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太极拳之松柔论相关论文如何写

本论文可用于太极拳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太极拳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太极拳之松柔论

太极拳经典教学认为,习拳启蒙第一课就必须强调松柔,“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关节要松……虚灵在中”,松柔和轻灵是习练太极拳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松则通,通则灵,灵则活.

一、太极拳松柔之说

太极拳认同道家学说,拳家历来尊道而修.道家在《丹经》中说:“大道以虚静为本”,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上”.此中“虚”字即是松柔之意.老子论松柔有“致虚极,守静笃”“骨弱筋柔”“柔弱处上”“柔之胜刚”等理论.道家原理源于《易经》,《易经》之“易”就是阴阳变化论.世界万物从无到有,独阴不生,单阳不长.太极拳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随、刚柔相济”的拳术,松柔自然成为太极拳之魂,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阴为隐、为虚、为松、为柔,阳为明、为实、为紧、为刚,只阴无阳、只阳无阴不成其为太极拳.练太极拳不同于练其他拳种,练太极应该遵循道家阴阳变化原理,在松柔中行拳,并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习练太极拳没有松柔,就难以理解阴阳原理,也难以掌握虚实变化,所以,松柔是习练太极拳必须追求之必备功夫.

对松柔之认识代代相传,有文字记载的可以上溯至唐代先师李道子,他在《授秘歌》中有“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句,后人注释为“忘其自己、内外如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神意念静松,周身肢体净空”.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在《太极拳系列秘要》一书中云:“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身心松静,动作柔、圆、缓,自然舒展,胸腹松净,周身血液流动畅通,神经末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吴图南大师在他的《松功论》中讲道:“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上述观点皆明示了松之内涵.太极拳先贤谈松柔的玄妙之语,都可谓警世惊人.在许多太极拳精论中,都谈到与轻灵、力度有关的内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形容感觉的高度灵敏.要轻才灵,鼓劲练功既不轻也不灵,用力越大越不灵.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要我柔,不是我刚;是以柔化来克制刚强,绝非用力来顶劲、去对抗.“察四两拨千斤句,显非力胜”,说明以柔克刚、以小胜大才是太极拳的本质.这“显非力胜”四字,说得够清楚明白了,凡以力胜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太极拳追求松柔和轻灵,是“以柔克刚”之理论的主要根据.

我们得知太极拳松柔之要义,就应该在明师指导下,按照太极阴阳学说和太极拳松柔之特性坚持修炼.只有循规蹈矩地经过松柔功夫的长期洗礼,才能成为既明理又具太极内功的太极拳人.在评价太极拳师的时候,松柔当为首要条件,往往以松得好“摸不着东西”加以肯定.这“摸不着东西”是什么呢? 是空松、空无的代名词,就是拳家身上的松柔、松沉之功,是化解拙力、以柔克刚之能量.所以,凡立志修炼太极拳者,修炼松柔功夫是主修课,别的什么功都是弯路.拳论警示后人“斯技旁门甚多”,因此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不能遇门便入,需要观察一二,以免误入旁门.唯有松柔才是正确的修炼方向,唯有松柔才是进入最高境界的修炼之门.如果拳艺水平停留在一般的状态中,打不开松柔奥妙之门,不知太极拳的“味道”,那将永远不知太极拳为何物.如果太极拳松柔不佳,难以得知门里面的世界,那将永远不会知道太极拳阴阳变化之绝妙.

二、太极拳松柔之用

在常人心目中,拳术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是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取胜的条件是速度快与气力大.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那么太极拳先要学会气力小.气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主张还是要练些气力,有力气才会有用,才能保险,就是说“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练就千斤力”.对太极拳四两可以拨千斤,很多学太极拳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相信的.太极拳的“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只有千斤之力,没有松柔之功,不可能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觉.要“人不知我”就非使自己之力极轻极小不可,这就是太极拳的松柔.只有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有人说“身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这里说的百炼钢之身也是柔软的,而不是坚硬的,所以古人有“百炼金钢绕指柔”之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说明太极拳先追求的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是说追求了柔软之后再去学坚刚,也不是说极柔软之后会突然变成极坚刚.极柔软和极坚刚是太极拳内功的两个表现方面.柔软是指化劲之惊人,可以无刚不化;坚刚是指发劲之威力,可以无坚不摧.刚和柔即是太极阴阳互寓之统一.

在武术角逐中取胜,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在两人较技之时自己的力量总比对方大,那当然就是胜者.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另一种不用常法,即在对方加力时不断减力,使自己变得松柔,使对方有力无处用.这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使对方找不到进攻的力点,从而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然后在引化对方刚硬之力的同一方向上再加一点力,让其立即失重,这就是太极拳之以柔克刚.上述两种方法,就是所谓外家拳和内家拳的根本差别.两者练习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泾渭分明,所以结果也很不相同.

太极推手有“舍已从人”之说,就是要舍去硬力和用力的主观,这才有可能使双方“黏连”合一.所谓的“不丢不顶”,也只有在轻灵、黏连之条件下才能做到.凡硬力未丢净的,必然会听劲不灵,出现不丢即顶的局面.凡思想主观用力,在高手面前必然会处处被动、任其摆弄.太极拳必须按规律行拳,要“用意不用力”,还要因人为法,心法在先,只有这样才能在推手中处于主动地位.

过去有一句“两军对阵勇者胜”的话,无人对它的真理性提出疑义.然而两位太极拳高手比武,只有勇而不能松柔者难胜,而是有勇而松柔者胜.为什么?只有松柔者才能听劲,只有松柔者才能积柔成刚.我们绝对不能以常人的目光去审视太极拳的松功,如果以常人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太极拳是练不成松功的.就是在一般水平上去认识太极拳,不能把握周身松和局部松的感觉,也练不出太极拳的松功.周身松就是练拳时在全身“找感觉”, 如果找不着这种感觉,就没有周身松的感觉,在对局中那只能是勇者胜了.只有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以最快速度、最有力量的反应对抗外来攻击,这是任何一种拳术都予以肯定的结论,这不只是太极拳的特性.

如今有些人,对太极拳主张松柔不以为然,认为松柔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在没有掌握太极拳技能情况下的一种误解.我们说太极拳以柔克刚,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引进落空,这只说对了太极拳技击的一半.还有一半,就是真正松柔之后,通过沉气、沉劲,能产生强大的整合劲和爆发力,在我独知人的条件下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的重心,给对方以歼灭性打击.如果没有真正松柔,就不会有沉劲,就不会有爆发力,发人也不惊人.“发劲须沉着松净”,只有松得干干净净,发劲的效果才会精彩.若拙力未舍净,发劲的速度就慢,就不可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太极拳松柔之练

在武术门类中,特别是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开始训练时跟太极拳大有差异,许多拳术都从勇猛、坚刚入手,讲究较力、格斗、搏击,要求打出勇气和威风,但练到上乘功夫时,也是阴阳相济、内外结合,最终也归于松柔的境界.由此可知,松柔之功不只是太极拳追求的,其他各门派拳术以及许多体育项目也都如此追求.所以在现代武术中,许多大家不同意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

首先,太极拳是武术,离开武术技击谈太极拳,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其他拳术的基本功是基本相同的,几个手形、几个步形都有相似的规范性要求,踢腿、抻筋、弯腰、劈叉、站桩等等都是基本功,在身体基本素质上也要有力量的训练.练习太极拳松柔,切不可放松对这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

其次,要多花时间盘太极拳架子,这也是基本功训练.曾听一名专练太极推手的人说:“我不练拳架,只练推手,练拳架没有用.”这是懒人说话,是投机取巧,是绝对错误的观点.不盘拳架功夫不扎实,到一定阶段水平就上不去,也不会在太极拳学上有所成就.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拳打万遍,其功自现,拳是打出来的,所以太极拳架一定要天天练,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再次,要多看太极拳的书籍,理解太极拳理,这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代表,所有太极拳谱和理论书籍都浸透着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心血和汗水,这些武术典籍传到今天,是我辈太极学子的福气,可使我们学习时少走弯路.所以要多看太极拳书籍,要好好去琢磨、去体悟.在学拳理中多盘架子,在盘架中多用心学拳理,一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拳书汗牛充栋,要选择经典的、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入岐途.

最后,要在松柔练拳上下工夫,用心体悟,持之以恒.太极拳在每个部位的松柔有不同效果.松手,关节分离,如三节棍打人;松脚,脚下轻灵,腾挪跳跃自如;松胸,折叠自如,敌手如面临深坑、进退维谷;松腰,柔软如水之涟漪,层出不穷,等等.只有深切体会到松柔,才能明白什么是太极拳的松柔,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之松从哪开始?有名家认为先由脚下松,从脚趾先松,由脚而踝、而膝、而胯、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手,九大关节节节松开,不可有一丝的僵滞.有松才有紧,再从脚下向上紧,形成整体劲.《十三势说略》中云: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每一个动作都坚持从脚下先松,然后放松全体,让内气贯通全身,只有这样才能经历内功修炼而最终感悟太极拳真功.

经验告诉我们,求松柔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比练力量更为艰难,要解除身体原来错误的习惯用力方法,还要接受柔能克刚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要去掉本身拙力,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有希望修炼出很好的松柔之功.

(编辑/ 刘强)

(作者简介:黄玉根,男,1952年1 月生,本科学历,校外教育副研究员;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浙江省传统武术特级教练员;大师陈正雷入室弟子党振喜老师之门徒,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之一.现为浙江省武术协会钱塘武学委员会委员,嘉兴市武术协会事秘书长,平湖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是《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等杂志的忠实读者,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此.)

太极拳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太极拳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太极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太极拳论文哲学 大学太极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