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一个不应忽视的教育传统论传统文学和书法教育的相融性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书法教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一个不应忽视的教育传统论传统文学和书法教育的相融性

·策划人语·

今年“”的部长见面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把“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把书法等优秀传统引进教材”等内容列入“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之中.此外,还有众多“”代表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和诉求,其中包括17名政协代表的联名提案.上述举措无疑在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传统文学与书法都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的艺术,虽然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但二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相融相渗的完美艺术整体.对中华文明进程而言,传统文学与汉字书法的结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国历来有“文墨”“先文而后墨”以至“文人墨客”的说法,可见,文与墨,这是构筑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支撑.无法想象,离开汉文字和汉文字所编织而成的汉文学,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将如何体现.滥觞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的中华诗词,因其优美的意境、工整的格律让人回味无穷,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不仅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在人识字启智之初即以诗文教化之,则蒙童必有志高趣雅、性纯情真之得.今天,读唐诗写毛笔字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蒙学形式,其教育价值被严重忽视.

本期独家策划即以“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为主题,选择了深圳书法教育名校名师的实践样态,内容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既有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实践层面的课程项目负责人的经验之谈.我们期望能给书法特色学校建设带来些许启发.

【摘 要】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我国特有的书法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蒙学效果.调查显示,在现代社会中蒙学传统的教育价值正在淡出人们视野.重新审视及评估这一教育传统是认清教育形势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传统文学;书法教育;相融性;现状分析;文学与书法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9-0007-04

【作者简介】古永忠,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055)教师,高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大招标课题“高中汉字书写现状与对策研究”负责人,深圳中小学“好课程”《汉字书写》主持人.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书法得以传承.钟鼎铭文,石刻简牍,玉纹帛书,册页经文,牌坊碑林,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等,无不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有魅力的组成部分,诗词歌赋曲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学内容,书法艺术无疑是这些内容最佳的反映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曾经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留下了温馨的成长记忆.

然而,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追求效率、讲究实用,标准化、程序化、虚拟化的各种电子录入技术消减了书写的机会,书法逐渐式微,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独有的人文教育价值被大众忽视,让我们感到非常惋惜.

一、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传统蒙学重视文学与书法的结合诗书为伴、诗书传家,历来被中国读书人和家庭奉为修身齐家圭臬.对稍稍年长一点怀旧的人而言,在蒙学阶段,诵唐诗、吟宋词、读经书、写毛笔字是一份多么温馨的记忆!这曾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蒙学教育途径之一.早在我国古代,汉字书法便被纳入学堂必修的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重视.“茍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真是到了“书贵人贵”“人以书贵”之境.写字既是启智之初,更是为人之始.从识字到诵读诗词美文,从濡墨习字到书法,谁能想到这种看似简单平凡、波澜不惊的教育方式却蕴含了这么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育人智慧!

(二)大多数文学家同时也兼具书法家的身份

历朝历代的大文学家往往也是大书法家,在他们身上,一次又一次验证了文学与书法的完美融合.从魏晋南北朝的曹操、钟繇、王羲之等,到隋唐五代的贺知章、张旭、欧阳询、颜真卿、孙过庭、柳公权,再到后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赵佶、朱熹、文天祥、赵孟頫、柯九思、董其昌、吴昌硕……不胜枚举.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王羲之,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创作的《兰亭集序》的优美意境成就了这篇让帝王生死相随的“天下第一行书”,及至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二、第三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这些名作散发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沁人心脾.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发现这些人中的多数,除兼具文学家、书法家的身份外,还同时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角色,让人唏嘘不已,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更是把这多重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历史上这些杰出人物的成功与其深厚的文学和书法素养是分不开的.

(三)传统文学与书法的关系本质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与其他所有学科相比,文学之于人的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他自然或社会科学所涉及的对象局限于一个领域,更接近于术,文学则因其直指人生意义和价值等命题故几于道.除捍卫着人类生命的精神导向,文学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其饱含艺术特质的美学意义.精神上的空虚远比物质上的清贫更让人难以忍受,正是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因此她才成为人类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精神慰藉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学内容与形式,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汉字书写,可让学生感知笔的弹性、纸的厚度、线条的粗细、力量的轻重、速度的缓疾、墨色的浓淡变化,是帮助学生建构空间认知的重要手段,汉字笔画不同于字母文字,英文字母(小写)最多两画,单词基本用连笔书写一至两画即可完成,而汉字笔画丰富,多者可达64画,结体变化十分丰富,这给加强未成年人的空间感觉及优化设计组合等素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锻炼机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精巧的结构,既是滋生美好文学意境的温床,更是塑造唯美意象的天然建材,也正因为如此,才孕育出华夏文明一枝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汉字书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除了文章、文采、文笔之外,更有文字装饰意义上的美学内涵,即书法.对中华文明进程而言,传统文学与汉字书法的结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与世界其他文明形式相比,唯我中华文明能成其大和历久弥新,与此不无关系.

二、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结合的现实性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结合,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而丰富的经验素材,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须秉承这一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时间和空间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学时长达6年,无升学压力,相较而言,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规划和设计书法教育内容,在12册语文或美术课本中系统地安排关于汉字文化及书法的知识.同时,小学课本内容较少,每幅页面的文字量不大,可以有充足的空间考虑用精美的书法体而不是印刷体印刷,让蒙童少年有一种深入其中的体验.在英语强势、数字化生存、重科技轻人文的时代,这是对掌握母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从年龄看,小学阶段,不管在哪个方面,都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被忽略了,再补救就要付出更多代价.文学熏陶和练字也一样,小学阶段如果不得法,后面纠正就得加倍付出.目前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只囿于简单的识、读、写,相关的书法学习也只是重视机械的技巧性训练,却忽略了汉字所蕴含的特有文化信息.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其演化发展的逻辑过程更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无疑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惜我们对此的认识及开发都还远远不够.

三、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现状调研及分析

(一)现状调研

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现状,我们对现行(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美术、历史与政治课本进行了调研统计(如下表):

(二)现状分析

1.语文学科教学是传播传统文学的主阵地.从小学到高中,均有大量的经典传统文学内容选录.传统文学在初中阶段的内容占相当大比例,传统文学的教学虽然受重视,但在中考中,这部分的分值只占10~12分,高中的情况稍好一点,传统文学的分数占到高考分值的23%.除语文外的其他学科中,极少涉及传统文学的内容.

2.师生的教与学在书写方面还远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缺乏对汉字演化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的拓展,对汉字笔顺的教学也不系统.在多达12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居然未在正文安排书法专题,即使在“综合学习”这种非正式栏目中安排的与书法相关的内容也是零星而毫无体系.初中对书法较为重视,6册书的封面设计都以经典书法作品作底纹装饰,课本也安排了书法专题,且已初步呈现出体系化的递进特征,但遗憾的是书法的内容只出现在附录中,一般不作讲解要求.可能因为高考原因,高中语文完全没有书法的内容.3.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少量的关于传统文学与书法的内容,仅限于史料罗列式的展示,并无深入分析.高中历史与政治教材中,均有一本以“文化”为主题的必修教材,然而,这两本必修教材中却没有多少与传统文学、书法相关的内容,实在是有负“文化”二字.

4.所有的美术教材中,均不见书法的身影,书法被直接排除在外.

5.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所有课程内容中,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完全脱节,未发现任何结合意向.

6.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所有国颁教材中,除极个别的图片外,全部是印刷体,没有手写体.

2018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其中,传统文学部分的比例大大加强,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首)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同时,美术课标中首次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在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期望在此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在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相结合的层面上,有着更多的重视力度和后续跟进措施.

四、几点建议

(一)重视调研,准确把握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2005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中小学写字教学要使学生会写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要求学生小学掌握楷书、初中掌握行书,高中掌握更高层次的书法内容.实际情况是,学生的书写水平并未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相反,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对书写的关注度及书写水平是每况愈下.故这种脱离学生实际书写情况的要求并无现实意义,在实践上更无可操作性.

今天,日新月异的技术逐渐消解了书写的机会,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生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必须重视调研,准确把握实际,才能在克服滞后性与盲目性的基础上,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二)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和针对考试(尤其是高考)形式而设计,重表轻里,实非治本之策.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按学科分别进行设计,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的整体协调及宏观规划,难免失之狭隘,甚至造成一些重复和混乱.

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应有顶层设计的高度,小学与初高中可以拉通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在9~12年的时间周期中,系统安排传统文学、书法艺术课程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学就不会显得忙乱而草率.

(三)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杜绝考试功利主义,不能以“考与不考”来确定“学与不学”“教与不教”的依据.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更不能以考与不考为标准,把考试内容安排在正文之中重点强调,非考内容安排在课外拓展、课外活动等所谓的综合学习之中作为摆设,无具体要求,采取放任态度.

(四)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备一定素质并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过于频繁的教育改革使基层学校的师资配置无所适从,难以稳定.另一方面,书法教师又出奇的缺乏,许多书法教育的内容难于真正落实,实在情非得已.以深圳市为例,市教科院在2007年做过相关统计,当年深圳中小学学生人数为77.8万人,按每周一课时计算,平均每所学校需要书法教师2~3人,全市需要书法教师1600余人(按每518名学生有1名书法教师的比例),而当时全市正式在编书法教师仅9人,非正式编制书法代课教师40余人,美术、语文等兼课教师70余人,仍缺1500 余人,书法课根本无法全面推行.而到了2016年,深圳市教育局统计年报显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已达130.74万人,按2007年的标准,此时书法教师需要1700余人(即每769名学生有1名书法教师),但现实是书法师资紧缺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弱化的趋势.

上述建议或许助力甚微,但面对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相融蕴含着无穷的教育魅力,即使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古老的优良传统,唯有在结合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不懈继承和发扬光大,才是正确的选择.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书法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书法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