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校企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实现策略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校企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实现策略

摘 要:我国校企合作面临合作动力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机制运行不健全等问题,应采用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校企合一、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在合作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入手,实现地方院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策略

一、引言

2014年1月召开的北京全国教育教学工作大会,明确地提出要率先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转型.[1]

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直接为本地区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以满足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要求.

“校企合作”一词最早在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2]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培养模式始终未变.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一再强调高校办学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因受各种原因影响,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仍面临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校企合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1.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培养模式

该类型最典型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到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学校理论教学为辅,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教育、企业实训的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全额负责,整个实践培训过程由行业成立“产业合作委员会”进行监管和质量考核.[3]这种模式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校过分地依赖企业,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兴衰和发展.

2.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培养模式

该类型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学生交替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劳动岗位和报酬,校方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这种模式最大受益者是学校,企业更多地只是被动地提供教学资源和实习场所,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淡薄.

3.以行业为主导的合作培养模式

该类型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这种模式以行业为主导,由“行业技能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指导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考核,采用各种资格证书框架,而资格证书则是相应职业准入标准.[4]

(二)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协作式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由学校负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质量的考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较为成功的是“3+1”模式,即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模式学校是主导,企业主动合作意识不够,校企之间结合较松散、资源整合率低、成长性不强.

2.合作式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典型的是“订单培养”,这种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较为深入,有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但由于受企业规模大小、效益景气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学校与企业功利不同、合作目标存在差异,导致合作办学难以持久.

3.产业式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校企双方全面融合,参与合作的企业要么是校办股份制企业,要么是校办企业,所以校企之间整体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种模式要求学校要有相应的校办企业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然而国内多数地方性普通高校难以达到要求,可推广性不强.[5]

三、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无论是协作式、合作式还是产业式办学模式,由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处于“校方热、企方冷”的局面.企业所关心的是高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期待这些技术和资源能在短期内增强企业生产能力,马上带来效益;而高校则希望能长期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环境以减少办学成本.学校以育人为目的,追求社会效益,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不能深入,实效不佳.

(二)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条件与校企合作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工作的要求.

部分教学还是以理论和教师讲授为主,不能满足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造成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热情不高,致使合作或者搁浅,或者深度不够.

(三)规章制度不完善,合作双方责、权、利得不到保障

学校与企业要深度合作,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理清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利益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护,部分地方政府还未认识到产教融合产生的经济新动力,没有为校企的产学合作创造良好的主体环境,推动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热情,阻碍了校企深度合作.

四、“校企合一、产教融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互惠互利,充分调动高校办学积极性,鼓励高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办经营性实体,将高校各院系从被动的教学单位变为主动的办学单位,形成校企一体全新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二为一、相互融合,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企业再不会“唯利是图”,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办学效果.在校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缩小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实现校企之间的“产教融合”.

(二)“校企合一、产教融合”的办学优势

“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办学的必然要求,它充分体现了合作双方技术协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市场规律,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三方利益的共赢,是地方高校成功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转型的必由之路.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岗位技能的掌握.

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不仅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所和岗位环境进行实习实训、降低办学成本,还可随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追踪行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对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一、产教融合”可得到充足的应用技术人才,减少招聘和培训员工的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黄淮学院、合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校企合一,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三方利益的共赢,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五、实现“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地方普通高校实现“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和企业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长远效益

企业应认识到与高校合作的赢利发展空间,认识到没有高校的智力支持,企业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高校扩招,人才膨胀扩张,“就业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应认识到只有通过与企业合作,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才能具备不断发展的空间.

(二)完善“校企合一、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应根据“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学合作,营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良外部环境,从政策层面保障“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模式顺利开展.

(三)地方政府应为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搭建平台

地方政府应认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中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统筹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还应协调好不同部门和行业,统筹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本地高校的优势资源,将经济转型发展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中,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建立多层次衔接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地方政府应作好本地区的产业规划,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打造地方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校企双赢合作.

地方政府应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效益共享的政、企、校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并将政府对高校拨款投入、对企业的优惠激励政策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绩效考评挂钩,实现校、企、地“三赢”,保障平台长期有效运行.

(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院校要多方位主动谋求应用转型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地方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生产、服务和价值创造各个环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地方院校应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主动出击,有效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可用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6]

地方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找准位置,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企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和发展与地方对应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地方院校应通过构建企业董事会、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将将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流程引入学校,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地方院校应建立健全“全程监控、动态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效果、学生素质、就业质量、企业服务水平进行全程客观评价,定期发布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反馈和监督.

地方院校应不断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将自身发展与企业成长紧密联系起来,鼓励教师到企业交流和挂职.聘请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实现校企双方协同发展.

六、结论

“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地方院校转型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在进行大胆尝试,但由于我国“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挖掘.

“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是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办学模式的创新,是地方高校立足区域发展、面向市场办学的有效途径.

当地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协调引导机制和激励保障措施,使“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健康发展,使地方高校能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唐国丽.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重构———基于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4(9):8-10.

[2]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03-108.

[3]高松.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89-93.

[4]杜文婷.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129-130.

[5]段文凤,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及推进途径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3):69-70,73.

[6]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