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类硕士论文范文 和基于协同生能力培养的机制和路径相关论文范本

本论文为您写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基于协同生能力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摘 要:本文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协同创新下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三大作用机制的相互关系,构建机制设计模型.最后以南京工业大学在“2011 计划”实施背景下进行协同创新的多个举措,探究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生培养路径,优化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过程,搭建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平台,强化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协同创新 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探索.随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的启动实施,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首选,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行科学合理的协同机制和路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成因

1. 现状分析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发展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国家和政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日益密切,也出台了许多政策进行落实、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然,由于体制的根本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1)取得的成果

①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对深化高校创新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将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上升到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2015 年,政府实施“2011”计划、“千人计划”等研究生专项计划,鼓励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扩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顶层控制;2016 年,政府提出引入第三方评价单位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评估,支持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引导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研究生的课外实践、就业创业提供及时帮助[1].

②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不断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高校投入充足的教学资金,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形成面向综合性学科建设的格局,积极采取措施以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改革课程设置和结构,创新实习基地、学术沙龙等创新平台,逐渐形成富有高校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2].

③从研究生自身来看,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首先,研究生积极参加有关发明创造、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加强创新性质课程的学习;其次,研究生依靠政府和高校的支持,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将学习、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加自身研究成果,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2)存在的问题

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缺陷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缺陷.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相关机构不断调整,趋向化,但是,由于政策的延展性,我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高度集权的问题;第二,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导领域,表现为高校管理制度的明显行政化,行政领导决定科研资源,导致创新所需的、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不浓[3].

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制约

在一定范围内,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研究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学术环境.其一,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社会以追求经济效益而奋斗,以社会效益和科技效益为关注点的活动很少,缺乏对基础科学创新的动力,整体大环境很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虽然国家大力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新,部分高校也举办了研究生实践活动,旨在鼓励创新能力培养,但事实上,学术论坛、科技竞赛、科技协会等创新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无法引起研究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甚微,甚至存在导师替代完成等不良现象,在校园环境中缺乏创新的氛围;其三,创造性的培养要有平等、自由、、平等、宽容的学术氛围,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术环境缺乏创新动力.在高校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师生互动不足、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脱轨、缺乏严谨客观态度等现象普遍.整个学术环境存在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对研究生横向开拓能力和纵向深入探索有负面影响,对研究生综合创造能力的形成也很不利.

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限制

第一,表现为研究生自身的观念误区.很多研究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仍然使用本科的学习方法,缺乏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有些研究生逐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不重视专业课程学习,把撰写论文看作是完成任务,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导致学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偏少,甚至出现学术、学术失范等严重破坏学术规范的不良现象.第二,表现为学校的观念误区.学校觉得创新活动只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因而过分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社科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研究生逐步强化专业教育,使研究生培养有了功利性和异化倾向,导致研究生片面发展和缺失人文情怀,更别提创新能力培养了.

2. 成因分析

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为解决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提供对策性建议.

(1)宏观视角

首先,政府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投入不足,资金分配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模式的全民性,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是教育的主要资金筹集渠道,尚未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由于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拨付的用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教育资金少的可怜,随着部分高校招生数量增加,教学资源需求增加,但是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对学习资源的需要,使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参与度和科研成果质量难以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也难以达到期望的水平;同时,由于高校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会出现条块管理的问题,导致投入资金分配不均,具体表现在政府部门往往对等级高的院校比对一般等级的院校投入资金多,对自然科学类的研究资金投入明显比对人文社科类的多,不利于高校培养均衡发展的学生.

其次,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虽然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是高校,但仅仅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提供更加有力支持的主体是政府.根据创新能力的概念可知,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内在过程,市场对其有一定刺激,但有时并不充分,创新能力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所以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还要以政府制度和政策作为保障.而在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链接涉及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组织等,有时还会涉及高校与政府,政府的创新制度和政策是组合技术和经济的有力工具[4].但是,我国政府还未规范对研究生的选拔、评价、淘汰等环节,未有明文制度的规定.

(2)中观视角

第一,高校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不足.目前,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对于一个高校的评价,往往是学校有高级职称人员的人数、高学历人数,硕士、博士点的数量、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等易统计的方面,未将不易统计的学术创新能力高低作为学校评价指标.同时,如果学校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在校期间显露,或许要在参加工作以后才能取得显著成果,并不能直接纳入高校评价和升级系统中.因而,高校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不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过于封闭、规范、静止,难以形成宽容、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的任务是日常的教务工作、教学计划管理、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等,具有鲜明的行政管理倾向的科层组织,对学生的管理分为行政上的和学术上的管理.行政管理强调效率,而学术管理强调自由.照理说,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应有效结合,为研究生创新活动提供严谨又不失宽容的学术氛围.可实际上高校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中过于追求高效率,设置了完美的科层管理体系,而忽视了学术组织的自由性质,带来诸多弊端,缺乏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也会出现问题.

(3)微观视角

第一,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研究生导师,导师队伍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和核心,所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一方面,高校对导师的考核、职称的评定指标都是以科研成果为主,包括公开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高级别项目的完成数量等内容;另一方面,对导师教学的评价大多以教学课时数量为主,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范围较小,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导师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指标任务,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与培养目标无关的科研课题项目和社会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培养没有动力和积极性,甚至还有部分导师工作教学态度不端正,对研究生采取“放养”的培养形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失去了导师最基本的指导作用.因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限制了研究生开拓学术视野,阻碍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研究生自身对创新性学习的动力不足.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充足的硬件资源都是外部条件,研究生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内在主体,只有研究生自身努力汲取知识、探索新发现,才能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衡量还是以成绩和发表论文数量为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很多研究生凭借机械记忆来掌握知识,缺乏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创新活动的必需能力,缺乏创新性学习的内在条件自然难以进行创新性研究.同时,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研究生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寻找工作机会、复习考公务员、继续考博等,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不愿意也没有时间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锻炼逻辑思维,因而对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进行创新学习激励不够.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设计

1. 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有所联系的协同主体采用的运行方式的总和,指导整个协同创新机制正常运转.首先,各协同主体要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并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至研究生教育的始终,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一起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目标,最终形成开放、高效、融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平台,以科研专项为载体,搭建学术研究及转化平台;最后,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实践、学术环境等方面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过程进行完善和改革.

2.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通过系统内外部力量的推动,各要素、环节在整合与互动的过程使整体趋向协调运行,充分发挥动力机制的作用可以使整个系统在运行上富有自觉性和主动性[6].协同机制的基础要素包括:政府支持、内部激励和利益驱动.政府支持在政策激励和计划引导方面,发挥调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内部激励是管理者为了使系统内成员的活动和其目标具有统一性,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水平而实行的制度框架[7],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主体来实行,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等其他协助工作人员,他们参与培养工作态度、热情和成效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激励制度;利益驱动力在所有动力中起主导作用,在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对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是各协同主体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动力.

3. 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是对整体机制运行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有事前监督、事中协调、事后改进的作用.因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具有综合性,所以控制机制中也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政府要加强对协同创新参与者的组织领导,打破利益格局,遵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组织原则,明确各主体的权责,以高等学校为主要培养单位,行业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社会组织作为协助者,以导师为核心,以研究生为行动者,对重大事务的决策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综上,通过三大机制的相互作用,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动力机制作为内在驱动,使各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参加协同创新活动;运行机制发挥指导作用,协助各主体共同目标的达成;控制机制为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提供保障和监督.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首批“2011”大学和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2010 年,南京工业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该创业园于2011 年获得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称号,于2012 年被指定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3 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011 计划”[8].为了构建“国家—省级—校级”的协同体系,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该校正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推进协同创新建设.学校主导的“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和“先进无机功能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建立,构筑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积极服务于江苏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实行,助推创新产业和关键行业的发展.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各协同主体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对研究生特色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转变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1. 优化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过程

以协同创新为基础培养研究生的行为,是各主体创新培养为出发点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科研、人才、知识三位一体,通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术论文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协同创新培养的长效机制.第一,在研究生教学方式上,南京工业大学根据专业的特性制定评价标准,注重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考核;第二,南京工业大学与协同单位进行导师互换,并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第三,该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工作站等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互换、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形式,大大提升了教育规模效益.

2. 搭建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平台

建设专业的实践平台和基地是联系协同主体的纽带,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实践岗位建立密切联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已成为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京工业大学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技术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化工、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为重点研究方向,设立了多个科研基地,包括5 个国家级试验基地、17 个省级科研基地.通过构建开放的学术沟通平台、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创新的通道,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参与协同培养的研究生掌握科学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3. 强化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

采取系统的保障措施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作[9].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南工大制定了合理可行的监督制度和保障制度.一是加强研究生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科“南京工业大学科研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系统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培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监督导师,另一方面有效管理研究生.二是在校级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成立院系监督小组,主要进行评价与监督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实习等活动,尤其对学校优势学科——化工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毕业设计进一步的规范并贴近生产实际;在化工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实施和顺利运行.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南京工业大学协同创新路径图(图2 所示),高校与校外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深度协同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各主体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为建立了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体平台,将校领导、导师、学生、企业员工、科研员工等协同主体紧密联系.除了做到校外协同,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质量监督等校内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措施,加强了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甚至跨国界的协同合作.

四、结论

(1)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应重视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加强资金投入,满足研究生学习和实践的资源需要,尤其加大对研究生培养比较落后的高校的扶持力度,更需要在利益与公平相统一原则下,完善分配制度,充分尊重各协同培养单位的利益和需求;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升级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高校和导师注重研究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成果的转化,激励科研机构面向社会需求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最后,政府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在教育制度、人事管理、资金保障等各方面制定配套政策.

(2)从中观层面来看,高校应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打破校内条块管理局面,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多元化协同平台,积极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改革研究生评价制度,改变单纯以论文和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而更加注重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师资力量配置,鼓励优质教学团队对学生创新研究给予全面指导;高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多组织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自由活跃的创新氛围.

(3)从微观层面来看,导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展开对研究生的教育,拒绝“放羊”的方式,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人文关怀,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探讨学术,加强指导频率,除了平时授予理论指导外,更加注重研究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与市场的无缝衔接.此外,研究生作为培养的内在主体,只有其自身努力汲取知识、探索新发现,才能真正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心态上端正学习态度,不为“就业”而学习,平时充分利用校内学习资源和科研平台,主动吸收并运用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创新能力方面论文范文。

1、偿债能力分析论文

2、偿债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3、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4、盈利能力分析毕业论文

5、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6、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