滑稽,给关羽这个神圣的形象增加了几分可爱,也迎合了民众的心理.四、讲史”的审美特征之三:人物形象的理想化倾向

如上所述,讲史曲目中的人物,大多能在正史中找到其姓名,但其与史实往往又有大小不等的出入.在艺人反复的演唱中,渗入了民众的审美心理,对人物逐渐进行了加工改造.特别是我国传统审美观追求美丑、善恶的鲜明对比,这些历史人物,经过说唱艺术的渲染,好者愈好,坏者愈坏——美者往往寄托了民众的理想,集中了所有的美好品质;丑者则往往集中了人间一切丑陋,成为丑恶的代表.也有的把人物某一方面特点加以放大,使其成为某种性格的典型.尽管如此,从根本上说,毕竟史有其人,其行状亦有些因由,这种审美化的加工,并不违背历史精神,所以仍不失其为民族精神传承的教材.

现仅以《响马传》中的几个英雄人物为例,略作说明.

在历史上,秦琼本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偏将,击贼多英勇,后随裴仁基投降瓦岗李密.李密败亡后,秦琼暂投王世充,因厌其为人,改投秦王.李世民称其“每作战身先士卒,跃马挺刺于万众之中,莫不如志.”实在是一员虎将.说唱艺术经过艺人的大肆渲染,增加了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其更完美、理想化.《响马传》中的秦琼是一位面如淡金,手执双锏,讲信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形象.他与隋朝靠山王杨林有着杀父之仇,路经临潼山救下李渊全家,为他以后的投唐埋下了伏笔;路途穷困被迫卖马结识了单雄信;发配到冀州却不期而遇表弟罗成;为捉拿响马而重逢程咬金;从而引出打登州、反山东、取瓦岗,等等.这些汇聚了民间艺人聪明智慧的故事情节,带有很大的虚构性,然而这些曲折的、富有传奇性的情节,却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明.

程咬金更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本名程知节,字咬金,出身农民,因隋末所居地盗贼蜂起,便聚众百人保卫乡里.后投瓦岗,为骠骑将军之一,甚为李密所倚重.李密兵败,先随秦琼投王世充,后投李世民,是李世民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程咬金是一位极有头脑,智勇双全的人物,《新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响马传》中的程咬金却与正史大不相同.他出身卖柴扒,绝对的一位贫农,后来又和尤通一起做起了强盗头儿,专劫皇纲,对靠山王杨林也没有丝毫的惧怕,看见杨林远远地押着饷银而来,不禁高兴地大喊:“妙呀,大风来了!”这是再无第二人能喊出来的,憨直而可爱的性格呼之欲出.他大字不识一个,却在瓦岗寨当上了皇帝,这是民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俺家”思想的体现.当皇帝当烦了,便帽子一丢,袍子一脱,随便把皇帝的宝座让给谁,自己又做逍遥自在王去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无所顾忌.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了对皇权的蔑视,寄托了民众的理想,赢得了民众的喜爱,而历史中真实的程咬金仿佛已被淡忘.曲词中塑造了不少类似于程咬金的人物,如岳飞手下的牛皋,朱元璋手下的胡大海等,已与原型人物有很大的距离.

尉迟恭字敬德,本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后归降秦王李世民,屡建奇功,为凌烟阁功臣之一.然而因其战功赫赫,晚年颇为居功自傲.《新唐书·尉迟敬德列传》中载:“敬德所得财,必散之士卒.然嫜直,颇以功自负,又廷质大臣得失,与宰相不平.出为襄州都督.累迁同州刺史.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日:‘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日:‘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但在民间传唱的曲词之中,尉迟敬德却是一位理想的开国功臣形象,他不畏皇权,嫉恶如仇,敢于和邪恶作斗争.如大调曲子《鞭打奸王贼》,写驸马薛礼被奸王李道宗、宦官张环陷害,绑赴法场,即将斩首.众文武苦苦求情,均被挡回.适逢鄂国公尉迟敬德班师回朝,听说驸马被绑在法场,顾不上鞍马劳顿,便直奔金殿,为驸马求情.结果连去两次都被唐王驳回.李世民斥责敬德“朝中的大小事儿你要少管,落一个一身清闲自在安然.”敬德在朝堂下又羞又恼,在军师徐懋公的激将和授意下,举起受过皇封的水磨鞭追打奸王李道宗,迫使唐王赦免薛礼,贬斥宦官张环.其实作为历史人物的李道宗并没有与敬德发生过直接的冲突,也没有说唱艺术中所说的如此昏庸,恰恰相反,据《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载:“国初宗室,唯道宗、孝恭为最贤.”《鞭打》-曲中让敬德与李道宗发生直接冲突,塑造的敬德形象虽与正史有别,但突出了其“不畏皇权”的一面,其看似不符合纲常逻辑的行为,正反映了民众理想的价值取向.

讲史曲目在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渲染的同时,也往往辗转虚构出一些人物,如杨门女将,数量多,竞构成了一个群体.这些女性极有个性,她们敢于打破封建制度下儿女婚姻父母做主的束缚,自己选择如意郎君,从余赛花到穆桂英,人人都是自主择婿,个个都敢阵前招亲,她们身上洋溢着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精神;这些女将形象,突破了封建的伦理藩篱,挺抢跃马,杀敌报国,已经萌发有妇女参与政治的要求.其中以穆桂英和杨排风的形象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说唱艺术的讲史曲目,是历史和民众意识融合的结晶,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内容虽然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但却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的聚众弹唱中,传播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起到了“活教科书”的作用,而且其还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价值.曲目中大量的历史故事,所塑造的理想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经世代流传,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了全民族的感情,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历史价值观.

审美论文范文结:

关于审美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